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莫融青 |
---|---|
論文名稱: |
中國和平崛起對臺灣國家發展影響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文政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3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崛起 、綜合國力 、國家發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綜合國力快速成長,不論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及軍事武力等各層面,均在國際社會具有相當影響力,所以,「中國威脅論」也相對應運而生。因此,中國為消弭世界對「中國威脅論」之疑慮,穩定周邊國家關係,便於2003年提出「和平崛起」之論述。
雖然中國是否真的和平崛起尚待時間檢驗,但臺灣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下,如何因應中國和平崛起對我國家發展之影響至為重要,本研究試從政治、經濟及軍事三個面向來加以分析。
尤其中國一方面不放棄武力犯臺,一方面又寄希望在臺灣人民,如此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在我對中國經貿依賴日深且兩岸經貿交流頻繁之際,如何確保我國家安全,是當前政府必須正視且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
China instituted economic reforms and an “open door” policy beginning in 1978, resulting in a rapid growth in national power. Due to her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ilitary might, China has become very influential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ccompanying the rise in national stature, however, is the fashionable “Chinese Aggression” theory crafted by those who feared China’s growing power. To calm the fear of “Chinese Aggression” in order to stabilize her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 espoused the “Peaceful Emergence” slogan in 2003.
Although the reality of peaceful emergence remains to be seen and yet to be proven by time, how Taiwan reacts and responds to its impact is critical to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particularly working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modern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areas for in-depth analysis: Politics, economy and military.
China has yet to give up the threat of forceful reunification through military conquest, at the same time she hopes to win over the people of Taiwan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through Taiwan’s increasing reliance on trade with China. Facing this two-prone approach,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needs to seriously confront China’s “peaceful emergence” to ensure continued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 of Taiwan.
一、中文部分
于宗先(2006),〈1986 年以來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兩岸經驗20 年:1986 年以來兩岸的經貿合作與發展》,臺北:天下文化。
大前研一(2009),〈不進軍中國臺灣靠邊站〉,《聯合報》,2009年7月13日,版1。
中央日報(1996) 〈大陸圖以經貿促進兩岸政治互動〉,1996年7月6日,版1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84),《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卷七:國防建設》,台北:正中。
中華民國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9),〈東協與中國大陸(東協加一)的貿易關係變化分析〉,《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2季,第44期,頁1-22。
文現深(2009),〈解讀中共對台政策綱領 經濟更開放 政治更強硬〉,《天下雜誌》,第414期,頁158-160。
方鵬程(2005),《台灣海基會的故事》,台北:台灣商務。
王義桅(2004),〈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中國外交》,2004年第5期,頁39-40。
王崑義、蔡裕明(2005),〈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頁43-84。
王裕民(2008),《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文化。
王震宇(2007),〈WTO貿易政策檢討機制之功能性分析-以兩岸入世後之經貿政策為例〉,《華岡法粹》,第39期,頁253-281。
王曉波(1989),《臺灣前途論集》,台北:帕米爾書局。
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紀編輯小組編輯(2002),《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紀》,台北:國史館。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43-162。
江宜樺(1998),〈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文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頁163-229。
江啟臣、吳志中、朱奕嵐、劉玉皙、劉倩華(2005),《未來二十年兩岸綜合國力評估與國家安全》,台北:行政院國防部。
江西元、夏立平(2004),《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台灣兩岸關係說帖》,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1999),《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掲密》,台北:黎明文化。
吳育騰(2008),〈中共「綜合國力」提升之全球經濟戰略發展研析〉,《空軍軍官》,第138期,頁65-79。
吳明杰(2008),〈國防部:兩岸軍事互信,首要中國大陸撤彈〉,中國時報,2008年6月4日,版A4。
吳建德(2009),〈前瞻兵力調整建構堅實國防力量〉,《青年日報》,2009年7月17日,版4。
吳重禮、嚴淑芬(1999),〈戒急用忍」或「大膽西進」?我國對於大陸投資的影響因素評估〉,《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7期,頁43-62。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
宋以敏(2004),〈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5-11。
宋國誠(1996),《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公元1990-202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宋學文(1998),〈議題聯結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頁21-35。
宋鎮照(2007),《東南亞區域研現狀究與政治經濟學:議題、發展與研究方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宋鎮照(2009),〈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思維與新策略:從經貿整合到政治趨和〉,《全球政治評論》,第28期,頁63-93。
