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騰緯
Alex Chou
論文名稱: 阿美族父母角色扮演與國小子女智育成績關係之探討----以太巴塱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 莊懷義
Zhuang, Huai-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父母角色扮演社經地位家庭完整性父母教育態度父母管教態度父母感情因素父母生活習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阿美族父母角色扮演與國小子女智育成績之關係,並以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國小為研究對象,對四、五、六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包含給家長的問卷及給學生的問卷,原住民家庭有效回收樣本一共有110份。而「父母角色扮演」中分為五個類別,如家庭完整性、父母教育態度、父母管教態度、父母感情因素、父母生活習慣等,探討其和學童智育成績的相關性。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 阿美族父母親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和職業因素)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具有正相關性。
    二、 阿美族父母親的管教態度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具有正相關性。
    三、 阿美族父母親的教育態度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具有正相關性。
    四、 阿美族父母親的感情因素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具有正相關性。
    五、 阿美族父母親的生活習慣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具有正相關性。
    六、阿美族家庭的家庭完整性與其國小子女的智育成績相關性較低。
    七、在相同的師資陣容、學校及社區學風、教育設備的學習環境中,阿美族國小學童的智育成績受父母角色扮演的影響。
    本研究並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當局及原住民家長之參考。

    第一章 論緒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7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8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家庭的意義與功能…………………………………..12 第二節 父母角色的意義與功能……………………………..16 第三節 影響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23 第四節 影響原住民學童學業成就的因素…………………..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3 第一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施測過程………………………………..39 第四章 資料分析……….…………………………………….44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44 第二節 父母社經地位與學童智育成績之相關分析………..46 第三節 父母角色扮演與學童智育成績之相關分析………..48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52 第一節 結論……………………………………………………52 第二節 建議…………………………………………………..53 參考書目……………………………………………….……….55 附錄一:學生之問卷……………………………………………66 附錄二:家長之問卷……………………………………………71 附錄三:太巴塱基本資料………………………………………73

    一、中文部分
    1、尹蘊華(1976):家庭教育。台北:青山出版社。
    2、仆秀美(1993):中韓兩國都市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角色期待及角色扮演之比較研究—以中華民國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王木榮 (1999):影響山地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2期,頁 161-180。
    4、王家通 (1992):初等教育,師大書苑,頁21。
    5、王鐘和 (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6、瓦歷斯.尤幹(1994):『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問題』。載於行政院文建會,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
    7、瓦歷斯.尤幹(1997):「弱勢兒童的教育議題-----當你遇見陌生的孩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十九期,頁18-19。
    8、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9、牟中原、江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10、吳天泰(1994):「小學的多元文化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375-387。
    11、吳明隆 (1996):國小學生學習壓力、學業成就與其社會心理變因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期,頁67-76。
    12、吳明燁 (1998):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育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為例。社會文化學報(專輯:家庭與台灣社會變遷),6期,頁113-146。
    13、吳國淳譯 (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書局。
    14、吳裕益 (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台南師範),6期,頁1-31。
    15、吳龍君 (1985):人在家庭,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6、巫有鎰 (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期,頁213-242。
    17、李亦園(1983):「台灣山地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18、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第二十三期,頁133-159。
    19、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第二十五期,頁83-122。
    20、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21、李紹嶸、蔡文輝合譯(1991):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22、李蘋綺(1998)譯:Banks ,J .A.原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論述。台北,心理出版社。
    23、沈六(1994):「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71-101。
    24、林生傳(1979):現代社會變遷中的父親角色期望。教育文粹,第8期,頁51-57。
    25、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26、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7期,頁71、73-105。
    27、林清江(1983):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台北:五南,頁15-50。
    28、林清江(1996):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9、林清江(1997):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30、林淑媛(1998):「台灣原住民學術精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師大。
    31、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第11期,頁95-141。
    32、林義男(199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33、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34、施欣欣、曾嫦嫦、蘇淑貞、劉瓊瑛、張秀如、溫世真(1998):親職教育。台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5、孫世維 (1994):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法商學報,29期,頁259-304。
    36、徐光國(1994):「花蓮縣社會不利背景學童學業與行為適應及其輔導效果」。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社教學報,第二期,頁97-156。
    37、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教月刊,第三十四期,頁26-30。
    38、高強華(1997):學校教育革新專輯。台北:師大。
    39、高強華(1998)。憧憬與希冀。台北:師大。
    40、高強華主編 (1999):理解與期盼:青少年問題之輔導。台北:師大(地方教育輔導叢書;13)
    41、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之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第5期,頁17-37。
    42、高敬文(1983):國教天地漫步。台北:復文出版社。
    43、張秀好 (1993):台中市西屯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期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進修「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研究專輯,2期,頁1-23。
    44、張厚燦主編(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45、張建成等(1993):光復以來台灣原住民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報告。
    46、張春興 (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47、張善楠 (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期,頁27-52。
    48、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第8期,頁27-52。
    49、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機制。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149-178.台北市:師大書苑。
