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孟庭 ZHU,MENG-TING |
---|---|
論文名稱: |
詩經與音樂研究 A Study of Shih-Ching and Music |
指導教授: |
余培林
Yu, Pei-Li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5 |
中文關鍵詞: | 詩經 、音樂 、詩 、樂 、禮 、舞 、編輯 、形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3 下載:7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詩的本質而論《詩經》的源頭,其一在詩,一在歌,是以《詩經》本具有音樂性,本與音樂密切相關。詩、樂異源而同流,至春秋末期,又因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而逐漸走上分離之途,《詩》之樂漸亡,《詩
》樂問題為後人束之高閣;然《詩》、樂既於本質密切相關,則捨樂論《
詩》,所得不免淺蹙,是以本文欲從音樂的角度,對《詩》樂合一的本質作一番深入的研究。而「樂」的原型,就形式而言是詩、樂、舞合一的整體;就內容而言,則是與禮結合的儀,是以本文研究的範圍,除探討《詩經》在音樂文學上的相關議題與表現,亦探討其在音樂文明上的呈現與價值。首章緒論說明詩、樂的本質與合離的過程;二章從其與音樂關係研究的歷史來考察,在歷來眾說中,綜理其與音樂的關係;三章從音樂編輯分類來看音樂因素在其中所佔的分量及各類的音樂風格;四章從現存的歌詞
,探討其在樂曲、節奏與樂音上可能的表現;五章探討《詩經》中的樂舞
,反映當時樂舞的盛況;六章探討《詩經》中的器樂,將各樂器形制的考察與《詩經》的記載相互印證,以補充或印證音樂史上的研究,並進而理解樂音在詩義上的應用;七章探討《詩經》各典禮用樂的情形,以與後世禮書所載互為印證,並進而歸納先秦史料所載典禮用《詩》樂的情形。八章結論處,一方面歸納《詩經》與音樂文學相關的議題與表現,發現《詩經》在產生、結集、流傳、編輯上均與音樂有不同程度的關聯,而其在音樂上的表現,對後世音樂文學具有相當的示範與啟示作用。另一方面則歸納《詩經》在音樂文明上的呈現與價值,顯示《詩經》有三分之一強的篇章,必與樂相關,而在宗周禮樂教育中,《詩》與樂一始一成,從另一面向持續發展《詩》、樂的密切關係。
(古人依年代排序,今人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詩經類專著
《毛詩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漢‧韓 嬰:《韓詩外傳》,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冊
宋‧歐陽修:《詩本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
宋‧蘇 轍:《詩集傳》,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
宋‧李樗、黃燻:《毛詩集解》,台北:漢京,通志堂經解第16冊
宋‧鄭 樵:《詩辨妄》,北平:樸社出版,民22
宋‧王 質:《詩總聞》,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
宋‧朱 熹:《詩經集註》(當作《詩集傳》),台北:華正書局,民63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台灣商務:四部叢刊廣編第4冊
宋‧輔 廣:《詩童子問》,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
宋‧輔 廣:《詩經協韻考異》,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
宋‧嚴 粲:《詩緝》,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宋‧程大昌:《詩論》,台灣商務:叢書集成初編第279冊
宋‧王 柏:《詩疑》,台北:漢京,通志堂經解第17冊
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宋‧謝枋得:《詩傳注疏》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第56冊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
明‧朱 善:《詩經解頤》,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
明‧季 本:《詩說解頤》,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
明‧陳 第:《毛詩古音考》,台北:廣文書局,民55
明‧何 楷:《詩經世本古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冊
清‧顧炎武:《詩本音》,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第241冊
清‧錢澄之:《田間詩學》,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冊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
清‧楊名時:《詩經劄記》,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冊
清‧惠周惕:《詩說》,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冊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民50
清‧姜炳璋:《詩序補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冊
清‧清高宗敕撰:《詩經樂譜》,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第54冊
清‧戴 震:《詩經補注》,台北:漢京,皇清經解第6冊重編本
清‧段玉裁:《毛詩詁訓傳》,台北:漢京:皇清經解第6冊重編本
清‧段玉裁:《詩經小學》,台北:漢京,皇清經解第6冊重編本
清‧崔 述:《讀風偶識》,台北:學海出版社,民68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第111冊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6
清‧陳 奐:《詩毛氏傳疏》,台北:漢京,皇清經解續編第5冊
清‧陳喬樅:《韓詩遺說考》,台北:漢京,皇清經解續編第7冊
清‧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第108冊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李先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 力:《詩經韻讀》,《王力文集》第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文幸福:《詩經周南召南發微》,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5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5
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民57
白惇仁:《詩經音樂文學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9
白惇仁:《詩經中的音樂文學》,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民65
白惇仁:《詩經音樂文學之研究》,台北:唯勤出版社,民69
朱守亮:《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3
向 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江 磯:《詩經學論叢》,台北:崧高書社,民74
