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闕慈音
KHUAT, Tsu-im
論文名稱: 台語〈軒〉韻ê語音變異:對[iɛn]轉讀做[ɛn] ê動態描寫
Phonetic Variation of the Hian Rhyme in Taiwanese: The Dynamic Description Toward Two Hian Rhyme Varieties from [iɛn] to [ɛn]
指導教授: 許慧如
Hsu, Hui-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臺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軒〉韻語音變異語言變化社會方言普通腔
英文關鍵詞: Hian rhyme, sound change, phonetic variation, social dialect, General Taiwanes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7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軒〉韻議題是[iɛn] kah [ɛn]兩个語音變體競爭ê過程;目前本議題ê觀察ê是斷節--ê、零星--ê。因此,本文對〈軒〉韻ê觀察,有兩个研究問題:(1)〈軒〉韻語音變異ê現狀按怎?(2)〈軒〉韻ê語音變異,未來ê發展趨勢如何?
    語料結果顯示:就世代ê角度來看,[ɛn] ê勢力lú來lú大;見若樣本口音透濫接近普通腔ê時,〈軒〉韻ê語音表現tiō會出現流失介音ê趨勢。這个現象,本文用戰後媒體ê傳播、地區社會組成、國語政策等三个因素來說明。因為〈軒〉韻韻有kài厚ê社會性,所以會當講〈軒〉韻議題是一款社會方言ê個案。

    This study aim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the Hian rhyme in Taiwanese rarely mention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re are two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ly, wha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an rhyme in Taiwan? Secondly, what is the tendency for the variation of Hian rhyme? It indicated the variety of [ɛn] in use has increased across generations, this tendency can observe on those whose Taiwanese are close to General Taiwanese.
    Four factors were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an rhyme in Taiwan via General Taiwanese: social media,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in the region,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 policy. With these social backgrounds, we suggest the issue of Hian rhyme is truly a case study of social dialect.

    第一章 緒  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問題 2 1.3. 章節安排 2 1.4. 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韻書KAH辭典 5 2.2 戰後〈軒〉韻Ê記錄 9 2.3 小結 10 第三章 第一階段Ê分析 11 3.1 語料說明 11 3.2 研究方法 11 3.2.1 取樣原則 11 3.2.2 分析方法 13 3.2.2.1 口音判斷 13 3.2.2.2 〈軒〉韻 15 3.3 統計結果 16 第四章 第二階段Ê分析 21 4.1 語料說明 21 4.1.1 研究方法 21 4.1.1.1 取樣原則 21 4.1.1.2 分析方法 22 4.2 統計結果 22 第五章 第三階段Ê分析 29 5.1 第一、第二階段語料Ê分析 29 5.1.1 語料分析結果 29 5.1.2 研究限制 31 5.2 第三階段Ê研究方法 33 5.2.1 語料說明 33 5.2.1.1 四个取樣點 33 5.2.1.2 取樣原則 34 5.2.2 分析變項 35 5.2.3 調查字表 36 5.2.4 分析方法 39 5.3 語料結果 39 5.3.1 單一語言ê /ian/韻母 39 5.3.1.1 台語ê〈軒〉韻 39 5.3.1.2 華語ê /ian/韻母 42 5.3.2 台、華雙語 45 5.3.3 性別 46 5.4 討論 48 5.4.1 議題一:台語〈軒〉韻語音ê發展hām口音ê牽連 48 5.4.1.1 五个年齡組ê分層,kám有需要? 48 5.4.1.2 〈軒〉韻介音ê流失kám是口音議題? 51 5.4.2 議題二:台語kah華語共有音節/ian/韻母ê語音發展 52 5.4.1.1 語言規範性 52 5.4.1.2 對相倚到分kah離離:介音使用lú差lú濟 53 5.4.3 議題三:按性別ê角度來看台語〈軒〉ê語音發展 55 5.5 小結 56 第六章 普通腔HĀM〈軒〉韻議題Ê關係 59 6.1 定義:「普通腔」 59 6.2 議題討論 60 6.2.1 議題一:〈軒〉韻議題,宜蘭代先發生變化ê可能因素 60 6.2.2 議題二:兩个泉州腔ê方言點,台北介音落kah較濟ê原因 61 6.2.3 議題三:台南樣本ê口音變做普通腔,毋過〈軒〉韻ê介音並無綴leh變 62 6.3 小結 64 第七章 綜合討論:〈軒〉韻議題Ê特殊性 65 7.1 議題一:〈軒〉韻Ê變異類型 65 7.1.1 〈軒〉韻議題是一款社會方言ê個案 65 7.1.2 〈軒〉韻語音變異ê特殊性 67 7.1.2.1 西方社會語言學ê變異類型 67 7.1.2.2 台語語音變異ê研究現狀 69 7.2 議題二:台語介音Ê變異 70 7.2.1 現有,介音變異ê研究 70 7.2.1.1 對韻類ê角度,來看介音ê變異 70 7.2.1.2 按詞彙ê觀點,來看介音ê變異 71 7.3 小結:〈軒〉韻Ê語音變異 74 第八章 總  結 75 8.1 研究背景 75 8.1.1 發現I:〈軒〉韻語音變異變化ê方向、規則性 75 8.1.2 發現II:〈軒〉韻議題是一个社會方言ê理由 76 8.2 本文價值: 76 8.2.1 加添〈軒〉韻語音變異ê幼路描述 76 8.2.2 〈軒〉議題ê特殊性 77 8.3 研究限制KAH話尾 78 參考文獻 79 西文 79 日文 81 漢文 82

    西文
    Chambers, J.K. 1998. TV Makes People Sound the same. In Laurie Bauer and Peter Trudgill (eds.), Language myths, pp.123-131. Lond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Dion, Natalie & Shana, Poplack. 2007. Linguistic mythbusting: 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diffusing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NWAV) 3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Eckert, Penelope. 2012. Three Waves of Variation Study: The Emergence of Meaning in the Study of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1(1), pp.87-100.
