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駱珍伊 LOH CHEN YEE |
---|---|
論文名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 A Study of Root Characters in “The Shanghai Museum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Vol.7-9)” and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Warring States Bamboo Slips (Vol.1-3)” |
指導教授: |
季旭昇
Chi, Hsiu-Sheng 羅凡晸 Lo, Fan-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40 |
中文關鍵詞: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上博簡 、清華簡 、楚簡 、古文字 、字根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1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戰國楚簡大量出土,尤其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整理與出版,豐富了漢學各領域的研究材料。然而,無論在形體或構造上,楚簡文字與甲骨、金文、秦篆、漢隸有不少的差異。因此,楚文字的釋讀,實為利用楚簡材料的首要工作。而文字釋讀中,「偏旁分析法」為一重要方法,「偏旁分析法」的基礎則在字根的分析。
本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為研究材料,將楚簡文字拆成「字根」,即構成文字的最小成文單位,以判斷楚簡文字的聲符、義符與飾筆等部件,並討論字根的本義與演變。如此則可掌握楚簡文字的結構,進而能夠更精確地分析字形。
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為緒論,談及研究的目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況、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為字根考釋與分析,將楚簡文字逐一拆解後,列於「人類」、「物類」、「工類」、「事類」此四大類的各個字根底下,再分析此字根從甲金文到楚文字的演變。
第三章為結論,談及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字根分析的成果:歸納出468個字根,並比較楚系文字字根的增減;二是文字考釋的成果:歸納出214條同形訛混字的來源與34條辨別形近字之方法,另外也提出30條對楚簡文字的新解,以及15條其他古文字的考釋成果。
古籍(依作者生卒年代排)
〔東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南唐〕徐鉉:《說文解字》,嘉慶丁卯年開雕藤花榭藏板
〔南唐〕徐鍇:《說文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戴侗:《六書故》,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6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清〕方濬益編錄、方燕年補編:《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孫詒讓:《名原》,濟南:齊魯書社,1986
〔清〕孫詒讓:《契文舉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孫詒讓:《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陳昌治翻刻:大徐本《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近代專書(依作者姓名排列)
丁山:《說文闕義箋》,臺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王獻堂:《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濟南:齊魯書社,1979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學生書局,1972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何琳儀:《古幣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1996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 : 藝文印書館,1960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出版,1970
李圃:《甲骨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出版,2002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周何、沈秋雄、周聰俊、邱德修、莊錦津等編:《中文字根孳乳表稿》,台北:中央圖書館出版社,1982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1975
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7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季師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樂天出版社,1981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夏淥:《評康殷文字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孫誠溫輯、孫海波編:《誠齋殷虛文字》,北京:修文堂書局,1940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馬敘倫:《馬敘倫學術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馬敘倫:《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1962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商承祚:《殷契佚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上海:中西書局,201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沫若:《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陳世輝、湯餘惠:《古文字學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2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1952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臺北:大通書局,1971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1990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2011.12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翔、劉抗、陳初生、董琨編著,李學勤審訂:《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羅振玉:《殷虛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3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列)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朱曉雪:《包山楚墓文書簡、卜筮祭禱壽簡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1
江秋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武王踐阼〉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1
何麗香:《戰國璽印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佳信:《說文小篆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林聖峰:《大徐本說文獨體與偏旁變形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史料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張心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張淑卿:《〈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吳命〉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彭慧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疑難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董妍希:《金文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趙玉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12
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排列)
丁山:〈說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1930,頁233-250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1928,頁89-94
于省吾:〈釋 〉,《考古》1979年4期,頁353-355
于省吾:〈釋黽、 〉,《古文字研究》第七輯,1982,頁1-6
于省吾:〈釋 〉,《雙劍誃古文雜釋》(《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2005),頁7
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頁171-183
于豪亮:〈說引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74-76
王輝:〈殷墟玉璋朱書文字蠡測〉,《文博》1996年5期,頁3-5
王獻唐:〈釋每美〉,《中國文字》第35冊,頁3935
王恩田:〈釋匕示氏〉,《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
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頁129-134