朱子赤:《詩經關鍵問題異議的求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朱自清:《詩言志辨》,古籍出版社,1956年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3
李 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李辰冬:《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民63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汪 中:《詩經朱傳斠補》,台灣學生書局,民53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台北:台灣書店,民87
何定生:《詩經今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7
余冠英:《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上、下),台北:三民書局,民82、84
金公亮:《詩經學新論》,台北:啟明,民68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增訂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4
冼焜虹:《詩經述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民69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民72
周滿江:《詩經》,台北:群玉堂發行、鴻泰總經銷,民80
周 錦:《詩經的文學成就》,台北:智燕出版社,民62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集成》(上、下),台北:五南圖書,民83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一、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2
胡子成:《詩經研究》,綜合出版社,民76
高本漢:《高本漢詩經注釋》(上、下),董同龢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民68
高 亨:《詩經今註》,台北:里仁書局,民70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台中:中央書局,民58
孫作雲、張小平:《教化百科──詩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徐華龍:《國風與民俗研究》,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8年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台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發行、三民書局經銷,民82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新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袁 梅:《詩經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袁寶泉、陳智賢:《詩經探微》,廣東:花城出版社,1987年
陳子展、杜月村:《詩經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陳戍國:《詩經芻議》,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陳 節:《詩經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民86
陳鐵鑌:《詩經解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張啟成:《詩經入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盛廣智:《論三百精義述要》,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1988年
許志剛:《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
郭晉稀:《詩經蠡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年
黃振民:《詩經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71
黃 焯:《詩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詩經新義》,《聞一多全集》(三),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詩經通義》,《聞一多全集》(三、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風詩類鈔》,《聞一多全集》(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熊公哲:《詩經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民70
翟相君:《詩經新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民66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上、下),台北:三民書局,民79、80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台北:三民書局
廖 群:《詩經與中國文化》,深圳:香港東方紅書社,1997年
蔣善國:《三百篇演論》,台北:台灣商務,民58
謝量:《詩經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3
韓崢嶸:《詩經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羅文宗:《詩經釋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羅倬漢:《詩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37
蘇東天:《詩經辨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蘇雪林:《詩經雜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日‧白川靜原著、杜正勝譯:《詩經研究》,台北:幼獅月刊社,民63
二、相關專著
(一)經類
《周易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尚書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周禮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儀禮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禮記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左傳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公羊傳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穀梁傳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論語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爾雅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孟子注疏》,台北:藍燈:十三經注疏本
漢‧戴 德:《大戴禮記》,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
唐‧陸德明著、清‧盧文弨校:《抱經堂本經典釋文》,台北:漢京,民69
