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苡瑄 Yi-Hsuan Lee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希伯崙鄉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信念與期望之研究 A Study on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Parents from The Hebron Village Area in Hsin-Chu |
指導教授: | 簡淑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教育 、信念 、期望 |
英文關鍵詞: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lief, expect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8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創設幼兒園之考量為前提,訪談家長為其子女選擇幼兒園所依循的考量觀點,瞭解家長對幼兒接受學前教育之信念與期望,以作為設園規劃與提供相關教育之參考。研究場域位在新竹縣希伯崙鄉濱海地區的農漁村落,屬資源不利的偏遠地區。研究對象是15位在此居住或工作之學齡前幼兒的家長,一般家長涵括幼兒就讀公、私立幼稚園或鄉立托兒所的家長,以及家有身障兒的低收入戶、離婚之單親外籍母親,隔代教養的祖母。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取得研究資料,分析整理後歸納出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家長在選擇幼兒園的考量上,普遍存有「私立,就是好」的觀念,因教學內容與種類較公幼多元。公、私幼家長因個人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學經地位懸殊大,影響幼兒園性質的選擇,及其學習內容的信念與期望,對幼兒學習才藝與美語及其學習吸收能力的看法分歧。但幾乎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注音符號,以利幼小銜接,是送孩子入園的主因。在希望培育幼兒五育均衡發展的教養觀下,對品德培養與人際期望,高於對學業與教育成就的期望。家長也重視老師的人格特質,認為好學校是因裡面有好老師,而以聽聞親友推薦方式獲取資訊。研究也發現,希伯崙鄉地區的幼兒園未能多元運用自然與人力資源於教學上,也有欠缺合格師資、幼教師學歷與專業知能不足等問題,有待相關教育單位提昇此偏遠地區之幼兒教育的專業程度。此外,有身障兒之外籍配偶的弱勢家庭,不懂得搜尋社會資源與協助管道,影響子女的教育資本供給,在艱辛教養的多重壓力下需情緒輔導、社會網絡支持,扶助其子女教育與福利資源之需。低教育程度的外籍母親與隔代教養的祖母有輔佐幼兒學習的困難,需學校老師協助課輔與提供合宜之親職教育,以協助其發揮親職功能。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f parents from the Hebron town area in Hsin-Chu. This study is aimed at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of a kindergarten. In order to gather the information on parents’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about early childhood pre-school education, I did some interviews with some parents about how they chose a kindergarten for their children. This will help us to set up a reference for planning a kindergarten and providing relevant education. The area in which the study held is a farming and fishing town of the Hebron coastal region in Hsin-Chu. It is a remote area with inadequate resources. The studying targets are 15 parents who live or work in this area. Their children are of pre-school age. These parents include those with children who study in public or private kindergartens or child-care centers. There are also parents who have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those who are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There are also single parent families with foreign spouses, or parents whose children are cared for by their grandparent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is a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 and after obtaining enough study data it is analyzed and arranged to induce a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reveals that generally most of the parents like to choose private and expensive kindergartens for their young children. They believe that ‘whatever is private and expensive is the best’ because they consider that private kindergartens have a more interesting and deeper educational curriculum than those found in public kindergartens. The parents of private and public kindergartens differ a lot in level of education, family income, and economic status. These differences would affect how they choose the types of kindergartens, affect their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on learning themes and affect their beliefs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in English and various abilities. However, almost all parents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lear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in kindergarten, in order to have a smooth link betwee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kindergarten. Under the concept of developing the young children’s education in a balanced state, it is highly expected to educate their moral and interaction skills rather than to educat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Parents pay much attention on teachers’ personalities. They consider if the school is good, there must be good teachers. They usually get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ir friends or relatives. The studies also reveal that many kindergartens couldn’t make proper use of different natural and manpower resources with regards to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ome kindergartens lacked qualified teac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while others had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skills. Those problems still need the atten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vernment to make adjustments.