白於藍:〈釋「 」——兼論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萬物將自賓」〉,《香港清華簡與《詩經》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2013
何琳儀、黃德寬:〈說蔡〉,《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頁286-295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簡帛2001》,頁165
余永梁〈殷墟文字續考〉,《國學論叢》一卷四號,北京:北京清華研究院,1928
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武大文哲季刊》6卷1期,頁240
吳振武:〈燕國刻銘中的泉字〉,《華學》第二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12),頁47-52
李守奎:〈釋楚簡中的「 」字〉,《簡帛研究200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215-217
李守奎:〈讀《說文》劄記一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3期,頁68-69
李家浩:〈信陽楚簡「澮」字及从「 」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194-211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从「昆」之字〉,《中國文字》新25期,1999,頁139-148
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 」字〉,《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頁18-24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第五集,頁139-162
李零:〈古文字筆記:禼與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6.28-29;又,《清華簡研究(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12),頁330-334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六輯,頁238-239
沈寶春:〈釋凡與冎凡㞢疒〉,《香港中文大學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32
宋華強:〈楚文字資料中所謂「箴尹」之「箴」的文字學考察〉,《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頁603-615
周波:〈清華簡《繫年》考釋兩篇〉,「簡牘與早期中國」學術研討會暨第一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2012.10.27~28
季師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桐頌》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四分,2013.12),頁651-693
季師旭昇:〈從戰國楚簡中的「尤」字談到殷代一個消失的氏族〉,《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史語所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2.12;會後論文集正式出版於2010.6.4
季師旭昇:〈從戰國楚簡談息字〉,「國學研究論壇-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研討會,北京:社科院文哲部、語言部,2012.12.4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訟卦》二題:懥、其邑三四戶〉《中國文字》新三十一期,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頁25-36。
林澐:〈說「王」〉,《考古》1965年6期,頁311-312
林澐:〈說飄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又載于《林澐學術文集》,頁30-34
林澐:〈釋史牆盤銘中的「逖虘髟」〉,《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輯;又載于《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頁174-183
金祥恆:〈甲骨文字考釋三則〉,《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頁875-890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17輯,頁309-323
姚萱:〈從古文字資料看量詞「个」的來源〉,(《中國文字》新37,2011.12),頁35-54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收入氏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頁417-446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收入氏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書局,1972),頁369-382
趙平安:〈說役〉,《語言研究》2011年第3期,頁12-14
唐蘭:〈毛公鼎朱韍蔥衡玉環玉瑹新解──駁漢人蔥珩佩玉說〉,《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4),頁86-93
唐蘭:〈永盂銘文解釋〉,《文物》1972年1期,頁58-62
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頁15-48
唐蘭:〈殷虛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55-62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第5期,頁55-59;又,《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194-204
唐蘭:〈釋四方之名〉,《考古學社社刊》第四期,1936.6,頁4
唐蘭:〈釋保〉,《殷墟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5),頁58-59
唐蘭:〈釋眞〉,《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頁31-33
夏淥:〈釋于丂單卑等字〉,《中國古文字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會論文》,1988.8
袁國華:〈望山楚墓卜筮祭禱簡文字考釋四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四本二分,2003.6,頁307-324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60.5,頁11-59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頁1-8
徐中舒:〈對「金文編」的幾點意見〉,《考古》1959年7期,頁382-383
高佑仁:〈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通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文字學青年論壇」,2013.11.25-26,頁256-258
高鴻縉:〈散盤集釋〉,《師大學報》2期,1957.6,頁1-90
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古文字研究》第二一輯,頁368-396
張亞初:〈周厲王所作祭器㝬簋考〉,《古文字研究》第五輯,頁168
曹方向:〈上博簡〈邦人不稱〉與白公之亂〉,復旦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簡帛文獻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頁115-120
郭永秉:〈從戰國楚系「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論文》,香港浸會大學,2011.11.30-12.2。後刊登在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頁345-352
郭永秉:〈釋上博楚簡《平王問鄭壽》的「訊」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頁491
郭永秉:〈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覆」字〉,《中國文字》新39期,頁77-87
郭永秉:〈續說戰國文字的「夌」和从「夌」之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古文字學青年論壇」,2013.11.25-26
郭永秉:〈補說「麗」、「瑟」的會通——從《君人者何必安哉》的「 」字說起〉,《中國文字》新三十八期,頁73-90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挈〉,《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4)第八冊
郭沫若:〈壴卣〉,《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6),頁310-316
郭沫若:〈釋白〉,《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6),頁181-182
郭沫若:〈釋臣宰〉,《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9)頁65-78
郭沫若:〈釋南〉,《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4)第八冊
郭沫若:〈釋龢言〉,《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9),頁93-107
陳世輝:〈墻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05期,頁433-435
陳世輝:〈釋 ──兼說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7-45
陳永正:〈釋 〉,《古文字研究》第四輯,頁259-261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从丵諸字〉《中國文字》新22期,頁121-148
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第24輯,頁395-399
陳夢家:〈史字新釋〉,《考古學社社刊》第五期,頁7-12
陳劍:〈柞伯簋銘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5),頁1-7
陳劍:〈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頁9-19