宋‧李如圭:《儀禮集釋》,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冊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冊
宋‧陳祥道:《禮書》,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冊
(舊題)宋‧鄭樵:《六經奧論》,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4冊
宋‧朱 熹:《論語集注》,台北:藝文,民69。
宋‧朱 熹:《儀禮經傳通解》,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冊
宋‧朱 熹:《朱子五經語類》,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宋‧劉 敞:《公是七經小傳》,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83冊
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冊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冊
清‧蔡德晉:《禮經本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冊
清‧朱彝尊:《經義考》,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4
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冊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灣商務:萬有文庫,民54
清‧阮 元:《經籍纂詁》,台北:世界書局,民65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漢京:皇清經解第18冊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漢京:皇清經解第19冊
清‧金 鶚:《求古錄禮說》,漢京:皇清經解續編第9冊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台北:鼎文書局,民62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民79
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民46
清‧邵懿辰:《禮經通論》,漢京:皇清經解續編第6冊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學海,民74
朱自清:《經典常談》,台北:學海,民72
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61
楊伯峻:《經書淺談》,台北:國文天地,民79
裴普賢:《經學概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58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廣文,民50
(二)史類
(舊題)左丘明:《國語》,《四部備要》第281冊,中華書局
漢‧司馬遷:《史記》,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5
漢‧班 固:《前漢書》,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
梁‧沈 約:《宋書》,台北:藝文,民46
唐‧杜 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鄭 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王 圻:《續文獻通考》,台北縣:文海,民68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6~631冊
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三)子類
漢‧劉 安:《淮南子》,台灣商務:四部叢刊正編第22冊
漢‧蔡 邕:《獨斷》,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民70
宋‧沈 括:《夢溪筆談》,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1冊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民71
清‧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民69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80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民74
(四)小學類
清‧畢 沅:《釋名疏證》,台灣商務:叢書集成初編第190冊
清‧桂 馥:《說文義證》,商務:四部叢刊廣編第七冊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民81
容 庚:《金文編》,張振林、馬國權摹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增訂本),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印行,民50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民50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5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增訂本,台北:藝文,民47。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台北:文華,民59
(五)總集、別集類
漢‧班固:《白虎通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民79
唐‧徐 堅:《初學記》,台北:鼎文書局,民65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0
宋‧薛季宣:《浪語集》,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
宋‧朱 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朱 熹:《楚辭集注》,台北:文津,民76
元‧吳 澄:《吳文正集》,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上海:商務,民25
清‧黃宗羲:《南雷集》,《四庫叢刊正編》第77冊,上海:商務,民25。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集釋,民67
清‧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五》,藝文:安徽叢書九,民57
清‧劉台拱:《劉氏遺書》,台北:藝文
清‧孫詒讓:《籀述林》,廣文:台北,民60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民53
李妙根編:《劉師培論學論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錢鍾書:《管錐篇》(一),台北:友聯出版社,民70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香港:崇基,民57
(六)詩類
1.詩學、詩文評
梁‧劉 勰:《文心雕龍》,范文瀾註本,香港:商務,1995年
明‧徐禎卿:《談藝錄》,《明詩話全編》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丁福保編訂《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民77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丁福保編訂《清詩話》三,台北:藝文,民48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丁福保編訂《清詩話》二,台北:藝文,民48