    Gal, Susan. 1978. Peasant Men Can't Get Wives: Language Change and Sex Roles in a Bilingual Community, Language in Society, 7(1), pp.1-16.
    Grimes, Barbara F. 2000. Ethnologue (14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Original work 1951)
    Hus, Hui-ju. 2009.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 A Study in Taipei,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35(2): 225-244.
    Kubler, Cornelius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Labov, William. 1966a.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bov, William. 1981. What Can Be Learned about Change in Progress from Synchronic Description? In Sankoff, D. and Cedergren, H. (eds.), Variation Omnibus, pp.179-199. Edmonton: Linguistic Research Inc.
    Naro, Anthony Julius, & Scherre, Maria Marta Pereira. 1996. Contact with media and linguistic variation. In Jennifer Arnold, Renée Blake, Brad Davidson, Scott Schwenter & Julie Solomon (eds.),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data, theory, and analysis: selected papers from NWAV 23 at Stanford, pp.223–228. Stanford, Calif.: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Rickford, John R. 1986. The need for new approaches to class analysis in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Communciation, 6(3):215-21.
    Schilling-Estes, Natalie. 2002. American English Social Dialect Variation and Gender.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30(2), pp.122-137.
    Trousdale, Graeme.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Socio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rudgill, Peter. 1972. 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 Language in Society, 1(2), pp.179-195.
    Trudgill, Peter. 1983.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London: Pengui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4)
    Weinreich, Uriel. 1979.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 The Hague, Paris, New York: Mouton publisher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3)
    William, Labov. 1966b. The linguistic variable as a structural unit, Washington Linguistics Review, 3: 44-22.
    Yeh, His-nan, Chan, Hui-chen & Cheng, Yuh-show. 2004. Language use in Taiwa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domain analysis.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9(1), pp.75-108.
    Young, Russell. 1989.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日文
    小川尚義,1907,《日臺大辭典》。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發行。檢索「日治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34_1_1907_0001%22.&searchmode=basic>。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3(1928)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時報發行所。檢索「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數位內容,資訊編號:30600032798440。網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search/search_result2.htm?xmlId=0000126936&display=detail>(2019.04.06檢索)。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1895,〈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表〉。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發行。參考日本拓殖大学図書館「旧外地関係資料」<http://opac.lib.takushoku-u.ac.jp/kyugaichi/htmls/views/2017_005.html>(2018.07.26檢索)。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1896a,《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發行。檢索「日治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35_2_1896%22.&searchmode=basic>(2017.02.08檢索)。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1896b,〈訂正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表〉。台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發行。檢索「日治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35_3_1896%22.&searchmode=basic>(2017.02.08檢索)。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1901,《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台北市: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發行。檢索「日治圖書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35_2_1901%22.&searchmode=basic>(2017.02.08檢索)。
    樋口靖編,2004,《新編彙音妙悟》,平成13~15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研究報告書(課題番号:13871052)。
    漢文
    王育德著、何欣泰譯,2002a,《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原底是日文tī 1969年,用〈閩音系研究〉做東京大学文学博士學位倫文。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2002b,《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原底是日文tī 1960-1964年,用〈台湾話講座〉做名稱,發表tī《台灣青年》。
    王桂蘭,2009,〈台北縣淡水鎮閩南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行政院主計處,2008a,〈69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2)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2-1。
    行政院主計處,2008b,〈70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3)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3-1。
    行政院主計處,2008c,〈71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4)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4-1。