陳劍:〈說「安」字〉,《語言學論叢》第31輯,頁349-360
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5),頁273-316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頁59-80
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5),頁127-176
陳劍:〈甲骨金文「 」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5),頁99-106
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幸」字〉《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頁461
曾憲通:〈吳王鐘銘考釋-薛氏《款識》商鐘四新解〉,《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頁120-138
曾憲通:〈從「子」字族群論及字族的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 :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5)頁94-100
勞榦:〈古文字試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本,頁39-41。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頁9-100
程少軒:〈試說「巂」字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頁131-145
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6月13日-14日)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續考〉,《江漢考古》1999年2期,頁75-77
黃錫全:〈讀郭店楚簡《老子》劄記三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頁457-461
楊安:〈「助」、「叀」考辨〉,《中國文字》新37期,頁155-169
葉玉森:〈揅契枝譚〉,《學衡》第31期,1924,頁9
葉玉森:〈說契〉,《學衡》第31期,1924,頁109
董珊:〈束巂皿作父丁鼎〉,《保利藏金(續)》(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頁27-30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上冊,頁487-582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三卷,頁6-17
裘錫圭:〈也談子犯編鐘〉,《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三卷,頁83-91
裘錫圭:〈古文字釋讀三則〉,《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三卷,頁424-433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一卷,頁233-269
裘錫圭:〈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第四卷,頁412-417。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96-209
裘錫圭:〈畀字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27-35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卷一,頁194-205
裘錫圭:〈說字小記•說去今〉,《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頁420-421
裘錫圭:〈說字小記•說悤聰〉,《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頁415-416
裘錫圭:〈說字小記•說敝〉,《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頁411-412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華學》第六輯,2003.6;《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頁308-316
裘錫圭:〈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4冊,頁40-48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卷三,頁205-229
裘錫圭:〈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卷三,頁272-285
裘錫圭:〈釋 〉,《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72-76
裘錫圭:〈釋「弋」〉,《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67-71
裘錫圭:〈釋「勿」「發」〉,《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140-154
裘錫圭:〈釋「柲」〉,《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51-71
裘錫圭:〈釋「衍」、「侃」〉,《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378-386
裘錫圭:〈釋「無終」〉,《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三卷,頁61-66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卷三,頁451-463
裘錫圭:〈釋南方名〉,《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8),頁50-52
裘錫圭:〈釋建〉,《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8),頁353-356。
裘錫圭:〈釋殷虛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𠂤〉,《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299-304
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 」──兼說「 」為「針」之初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6頁;又,《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二卷,頁389-394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5期,頁369-370
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1)第六輯,頁383-406
趙平安:〈「達」字「針」義的文字學解釋〉,《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90-96
趙平安:〈戰國文字「噬」的來源及其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30輯,頁286-289
趙平安:〈釋戰國文字中的「乳」字〉,《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又收入氏著《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頁114~115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350-366
劉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四輯,頁277-281
劉釗:〈讀史密簋銘文中的「 」字〉,《考古》1995年第五期,頁434
龍宇純:〈甲骨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三十四本,1963,頁422-423
蘇建洲:〈《金縢》「獲」字考釋〉,《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2011
網路文章(依發表人姓名排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簡稱「復旦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簡稱「武漢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簡稱「復旦讀書會」、「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簡稱「復吉讀書會」)
王子揚:〈關於《別卦》簡7一個卦名的一點看法〉,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12),2014.1.9
何有祖:〈《凡物流行》札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5),2009.1.1
何有祖:〈《武王踐阼》小札〉,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45),2009.01.04
何有祖:〈上博七《武王踐阼》「盥」字補釋〉,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5),2009.1.2
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讀札(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2),2011.1.8
何有祖〈楚簡散札六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6),2007.7.21
宋華強:〈新蔡簡「延」字及从「延」之字辨析〉,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4#_edn13),2006.5.3
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曰」的一個字〉,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9#_ftnref10),2008.6.10
宋華強:〈《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記四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8),2009.1.3
李松儒:〈《鄭子家喪》甲乙本字跡研究〉,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62),2009.6.2
季旭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題〉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jixusheng001.htm),2005.2.12