清‧顧 鎮:《虞東學詩》,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冊
清‧吳 騫:《拜經樓詩話》,丁福保編訂《清詩話》三,台北:藝文民48
清‧魏 源:《詩古微》,漢京:皇清經解續編第6冊
方子丹:《中國歷代詩學通論》,台北:大海文化事業,民67
王國維:《人間詞話》,施議對譯注,台北:貫雅文化,民80
朱光潛:《詩論》,台北:漢京出版社,民71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民79
蕭 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民82
杜書瀛:《文學原理──創作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俞平伯:《俞平伯詩詞曲論著》,台北:長安出版社,民75
范 況:《中國詩學通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盛子潮、朱水涌:《詩歌形態美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民73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民74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民76
趙沛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劉兆吉主編:《文藝心理學綱要》,西南師大出版社,1992
蔣伯潛、蔣祖怡:《詩》,上海:世界書局,民36
鄭孟彤:《中國詩歌發展史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錢中文:《文學原理──發展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
錢鍾書:《談藝錄》,周振甫、冀勤導讀,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謝文利:《詩歌美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魏 怡:《詩歌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民78
2.詩歌史
王 洪:《中國古代詩歌歷程》,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2
張松如:《中國詩歌史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史──先秦兩漢部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4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郭杰、李炳海、張慶利:《先秦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嵇 哲:《中國詩詞演進史》,台北:莊嚴出版社,民70
3.詩韻、詩律
王忠林:《中國文學之聲律研究》,台北:師大,民52
徐 青:《古典詩律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
陸雲逵:《古律詩歌聲調學》,台北:中國禮樂學會出版,民71
趙天吏:《古今詩韻說略》,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民67
(七)文學、文化類
丁 平:《中國文學史》,台北:黎明文化,民73
王洲明:《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夢鷗等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1
王靜芝:《文學論集》,台北:華岡出版社,民67
宋海屏:《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63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6年
林 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等:《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國泰文化,民69
孟 瑤:《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82
胡念貽:《先秦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洪順隆:《中國文學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2
徐嘉瑞:《中國文學概論》,台北:啟明,民47年
陳 彤:《先秦文學探新》,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0年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先秦卷》,北京:北京師院出版社,1992年
康 殷:《文學源流之豐源》,榮寶齋,1979年
曹礎基:《先秦文學集疑》,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溫洪隆、涂光雍:《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攬勝》,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民79
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褚斌杰編著:《中國文學史綱要》,北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聞一多論古典文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年
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持生:《先秦兩漢文學史稿》,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研室選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民81
地球出版社編輯群:《中國文明史》第二卷,先秦時期(下),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0
(日)白川靜原著,加地伸行、范月嬌合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2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中國文學概說》,台灣開明書店,民57
(八)音樂類
宋‧陳 暘:《樂書》,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
明‧韓邦奇:《苑洛志樂》,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2冊
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3、214冊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允祿、張照等奉敕纂:《御製律呂正義後編》,台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7冊
清‧杜文瀾:《古謠諺》,台北:世界書局,民53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著:《民族音樂概論》,台北:丹青圖書,年份不詳
朱介凡:《我歌且謠》,台北:天一出版社,民63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73