    行政院主計處,2008d,〈72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5)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5-1。
    行政院主計處,2008e,〈73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6)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6-1。
    行政院主計處,2008f,〈74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7)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7-1。
    行政院主計處,2008g,〈75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8-1。
    行政院主計處,2008h,〈76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09)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09-1。
    行政院主計處,2008i,〈77年國內遷徙調查(AA110010)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110010-1。
    沈富進,2015,《彙音寶鑒》,嘉義:文藝學社(初版tī1954年發行)。
    周長揖,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台北:台笠。
    林珠彩,1997,〈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祖孫三代間的語音調查語比較〉,收錄於董忠司編,《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52。台北:教育部。
    林寶卿,2000,〈閩南方言三種地方韻書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總35),頁72-79。
    洪惟仁,1992,〈台灣漢語方言分布及諸語言之競爭勢力分析〉,收錄ti洪惟仁編《台灣方言之旅》,頁67-107,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3a,〈臺灣話概說〉,收tī洪惟仁編《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頁131-148。台北:自立晚報。(初版tī 1985年發行)
    洪惟仁,1993b,《泉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
    洪惟仁,1993c,《漳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
    洪惟仁,1993d,〈日據時代的辭書編纂〉,《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冊)》,台北:武陵,頁12-26頁。
    洪惟仁,1993e,〈台灣十五音四種〉,《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八冊)》,台北:武陵,頁1-10頁。
    洪惟仁,1997a,《新竹市志‧住民志‧語言篇》,新竹:新竹市政府。
    洪惟仁,1997b,《高雄縣閩南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洪惟仁,2009,〈台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臺灣語文研究》3,頁239-309。
    洪惟仁,2012,〈遇開三在閩南語的行為表現、變體競爭與方言融合〉,發表於廈門大學主辦之「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七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時間8月23日。
    洪惟仁,2013,〈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頁315-369。
    涂文欽,2009,〈彰化縣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馬重奇,2008,《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馬重奇,2013,〈閩南漳洲腔四韻書音系比較研究──兼論台灣漳州腔韻書《增補彙音寶鑑》音系性質〉,《閩南文化研究》1(總33),頁82-9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標及委員會編,2007,《國音學》,台北:正中。(初版tī 1986年發行)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台南:開朗雜誌。
    張素蓉、洪惟仁,2007,〈台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一個社會地理方言學的研究〉,收tī王旭、徐富美編《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法論文集》,台北:文鶴,頁13-4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7,《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清‧黃謙,1894,《增補彙音妙悟》,文德堂梓行版。
    清‧謝秀嵐,1818,《雅俗通十五音》,文德堂梓行版。
    莊文岳,2013,〈臺灣彰化縣閩南語次方言聲韻調之調查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陳淑娟,2013,〈台北社子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語言暨語言學》14(2),頁371-408。
    陳淑娟,2017,〈宜蘭溪北、溪南閩南語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台灣語文研究》12(2),頁188-215。
    陳淑娟,2018,〈方言移借或自然演變──新竹老同安腔的內部差異與變化〉,《國文學報》64,頁251-286。
    陳淑娟、江文瑜,2007,〈臺灣大牛欄、關廟方言特殊方音的語體轉移與口音流動〉,《漢學研究》25(1),頁437-466。
    陳淑娟、陳彥君,2017,〈小琉球及綠島閩南語音變的比較研究──兩個泉州腔離島方言的調查分析〉,《臺大中文學報》59,頁305-350。
    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方言的內部差異〉,收tī陳章太、李如龍《閩語研究》,北京:語文。
    曾若涵,2014,〈小川尚義〈日臺大辭典緒言〉所引文獻之相關問題探析〉,《台灣學誌》9,頁47-81。
    馮怡蓁,2003,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國台語雙語自發性獨語語料庫」(NSC-92-2411-H-003-050-)。
    黃宣範,2004,《語言、社會與族羣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初版tī 1995年發行)
    楊秀芳,2012,《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初版tī 1991年發行)。
    葉高華,2017,〈臺灣民眾的家庭語言選擇〉,《臺灣社會學刊》62,頁59-111。
    董忠司,1991,〈台北市、台南市、鹿港、宜蘭方言音系的整理和比較〉,《新竹師院學報》5,頁31-64。
    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
    潘科元,1997,〈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佈〉,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簡秀梅、洪惟仁,2008,〈關廟方言區「出歸時」回頭演變之社會方言學研究〉,《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法論文集》,頁45-66,台北:文鶴。(作者tī 2011 年閣做修改,囥tī各人網站「冶言齋」<www.uijin.idv.tw>)
    龔煌城,1993,「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三年期)」,《臺灣中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2-0301-H-001-015-G)。
    龔煌城,1994,「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四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3-0301-H-001-076-G)。
    龔煌城,1995,「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五年期)」,《臺灣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4-2411-H-001-027-G)。
    龔煌城,1997,「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六年期)」,《臺灣東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5-2417-H-001-010)。
    龔煌城、姚榮松,1992,「臺灣地區漢語方言調查計畫(第二年期)」,《臺灣中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1-0301-H-001-015-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