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國峰
Tseng, Kuo-Feng
論文名稱: 善因行不行?中華職棒善因行銷形成與困境之分析
A study of processes and difficulties of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in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指導教授: 鄭志富
Cheng, Chih-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中華職棒善因行銷運動善因行銷企業社會責任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SLHM.007.2019.A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運動管理學術領域自2002年提出運動善因行銷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概念之後,國外學者便開始投入相關研究之中,反觀國內運動管理領域,對於善因行銷議題之研究仍屬少見。本研究目的有三,首先,探討中華職棒善因行銷相關歷程與脈絡,瞭解形成善因行銷背後的意義;其次,瞭解中華職棒善因行銷與非營利組織之合作關係;最後,探究中華職棒執行善因行銷之現行困境與球迷對此行銷之看法。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文本分析法,蒐集相關報紙瞭解中華職棒公益活動發展脈絡。第二階段半結構式訪談法,受訪對象為曾參與相關公益活動之職棒、非營利組織與球迷等共15人。
    中華職棒元年即有公益活動出現於媒體的報導上,善因行銷活動形成之初受聯盟成立宗旨影響,因時空背景不同而產生各式且多元的善因行銷方式。球員所推行之善因行銷,多半源自華人文化儒家思想的「為善不欲人知」,形成其利他主義之行為;球團為建立其市場區隔及多樣性,多為短期之聯合促銷活動,透過媒體報導下,進而產生「拋轉引玉」之概念而形成「平台」結合非營利組織、企業,形成獨特之合作關係。而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限於市場規模及經費不足之關係,導致宣傳管道較為單一,此外,職棒聯盟與非營利組織間並無契約關係,導致雙方在合作上的變數及談判空間較小。建議在實務經營上,應建立契約化之合作關係,即早為相關活動進行規劃與安排,並提升球迷的參與之機會進行互動,妥善運用合作組織間之資源,於新媒體平台上宣導相關議題。

    Many researchers have involved in studies which are relating to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CRSM) after this concept was mentioned in sport management filed in 2002, Nevertheless, this topic has been rarely seen in Taiwan. This study has three purposes, firstly,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cause activities in Chinese baseball professional league (CPBL). Consequentl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CPB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Finally, comparing the view of CRSM in CPBL, NPO and fan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textual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a total of 15 respon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long-term CRSM.
    The first charitable activity was hosted in the first year of CPBL, that was influenced on the purpose of league establishment, and CRSM are designed in diverse strategi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spatiotemporal environment. It is a various reason in CRSM strategies between the players and owners, the former has derived from the Confucianism that similar the altruism, the latter prefer the short-term campaig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market segment, and built an invisible ‘platform’ through the media to attract potential sponsors. Lack of funding is the main problem during the collaboration that led to the promotion is simple, moreover, there is no official contract during their collaboration period. The suggestion is CPBL should be in the official contract with NPO so that planning and arranging the CRSM are early, in addition, to enhance opportunities for fans to participat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七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7 第一節 從「善」因行銷研究開始 7 第二節 運動善因行銷研究綜整與文獻脈絡 13 第三節 美國與臺灣職業運動與善因行銷相關公益活動發展現況之比較 19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35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設計 39 第六節 研究工具之信實度 44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肆章 公益活動的發展脈絡與形成 46 第一節 報紙上的公益相關活動歷程 46 第二節 中華職棒公益活動的萌芽 (1990-1996) 52 第三節 公益活動在假球期間之發展 (1997-2010) 56 第四節 職棒公益活動受母企業影響蓬勃發展 (2011-2016) 65 第五節 本章總結 68 第伍章 中職善因行銷的區別與合作關係 70 第一節 中職善因行銷之區別 70 第二節 中職善因行銷之合作關係 73 第三節 本章總結 86 第陸章 中職善因行銷之困境與球迷觀點 87 第一節 中職善因行銷之困境 87 第二節 球迷視角下的善因行銷 98 第三節 本章總結 106 第柒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2 第三節 反思 112 引用文獻 115 【附錄一】 128 【附錄二】 130 【附錄三】 131 【附錄四】 132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棒球運動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2017)。中華民國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沿革。取自https://www.tabda.org.tw/index.php/tabda/history。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 (2017)。關於中職。取自http://www.cpbl.com.tw/footer/about/。
