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允端 |
---|---|
論文名稱: |
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研究 |
指導教授: | 沈以正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明代中後期 、花鳥畫 、美感 、特徵 |
英文關鍵詞: |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Bird-and-Flower Paint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4 下載:7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除元代文人墨畫外,自唐代起至明代前期,花鳥畫的發展皆以宮廷畫院為中心;描繪細膩、賦彩妍麗、造形準確的繪畫風貌是為歷代花鳥畫的基本特徵。迨至明代中期,畫院式微,蘇州地區的畫家群體躍居畫壇主流;花鳥畫家們普遍強調「師心橫縱、求真主情」的審美意識,傾向追求筆墨的形式與抒情美感,將水墨與宣紙的材料特性發揮至空前高峰;明代後期更開創出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繪畫風貌,影響當代甚鉅。據此而言,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意識與繪畫風貌的轉變,對於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本論文係以明代成化以後至萬曆年間,花鳥畫之「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作為研究主軸,並架構於歷史文化背景之上的理論基礎,以相互論證;從而勾勒出文人審美意識興起、水墨寫意花鳥畫風貌形成的線索,俾就明代中後期花鳥畫於美術史之定位作出合理闡釋。各章討論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論題構思脈絡,研究範圍、方法與文獻資料的選取等,以貫串全篇之研究。第二章〈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概述〉,包括「精謹生動賦彩妍麗的唐代畫風」、「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五代畫風」、「工於寫生周密不茍的北宋畫風」、「構圖簡潔詩意入畫的南宋畫風」、「變畫為寫墨放異采的元代畫風」、「妍麗工致的明代前期花鳥畫風」等各節;從相關的文獻、圖錄資料中,整理出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演變的軌迹,並概述作品內涵之審美思想情感;兩相對照,以解釋花鳥畫風貌演變的意涵。第三章〈明代中後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經濟生活的遞嬗」、「學術思潮的變革」、「文化現象的實況」、「創作風氣的轉變」等各節;以探討促成花鳥畫風貌轉變的契機。第四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美感內涵〉,包括「借物興情,自寫胸臆的審美體驗」、「師心橫縱,自創新格的審美觀念」、「本色自然,求真主情的審美理想」、「筆奇墨放,氣韻生動的審美趣味」等各節;以詮釋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精神活動的內涵意義。第五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表現特徵〉,包括「題材取向的遞變」、「內容意蘊的彰顯」、「繪畫形式的發展」、「風格意境的開創」等各節;以整理、比較、分析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風貌特徵。第六章〈結論〉則回顧前文之論述,提出明確的觀點;並檢討研究成果,兼述研究瞻望。
This thesis aims to inquire into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during the years of Chenhua (AD 1465-1487) and Wanli (AD 1573-1619) in the Ming Dynasty (AD 1368-1644). By depicting the rise of literati’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clue that shapes the style of ink wash xieyi Bird-and-Flower Painting, the thesis seeks to position properly Bird-and-Flower Painting in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s.
The ink painting of literati in the Yuan Dynasty (AD 1279-1368) as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rd-and-Flower Painti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centered on the Art Academy. In each dynasty, the Bird-and-Flower Painting is marked by delicate depiction, drawn in gaudy and splendid colors, and precise form. The Art Academy declin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so the group of painters in Soochow rose to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painting. In general, the painters of this genre of painting underscored their own ideas and demand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ruth and real emotions. They tended to quest for the form of brush-and-ink and a lyrical sense of beauty.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k-and-wash and Xuan Paper (宣紙, Chinese painting paper) thu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The late Ming Dynasty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daxieyi style of ink wash Bird-and-Flower Painting, (more unrestrained than xieyi, a style characterized by vivid expression and bold outline) and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 This mak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style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 during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a subject worth looking into.
The present thesis contains altogether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provides the context, the scope,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selection of reference literature of the entir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entitled “A Survey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s Styles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seeks to show how the style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 evolves before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by surveying the related reference literature and the catalogues of paintings. In doing so, it also 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ideas and emotions registered in the works. The chapt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painting style of applying to bright and colorful pigments with fine brushwork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he following view represents the painting style in the period. “The paintings of the Huangs are in rich and bright colors, and Xu Xi’s are in wildness.” It is followed by the styl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 960-1126) that excels in drawing from nature and neglects no detail. Then come the concise composition and poetic painting styl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D 1127-1279). In the Yuan Dynasty, ink-and-wash painting flourishes particularl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ird-and-Flower Painting is drawn in gaudy colors with fine brushwork and painted with very close attention to detail.
Chapter Three, entitle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proceeds to look into various external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in the studied period. The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Each part deals respectively with such aspects as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lif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trend of thought, the circumstance of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shift in the creative atmosphere.
Chapter Four,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 in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seek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spiritual activities in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this genre of painting in the period. It first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results from external stimulations and yet expresses personal perspective. It then describes the aesthetic idea that thoroughly expresses personal style and perspective. After that, it presents the aesthetic ideals that reveal the true feelings of the painters. Finally, it deals with the aesthetic tastes that create paintings in unrestrained, vivid, and touching ways.