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jixusheng004.htm),2005.8.11
季師旭昇〈清華四芻議:聞問,凡是(征)〉,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80),2014.1.10
侯乃峰:〈說楚簡「夃」字〉,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0),2006.11.29
侯乃峰:〈說楚簡「夃」字〉,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0),2006.11.29
孫合肥:〈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札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95),2013.1.9
孫飛燕:〈讀《凡物流行》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62),2009.1.1
張崇禮:〈讀《平王與王子木》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chongli007.htm)2007.8.9
曹方向:《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通釋》,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3),2013.1.7
郭永秉:〈由《凡物流形》“廌”字寫法推測郭店《老子》甲組與“朘”相當之字應為“廌”字變體〉,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3),2008.12.31
陳偉:〈《鄭子家喪》通釋〉,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2009.1.10
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2006.4.1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3),2008.3.22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2.htm),2003.1.9
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35),2008.2.5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6#_edn2),2010.10.7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3#_ednref17),2008.2.20
復旦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1),2008.12.31
復旦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1.5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2011.7.17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王居》、《志書乃言》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2011.7.17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成王既邦》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3),2011.7.17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命》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4),2011.7.17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2011.7.17
復吉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6),2011.7.17
復旦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6),2008.12.30
程燕:〈《武王踐阼》「戶機」考〉,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2),2009.1.6
程燕〈上博七《武王踐阼》考釋二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7),2009.1.3
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分「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兼釋甲骨文中的「癭」和「頸」〉,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0),2009.7.30
黃杰:〈初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筆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45&highlight=%E5%88%9D%E8%AE%80),2011.12.21
趙平安:〈《武王踐阼》「曼」字補說〉,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58),2009.1.15
趙平安:〈關於夃的形義來源〉,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09#_ednref13),2007.1.23
劉洪濤:〈談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機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1),2009.1.3
劉釗:〈容成氏釋讀一則(二)〉,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zhao02.htm),2003.4.6
劉釗:〈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一)》劄記(一)〉,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uzhao01.htm),2002.1.8
劉樂賢:〈讀上博簡劄記〉,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ulexian01.htm),2002.1.1,
禤健聰:〈上博楚簡釋字三則〉,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ejiancong002.htm),2009.1.14
禤健聰〈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6),2006.2.24
蘇建洲:〈《上博二‧容成氏》簡19「近」字補證〉,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7),2015.4.21
蘇建洲:〈初讀《上博九》劄記(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2013.1.6
蘇建洲:〈初讀《上博九》劄記(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2013.1.6
蘇建洲:〈試說“𡿪”字的來源〉,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63),2015.3.9。
蘇建洲:〈關於《上博八》兩個「尋」字的簡單說明〉,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8),2011.7.23
蘇建洲:〈釋《凡物流行》「一言而力不窮」〉,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74),2009.1.20
蘇建洲:〈釋楚竹書幾個從「尤」的字形〉,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7#_edn1),2008.1.1
蔡偉:〈讀新見的出土文獻資料札記二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82),2012.12.24
宋華强:〈清華簡《繫年》奚齊之「奚」的字形〉,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97),2011.12.21
網站論壇(依發言人姓名排列)
mpsyx(孟蓬生):〈《史蒥問於夫子》初讀〉41、44樓,武漢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42&fpage=5&page=5),2013.1.8
wqpch:〈《陳公治兵》初讀〉論壇20樓,簡帛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4&page=3),2013.1.6
wqpch:簡帛論壇,〈〈舉治王天下〉初讀〉43樓(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fpage=2&page=5),2013.1.7
明珍(駱珍伊):《清華壹•尹至》釋字一則,武漢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175),2014.4.11
苦行僧(劉雲)《清華簡三〈良臣〉劄記》0樓,武漢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52&fpage=4&page=1),2013.1.9
張崇禮:〈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跟帖,2011.1.8 19:53
魚游春水:〈邦人不稱札記〉30樓,武漢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7&page=4),2013.1.7
紫竹道人:〈由清華簡《筮法》讀「亢」之字的寫法推測戰國文字所謂「亢」字的來源〉,復旦網‧論壇(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76),2014.1.8
鳲鳩:〈《舉治王天下》初讀〉40樓,武漢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6&fpage=2&page=5),2013.1.7
鳲鳩〈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第19樓,武漢網‧簡帛論壇(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5&fpage=2&page=2),2013.1.5
暮四郎:簡帛論壇,〈初讀清華簡(四)筆記〉21樓(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155&page=3),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