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文義 |
---|---|
論文名稱: |
情境式評量中的科學認知與科學應用能力及影響學生科學學習成就的因素 |
指導教授: |
黃福坤
Hwang, Fu-Kw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情境式評量 、九年一貫 、情境學習 、科學應用 、科學認知 、科學素養 、影響學習因素 |
英文關鍵詞: | situated assessment, situated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science, scientific cognition, scientific litera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九年一貫課程的科學教育,希望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及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這種精神,在過去也是如此,但往往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情況下,缺乏與生活相結合之教學評量的配合,而難以推展。因此本研究遵循九年一貫「希望教材的組織可依生活上及社會上關心之議題、鄉土的題材來選編」的原則,以「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理論為基石,並以科學應用為前提設計情境式的生活化評量試題,進行「情境評量」的研究。
研究試題原係為參與邱美虹教授等(民90)所執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國中階段自然科學學習評量系統研究」中用以評量學生「科學應用」能力之「認知(一)題本」的一部份。該計畫施測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採分層隨機抽樣,取得樣本共計1513人進行施測。本研究即以參與該計畫施測有關「情境評量」試題及該研究由劉嘉茹教授所開發之「個人態度題本」中有關個人基本資料部份的施測結果,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並按情境評量施測結果來探討現階段國民中學學生在情境評量中表現的科學素養現況及學生個人、家庭因素與情境評量成績的關係、學生參加課餘學習輔導的影響等進行探討。
研究資料主要以答對率、t考驗(t-test)、變異數分析(ANOVA)及Scheffe事後多重比較等方法進行分析,以探討學生的科學認知與科學應用等科學素養及檢測學生在情境評量結果與個人、家庭及補習等相關變項之間的差異顯著性。
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性別、不同區域學生在情境評量試題的答對率並無顯著差異;而大型學校的學生情境評量的答對率顯著較中、小型學校的學生好。
二、本測驗成績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兩者之間,呈高度正相關。
三、情境評量的測驗結果中,大部份學生已達成試題中所包涵的九年一貫課程科學認知與科學應用之分段能力指標。
四、喜歡科學類科勝於文學類科的學生,在「收看科學節目」、「固定閱讀科學讀物」及「上網找科學資訊」 的參與程度較高,且在情境評量上的表現較佳。
五、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對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鼓勵,與學生在情境評量上的成績有正向的影響。
六、參加自然科補習的學生,僅參加一科的學生在情境評量中有顯著較好的成績。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test based on daily life situation for investigating 9th-graders’ literacy of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The test is called “situated assessment” in this study. It was originally a segment of a test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A Study of Test System for Science Learning for 7 to 9 Graders in Taiwan” directed by Chiu, Mei-Hung etc.. There were 1513 9th-grade students from 44 schools (48 class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situated assessment.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situated assessment was compared with school location, school size, parent’s highest educational degree,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nd students’ gender.
The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1.The results of situated assessm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school size,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students’ gender and schools’ location.
2.Students’ performance on situated assessment was at significant level (p<0.01) compared with Taiwan’s Basic Competence.
3.Most of the students 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 of our National Standard in scientific cognition domain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domain.
4.Students who like science more than philology had 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situated assessment. They also spent more time than average in watching scientific program on T.V. , reading science books and searching scientific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internet.
5.The results of situated assessment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parents’ highest educational degree and encouragement to children of participating scientific activities .