Chapter Five is entit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rd-and-Flower Painting in the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It comprises four sections, where I arrang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painting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rd and Flower Painting in the period. I touch specifically upon such aspects as the changing choices of the subjects, the revelation of the cont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inting form, and the innovation of style and creative concept.
Chapter Six, which is also the concluding chapter, recapitulates the major views of the thesis. Yet it also looks forward. That is, while reviewing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chapters, the chapter also provides cl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and future studies.
一、專書
(一)歷史文獻類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台北:新興書局,1971。
(明)李贄,《藏書》,台北:學生書局,1974。
《歙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四六號,1975。
(清)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十》,台北:鼎文書局,197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葉盛,《水東日記》,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印刷。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印刷。
《中國文明史》,「明代」,台北:地球出版社,1995。
(明)張瀚,《松窗夢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刷。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 1997,湖北二刷。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二)明人文集類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叢書集成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明)王畿,《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60。
(明)文徵明,《甫田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集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明)沈周,《石田先生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968。
(明)徐渭,《徐文長三集》,明代藝術家彙刊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968。
(明)唐寅,《唐伯虎先生全集》,歷代畫家詩文集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70。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集叢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周汝登,《東越證學錄》,明人文集叢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祝允明,《祝氏詩文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集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1。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明代藝術家彙刊續集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
(明)陳淳,《陳白陽集》,歷代畫家詩文集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
(明)陳獻章,《白沙子全集》,台北市:河洛圖書,1974。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論著叢刊本,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明代論著叢刊本,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書》,台北:正中書局,1976。
(明)徐渭,《徐文長逸稿》,明代論著叢刊本,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
(明)朱同,《覆瓿集》,(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周道振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一版二刷。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本,13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三)美學與畫論類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林同華著,《中國美學史論集》,台北:丹青圖書,1986。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1987。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圖書,1987。
郭因,《元明繪畫美學》,台北:大鴻圖書總經銷,1987。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
托爾斯泰,《藝術論》,耿濟之譯,台北:遠流出版,1989。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92。
高集偉,《審美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姚一葦,《審美三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
張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周來祥主編,《東方審美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1997。
徐娟,《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初版三刷。
鍾躍英,《氣韻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大夏出版社,2001。
徐林祥,《中國美學初步》,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林木,《筆墨論》,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鄭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世襄未定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四)畫史與著錄類
(清)卞永譽纂輯,《式古堂書畫彙考》,台北:正中書局,1958。
(清)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台北:新興書局,1959。
《元人畫學論著》,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62。
(清)秦祖永,《畫學心印》,國學基本叢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詹景鳳,《詹氏玄覽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清)陳焯,《湘管齋寓賞編》,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70。
(清)吳其貞,《書畫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四庫全書珍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正編39卷續編3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1971。
《畫史叢書》,于安瀾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藝術賞鑑選珍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台北:學海出版社,1975。
《明人畫學論著》,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75,三版。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明)汪砢玉,《汪氏珊瑚網名畫題跋》,四川:成都古籍書店,1985。
《中國古代美術》,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明清人題跋》,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88。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宋人畫學論著》,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92,四版。
《清人畫學論著》,藝術叢編本,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四版
James Cahill原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93,五版。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二版五刷。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1997。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中國美術史》,王朝聞總主編,濟南市:齊魯書社,2000。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楊仁愷,《中國書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沈以正,《中國繪畫史》,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研究所美術理論組上課講義,2002。
馮作民,《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2002,再版。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五)其他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梁)鍾嶸,《詩品》,文學叢書本,台北:世界書局,1956。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國通俗小說名著本,台北,世界書局,1962,初版。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叢書集成簡編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梁)劉勰,《文心雕龍十卷》,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清)黃宗羲,《南雷集》,四部叢刊正編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6,初版七刷。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本, 13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故宮書畫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
余紹宋,《畫法要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75。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全唐詩》,文史叢刊本,台北:盤庚出版社,1979。
陳芳妹,《戴進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黃賓虹等,《中國書畫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84。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