    任維廉、涂榮庭、胡友維、呂堂榮 (2009)。好事是否做對了?運輸企業善因行銷策略之研究。都市交通,24(1),1-14。
    江雨潔 (2004)。善因行銷對品牌權益及非營利組織形象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 (2014)。企業社會責任對於公司財務績效之影響是雙面刃嗎?來自全球500大公司的證據。管理學報,31(1),1-19。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3)。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綜合報告。臺北市:作者。
    何漢斌、李城忠 (2010)。名人代言、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玉山銀行與王建民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38-54。
    余朝權 (2003)。非營利組織參與善因行銷之行為障礙模式與諮詢者介入之研究。臺北市:國科會。
    余朝權、張家琳 (1997)。臺灣企業採行善因行銷之分析。亞太管理評論,2(2),59-82。
    李文彬 (2011)。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職棒回饋列車故事大募集。取自http://foxsports.tw /news/baseball/2011/0824/213041.htm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 (2007)(譯)。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Uwe Flick, 2007)。
    李素箱、徐暐亭、陳祺富、胡長豪 (2012)。職業棒球球團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以中華職棒興農牛球迷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1),100-113。
    李國彥 (1996,1月4日)。職棒工會密集拜會球團。聯合報,23版。
    李嘉宜 (2016)。從非迷到著迷-女球迷形塑歷程之探究:形成脈絡、認同與實踐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以君 (1995,12月28日)。勞方說純辦公益活動資方說樂觀其成……其實,對立的氣氛好濃。聯合報,23版。
    林伯修 (2004)。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伯修、林國棟 (2012)。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3),227-245。
    林怡秀、陳成業 (2009)。運動組織善因行銷之個案分析。大專體育,102,52-59。
    林隆儀 (2010)。議題行銷的社會顯著性、活動持續度與執行保證對品牌權益的影響。輔仁管理評論,17(3),31-54。
    林錫波、高俊雄、林國棟 (2011)。中華職棒勞資公平關係之機制。大專體育學刊,13(4),337-348。
    邱金松、黃東治 (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邱建章 (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臺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3-96。
    施致平 (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87-100。
    洪義筌、程瑞福 (2009)。運動全球在地化概念之建構與挑戰。國民體育季刊,38(3),43-47。
    洪嘉文 (2000)。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2),1-9。
    徐嘉良、王如鈺、黃浩宸 (2016)。國際賽事成績對中華職棒觀賞影響之探討。運動知識學報,13,17-28。
    翁秀琪 (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7。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15)。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張芬芬 (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炎、楊昊、李柏諭、戚栩僊 (2015)。網路時代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分析與反思:以微軟MSN公益捐助計畫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7,167-201。
    張莆尚 (2009)。中華職棒回饋列車對中華職棒大聯盟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曹文琴、劉書婷 (2011)。以品牌聯盟方式探討消費者對善因行銷態度的影響-以臺灣觀光遊樂業為例。Asian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2(2),126-143。
    許順凱 (2008)。知覺球迷導向、球迷涉入、球隊認同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統一獅隊與La New熊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建勳、雷文谷、林昭璿 (2006)。球迷對職業棒球參與程度、支持因素及行銷策略滿意度之研究-以興農牛隊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86-106。
    陳皇達 (2014)。影響中華職棒球迷善因運動行銷態度與購買意願模式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19-129。
    陳渝苓 (2009)。意義的追尋與歷程的建構:休閒研究的典範衝突與爭辯。戶外遊憩研究,22(1),1-19。
    陳澤義、張保隆、張宏生 (2004)。臺灣銀行業善因行銷、外部線索對服務品質、知覺風險與知覺價值之影響關係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4(2),87- 117。