李允傑(2011),〈從共同利益到共同價值:ECFA後兩岸關係發展路徑芻議〉,《中國評論》,第157期,頁35-39。
李玉瑞(2005),《吞世代政治態度之分析-以臺北縣樹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而炳(2004),《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明正、羅天人 (2009),〈一九七八年後中國軍事工業之調整與挑戰〉,《國際通識學刊》,第2期,頁65-87。
李淳(2010),〈推動FTA之整體策略考量〉,《經濟前瞻》,第131期,頁5-10。
李琮主編(2005),《經濟全球化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群英(2009),〈六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海峽評論》,第227期,頁33-36。
沈婉玉、王銘義、陳宥臻(2010),〈ECFA關稅減讓,我將倒賺261億〉,中國時報,2010年6月30日,版A2。
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合著(2000),《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
周慧如、王尹軒(2006),〈台灣勿逼美商在兩岸做選擇〉,工商時報,2006年10月30日,版A4。
易君博(2006),《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林中斌(2009),〈由中共10.1閱兵活動觀察其兵力整建〉,《中共研究》,第43卷,第11期,頁107-126。
林文程(2000),〈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頁83-129。
林文程(2008),〈中共對臺外交戰略〉,《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臺北:華立。
林國章(2010),《民族意識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林添貴譯(2010),卜睿哲(Richard C.Bush)著,《臺灣的未來》,臺北:遠源。
林栢東(2006),《臺灣政治核心問題-統獨困境與出路》,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佳龍主編(2003),《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林碧炤(1996),〈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頁1-28。
法務部編著(1991),《中共經濟立法的沿革與現況》,台北:行政院法務部印行。
邱坤玄(2000),〈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頁1-14。
門洪華(2006),《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邴金伏(1997),〈大國外交的新場景〉,《世界知識》,第23期,頁4-7。
姚治國(2005),《中共亞太地緣戰略與台海安全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帥化民(2002),〈兩岸戰爭之本質與我國防政策〉,《國政叢刊》,第2002-023號,頁1-20。
施正鋒(2001),〈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收於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板橋:稻鄉。
施哲雄(1997),《中共對臺政策文件選輯,第一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案研究。
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思想》,台北:五南。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倪世雄(2001),《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夏宜嘉(2010),〈從近年兩岸關係探討我國家安全政策〉,《國防雜誌》,第25卷,第4期,頁59-75。
夏樂生(2009),〈中共對臺經貿政策的變與常〉,收錄於中共建政暨兩岸分治6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徐世強(2008),〈中國和平形象的構建:和平共處和而不同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社會科學論壇》,第10期,頁46-50。
馬振坤(2008),《中國安全戰略與軍事發展》,台北:華立。
馬道(2011),〈兩岸貿易自由化vs台灣產業發展〉,《經濟前瞻》,第133期,頁34-37。
高一中譯(2003)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高大力(2010),〈2009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中共研究》,第44卷第3期,頁84-100。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
高長(2004),〈展望大陸經濟變動趨勢與全球經貿版圖消長〉,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高飛(2006),〈從韜光養晦到和平崛起─評中國外交的策略調整〉,《太平洋學報》,第1期,頁8-10。
高朗(2006),〈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頁53-94。
高少凡(2010),〈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之台灣角色〉,《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77-104。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9),《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印頒(2001),《國軍軍事思想》,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戰略規劃司(2008),《未來十年東北亞戰略情勢分析之研究》,台北:國防部。
張文木(2004),〈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的選擇〉,《戰略與管理》,第63期,頁70-84。
張亞中(1999),《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揚智。
張亞中(2002),〈中共的強權之路: 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2期,頁1-42。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
張明睿(2003),《解放軍事戰略的辯証》,台北:黎明文化。
張雨寧(2005),〈中共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5期:頁39-48。
張建邦編(1998),《跨世紀國家戰略》,台北:麥田。
張茂桂(1998),〈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第一版》,台北:天下遠見。
張麟徵(2007),〈從和平崛起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政策解析〉,《海峽評論》,第193期,頁12-16。
習賢德(2004),《統獨啟示錄-飛彈危機下的臺海和戰抉擇(1996-2006)》,台北:亞太圖書。
許志嘉、耿曙、張執中、陳重成、董立文、張弘遠、王信賢、范世平(2005),〈附錄 中國崛起的危機與風險〉,《知己知彼-您所忽略的大陸風險》,臺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
許柯生(1999),《一個國家、兩個實體》,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郭佳琪、余佳玲等譯,卡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 (2003),《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郭武平、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 (2006)〈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頁167-209。
郭春龍(2004),〈冷戰前後「國家安全」之意涵與轉變兼論我國「國家安全」〉,《國防雜誌》,第19卷,第1期,頁15-30。
郭瑞華(1988),〈中共對台統戰政策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5期,頁1-23。
