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政修 Hsieh, Cheng-Hsiu。 |
---|---|
論文名稱: |
《文昌化書》研究:以七十四至九十七化為主 |
指導教授: |
謝聰輝
Hsieh, Tsung-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飛鸞 、文昌 、善書 、《文昌化書》 、文昌帝君 、梓潼帝君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6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宋中末,道經出現一新興降世之途徑──飛鸞降筆,《文昌化書》即為其中代表性經典。此經為文昌帝君修道聖傳,採修行自傳體,透過帝君自身口吻述其成就神道之歷程,並藉此教化世人,是帝君信仰確立、成熟之關鍵經典。
《文昌化書》內容共分九十七化,每化包含詩、圖、文三部分,主旨各不相同。此種分化論述、圖文夾雜之體例,應受歷代佛、道爭論中,老子化胡圖文、圖經之啟發,整體而言,呈現一種方便教化之特色。此外,文中融合三教思想,反覆宣達懲惡揚善之旨,可知《文昌化書》本質已偏向廣傳之善書,而非供特定教派人士傳頌之秘密性經典。
現今所見《文昌化書》九十七化內容,實可分為兩大部分。前七十三化,乃由四川劉安勝道壇,於1164-1181統一飛鸞而出,是化書原始面貌;七十四至九十七化,乃是於此之後陸續飛鸞而出。今考,七十四至九十四化飛鸞時間介在1181-1194之間,而九十五至九十七化乃在1266年之後,可知化書整體至少經歷了三次編纂。本文將續化書內容詳加梳理、考證,發現在文字風格、故事開展架構、內容取材等方面,其皆與前七十三化有很大出入。由此可知,《文昌化書》雖為神靈飛鸞降筆之經典,然其中在在顯示出人為編纂、修改的痕跡。
此外,補足續化詩的研究,《文昌化書》整體意蘊因而得以彰顯。帝君整體修道歷程,乃依循「修」與「報」的對應不斷開展。帝君人道修行,從個人品德美善為起始,乃至輔國奠定盛事之宰相;神格亦從一方山水神,終至帝君級大神。此一過程,闡明了「文昌」意蘊,不僅僅為掌握仕途之運,更有傳法救世、穩定三界秩序之深遠意涵。
一、古籍(依年代排序)
1.《楚辭》,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
2.《禮記》。見錢玄、徐克謙等人注:《禮記下‧樂記第十九》,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
3.《荀子》,臺北:華藝學術出版,2014年。
4.﹝漢﹞司馬遷:《史記》。見瀧川資言主編:《史記會注考證》,文學古經刊行社,1955年,7月。
5.﹝漢﹞《老子變化經》,收於《敦煌道藏》。
6.﹝漢﹞班固:《漢書》,收於《四庫全書》。
7.﹝晉﹞常璩撰:《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二‧漢中志‧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9.﹝南唐﹞譚峭:《化書》,收於《正統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下重複不再詳列出處)
10.﹝劉宋﹞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1.﹝唐﹞賈嵩:《華陽陶隱居內傳》,收於《正統道藏》。
1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3.﹝唐﹞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14.﹝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收於《四庫全書》。
16.﹝唐﹞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收於《全唐文》。
17.﹝唐﹞杜淹:〈文中子世家〉,收於《全唐文》。
18.﹝唐﹞孫樵:〈祭梓潼帝君文〉,收於《全唐文》。
19.[後晉] 劉昫等撰:《舊唐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0.﹝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21.﹝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
22.﹝宋﹞蔡條撰:《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3.﹝宋﹞吳自牧撰:《夢梁錄》。王雲五主編:《成集書叢初編‧夢梁錄(二)》,臺北:商務出版社,1939年。
24.﹝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25.﹝宋﹞馬廷鸞:《碧梧玩芳集》,收於《四庫全書》。
26.﹝宋﹞宋祁:《景文集》,收於《四庫全書》。
27.﹝宋﹞姚勉:《雪坡舍人集》,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28.﹝宋﹞洪邁:《夷堅志》,收於《四庫全書》。
29.﹝宋﹞〈清河內傳〉,收於《正統道藏》。
30.﹝宋﹞呂元素:《道門定制》,收於《正統道藏》。
31.﹝宋﹞《太上無極緫真文昌大洞仙經》,收於《正統道藏》。
32.﹝宋﹞施岑:《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收於《正統道藏》。
33.﹝宋﹞李攸撰:《宋朝事實》,收於《四庫全書》。
34.﹝宋﹞歐陽脩:《新唐書》,收於,《四庫全書》。
35.﹝宋﹞方仁榮、鄭珤同撰:《景定嚴州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6.﹝宋﹞文天祥:《文山集》,收於《四庫全書》。
37.﹝宋﹞魏了翁:《鶴山集》,收於《四庫全書》。
38.﹝元﹞脫脫等撰:《宋史》,收於《四庫全書》。
39.﹝元﹞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收於《正統道藏》。
40.﹝元﹞趙道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收於《正統道藏》。
41.﹝元﹞趙文:《青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2.﹝明﹞高儒:《百川書志》,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43.﹝明﹞顧元慶撰:《陽山顧氏文房》。
44.明﹞張宇初編:《峴泉集》,收於正統道藏。
45.﹝明﹞余繼登:《淡然軒集》。
46.﹝明﹞周子義編:《子彙》。
47.﹝明﹞《太上洞玄靈寶哥上玉皇本行集經》。
48.﹝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
49.﹝明﹞《搜神記》,收於《正統道藏》。
50.﹝明﹞徐道撰,﹝清﹞程毓奇續:《歷代真仙通鑒‧卷十一‧梓潼帝君》,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
51.﹝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收於《四庫全書》。
52.﹝明﹞邵以正刊刻、校證:《梓潼帝君化書》。收於正統道藏。
53.﹝明﹞徐鐘震刊刻,﹝明﹞劉以脩校證:《文昌化書》。
54.﹝明﹞《高上大洞文昌司籙紫陽寶籙》,收於《正統道藏》。
55.﹝明﹞張正常:《漢天師世家》,收於《正統道藏》。
56.﹝明﹞李賢、彭時等修:《大明一統志》,臺北:國風出版社,1995年。
57.﹝明﹞宋濂等撰:《元史》。
58.﹝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收於《四庫全書》。
59.﹝清﹞董誥等編:《全唐文》。
60.﹝清﹞方濬師:《蕉軒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61.﹝清﹞丁傳靖編:《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62.﹝清﹞王履階刊刻,﹝清﹞關槐校證:《文帝全書》。
63.﹝清﹞謝雱刊刻,﹝清﹞謝霦、謝延璉等校證:《出像文昌化書》。
64.﹝清﹞陸初望刊刻,﹝清﹞晉陵諸子同校:《文帝全書》。
65.﹝清﹞閻永和、彭翰然刊刻,﹝清﹞賀龍驤校訂:《文昌化書》。收於《道藏輯要》。
66.﹝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67.《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收於正統道藏。
68.《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收於正統道藏。
69.《太上感應篇》,收於正統道藏。
70.《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收於正統道藏。
71.《藏外道書》,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二)、近人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序)
1.丁培仁:〈明道藏有關文昌梓潼帝君文獻考述〉,《宗教學研究》,第三期,2004年。
2.王興平〈劉安勝與文昌經〉,收錄於王興平、黃枝生、耿薰(編):《中華文昌文化:國際文昌學術研. 究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4。
3.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年,9月。
4.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5.付玉強:〈明清以來四川地區川主信仰時空分布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6.朱越利〈玄天上帝神格論〉,收錄於《道韻(四)──玄武與道教科技文化》,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1999。