朱自清:《中國歌謠》,台北:世界書局,民81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吉聯抗:《春秋戰國秦漢音樂史料譯注》,台北:源流出版社,民71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
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吳 超:《中國民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夏 野、陳學婭主編:《中國民族音樂大系──古代音樂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
夏 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
夏 野:《中國音樂簡史》,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修海林:《古樂的沉浮──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歷史考察》,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香港九龍:友龍出版社,民54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
康 謳:《樂學通論》,台北:正中書局,民41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台北:樂友書房,民64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蔭瀏:《音樂論文選集》,上海:上海文藝,1986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原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年
楊 隱:《中國音樂史》,台北:學藝出版社,民69
董作賓、徐芳主編:《北京大學歌謠週刊》(三),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59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台北:樂韻出版社,民68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上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戴粹倫等:《中國音樂史論集》(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民49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4
(日)田邊尚雄著、陳清泉譯:《中國音樂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九)舞蹈類
于平、彭松:《中國古代舞蹈史綱》,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
于 平:《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台北:南天書局,民80
王克芬、蘇祖謙:《中國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
李天民:《舞蹈藝術》,台北:長白出版社,民68
何志浩:《中國舞蹈史》,台北:民族舞蹈月刊社,民48
林 河:《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台北:東大圖書,民83
周楷模:《祭舞神樂──民族宗教樂舞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昌洲、李嘉訓:《古典樂舞詩賞析》,台肥:黃山書社,1988年
殷亞昭:《中國古舞與民舞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民80
高 棪:《中國舞蹈概論》,台北:維新書局,民66
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
孫景琛、吳曼英:《中國歷代舞姿──中國舞蹈形象史》,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玉秀:《雅樂舞的白話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3
常任俠:《中國舞蹈史》,台北:蘭亭書店,民74
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台北:明文書局,民74
費秉勛:《中國舞蹈奇觀》,西安:華岳文藝,1988年
劉 芹:《中國古代舞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十)樂器類
吳哲夫總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樂器篇》,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民74
李澤奉等編:《古器物圖解》,台北:萬卷樓,民82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民72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台北:南天書局,民80
馬 衡:《凡將齋金石論叢稿》,台北:明文書局,民73
許進雄:《古事雜談》,台北:台灣商務,民82
曾永義:《儀禮樂器考》,台灣中華書局,民60
華仲錫:《中國古代的樂器和樂人》,台北:常春樹書坊,民73
葉明媚:《古琴音樂藝術》,台北:台灣商務,民81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台北:生韻出版社,民7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上下),台北:台灣商務,民72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編:《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6年
郭德維:《音符跳躍的地宮──曾侯乙墓的發現》,香港:中天出版社,1998年
湖北省博物館:《隨縣曾侯乙墓》,湖北省博物館,1979年7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十一)禮類
朱筱新:《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
林志強、楊志賢:《儀禮漫談》,台北:頂淵文化事業,1997年
周林根:《中國古代禮教史》,基隆:海洋學院出版,民55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9
柳 肅:《禮的精神──禮樂文化與中國政治》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楊曉魯:《中國音樂與傳統禮儀文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劉清河、李銳:《先秦禮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法)格拉耐著、(Granet, Marcel 1884-1940),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Paris,1919),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十二)其他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民87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75
金忠明:《樂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民75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
黃彰健:《周公孔子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98,民86