陳文俊(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志瑋譯(2001),Chave Far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文化。
陳佩修(2009),〈中國與東協的政經發展:區域安全〉,收錄於東亞政經論壇-中國與東協的新政治經濟座談會。
陳東旭(2011),〈中共國防白皮書:兩岸可建軍事互信機制〉,聯合報,2011年4月1日,版A17。
陳欣之(2003),〈國際安全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頁1-40。
陳長文(2009),〈兩岸三盼良制勝民族情〉,聯合報(台北),2009 年12月24日,A17版。
陳勁甫(2003),〈國防政策制定與文人角色〉,《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頁182-209。
陳昭伶(2004),《組織政治知覺對組織承諾之影響-台灣不同政黨認同者的差異性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韋碩(2001),《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態度--以89學年度宜蘭地區高中三年級學生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琴、楊家彥、李慧萍(2008),〈兩岸經貿發展對台灣所得及就業之影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報告。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頁1-20。
陳福成(2002),《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黎明文化。
章念馳(2004),〈兩岸關係:現在與未來的反思〉,《中國評論》,第75期,頁21-26。
傅茂田(2009),《2008年政黨輪替論我國國防戰略轉變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錦珍(2004),〈我國國防政策合法化之研究 ─以《國防法》制定為例〉,《復興崗學報》,第80期,頁131-168。
彭懷恩(2005),《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
程超澤(2007),〈在國際政治棋局中的中國崛起〉,《中共研究》,第41卷,第10期,頁44-63。
黃奎博(2002),〈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收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黃淑芬譯(2004) ,漢默.馬力克(Mohan Malik),《龍困淺灘》,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黃碩風(2006),《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Andrew Heywood著, 《最新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
楊宇光譯(2005),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
楊志誠(2006),〈論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海峽評論》,第184期,頁9-11。
楊開煌(2001),《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葛永光(1993),《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
董立文(2004),〈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是台灣〉,《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第2期,頁3-5。
趙永生(2005),〈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收錄於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2004 年戰略論壇文集》,龍潭:國防大學。
趙建民(2008),〈新主權觀 兩岸經貿起飛〉,中國時報,2008年10月22日,版A15。
趙建民主編(2005),《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
劉大年(2010),〈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趨勢〉,《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挑戰》,臺北:遠景基金會。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臺北:先覺。
劉性仁(2008),〈論中國和平崛起的理論層次探討〉,《實踐博雅學報》,第10期,頁1-22。
劉瑞、于海濤(2010),〈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現狀及前瞻〉,《經濟前瞻》,第130期,頁62-73。
劉碧珍、史惠慈、杜巧霞(2010),〈推動ECFA的經濟思維業發展〉,《經濟前瞻》,第127期,頁39-51。
劉靜波編(2006),《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屏、亓樂義(2011),〈陳炳德:對臺有駐防無導彈部署〉,中國時報,2011年5月20日,版A16。
歐信宏、胡祖慶譯(2004),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郎。
歐錫富(2009),〈從解放軍閱兵看軍事發展〉,《中共研究》,第43卷,第11期,頁123-126。
潘俊鐘(2003),《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研究-1994-2002年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錫堂(2002),〈剖析中共對台和戰兩手策略意圖〉,《青年日報》,2002年6月28日,版4。
潘錫堂(2006),《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
蔡志昇、王瑋琦(2008),〈中共對臺經濟戰略〉,《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臺北:華立。
蔡明彥(2005),《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
蔡東杰(2005),〈當前東亞霸權結構之變遷發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頁101-122。
蔡進發(2009),〈東協與中共政經互動對我國在東南亞外交關係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4卷,第5期,頁119-135。
蔡宏明(2011),〈「十二五」規劃兩岸經貿新藍圖〉,《中國評論》,第162期,頁44-47。
鄭羽(2001),〈找出美國霸權的弱點〉,《環球時報》,2001年3月9日,版7。
鄧開元(2006),《台海兩岸政治關係之發展1991-2005 年:整合理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文化。
蕭全政(2004),〈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22期,頁1-30。
閻學通(1995),〈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0期,頁5-10。
閻學通(1998),《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
聯合報(2004) 〈中共核潛艇出沒日本最擔心的是『台灣問題』〉,2004年11月11日,版A15。
謝台喜(2008),〈當前我國國防政策之研議〉,《中華戰略學刊》,97年秋季刊,頁66-104。
謝台喜(2009),〈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頁99-129。
謝憲治(2005),《陳水扁主政時期兩岸關係之研究:2000-2005》,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龐建國(2005),《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
羅致政(2010),〈兩岸政治談判,壓力愈來愈大〉,《新新聞月刊》第1197及1198期合刊本,頁8。
顧志文(2010),〈兩岸關係的分歧與匯合:新功能主義的分析觀點〉,《國防雜誌》,第25卷,第4期,頁39-58。
龔隆生(2005),〈中共「和平崛起」?改變了美國亞太戰略〉,《空軍學術月刊》,第584期,頁17-29。
二、英文部分
Brzezinski, Zbigniew (2000), Living with China, The National Interest, Spring 2000, pp.5-21.