    曾國峰、楊琬琳、鄭志富 (2017)。臺灣與美國職業運動公益活動之比較。大專體育,143,22-31。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炎東 (2013)。公共關係與企業發展。華人前瞻研究,9(2),131-138。
    黃勇富、李素箱、蔡宏仁、張道群 (2013)。產品資訊揭露、品牌權益與善因行銷間之關聯性研究-以外帶飲料連鎖加盟業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2(1),65-90。
    黃煜 (2009)。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贊助運動現況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3(4),128-134。doi:10.6223/qcpe.2304.200912.2015
    黃煜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職業運動業。國民體育季刊,41(3),41-45。
    黃營杉、齊德彰 (2005)。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65-82。
    葉志仙 (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詹子慧 (2008)。社會學消費美學-消費者對於網路義賣商品消費認同度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縣。
    廖啟宏 (2014)。國內運動組織的善因行銷策略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羚吟 (2014)。善因行銷對消費者涉入程度及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中華棒球團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宏裕 (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昌德 (1998)。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215-247。
    劉昌德 (2005)。電視運動轉播市場之分析:台、美、英三國職業運動轉播權利金的發展。廣播與電視,25,27-57。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芬宜、李城忠 (2008)。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福特汽車與王建民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8-34。
    鄭志富、蕭嘉惠、陳美燕、黃蕙娟、呂宛蓁、廖柏雅 (譯) (201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Sam Fullerton, 2009)。
    蕭瑞麟 (2013)。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戴伯芬 (2015)。學用落差的論述分析與敘事-《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之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5(2),53-78。doi:10.6123/jcrp.2015.011
    職棒練投 (1988年,1月19日)。聯合報,04版。
    藍宗標 (2009,11月10號)。中職回饋列車 到災區送文具好棒喔。聯合報,B3版。
    蘇維杉 (2009)。運動社會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棒球運動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2017)。中華民國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沿革。取自https://www.tabda.org.tw/index.php/tabda/history。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 (2017)。關於中職。取自http://www.cpbl.com.tw/footer/about/。
    任維廉、涂榮庭、胡友維、呂堂榮 (2009)。好事是否做對了?運輸企業善因行銷策略之研究。都市交通,24(1),1-14。
    江雨潔 (2004)。善因行銷對品牌權益及非營利組織形象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池祥萱、繆文娟、莊瀅臻 (2014)。企業社會責任對於公司財務績效之影響是雙面刃嗎?來自全球500大公司的證據。管理學報,31(1),1-19。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3)。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綜合報告。臺北市:作者。
    何漢斌、李城忠 (2010)。名人代言、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玉山銀行與王建民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38-54。
    余朝權 (2003)。非營利組織參與善因行銷之行為障礙模式與諮詢者介入之研究。臺北市:國科會。
    余朝權、張家琳 (1997)。臺灣企業採行善因行銷之分析。亞太管理評論,2 (2),59-82。
    李文彬 (2011)。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職棒回饋列車故事大募集。取自http://foxsports.tw /news/baseball/2011/0824/213041.htm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 (2007)(譯)。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Uwe Flick, 2007)。
    李素箱、徐暐亭、陳祺富、胡長豪 (2012)。職業棒球球團形象衡量指標建立之研究-以中華職棒興農牛球迷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1),100-113。
    李國彥 (1996,1月4日)。職棒工會密集拜會球團。聯合報,23版。
    李嘉宜 (2016)。從非迷到著迷-女球迷形塑歷程之探究:形成脈絡、認同與實踐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以君 (1995,12月28日)。勞方說純辦公益活動資方說樂觀其成……其實,對立的氣氛好濃。聯合報,23版。
    林伯修 (2004)。美日臺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伯修、林國棟 (2012)。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3),227-245。
    林怡秀、陳成業 (2009)。運動組織善因行銷之個案分析。大專體育,102,52-59。
    林隆儀 (2010)。議題行銷的社會顯著性、活動持續度與執行保證對品牌權益的影響。輔仁管理評論,17(3),31-54。
    林錫波、高俊雄、林國棟 (2011)。中華職棒勞資公平關係之機制。大專體育學刊,13(4), 337-348.