楊安崙、程俊:《先秦美學思想史略》,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2年
蘇志宏:《秦漢禮樂教化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三冊下編,台北:明倫出版社,民59
格羅塞(Frnest Grosse):《藝術的起源》,台北:文星出版社,民54
三、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
余培林:《群經引詩考》,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2
汪中興:《周公禮樂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李正治:《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9
李婧慧:《詩經曲譜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
周 何:《春秋吉禮考辨》,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59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
林奉仙:《十五國風章節之藝術表現》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黃金鷹:《先秦音樂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劉逸文:《詩經與西周史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二)單篇論文
1.詩、樂、舞
公木:<歌詩與誦詩--兼論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文學評論》1980年第6期
伍國棟:<創樂神話和音樂起源論>,《文藝研究》1995年第3期
周策縱:<中國古代的巫醫與祭祀、歷史、樂舞、及詩的關係>,《清華學報》第12卷第1期,民68年12月
涂公遂:<詩與樂舞──詩的起源、發展及詩樂舞之關係>,《中國詩季刊》第12卷第4期、第13卷第1期,民70年12月、71年3月
黃振民:<論詩與樂之關係>《孔孟月刊》第10卷1、2期,民60年9、10月
虞君賢:<論詩與樂的起源及其效用>《學術季刊》第2卷1期,民42年9月
趙義山:<論詩樂同源及分流與中國詩歌之基本特色>,《四川師院學報》1989年第5期
鄭傳寅:<論樂舞詩的歷史流程和藝術價值>《武漢大學學報》1991年4期
蔡德予:<我國古代詩樂的分與合>,《江西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
2.詩經流傳編輯
王靜芝:<詩經的來源與價值>,《光復大陸》第149期,民68年5月
姚俊成:<周公──詩經的奠基人>,《鄭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陳元鋒:<詩經:樂官文化的範本>,《山東師大學報》1998年第3期
陳瑞庚:<從采詩到詩經的編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7卷第2期,民67年12月
陳耀東:<詩經的搜集和編訂>,《浙江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
許廷桂:<詩經編者新說>,《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4期
歐天發:<諷誦、諫爭與樂官職考──詩風義演證>(上、下),《嘉南學報》第20、21期,民83年11月、84年11月
3.風、雅、頌
于大成:<概說詩經二南>,《明道文藝》第89期,民72年8月
李方元:<周代宮廷雅樂與鄭聲>,《音樂研究》1991年第1期
谷云義:<季札風、雅、頌評論析義>,《東北師大學報》 1984年第3期
孫克強:<論雅>,《復旦學報》,1991年第6期
孫伯涵:<「鄭聲淫」與孔子說“詩”>,《齊魯學刊》1992年第5期
修海林:<鄭風鄭聲的文化比較及其歷史評價>《音樂研究》1992年第1期
高葆光:<詩風南雅頌正詁>,《東海學報》第3卷第1期,民50年6月
曹小雲、郁永奎:<詩經唐風民歌說質疑>,《求索》1993年第3期
曹小雲:<詩經檜曹二風非民歌>,《求索》1990年第2期
章必功:<“六詩”探故>,《文史》第22輯,1984年6月
張蓓蓓:<「鄭聲淫」辨>,《孔孟月刊》第18卷第3期,民68年11月
陳 致:<說「南」──再論詩經的分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民87年3月
陳夢家:<「風」「謠」釋名>,《北京大學歌謠週刊》3卷12期,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59
馮洁軒:<論鄭衛之音>,《音樂研究》1984年第1期
黃友棣:<左傳的「季札觀周樂」>,《珠海學報》第10期,民67年7月
黃振民:<詩風雅頌賦比興六義考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7、8期,民82年7、8月
曾勤良:<左傳季札觀樂解>,《台北商專學報》第39期,民81年12月
彭聲洪:<“詩”三體評議>,《華中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
楊 琦:<讀“樂記”與“季札觀樂”>,《社會科學研究》1980年2月
翟茂林:<說南>,《人文雜誌》1992年第2期
翟相君:<國風非民歌說──邶鄘衛非民歌考>《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趙制陽:<與錢鍾書先生談“毛詩正義”──「鄭聲」與「鄭詩」辨>,《中國語文》第79卷第3期,民85年9月
鄭中鼎:<詩經「風雅頌」分類的原始根據>,《中國文化月刊》第161期,民82年3月
蔣勵材:<國風淫詩公案述評>(上下),《東方雜誌》第10卷11、12期,民65年5、6月
劉持生:<風雅頌分類的時代意義>,《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
賴炎元:<朱熹「淫詩說」考辨>,《孔孟月刊》第31卷第7期,民82年3月
4.先秦音樂
王靜芝:<孔子與六經中的樂>,《孔孟學報》第21期,民60年4月
王鎮庚:<雅樂溯源>,《中國音樂》1987年9月
朱孟庭:<儀禮燕禮用樂考>,《孔孟學報》37卷8、9期,民88年4、5月
何名忠:<中國音樂文化──樂史、樂制、樂教>,《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9第3期,民65年2月
何畫瑰:<樂的原型>,《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8期,民86年8月
修海林:<周代雅樂審美觀>,《音樂研究》1991年第1期
陳萬鼐:<中國上古時期的音樂制度(西元前11世紀至前221年)>,《東吳文史學報》第4期,民71年4月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序篇──中國古代音樂變遷史資料輯錄>,《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9集,民72年3月
陳萬鼐:<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分篇>《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30集,民72年11月
陳萬鼐:<雍穆和平──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2期,民79年5月
趙仲明:<巫術音樂研究──兼論先秦音樂之特點>,《中國音樂學》1989年第1期
5.《詩》樂
王廷珍、袁家浚:<我國第一部音樂文學總集──詩經〉,《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1期
王靜芝:<國風的樂歌性>,《輔仁學誌──文學之部》第8期,民68年6月
王靜芝:<國風的協韻方式──國風的樂歌性第二>,《輔仁學誌──文學之部》第12期,民72年6月
支菊生:<詩經與詩律──詩律探源之一>《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第5期