Crawford, Jo-Ann and Fiorentiono Roberto V.(2005),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WTO Discussion Paper No 8, pp.1-33.
Dane, Francis C.(1990),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Co.
Hsiao, H.H. Michael and Alan Yang (2009), Soft Power Politics in the Asia Pacific: Chinese and Japanese Quests for Regional Leadership, Asia-Pacific Forum, No. 43, pp. 111-129.
Kennedy, Paul(1993), 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Rongom House.
Krepon, Michael, ed. (1998).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of Regional Security, 3rd ed.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Press.
Kristof, Nicholas D. (1993),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November/December,1993),pp.59-74.
Munro, Ross H. (1992),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Fall1992), pp.10-17.
Schweller, Randall L. (1997), New Realist Research on Alliances: refining, not refuting,Waltz's Balancing Proposi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91, No. 4(December 1997),pp. 927-930.
Todaro, Michael P. and Stephen C. Smith(2008), Economic Development (10thEdition), Essex, England: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Trakman, Leon E.(2008), The Proliferation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Bane or Beauty? 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42, No.2, pp.367-388.
Zhao, Q. (2001), China an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Vol.10, No.29, pp.663-681.
三、網路資料
中央社(2010),〈溫家寶:絕不會「國強必霸」〉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9230123【2010/9/24】
中央社(2011),〈府:現非討論兩岸軍事互信時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181/132011022700543.html【2011/2/28】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美媒曝中國陸軍戰力:14500輛坦克戰車〉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4/5/0/101545036.html?coluid=93&kindid=5710&docid=101545036【2011/3/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1),〈總體統計資料庫-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2011/1/16】
王紹光(2005),〈和平崛起與國家良治〉,《21 世紀經濟報導》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wangshaoguang/200509/2719.html【2010/11/2】
行政院(2011),〈中華民國100年國家建設計畫〉http://www.ey.gov.tw/ct.asp?xItem=76657&ctNode=2313&mp=1【2011/2/11】
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2010),〈兩岸經貿及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季報〉,頁1-6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169&sP=1【2010/11/18】
李大中(2009),〈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展望與挑戰〉http://www.chineselabourparty.org/forum/index.php?id=100【2011/4/15】
李際均(2004),〈全球化時代中國"和平崛起"條件下的國家安全〉,《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4-03/31/content_5527850.htm【2010/11/6】
施正鋒(2002),〈台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5-2-020525.htm【2011/1/16】
洪健昭、蘭寧利(2009),〈中華民國放棄對釣魚台列嶼與南海諸島的主權嗎?〉http://www.npf.org.tw/post/3/5994【2011/3/1】
胡立宗(2010),〈美國防報告指兩岸戰力持續失衡〉,《中央社》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8170008【2010/11/18】
胡蕙寧(2009),〈瑞典SIPRI報告/中國武器自製率大增區域警訊〉,《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8/today-int1.htm 【2011/3/4】
茆雷磊、周正平(2008),〈胡錦濤會見蕭萬長一行〉,《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4/12/content_7966253.htm【2010/12/20】
夏立平(2004),〈大國崛起理論與中國和平崛起〉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12913【2010/10/24】
高永光(2009),〈論ECFA的重要性〉,《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post/1/5562【2010/11/17】
張勇(2008),〈胡錦濤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29/content_8074671.htm【2010/12/20】
陳世昌(2010),〈GDP超越日本 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udn/international/201008/201008170541493.html【2010/11/17】
陸委會(2006),〈2006國家安全報告〉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05271047271.pdf【2011/4/19】
陸委會(2009),〈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策說明〉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97217545072.pdf【2011/2/21】
童振源(2011),〈兩岸和平仍受限於主權衝突〉,《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030900476.html【2011/3/20】
新華網(2003)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的講話〉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6/content_1250092_2.htm 【2010/9/18】
新華網(2005),〈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86.htm【2010/11/6】
新華綱(2004),〈“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04/07/content_1406123.htm【2010/9/10】
管淑平編譯(2009) 〈制衡中國 美國與東協簽署友好條約〉,《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2/today-int1.htm【2010/11/16】
劉永祥(2010),〈「2010中國軍力報告」 陸對台軍事部署未減〉,《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udn/politics/201008/201008170541885.html【2010/11/17】
劉曉波(2007),〈在大國崛起的背後〉,《大紀元電子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7/1/3/n1577793.htm【2010/8/21】
潘錫堂(2009),〈正確解讀「胡六點」對台的深層意涵〉,《中國評論新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4/8/0/100848015.html【2010/11/24】
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3752&rmid=514【2010/12/20】
總統府新聞稿(2010),〈總統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1446&rmid=514【2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