    50、張嘉琳(1994):「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319-342。
    51、張嘉德、張淑芬、林榮泰 (1999):提升原住民學生共同學科教學成效之研究。明志技術學院學報,31期,頁147-151。
    52、敖韻玲 (1996):現代父母。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教育部研究委員會(1992):加強山胞親職教育之改進方案研究。台北:教育部。頁57-61。
    53、莊懷義、陳伯璋、謝文全、吳明清、王培光等著 (1994):教育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54、莊懷義等著(1987):教育問題研究。台北:空大。頁428-438。
    55、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56、許木柱(1989):「失去的榮耀與尊嚴----原住民現代適應的困境」。台灣當前問題研討會專刊,頁35-41。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57、郭生玉 (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58、郭為藩、高強華 (1996):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
    59、陳正昌 (1994):北部三縣市家庭教育資源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第39期,頁37-43。
    60、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
    61、陳玉明(1990):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62、陳伯璋(1997):原住民教育問題研究規畫。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O:682860081。
    63、陳枝烈(1994):排灣族原住民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屏東市:屏東師院。
    64、陳枝烈(1994):教育研究。第40期。
    65、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66、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67、陳奎熹主編 (1999):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68、陳美芬 (1995):父母教養態度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國教之聲,29卷1期,頁23-25。
    69、陳英豪(1995):伴我成長。省政府教育廳。
    70、陳國泰 (1997):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國民教育研究,1期,頁1-36。
    71、陳誕(1986):家庭因素及心理特質與國小兒童學業成就之關係。台東師專學報,第14期,頁451-514。
    72、陳麗華(1996):「國小師生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73、黃文瑛 (1976):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學生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思與言,14卷2期,頁55-65。
    74、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75、黃光雄主編 (1996):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76、黃幸美、林美珍 (1993):母親的兒童學習信念與兒童學業成就相關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6期,頁413-458。
    77、黃迺毓 (1994):家庭教育。台北:五南書局。
    78、黃富順 (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9、黃慧真(1994)譯:發展心理學。Diane E.Papalia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80、楊思偉(1994):「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與課題」。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165-187。
    81、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卷1期,頁7-28。
    82、楊國賜(1993):現代教育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83、楊肅棟 (1997):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東台灣研究,第2期,頁197-216。
    84、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台北:師大書苑。
    85、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86、詹棟樑(1994):「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21-47。
    87、雷國鼎 (1996):教育學。台北:五南書局。
    88、廖榮利(1985):健康的家庭生活。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教館。
    89、劉明松 (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卷3期,頁123-140。
    90、劉玲諭主編 (1996):家可以是天堂。台北:泰山基金會。
    91、劉祉(1981):台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92、歐用生主編(1997):新世紀的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93、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94、鄭淵全 (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和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期,頁421-448。
    95、盧美貴 (1985):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資優、普通兒童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6期,頁125。
    96、盧強(1987):山地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9期,頁25-72。
    97、繆敏志(1989):單親兒童研究之方法學。教師天地,第43期,頁20-24。
    98、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11期,頁63-86。
    99、顏銀和 (1992):台中市忠孝國小六年級智優生學業成就與智商、家庭社經水準之關係。進修「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研究專輯,1期,頁79-77。
    100、羅淑貞(1997):「原住民國小班級學習環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師大。
    101、譚光鼎(1995):「社會與文化再製論的評析」。發表於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舉辦「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民國84年4月20日)。
    102、譚光鼎(1998):「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討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7期,頁58-76。
    103、譚光鼎、湯仁燕(1994):「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頁427-459。
    104、蘇建文 (1976):中高低成就學生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期,頁21-32。
    二、英文部分
    1、Bigner,J.,Jacobson,B.,Turner,J.,Bush-Rossnagel,N.(1982).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Building Family Strengths, Lincoln, Nebraska.
    2、Bigner,J.J.(1979)Parent-child rel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arenting. NY: Macmillan.
    3、Coleman,J,S.(1987) Families and schools. Education Rasearch,16.32-38.
    4、Dornbusch,S.M.,Ritter,P.L., Leiderman,P.H.,Roberts,D.F.,and Fraleige,M.J.,(1987).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evelopment,Vol.58,1244-1257.
    5、Douglas,J.W.B.(1964).The home and the school .London:Macgibbon and Kee.
    6、Duvall,E.M.(1977).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 Philadelphia J . B . Lippincott.
    7、Good,C.V.(1973).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m-Hill.
    8、Kadushin,A.(1980).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9、Margolin ,G.,&Patterson ,G.R(1975).Differential consequences provided by mothers and fathers for their sons and daughters .Development Psychology,11(4),357-358.
    10、Parsons,T.(1970).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New York: Free Press.
    11、Poffenberge,J.& Nortion,D.A.(1959).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2,171-176.
    12、Smith, T.E.(1983).Adolescent reactions to attempted parental control and influence techniqu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emily,45,533-542.
    13、Stephen, W. N.(1963).The family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Holt,Rinehard,and Winst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