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廷翰
Lin, Ting-Han
論文名稱: 日本現代音樂先鋒山田耕筰之研究:以交響詩《黑暗之門》和《曼陀羅花》為例
A Study of Kosaku Yamada, Pioneer of Japanese Modern Music: A Case Study of the Symphonic Poems“The Dark Gate”and“Madara No Hana”
指導教授: 黃均人
Huang, Chun-Zen
口試委員: 黃均人
Huang, Chun-Zen
林嘉瑋
Lin, Chia-Wei
呂文慈
Lu, Wen-Tze
口試日期: 2024/12/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山田耕筰交響詩日本音樂日本作曲家
英文關鍵詞: Kosaku Yamada, Symphonic poem, Japanese music, Japanese composer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5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從封建幕府時代逐漸轉變為現代化國家,且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音樂,都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明治維新促使日本音樂從封閉走向開放,既接受了西方音樂的影響,又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山田耕筰(Kosaku Yamada, 1886-1965)是日本現代音樂重要的奠基者,也是最初在歐洲接受音樂教育的日本作曲家之一。他致力於推動西方音樂在日本的普及,創建了日本第一個交響樂團,並創作大量管弦樂曲、室內樂以及聲樂作品。他的創作和活動推動了日本音樂的現代化,同時保留了民族特色,對日本音樂的發展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從明治時期的時代背景出發,探究山田耕筰的音樂歷程,透過分析他最初創作的交響詩《黑暗之門》以及《曼陀羅花》,梳理出山田耕筰對現代日本音樂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他嶄新的創作手法。

    The Meiji Restoration marked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in Japanese history. During this period, Japan transitioned from the feudal shogunate era to a modernized nation, undergoing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across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music. The Meiji Restoration facilitated the shift of Japanese music from isolation to openness, incorporating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music while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osaku Yamada (1886–1965), born during this transformative era, became a pivotal figure in modern Japanese music. As one of the first Japanese composers to receive formal music education in Europe, Yamada dedicated his efforts to popularizing Western music in Japan. He founded the country’s first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omposed numerous orchestral, chamber, and vocal works. His creations and activities not only modernized Japanese music but also retained its national character, profoundly influencing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position on the global stage.
    This study examines Kosaku Yamada’s musical journey with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Meiji period, focusing on his early symphonic poems, “The Dark Gate” and “Madara No Hana”. Through analysis of these works,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Yamada’s significance i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Japanese music and his innovativ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章節架構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5 第二章 日本明治時期之歷史背景及音樂文化之發展7 第一節 日本明治時期之歷史背景7 一、從江戶時期到明治時期7 二、西洋文化的吸收9 第二節 日本明治時期音樂文化之發展10 一、西洋音樂的傳入10 二、日本的音樂教育12 第三節 山田耕筰與理查・史特勞斯13 第三章 山田耕筰之生平及管弦樂作品18 第一節 出生至留學時期(1886-1913)18 第二節 留學歸國後至逝去(1914-1965)29 第三節 山田耕筰之管弦樂作品35 第四章 交響詩《黑暗之門》作品分析40 第一節 創作背景40 第二節 詩與音樂41 一、三木露風《黑暗之門》之原文及中譯41 二、三木露風《黑暗之門》之詩文寓意42 三、交響詩《黑暗之門》與《死與淨化》43 第三節 樂曲分析43 一、樂團編制43 二、樂曲架構44 三、樂曲分析45 第五章 交響詩《曼陀羅花》作品分析61 第一節 創作背景61 第二節 詩與音樂63 一、齋藤佳三《曼陀羅花》之原文及中譯63 二、齋藤佳三《曼陀羅花》之詩文寓意68 第三節 樂曲分析68 一、樂團編制68 二、樂曲架構69 三、樂曲分析70 第六章 結論83 參考文獻86 附錄88 山田耕筰主要作品年表88

    一、樂譜
    山田耕筰。交響詩《暗い扉》。東京:株式会社東京ハッスルコピー,2017。
    ________。交響詩《曼荼羅の花》。東京:株式会社東京ハッスルコピー,2016。
    二、中文書目
    Robert Günther著,金經言譯。《十九世紀東方音樂文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
    Michael Kennedy著,黃家寧譯。《史特勞斯:音詩》。台北:世界文物,1995。
    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
    林明德。《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
    林勝儀譯。《理查 史特勞斯》。台北:美樂,2000。
    故事編輯部。《現代日本的形成 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新北:遠足文化,2018。
    庫斯特卡著,宋瑾譯。《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高惠宗。《20世紀音樂的理論法展與分析-從貝多芬到後現代》。台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1998。
    連憲升。《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 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台北:唐山出版社,2014。
    張錦鴻。《和聲學》。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楊寧一。《一本就通:日本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
    三、日文書目
    山田耕筰。《自伝 若き日の狂詩曲》。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6。
    戸ノ下達也。《日本の吹奏楽史1869-2000》。東京:株式会社青弓社,2013。
    社団法人日本楽劇協会。《この道 山田耕筰伝記》。東京:恵雅堂,1982。
    後藤暢子。《山田耕筰 作るのではなく生む》。京都:株式会社ミネルヴァ書房,2014。
    堀內敬三。《音楽50年史(上)》。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1977。
    奧中康人。《国家と音楽 伊澤修二がめざした日本近代》。東京:株式会社春秋社,
    2008。
    四、學位論文
    林夢欣。〈大正、昭和前期的創作童謠之研究 ―以3組著名搭檔(白秋與耕筰、八十與長世、雨情與晉平) 為中心―〉。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22。
    張逸婷。〈政治與音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附屬樂隊「臺北音樂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陳怡文。〈理查・史特勞斯三部早期音詩《馬克白》、《唐璜》與《死與淨化》之幻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