    邱金松、黃東治 (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邱建章 (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臺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3-96。
    施致平 (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87-100。
    洪義筌、程瑞福 (2009)。運動全球在地化概念之建構與挑戰。國民體育季刊,38(3),43-47。
    洪嘉文 (2000)。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2),1-9。
    徐嘉良、王如鈺、黃浩宸 (2016)。國際賽事成績對中華職棒觀賞影響之探討。運動知識學報,13,17-28。
    翁秀琪 (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7。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15)。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張芬芬 (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炎、楊昊、李柏諭、戚栩僊 (2015)。網路時代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分析與反思:以微軟MSN公益捐助計畫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7,167-201。
    張莆尚 (2009)。中華職棒回饋列車對中華職棒大聯盟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曹文琴、劉書婷 (2011)。以品牌聯盟方式探討消費者對善因行銷態度的影響-以臺灣觀 光遊樂業為例。Asian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2(2),126- 143。
    許順凱 (2008)。知覺球迷導向、球迷涉入、球隊認同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統一獅隊與La New熊隊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建勳、雷文谷、林昭璿 (2006)。球迷對職業棒球參與程度、支持因素及行銷策略滿意度之研究-以興農牛隊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86-106。
    陳皇達 (2014)。影響中華職棒球迷善因運動行銷態度與購買意願模式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19-129。
    陳渝苓 (2009)。意義的追尋與歷程的建構:休閒研究的典範衝突與爭辯。戶外遊憩研究,22(1),1-19。
    陳澤義、張保隆、張宏生 (2004)。臺灣銀行業善因行銷、外部線索對服務品質、知覺風險與知覺價值之影響關係研究。交大管理學報,24(2),87- 117。
    曾國峰、楊琬琳、鄭志富 (2017)。臺灣與美國職業運動公益活動之比較。大專體育,143,22-31。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炎東 (2013)。公共關係與企業發展。華人前瞻研究,9(2),131-138。
    黃勇富、李素箱、蔡宏仁、張道群 (2013)。產品資訊揭露、品牌權益與善因行銷間之關聯性研究-以外帶飲料連鎖加盟業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2(1),65-90。
    黃煜 (2009)。臺灣地區金融服務業贊助運動現況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3(4),128-134。 doi:10.6223/qcpe.2304.200912.2015
    黃煜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職業運動業。國民體育季刊,41(3),41-45。
    黃營杉、齊德彰 (2005)。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65-82。
    葉志仙 (1997)。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詹子慧 (2008)。社會學消費美學-消費者對於網路義賣商品消費認同度之探討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縣。
    廖啟宏 (2014)。 國內運動組織的善因行銷策略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羚吟 (2014)。善因行銷對消費者涉入程度及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中華棒球團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宏裕 (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昌德 (1998)。媒體在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角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215-247。
    劉昌德 (2005)。電視運動轉播市場之分析:台、美、英三國職業運動轉播權利金的發展。廣播與電視,25,27-57。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芬宜、李城忠 (2008)。公益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福特汽車與王建民為例。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8-34。
    鄭志富、蕭嘉惠、陳美燕、黃蕙娟、呂宛蓁、廖柏雅 (譯) (201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Sam Fullerton, 2009)。
    蕭瑞麟 (2013)。思考的脈絡:掌握問題全貌,創新更成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戴伯芬 (2015)。學用落差的論述分析與敘事-《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之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5(2),53-78。 doi:10.6123/jcrp.2015.011
    職棒練投。(1988年,1月19日)。聯合報,04版。
    藍宗標 (2009,11月10號)。中職回饋列車 到災區送文具好棒喔。聯合報,B3版。
    蘇維杉 (2009)。運動社會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Adkins, S. (2007). Cause related marketing: who cares wins. London, UK: Routledge.
    Andreasen, A. (1996). Profits for nonprofits: find a corporate partn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6), 55-62.
    Andreasen, A. R., & Kotler, P. (2008).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earson/Prentice Hall
    Babiak, K., & Wolfe, R. (2006). More than just a gam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per Bowl XL. Sport Martfettng Quarterty, 15, 214-222.
    Babiak, K., Mills, B., Tainsky, S., & Juravich, M. (2012). An investigation into professional athlete philanthropy Why charity is part of the gam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6, 159-176.
    Barnes, N. G. (1991). Philanthropy, profits, and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joint venture marketing. Akron Business & Economics Review, 22, 78-86.
    Barone, M. J., Norman, A. T., & Miyazaki, A. D. (2007). Consumer response to retailer use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s more fit better? Journal of Retailing. 83(4), 437-445.
    Barone, M.J., Miyazaki, A.D., & Taylor, K.A. J. (2000). The influence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on consumer choice: does one good turn deserve another?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2), 248-262.
    Cui, Y., Trent, E. S., Sullivan, P. M., & Matiru, G. N., (2003). Cause-related marketing: How generation Y respo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1, 310–320.
    Das, T. K., & Teng, B. S. (2002). The dynamics of alliance conditions in the alliance development proc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9(5), 725–746.
    Folse, J. A. G., Niedrich, R. W., & Grau, S. L. (2010). Cause-relating marketing: The effects of purchase quantity and firm donation amount on consumer inferences and participation intent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86, 295–309.
    Grau, S. L., & Folse, J. A. G. (2007). Cause-related marketing (CRM): The influence of donation proximity and message-framing cues on the less-involved consumer.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6(4), 19-33.