Besides, the family, which has a foreign spouse or a handicapped child, does not know how to search for social support and facilities. This affects the provisions of education facilities for the children. They don’t have sufficient support for their education and social facilities. In such difficulties and great pressure, they need counseling and the support of a social network. Those families with foreign mothers or grandpar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They need some parent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m be capable of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天下廣告部(2005年11月)。天下雜誌教育特刊,335,160-161。
方毓秀(2004)。台商在台妻子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市:五南。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縣:桂冠。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1985)。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市:北京。10,138,139。
朱柔若(譯)(1997/2000)。Neuman ,W. L.著。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ed.)。台北市:揚智。
朱敬先,國立編譯館(主編)(2004)。幼兒教育。台北市:五南。
江佳芳(2003)。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顧客價值衡量及需求轉換之行為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0/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如意(2005年10月23日)。從台東到麗江。國度復興報,177,第十版。
李秀華(2002)。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園會(1997)。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台北市:心理。
李德順(1987)。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32~234。
幸曼玲(1996)。父母在選擇幼稚園時所反映的教養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7-H133-001-G6)。台北市:台北巿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林秀玲(1994)。國小低年級學童母親的社會化價值教養信念與自陳管教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蓉,幸曼玲,劉春蓉等研究(1994),毛連塭,吳清山(研究主持)。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編。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惠雅(1996)。父母信念和教養策略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031-003)。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心理系。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教養目標、教養策略和兒童認知發展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3-H031-002)。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心理系。
林慧芬(2004年9月)。大臺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59。
邱素薇(2003)。公私立幼稚園整體服務品質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俞智敏(2004)。愛看電視幼童 注意力會不集中。大紀元副刊教育資訊。2006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4/6/n502016.htm
施偉隆(2002)。教師教學思考歷程之價值觀-以一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巧音(2004)。幼托園所家長托育服務品質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福財(2004)。幼兒是否適合學習英語。臺北市幼兒英語學習政策說帖。2006年5月2日,取自http://www.kids.tp.edu.tw/project/2004.05.18-english/course2.html
洪瑩潔(2004)。學齡前兒童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香港聖經公會印發(1993)。聖經(中文合和版)。香港:聖經公會。
徐宗國(譯)(1990/1997)。Strauss, A.,&Corbin, J.著。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市:巨流。
徐敏容(2005)。育有青少年子女母親之父職期望、期望差距與其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印行。85~113。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1996/ 2001)。Maxwell, J. A.著。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望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4,53-71。
張美娟、段慧瑩(2005)。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6-120。
張美麗(菡育)(1985)。幼兒家長老師專家對幼兒教育的意見與期望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菡育(1998年6月)。幼稚園設園需求之評估--實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0,153-168。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8,61-80。
郭恩惠、張鳳儀編輯(2003)。彩虹兒童教育中心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初階系列)。台北:台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台北市 : 揚智。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 : 五南。
陳俊升(2002)。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構的歷程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若琳(2002)。雙工作家庭父母親教養期望及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30-001)。台北縣: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
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37-40。
陶明潔(譯)(1992)。Frobel, F.著。人的教育(Die menschenerziehung/Education of man)。台北市:亞太。76-77。
喜樂家族,潘秀霞(主編)(2005)。看見天使的笑臉。台北市:台北靈糧堂。
彭淑華(1995)。影響父母二十四小時兒童托育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275-305。
曾坤暘(1987)。幼兒教育行政。台北市 : 水牛。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 月(1991)。臺北市醫院托育服務滿意程度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幸美(1991)。母親的兒童學習信念及其與兒童學業成就相關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迺毓(2004)。讓愛發光--生命教育與圖畫書教學。為生命喝采:第一屆兒童生命教育專業人員研討會(頁1-7)。2004年11月13日,台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主辦,地點:台北國立編譯館。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再版)。台北市:心理。