7.李天鳴:《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
8.李豐楙:〈成人之道與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年。
9.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道教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10.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年。
11.李豐楙:〈六朝道教的度脫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年。
12.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1999 年。
13.李豐楙:〈邪煞的象徵:臺灣道教、法派中的面具及演出〉,《1999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專題暨展品專輯》,苗栗縣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1999年4月。
14.李豐楙:〈安鎮、厭勝與辟邪求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辟邪文物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5月。
15.李豐楙:〈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台灣宗教研究》,2005年,9月。
16.李豐楙先生在:〈面具、諧戲:鬥爭與通過儀式的表演〉,《亞太藝術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藝術大學,2005年。
17.李豐楙:〈道教壇場與科儀空間〉,收於《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18.李豐楙:〈許遜的顯化與聖蹟──一個非常化祖師形象的歷史刻劃〉,收於《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達雯影印有限公司,2007年。
19.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
20.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21.李豫川:〈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梓潼七曲大廟〉,中國道教,2006年6月。
22.李朝凱:《清代至日治時期臺灣文昌信仰與地方社會》,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3.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24.邱偉雲:〈記憶、權力、身體--觀看文昌信仰中的文化展演與社會意義〉,《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三期,2009年。
25.柳存仁〈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6.胡其德:〈文昌帝君信仰的流變〉,《二O一O海峽兩岸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保安宮,2010年。
27.施順生:〈臺灣地區敬字亭稱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7年,10月。
28.胡春濤:《老子八十一化圖研究》,西安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29.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卷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0.高梧:《文昌信仰與習俗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1月。
31.袁嘯波:《民間勸善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2.徐婉翊:《臺南市文昌帝君信仰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3.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社,2010年。
3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35.許蔚:〈淨明道祖師圖像研究──以《許太史真君圖傳》為中心〉,《漢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10年。
36.張寅德:《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37.張澤洪:〈論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
38.張仙武《清代陰騭文化研究─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相關文獻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39.張伊琮:《苗栗文昌祠之研究玄》,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
40.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41.游子安:《善書與中國宗教》,臺北:博陽文化,2012年。
42.黃琮禾:《北部臺灣文昌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43.楊慶堃:《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
44.路工:〈道教藝術的珍品──明遼寧刊本《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說》〉,《世界宗教》,第2期1982年。
45.詹竣凱:《大甲溪流域文昌信仰暨寺廟踏查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
46.劉屹:〈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一──漢末成書說質疑〉,收於《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47.劉屹:〈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二──成書年代考訂〉,《敦煌研究》,第四期,2001年。
48.劉曉東:《二十五別史‧十六國春秋補輯》,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
49.寧俊偉〈梓潼帝君化書成書年代辨析〉,《山西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7年。
50.廖錦梅:《犁頭店文昌祠信仰與文教活動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51.鄭振鐸:〈永樂宮壁畫〉,收於《永樂宮壁畫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
52.蔣嫣娟《臺灣文昌信仰與考試文化之研究 ─ 以新莊文昌祠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53.蕭登福〈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2005年。
54.謝聰輝:《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55.謝聰輝:〈修與報:東晉道教上清經派仙傳敘述內涵與特質析論〉,《臺灣青年宗教學者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56.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商務出版社,2013年。
57.謝世維:〈聖典與傳譯〉,《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三十一期,2007年,9月。
58.謝世維:〈從天文到聖物──六朝道教儀式中策杖之考察〉,《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
59.蘇哲儀、邱一峰:〈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思想及其教化方式析探〉,《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三期,2010年。
三、國外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序)
1.Terry F. Kleeman :《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S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2.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