    Guerreiro, J., Rita, P., & Trigueiros, D. (2016). A text mining-based review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literatur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39(1), 111-128.
    Hamiln, R. P., & Wilson, T. (2004). The impact of cause branding on consumer reactions to products: Does product/cause fit really matter?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8), 663–681.
    IEG (2017). What sponsor want & where dollars will go in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
    sponsorship.com/IEG/files/f3/f3cfac41-2983-49be-8df6-3546345e27de.pdf.
    Joo, S, Koo J., & Fink, J. S. (2016).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n sports the power of altruism,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16(3), 316-340.
    Kim, K. T., Kwak, D. H., & Kim, Y. K. (2010). The impact of cause related marketing in spectator sport.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6, 515–527.
    Knecht, B. (2007). Big players in charity. Wall Street Journal, 5.
    Kotler, P. (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Prentice Hall.
    Kotler, P. (1998).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 Keller, K. (2012). Marketing management (1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 Lee, N. (2005).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ng the most good for your company and your cause, Hoboken, NJ: Wiley.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3-12.
    Lachowetz, T., & Gladden J. (2003)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4(4), 27-47.
    Lafferty, B. A., & Goldsmith, R. E. (2005). Cause-brand alliances: Does the cause help the brand or does the brand help the caus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4), 423–429.
    Lafferty, B. A., Lueth, A. K., & McCafferty, R. (2016).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model of cause related marketing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Psychology & Marketing, 33(11), 951-970.
    Larson, J. (1995). Sweet charity. American Demographics, 17, 68-72.
    Lee, J, & Ferreira, M. (2013). A role of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uccess of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6, 161-172.
    Lee, J., & Ferreira, M. (2011). Cause-related marketing the role of team identification in consumer choice of team licensed produc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0, 157-169.
    Lee, N., & Kotler, P. (2016). Social marketing: changing behaviors for good (5th ed.). Los Angeles,CA: Sage Publications.
    Liu, G. (2013). Impacts of instrumental versus relational centered logicon cause-related marketing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3, 243-263.
    Liu, G., & Ko, W. W. (2011). An analysis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social alliance partnership conditions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00, 253-281.
    Lough, N. L., & Pharr, J. R. (2010). Use of a multi-tiered framework to analyze commercial cause and soc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sport. Journal of Applied Marketing Theory, 1(2), 8-23.
    Mason, J. C. (1992). Corporate sponsorships help target the right audience. Management Review, 81, 58-61.
    Mescon, T. S., & Tilson, D. J. (1987).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bottom-lin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9(2), 49-61.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Oldenburg, D. (1992). Big companies plug big causes for big gains.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 83, 22-23.
    Pharr, J. R., & Lough, N. L., (2012).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marketing and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n US professional spor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1, 91-103.
    Plunkett Research (2016). Sports industry statistic and market size overview, business and industry statist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lunkettresearch.com/statistics/Industry-Statis
    tics-Sports-Industry-Statistic-and-Market-Size-Overview.
    Ptacek, J. J., & Salazer, G. (1997).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selling business on the benefits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Nonprofit World, 15(4), 9-13.
    Roy, D. P., & Graeff, T. R. (2003).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ctivities in professional spor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2(3), 163-172.
    Rundió, A., Heere, B., & Newland, B. (2014). Cause-related versus non-cause-related sport events differentiating endurance event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athletes' motiv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23, 17-26.
    Schiller, Z. (1998).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Business Week, 5, 53-57.
    Schyvinck, C., & Willem, A. (2018). A typology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pproaches in Europeanprofessional basketball.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1, 347–362.
    Schyvinck, C., Babiak, K., & Willem, A. (2016, June). Conceptualizing cause related marketing in professional sport organizations. Oral presented at the 2016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Conference, Orlando, FL.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
    nassm.org/files/conf_abstracts/2016-264.pdf.
    Thomas, M. L., Fraedrich, J. P., & Mullen, L. G. (2011). Successful cause-related marketing partnering as a means to aligning corporate and philanthropic goals: An empirical study. Academy of Marketing Studies Journal, 15, 113–132.
    Useem, M. (1988).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0(2), 77-88.
    Varadarajan, P. R., & Menon, A. (1988).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 coalign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58-74.
    Wolcott, R. C., & Lippitz, M. J. (2007). The four model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9(1), 75.
    Yuksel, M., McDonald, M. A., & Joo, S. (2016). Cause-related sport marketing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16(1), 58-8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