研究生: |
歐孟宜 |
---|---|
論文名稱: |
甘願做、歡喜受~慈濟女性志工深度休閒之探討 |
指導教授: | 顏妙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深度休閒 、志願服務 、慈濟志工團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5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慈濟女性志工之深度休閒參與,藉此了解慈濟志工之參與服務狀況、最初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動機分別為何?並分析慈濟女性志工所展現出來的特質以及所獲得之酬賞。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的問題,深入訪談九位慈濟志工的深度休閒經驗,並採用參與觀察法,藉著參與觀察得到更豐富的資料。研究結果如下:
ㄧ、休閒心服務行:慈濟女性志工之深度休閒參與狀況,平均時間每星期至少一天參與服務,每次服務的時間由數小時到兩三天不等,端視活動所需長短時間而定。此外,在服務項目方面相當多樣,只要有時間,並且能夠做,受訪者會樂意參加而不推辭。
二、甘願踏出服務第一步:此為研究參與者之最初參與動機,分別是,從心開始、服務人群、與慈濟相遇、重要他人、宗教因素。
三、歡喜繼續做:此指研究參與者之持續參與動機,包括珍貴的體驗、自我期許、歡喜同行、服務路上不寂寞、宗教因素。
四、服務使我們更相近:指的是研究參與者之特質,包括慈濟人的特質、個人特質、志願服務歷程之特質
五、因為付出、得到更多:此指研究參與者之酬賞,共有七項,分別是個性方面的收穫、精神方面的收穫、人際關係的轉變、家庭關係的轉變、知識技術的獲得、處事態度的轉變、宗教觀的轉變。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及對未來之研究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robe into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Tzu-Chi volunteers to understand their service condition, the original participative and prolonged motives.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Tzu-Chi volunteers and the rewards they got.
This study was preceded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nine Tzu-Chi volunteers with semi-structured questions about their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found as follows:
1.Service comportment with leisure mood: Female Tzu-Chi volunteers spent at least one day a week in average, several hours to two or three days at one time on service (depending on the time that activity took).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s of the service were multiple, so these volunteers would be willing to join the service.
2.Willing stepping on the first step of service: The original participative motives of these participators included touched in heart, servicing people, meeting Tzu-Chi, significant others, and religious factors.
3.Delighted continuing: The prolonged motives of these participators included precious experiences, self expectancy, delighted servicing together, unlonely service, and religious factors.
4.Service making us closer: The traits of these participators included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zu-Chi volunteers, individuals, and of the progress of service.
5.Doing more then getting more: The rewards that these participators got were in obtaining aspects of particularity, spirit,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strengthening of human interaction, attitudes in attending to business, as well as religious no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study as well.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嘉義:高淑清。
王完(2002)。國民小學義工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調查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菊霞(2003)。台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之意圖---以師大附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9)。國民參與志願服務情形及看法調查結果摘要分析。2004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word/society-88/analysis88-2.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社會參與。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江佳方(2003)。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顧客價值衡量及需求轉換之行為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未出版,高雄。
邱定彬(2002)。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以嘉義慈濟組織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阮純佳(1997)。外籍勞工休閒動機、態度、行為及活動推展狀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少華(2003)。從志工制度談公教退休人力資源利用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青芬(譯)(2001) 。S.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 behavior)。台北:華泰。
李茂興(譯)(1998)。G. Corey著。諮商心理學治療的理論與實務(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chotherapy)。台北:揚智。
李盈憲(2002)。青年志願組織運作之研究~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鎧偉(2000)。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余朝權(2003)。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林佑瑾(2003)。從事高爾夫球者之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義工組織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勝全(2003)。野台歌仔戲演員之生涯研究~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涂建平(2003)。慈濟功德會做為集體行動邏輯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涂淑芳譯(1996)。 G. Bammel& L. L. B. 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莊雅雯(2004)。活動志願工作者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神馳體驗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文邦(2004)。建構以個人工作滿足為基之團體目標設定動機理論模式。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03-219。
陳亞雅(2004)。宗教志願工作者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靜晃(2001)。香港志願服務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93,282-288。
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臺灣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程紹平(2003)。縣市救國團社會義工參與志願服務凝聚力之質性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培新(2004)。台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瑋恩(2001)。激勵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張潤書譯(1985)。J. M.Ivancevich, A. D. Szilagyi,& J. M. Wallzce著。
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
張榮攀(1999)。慈濟語彙。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台北。
慈濟全球資訊網(1996)。慈濟志工團隊。2004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tzuchi.org.tw/
楊如蒼(2003)。學習型家庭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其組織氣氛之研究~以新竹市中小學校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天生(2000)。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生平(2002)。企業志工服務動機、價值觀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美蓉(2000)。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賢明(1999)。大捨無求。台北:賢志。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雅丹(2004)。由深度休閒理論探討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志工之參與解說服務成效。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2004)。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文化。
賴玫凰(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家陽(2002)。慈濟志業中心之制度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兩陽(2002)。台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80。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 修部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簡正鎰(1995)。團體治療中的酬賞。諮商與輔導,117,17-19。
謝季燕(1991)。高雄市老人在宅服務人員服務持續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控制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戴遐爾(1998)。台北市社區公園運動參與者休閒動機、生活型態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文景。
顏伽如(2003)。深度休閒者之參與歷程與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initiative.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2.
Beard, J. G., & Ra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Gibson, H., Willming, C., & Holdnak, A. (2002). We´re gators…not just gators fans: Serious leisure and unversity of Florida football. Leisure Research, 34(4), 397-425.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 203-215.
John, N.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New York:Thomas Books.
Kelly, J. R. (1987). 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89-200.
Kelly, J. R. (1990). Leisur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Nichols, G., & King, L. (1999). Redefining the recruitment niche for the guide
associ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Leisure Sciences, 21(4), 307-320.
Stebbins, R. A. (1977). The amateur:two sociological definitions. Pacific Sociology Review, 20, 582-606.
Stebbins, R. A. (1980). Amateur and hobbyist as concepts for the study of leisure problems. Social Problems, 27(4), 413-418.
Stebbins, R. A. (198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y Review, 25, 251-272.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Buffalo, Montreal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17-25.
Stebbins, R. A. (2001a).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New York, Lewiston : The Edwin Mellen.
Stebbins, R. A. (2001b).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8.
Stebbins, R. A. (2004a). Serious leisure. University of Calgary. Rctrieved July 19,2004, from http://playlab.uconn.edu/Stebbins2.htm/
Stebbins, R. A., & Graham, M. (2004). Volunteering as leisure/leisure as volunteering. Oxfordshire, Wallingford: CABI.
Thompson III, Alexander M., & Bono, B. A. (1993). Work without wages: The
motivation for volunteer firefighter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52(3), 323-343.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wey&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