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加納剛
Kano Tsuyoshi
論文名稱: 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
Difficulties in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ords for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A study of Japanese Learners' Errors on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指導教授: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中日同形詞日籍學生詞彙教材偏誤分析
英文關鍵詞: Chinese-Japanese homographs, Japanese student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words, discrepancy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8下載: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時的難點與其主要原因,並探討母語對掌握中日同形詞的影響,以期日後可運用於對日籍學習者教學上,減少日籍漢語學習者在學習及運用中日同形詞時所遇到的困難。研究對象為日籍學習者,初級者13人,中級者40人,高級者72人,共計125人。在發放問卷之前所設定的目標為每一程度的學生至少為30人,然而問卷回收後的結果和預先的設定並不相同。主要的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並以訪談方式以補問卷之不足。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中文程度的高低,日籍學習者往往還是受到母語的影響。尤其是初中級的學習者,因中文的詞彙量不足,經常會使用大量的日語漢字詞進行中文溝通。已經達到高級的學習者也經常出現中日同形詞使用上之偏誤。

      其次,隨著外語能力的進步,高級學習者逐漸接近或達到第二語言的水平。因此,高級學習者在使用中日同形詞的正確率比中級學習者高。此一測驗結果也驗證了不少學者的觀點,如Taylor(1975) 和Brown(1987)。這些學者指出,母語干擾現象主要出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早期階段。此外,中級學習者偏誤率較高,符合了Kellerman(1983)提出的U型理論,即到了中級階段學習者的偏誤率最高。然而隨著第二語言能力的不斷提升,偏誤的標的語形式便逐漸為正確的標的語形式所取代。

      本論文旨在以日籍漢語學習者為對象,從詞類、詞義、語用等面向分析中日漢字詞中存在的同形詞差異,協助日籍漢語學習者快速而有效地習得中文詞彙,並辨識中日同形詞的差異,亦能作為編寫日籍學習者學習中日同形詞之教材的參考。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fficulties that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have in learning Chinese words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se difficulties. This research also aims to look at the impact native language has on understanding homographs, so that such understanding can be applied to teaching and to help Japanese students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homographs. One hundred twenty-five subjects are surveyed in this research, all of which are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learning Chinese. Thirteen subjects are beginning learners, 40 are intermediate level learners, and 72 are advanced level learners.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out to at least 30 students in each level, however, th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is below the expected return rate of 30 per level. To make up for this difference,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the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 of Japanese interferes with their Chinese learning.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tudents in the 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in the intermediate level have a small repertoire of Chinese words, and thus rely heavily on Japanese kanji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Students in advanced level also tend to misuse homographs that exist in Japanese kanji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ir language ability improves, advanced level learners who are near or have reache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re more accurate in using homographs than their intermediate level counterparts.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findings of Taylor (1975) and Brown (1987). According to earlier findings,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appears at the early stag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high discrepancy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Kellerman’s U-shape theory (1983), where discrepancy reaches its highest point at intermediate level. As second language ability improves, discrepanc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slowly replaced by proper f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Native Japanese speakers learning Chinese ar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Homographs i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Japanese kanji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parts of speech, semantic and pragmatic.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homographs can be useful in helping students learn Chinese words mor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while recognizing such variations can help teachers in designing or writing homograph-relate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Japanese learner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日文摘要 iv 謝辭 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1.4.1 中日同形詞 3 1.4.2 語言遷移 3 1.4.3 偏誤分析 4 1.4.4 難度等級(hierarchy of difficulty) 5 1.4.5 詞類 5 1.4.6 U型行為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研究同形詞的目的及意義 7 第二節 同形詞之定義及數量 7 2.2.1 何謂同形詞 7 2.2.2 中日同形詞之數量 9 第三節 同形詞之分類 11 2.3.1 中日漢字詞彙之分類 11 2.3.2 同形同義詞 11 2.3.3 同形近義詞 12 2.3.4 同形異義詞 14 第四節 中日漢字之字源 15 2.4.1 源自日文的中文詞彙 15 2.4.2 自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漢語 16 第五節 日中同形詞辭典編選 16 2.5.1 現代日中常用漢字對比詞典(1996) 16 2.5.2 日中同形異義辭典(2005) 16 2.5.3 日中同形詞詞解(2005) 16 第六節 中日・日中辭典對比分析 17 2.6.1 中日・日中辭典收錄同形詞詞彙的情況 17 2.6.2 日中辭典中日同形詞的記述對比 17 2.6.3 日中辭典對譯之對比 23 2.6.4 中日辭典中日同形詞的記述對比 26 2.6.5 中日辭典對譯之對比 29 2.6.6 中日同形詞記述上之問題 31 第七節 中日同形詞所造成之難點 31 2.7.1 因詞類不同導致之偏誤分析 31 2.7.2 因詞義不同導致之偏誤分析 33 2.7.3 因詞彙的褒貶色彩與語感不同導致之偏誤分析 34 2.7.4 因詞彙的褒貶色彩不同導致偏誤之例 34 第八節 詞彙教學與學習策略 35 2.8.1 詞彙教學之重要性 35 2.8.2 詞彙教學之優先順序 36 2.8.3 詞彙教學之步驟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4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6 3.2.1 問卷設計 46 3.2.2 前測與修改 49 3.2.3 問卷調查 49 3.2.4 訪談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中日同形詞填空分析 51 4.1.1「經驗」 52 4.1.2「溫暖」 52 4.1.3「約束」 53 4.1.4「檢討」 53 4.1.5「信心」 54 第二節 中日同形詞選擇分析 5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64 第四節 訪談結果 65 4.4.1 受訪者之背景資料 65 4.4.2 訪談主題 66 第五章 詞彙教材編寫 69 第一節 教材設計 69 5.1.1 教材編寫的目標 69 5.1.2 教材編寫的原則 70 5.1.3 教材編寫的方法 70 第二節 現行中文教材檢視 71 5.2.1 <<實用中國語 基礎編>> 71 5.2.2 <<現代漢語 初級>> 72 5.2.3 <<快樂學漢語・說漢語>> 73 5.2.4 小結 74 第三節 中日同形詞之教材 75 5.3.1 中日同形詞學習教材之重要性 75 5.3.2 編輯中日同形詞的詞彙教材之流程 75 5.3.3 中日同形詞教材設計之範例 77 5.3.4 小結 8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總結 83 第二節 研究發展之限制 85 6.2.1 研究範圍之限制 85 6.2.2 研究對象之限制 85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86 6.3.1 異形同義詞之研究 86 6.3.2 漢字文化圈可見漢字使用上的差異之研究 86 6.3.3 中日同形詞語料庫之建立 87 6.3.4 研究針對日籍學習者的漢字詞彙等級與建立詞彙大綱 87 參考文獻 89 中文 89 日文 89 英文 90 中文辭典 91 日文辭典 91 網路資料 91 附錄1 測試問卷 92 附錄2 測試問卷結果表 97 附錄3 測驗詞彙之等級表 103