中文部份:
方吉正(民87):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卷4期。 185-192頁。
王文科(民90):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六版一刷。111-113頁 。
王春展(85):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第8期。 53-71頁。
田振榮、羅清水、鄭增財、江義平(民87):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之家庭因素研究。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第13屆。135-143頁。
江文雄、張輝政、鄭增財(民9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第16屆。81-90頁。
江文慈(民87):一個新評量 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20期。6-12頁
江新合(民83):數學及自然科學師資之培訓研究(Ⅰ)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行為的時間序列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江新合、李明昆(民87):國民中學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以垃圾焚化爐議題為例。第十五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
吳永吉(民73)。國中學生科學態度成就評量及其影響因子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張俊彥(民90)。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個人背景變項之初探。 科學教育月刊。第245期。2-10頁
吳宗立(民89):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3期。157-164頁。
李坤崇(民83):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第27期。75-94頁。
李明昆(民87):國民中學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以垃圾焚化爐議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20頁。
李茂興譯(民91):教育測驗與評量。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320~340頁。
李勝富(1998):二0六一計畫─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美國教育新知選輯。1998年。
周泰萱(民83):資優學生學習環境之探究。資優季刊。第52期。24-28頁。
林世華(民88):跨世紀的測驗發展計畫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發展研究。 九年一貫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委員會。
林如章、簡正忠(民92):能力評量與教學-談探究式學習。康軒文教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通訊。第2期。2-11頁。
林伯賢、鄭增財(民90):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第16屆。71-80頁。
林麗娟(民86):情境、學習與動機。視聽教育。38卷4期。18-27頁。
邱美虹(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第231期。20-27頁。
邱美虹、洪振芳、張俊彥、許瑛玿、黃福坤、楊芳瑩、劉嘉茹(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國中階段自然科學學習評量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師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邱美虹、湯偉君、林孟慧、施志宜、藍雅齡(民87):水資源創意教學模組開發研究報告。八十七年度推動學校愛護水資源教育宣導統籌計劃子計劃。經濟部水資源局。
姜蓓蒂(民79):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柯淑文(民87):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評量上之運用。嘉縣國教。第31期。 30-31頁。
洪文東(民84):科學教育的目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第1期。4-12頁。
洪志明(民90):我國國二學生課餘學習時間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科學教育月刊。第236期。3-21頁。
洪佳慧(民91):由教科書內容與性別面向分析我國國二學生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的學習表現-生命科學以及環境與資源議題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 13-22頁。
翁秀玉、段曉林(民86):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育月刊。第201期。2-15頁。
國立編譯館(民89)。國民中學理化第一~四冊。國立編譯館。
張俊紳(民84):教室內影響學習的動力因素。國教之聲。第29卷。第1期。26-38頁。
張惠博(民9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月刊。第239期。13-25頁。
張景媛(民86):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29期。51-76頁。
張鳳琴(民83):高雄地區公立高中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本質之看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83) :國民中學理化課程標準。教育部。83.10公布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87.9.30公布。
教育部(民87):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行政院八十七年五月廿九日。台八十七教字第二六六九八號核定。
教育部(民89):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課程網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育部88.9.30台(89)國字第89122368號令公布。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課程網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育部92.2.27台國字第0920028081號令公布。
莊明貞(民87):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論題-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0期。19-23頁
莊嘉坤(民86):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第121期。26-34頁。
許良榮 (民80):科學素養—一個爭議中的論題。國教輔導。第30卷(6)。7711-7716頁。
許忠仁(民83):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對於學業低成就的歸因成因之探討。測驗與輔導。第127期。2609-2611頁。
許瑛玿、謝惠珠、鄒治華、張俊彥(民91):調查臺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科學教育月刊。第255期。2-11頁。
許德發(民88):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重吉(民81):從科學哲學觀點的改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彰化師大學報。第三期。532-555頁。
郭鴻銘、沈青嵩(民65):科學素養之涵義。科學教育月刊。第2期。41-49頁。
郭鴻銘譯(民65):科學素養的教育--有關的觀念及其在教學方面之應用。科學教育月刊。第1期。31-40頁。
陳文典(民90):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學習成就科學素養的評量。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measure1002.doc。
陳文典(民91):「生活化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南一書局。3-18頁。
陳忠志(民86)。把握教改的契機—回歸以學生為中心的物理課程。 http://www.phy.ntnu.edu.tw/phyedu/1997%A6~%B7|/%B3%AF%A9%BE%A7%D3.htm。
陳昭儀、楊慧君(民90):傑出理化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歷程之探討。資優教育研究。1卷1期。111-128頁。
陳嘉彌(民87):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卷5期。21-41頁。
黃永和(民88)。「情境學習:合法周邊參與」書中的要意與啟示。國教之聲第32卷第3期。p47-53.