吉聯抗:<「詩樂」小辨>,《音樂研究》1983年第4期
向 熹:<詩經裡的通韻和合韻>,《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7輯
李壯鷹:<詩歌與音樂>,《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
李清筠:<從文獻考索看詩經入樂問題>,《教學與研究》第12期,民79年6月
何定生:<詩經與樂歌的原始關係>,《文史哲學報》第18期,民58年5月
汪祚民:<詩入樂與“漢書.藝文志”中的詩觀念>,《安徽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洪國樑:「重章互足」與《詩》義詮釋──兼評顧頡剛「重章複沓為樂師申述」說,《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民87年6月
高 亨:<上古樂曲的探索>,《文史哲》1961年第2期
家 浚:<詩經音樂初探>,《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陳新雄:<毛詩韻三十部諧聲表>,《孔孟學報》第61期,民80年3月
陳新雄:<毛詩韻譜、通韻譜、合韻譜>《中國學術年刊》第10期,民78年2月
陰法魯:<詩經樂章中的「亂」>,《北京大學學報》1964年第3期
張英琴:<詩經與樂的關係的研究>,《思與言》第4卷第8期,民56年3月
黃忠慎:<馬瑞辰「詩入樂說」演論>,《孔孟月刊》第27卷第5期,民78年1月
趙沛霖:<詩經與音樂關係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音樂研究》1993年第1期
劉朝謙:<西周政治在祭祀詩樂中對自身本質的體驗>,《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3期
劉德義:<音樂的文學──詩經>,《新文藝》第289期,民69年4月
龔道運:<詩經的音樂性及其美學意義>,《浙江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6.舞蹈
方起東:<甲骨文中的商代舞蹈>,《舞蹈論叢》1980年第2期
周策縱:<古巫對樂舞及詩歌發展的貢獻>,《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民70年12月
金維諾:<舞蹈陶盆與原始樂舞>,《文物》1978年第3期
姚效先:<讀詩說樂舞>,《河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5期
袁定基:<周大武樂章考正>,《南開學報》1980年第5期
梁美意:<詩經中的歌舞詩篇>,《孔孟月刊》第18卷第4期
馮建民:<「歌舞娛神」說辨──兼論原始藝術的功用>,《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年第4期
嵇 童:<巫覡與樂舞>,《歷史月刊》第98期,民85年3月
萬 依:<祭天樂舞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
歐天發:<從歌謠、樂舞、賦誦看“詩”與辭賦文學之成立>,《嘉南學報》第23期,民86年11月
劉再生:<孔子的“大武”觀>,《音樂研究》1990年第3期
蕭 兵:<萬舞的民俗研究──兼釋詩經楚辭有關疑義>《遼寧師院學報》1979年第5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
7、樂器
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調察:<信陽戰國楚墓出土樂器初步調查>,《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
石 夫:<詩經中的樂器>,《文史知識》1989年第4期
白惇仁:<詩經金石樂器考>,《孔孟學報》第46期,民72年9月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壽縣戰國墓出土的銅器群記略>,《文物》1955年第7至12期
李純一:<試釋用、甬、庸并試論鐘名之演變>,《考古》1964年6期
周本雄:<山東袞州王因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揚子遺骸>,《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臺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
唐 蘭:<古樂器小記>,《燕京學報》第十四期,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景印本第七冊
陳國慶:<鼉鼓源流考>,《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黃翔鵬:<先秦音樂文化的光輝創造──曾侯乙墓的古樂器>,《文物》
1979年第7期
賈 峨:<再談信陽楚墓懸鼓及鼓虡復原的聞題>,《文物》1964年第9期
劉承華:<中國古代樂器發展漫談>(上、下)《文史知識》1994年第2、4期
鄭建忠:<周頌“有瞽”詩中之樂器探討>,《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民85年5月
羅西章:<周原出土的西周石磬>,《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6期
8.詩、禮、樂
王 甦:<論詩禮樂的一貫精神>,《孔孟月刊》第10卷第11期,民61年7月
姜 楠:<從詩經看周代祭天禮儀>,《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2期
郁 默:<從周公制禮作樂談起>,《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1期
陳章錫:<王傳山“詩廣傳”論禮詩樂>,《鵝湖月刊》第11卷第9期,民75年3月
楊向奎:<關於周公「制禮作樂」>,《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
楊向奎:<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與禮樂文明>,《文史知識》1986年第12期
趙霈霖:<詩經宴飲詩與禮樂文化精神>,《天津師大學報》1989年第6期
黎子耀:<詩經清廟之什中所見西周禮制考>,《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年8月
蔡仁厚:<論詩禮樂與文化生命>《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4期,民86年7月
蔣孔陽:<談談先秦時代的禮樂制度>,《復旦學報》1984年第2期
劉操南:<賓祭之詩與弦歌之詩考釋>,《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1992年3月
鄭憲仁:<由禮樂制度看「關雎之亂」>《孔孟月刊》第33卷第1期,民83年9月
9.其他
王洲明:<論詩經的文化品格>,《文史哲》1997年第4期
余培林:<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第2期,民80年6月
夏傳才:<詩經的語言和詩體>,《河北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夏傳才:<學詩札記三題>,《河北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
夏傳才:<詩經學四大公案的現代進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3期,民86年9月
趙沛霖:<詩經藝術成就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青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3期
魯洪生:<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河北師院學報》1996年第1期
葉玉華:<西周的繇辭與興詩>,《華東師大學報》,1990年第4期
《中國詩經學會會務通訊》第20期,200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