黃慧真(譯)(1984/1985)。Stephanie, F.著。學前教育-在孩子的世界裏,我是誰?(Who am I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young children.)。台北縣:桂冠。
黃營杉、汪志堅(編譯)(1999/2002)。Kerlinger ,F. N. & Lee, H. B.著。研究方法(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台北市:華泰文化。
新竹縣政府民政局戶政課希伯崙鄉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報月報表,200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hchg.gov.tw/house/ShinFeng/peocount/list.asp
新竹縣教育網/學校基本資料查詢/新竹縣各鄉鎮市公私立立案幼稚園,2005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nc.hcc.edu.tw/schdata/schdata.php
楊淑娟(2003)。力倡「品格可貴」加拿大地方政府 教養變成最酷學分。天下雜誌,287,88-93。
葉棟樑(1970年2月)。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2,15~58。
葛小嫻(2000)。兒童本位教育--一所幼兒園父母、教師幼兒教育觀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市:麥田。
管志明(1981)。台北市幼教活動的空間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康伶(2002)。我國實施幼兒教育券之研究~以高屏兩縣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姵蓁(2004)。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一位男性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秋(1994)。提早學習好嗎?-談幼兒學習注音符號。國教輔導,33 (3),8-9。
劉慈惠(2001年2月)。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2)。落實學前親職教育的一個觸角:幼稚園老師和家長對彼此合作關係及幼兒發展之期望的連續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134-011-F22,NSC 90-2413-H-134-022-F22)。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明田、廖曜生、郭巧俐(2000年9月)。家長對幼教服務機構選擇行為之研究--以大臺南地區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5),58-79。
蔡春美、張翠娥、敖韻玲(1993)。幼稚園與托兒所行政(再版)。台北市 : 心理。
蔡瑜文(2003)。台北市幼稚園家長對學前教育選擇權之認知與實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錚樺(2001)。家長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探討--以高雄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鄭孟忠(2001)。我國幼兒教育券實施成效及其對家長教育選擇權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鼎耀(譯)(1997)。Wilkinson, R.著。善、美、真的學校:華德福教育入門(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Rudolf Steiner Education©1980.The Curriculum of the Rudolf Steiner School © 1975. The Temperaments in Education
©1977.)。台北縣 : 光佑文化。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如玎(2005)。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榮中(2003)。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簡美玲(2004)。親子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身心症狀之關聯。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羅美紅(2004)。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
蘇建文、盧欽銘、陳淑美、鍾志從、張景媛(1992)。家庭環境與嬰兒認知與動作能力發展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5,13-29。
二、英文部分
Ajzen,I.(1975).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R. Pratkanis , S.J.Breckler, & A.G. Greenwald(Eds.).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ilIsdall,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eman,J.S.(Jul 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120.
Ellen , Z. & Nancy, K. L.(1997,November).How Do Parents Really Choose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Young Children .8-11.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unter, J.(1991). Which School? A Study of Parents’ Choice of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33(1),31-41.
Louie,V.(Fall 2001). Parents' aspirations and investment: The role of social class in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1.5- and second-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1(3),438-476.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Eds.). New York : Harper & Row.
McGillicuddy-DeLisi, A .V. (1992).Parents' Beliefs and Children's Personal - Social Development. In Sigel, I. E., & McGillicuddy - DeLisi,A .V., Goodnow, J. J.( Eds.,pp.115~142)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2nd ed).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
Pamela, E. D.(2005).The Influence of Parent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on Child Achievement: The Indirect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 (2), 294–304.
Peterson, S., & Ayabe, C.(1982).Kindergarten Entrance Age Requirements: Mesa Public School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Tech Mem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1520),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search.epne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231520&lang=zh-tw
Rokeach,M.(1980).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7th Ed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thschild,M.S.(1978).Public School Center vs. Family Home Day Care: Single Parents' Reasons for Selec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62759).2006年3月20日,取自http://search.epne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ED162759&lang=zh-tw
Strom, R. D., & Strom, S. K. (2000).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51(3),18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