黃明瑩(民89):探討幾何問題中的情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楊家興(民82):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2期。40-48頁。
楊裕仁(民87):影響學生學習的刺激因素及其輔導原則。諮商與輔導。第152期。38-42頁。
楊榮祥(民81):科學教育世界第一 ?: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結果說起。中等教育。43卷2期。8-21頁
楊龍立(民79):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董家莒(民8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23-27
劉佳容(民91):我國國二學生在TIMSS-1999中之理化學習成就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炳輝(民90):破除評量迷思:談案例教學在教學上的價值。師友月刊。414期。58-61頁。
劉炳輝(民90):破除評量迷思─談案例教學在教學上的價值。師友月刊。第414期。58-61頁。
劉清水(民84):臺灣省國民中學定期評量試題評鑑分析報告。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出版。
蔡美華(民88):資優學生生涯教育課程規畫分析。資優教育。第72期。16-23頁。
鄭湧涇(民87)。生物認知偏好與教學能力相關屬性的關係。師大學報。第43卷第1期。47-61頁
鄭湧涇、楊坤原(民8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第43卷第2期。37-54頁。
謝祥宏、段曉林(民90):教學與評量—一種互為鏡像(mirror image)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第241期。4-13頁。
鍾邦友(民89):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第30期。32-37頁。
鍾蔚起(譯)(民80)。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與增進教學成效的策略。師友月刊。 第291期。31-33頁。
魏明通(民86):科學教育。五南圖書。6-10頁。
魏麗敏(民8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4期。133-155頁。
魏麗敏(民86):影響國小兒童成就之自我調節學習與情感因素分析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第11期。37-63頁。
魏麗敏(民90):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國立臺中師院學報。第15期。61-99頁。
魏麗敏、黃德祥(民90):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0期。63-118頁。
英文部份:
AAAS.(1970) . Commission on science education,science process instrument, experimental education.Washington D.C.
AAAS.(1970) . Science-A Proces Approach:Commentary for Teachers .A Xerox Education Co./AAAS.
AAAS.(1976) . Science-A Proces ApproachⅡ,Ginn and Co.,A Xerox Education Co.
AAAS.(1989)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A Project 2061 Report on Literacy Goals in Science,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Washungton D.C./AAAS.
AAAS.(1989) .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D.C.:Author
AAAS.(1993) . Project 2061: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ry.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AAS.(1993) .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al of lera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arin,A.A.&Sund,R.B.(1989).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London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hoi,J. & Hannafin,M.(1995). 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nviroments:Roles,Structures,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43(2):53-69.
Collette,A.T.,&Chiappetta,E.L(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llins,A.(1989) .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echnical report No. 474 Champaign,IL: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Illonois at Urbana-Champaign.
Collins,A.(1990) . Reformulation testing to measure learning and thinking.In N. Frederiksen , R. Glaser, A. Lesgold, &M.Shaft(Ed.).Dignotic monitoring of skill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pp.75-87,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abel,L.L.(1976).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to determine perceptions of Scientific Literacy.i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ED 130915,36-37.
Laugksch ,R.C.(2000) .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Overview . John Wiley & Sons, Inc. Sci. Ed 84:71-94
Lave, J. & Wenger, E.(1991) .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derman,N.G.(1996)﹒The nature of science: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for a proecess more tentative than products.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t.Lous,MO.
Miller, J. D. (1983). Scient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112(2), 29–48.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nd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1997).New Standards: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pplied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pplied learning.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nd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ella,M.O.(1967).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he H.S. curriculum.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LXVII,4,346-357.
Rogoff, B (1995). Observing socio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ree planes: Participatory appropriation, guided participation and apprenticeship. In J. V. Wertsch, P. Del Rio, & A. Alvarez (Eds.), Sociocultural stud ies of mind,139-16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ogoff, B.(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goff, B.,& Lave,J.(Eds.)(1984). Everyday cognition: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ibeci,R.A.(1984) . Image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70(2),139-149.
Schowalter,V.,& others.(1974). Program objective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part 5 and 6,prism.Newsletter of the Center for United Science Education,2,3-4,Spring and Summer.
Shen, B. S. P. (1975).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S. B. Day(Eds.),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44–52. Basel: Karger.
Suchman. L.A.(1987).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The Problem of 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New W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in,David(1998). Situated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 Eric Digest No.195.
Winn, W.(199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situated learning:paradox or partnership.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16-21.
Yager, R. E. & MacCormack, A. J. (1989) . Assessing teacher/learning success in multiple domains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0(4), 35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