黃光男,《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
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黃光男,《元代花鳥畫新風貌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6。
《美學辭典》,王世德主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佘城,《中國的花鳥畫》,台北:文建會,1989。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故宮書畫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繡像金瓶梅》,雪山圖書編輯部編校,台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1992。
《中國美術辭典》,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二版二刷。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二刷。
《吳門畫派研究》,故宮博物院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5。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阮榮春,《沈周》,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劉綱紀,《文徵明》,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蕭平,《陳淳》,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李德仁,《徐渭》,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謝建華,《唐寅》,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出版社,1996。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唐宋八大家全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美學與美育詞典》,何立總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陳獻章、王守仁、李贄》,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十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更新版。
楊新、班宗華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9。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中國畫研究方法論》,《朵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第五十二集,2000年7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七冊,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
錢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曹意強,《藝術與歷史》,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馬國權選編,《名家談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悅目—中國晚期書畫》,蔡宜璇主編,台北:石頭出版社,2001。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夏咸淳,《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邵彥,《中國繪畫欣賞》,薛永年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
王凱旋、李洪權編,《明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徐清泉,《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述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James Cahill,《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夏春梅等初譯,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James Cahill,《山外山—晚明繪畫》,王嘉驥譯,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二、期刊論文
熊碧梧,〈宋代花鳥畫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44期,1990年12月。
許郭璜,〈明文徵明畫蘭竹〉,《故宮文物月刊》,第106期,1992年1月。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文史哲學報》第40期,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3年。
趙羽,〈文人畫審美情趣之淵源及其特徵〉,《朵雲》,第38集,1993年9月。
李維琨,〈青藤白陽與明代寫意花鳥畫變革研究〉,《朵雲》,第39集,1993年11月。
許耀文,〈明代寫意花鳥畫形成的社會因素與風格之發展〉,《故宮文物月刊》,第131期,1994年2月。
沈以正,〈試探中國工筆花鳥畫(1):常州地區沒骨花卉的發展與工筆花卉的東傳〉,《美育》,第48期,1994年4月。
沈以正,〈試探中國工筆花鳥畫(2):常州地區沒骨花卉的發展與工筆花卉的東傳〉,《美育》,第48期,1994年6月。
王耀庭,〈裝飾性與吉祥意—試說明代宮廷花鳥畫風一隅〉,《故宮文物月刊》,第146期,1995年5月。
譚怡令,〈點染煙瀾有造化之妙—呂紀花鳥畫及院藏其派作品之探討〉,《故宮文物月刊》,第146期,1995年5月。
鄭利華,〈明代中葉吳中文人集團及其文化特徵〉,《上海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二期,1997年4月。
王祥齡,〈沈周「寫意冊」中物化審美思想研究—以「莊生夢蝶」為論旨〉,《東吳中文學報》,第四期,1998年5月。
徐建融,〈從陳淳《雜花圖卷》談古代水墨花鳥畫的源流演變〉,《藝苑掇英》第六十四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9月。
巴東,〈由山水手卷及花鳥畫看中國繪畫藝術的精神特質〉,《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15期,1999年12月。
龔鵬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文人階層〉,《淡江人文社會學刊50週年校慶特刊》,2000年10月。
單國強,〈沈周早期花鳥畫真蹟精品—春草秋花圖卷〉,《典藏古美術》,第100期,2001年1月。
衣若芬,〈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編,第十九卷第一期,2001年6月。
林麗月,〈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第四期,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01年12月。
徐建融,〈關於寫意畫和生宣紙〉,《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2月。
陸越子,〈論中國花鳥畫寫意性的發展規律〉,《南京師大學報》,2002年5月。
孔六慶,〈「黃徐體異」探微〉,《故宮文物月刊》,第231期,2002年6月。
彭麗群,〈談花鳥畫的意境〉,《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73期,2002。
孔六慶,〈論宮廷院體花鳥畫四種形態〉,《美術》,第10期,2002。
王允端,〈北宋文人畫論與文論的內涵初探—僅以創作理念、手法及審美標準為探討對象〉,《德明學報》,第十九期,2002年6月。
王允端,〈吳鎮墨竹畫創作理念、手法及審美趣味之探討〉,《德明學報》,第二十期,2002年12月。
蔡秋來,〈雅賞唐代花鳥畫之藝術成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1月。
王允端,〈徐渭繪畫理論與創作實踐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五期,
2003。
三、學位論文
陳葆真,《陳淳研究》,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楊永雯,《徐渭繪畫的探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許耀文,《明代寫意花鳥畫之研究》,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蘇月鴻《徐渭繪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范翠華,《徐渭的人格發展與其繪畫關係之研究》,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朱書萱,《明代中葉吳中書家及其書風之形成》,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錢天善,《明三家畫題畫詩研究》,淡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四、圖錄資料
《故宮名畫》(全六冊),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6。
《故宮書畫圖錄》(一),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故宮書畫圖錄》(二),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故宮書畫圖錄》(三),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故宮書畫圖錄》(四),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故宮書畫圖錄》(五),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故宮書畫圖錄》(六),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故宮書畫圖錄》(七),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故宮書畫菁華特輯》,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初版二刷。
《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清宮舊藏歷代花鳥集珍》,莊嚴主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藝苑掇英》,第六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10月。
《藝苑掇英》,第十三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7月。
《故宮藏畫精選》,香港:讀者文摘亞洲有限公司,1981。
《藝苑掇英》,第十六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4月。
《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沈周、文徵明》,【文人畫粹編.中國篇四】,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6。
《徐渭、董其昌》,【文人畫粹編.中國篇五】,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6。
《中國歷代繪畫》(Ⅰ~Ⅵ),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明代吳門繪畫》,北京故宮博物院主編,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90。
《藝苑掇英》,第五十七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8月。
《沈周書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沈周精品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文徵明精品集》,北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林良呂紀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藝苑掇英》,第六十四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9月。
《上海博物館藏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9。
《陳淳精品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徐渭精品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文徵明精品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繪畫全集》(第一冊至第十五冊),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2001。
《中國歷代繪畫精品》,〈花鳥卷〉(全六冊),啟功主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