    中文
    王順洪(1999)。漢日同形詞給日本人學習漢語造成的誤區。漢外語言對比於偏誤分析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順洪(2003a)。二十年來中國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朱勇(2006)。漢日同形詞對比研究二十年。第四屆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2006年。
    論文集。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93-101。
    吳麗君(2002)。日本學生漢語習得偏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11-133。
    侯仁峰(1998)。容易誤用的漢日同形詞的舉例。日語知識第10期。
    唐承賢(2003)。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述評(A Review of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6(5)。
    徐淑萍(2008)。淺談漢日同素異序詞及其在對日漢語教學上的應用。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 論文集08。慈濟大學: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209-218。
    高麗(2003)。日漢同形詞的不同點[J]。日語知識第6期。
    盛炎(2006)。語言教學原理。重慶出版社。
    當銘美菜、葉信鴻(2007)。從中日「同形」字詞與成語看華語教學的針對性。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07,401-413。
    萬玲華(2004)。中日同字詞比較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道格拉斯布朗(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朗文。
    劉富華(1998)。HSK詞彙大綱中的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彙教學[J]。漢語學習第6期。
    魯寶元(2000)。漢日同形詞對比研究與日漢語教學[A]。漢日語言研究文集(三)[C]。北京出版社。

    日文
    王永全,小玉新次郎,許昌福(2007) 。日中同形異義語辞典。東方書店。
    王延平(1999)。實用中國語 基礎編。東京:金星堂。
    王俊毅(2009)。快樂學漢語・說漢語 中上級 中國語會話。東京:Wased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王承伝(1998) 。 同形異義語における中国語と日本語の対照比較。人文科学教育研究25,143-152。
    王蜀豫(1998)。現代国語辞典における同形語。新潟大学国語国文学会誌第40号。
    岩本真理、王占華、清原文代(2002)。現代漢語 初級。東京:白帝社。
    戸田昌幸(2007.10)。日中同形漢語(1)。東京:日本語ジャーナル,44-47。
    戸田昌幸(2007.11)。日中同形漢語(2)。東京:日本語ジャーナル,44-47。
    戸田昌幸(2007.12)。日中同形漢語(3)。東京:日本語ジャーナル,44-47。
    荒屋勤(1983)。日中同形語。大東文化大学文学紀要。大東文化大学,17-29。
    高偉建(1989)。日中同形語の対照研究。日本学報8 号。大阪大学,79-102。
    上野 恵司, 魯暁(1995)。おぼえておきたい日中同形異義語300。東京:光生館。
    西川和男(1991)。現代漢語頻率詞典からみた日中同形語について。文学論集。関西大学,49-65。
    孫建軍(2003)。読書支援システム新書ライブラリーにおける日中同形異義語について。
    大河内康憲(1997)。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くろしお出版。
    陳毓敏(2002)。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における漢語習得―同形同義語の文法的ずれに焦点をあててー。2002 年日本語教育学会秋季大会予稿集,63-68。
    陳瞬臣、陳謙臣(1972)。日本語と中国語。祥伝社。
    林玉惠(2002)。日華・日漢辞典からみた日中同形語記述の問題点-同形類義語を中心に-。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07-121。
    林玉惠(2002)。日中語彙における日中同形語の比較研究。比較語彙研究の試み8。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開発研究科-開発・文化叢書38。
    兒島慶治(2003)。日本・中国・台湾・香港の基礎漢字1945字字体一覧表の作成に向け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科。

    英文
    Brown, H.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James, C. (198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s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Krashen, (1983).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rator, C. (1967).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ited in Ellis (1985) and Daneis and Di Pietro (1991).

    中文辭典
    千田勝已(1995)。大新明解日華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大新書局編輯部(1996)。新編中日大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吳之榮、周蘊石、李孫華(1991)。新詳解日華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宋文軍(1992)。現代日漢大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秦明吾等(2005)。日漢同形詞詞解。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黃力遊、林翠芳(2005)。日漢同形異義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文祥、馬金淼、鄭玉和(1994)。アクセント簡明日漢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日文辭典
    小池生夫編(2005)。応用言語学事典。東京:研究社。
    佐滕醇等(2003)。中日辭典,第二版。東京:小學館。
    佐滕醇等(2003)。日中辭典,第二版。東京:小學館。
    相原茂(2002)。講談社中日辭典,第二版。講談社。

    網路資料
    台灣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1d35566
    台灣 教育部 全球資訊網。2010年4月15日。取自:
    http://www.edu.tw/index.aspx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0年4月18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