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雯萍
論文名稱: 台灣與日本國中階段社會科課程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楊思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日本社會科課程比較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9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日本國民中學階段社會科課程之異同,以期對今後社會科課程之研究發展有所裨益。研究採文獻探討和比較教育研究法,研究者廣為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建立起本研究關注的社會科課程五項比較基準:社會科課程之設置理念、社會科課程之建構觀點、社會科課程之合科形式、現行社會科課程之綱要內容、現行社會科課程之實施方式。並應用貝瑞德(G.Z.F. Bereday)所建立的比較研究法,採「描述-解釋-並排-比較」的模式,探究台灣與日本國中階段社會科課程內涵之異同。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會科課程之設置理念
    (一) 初期社會科設置的背景
    1.皆以修身、歷史、地理為社會科教育內容之前身。
    2.設置社會科的啟蒙皆受美國「Social studies」課程影響。
    3.正式社會科設置的時間中國比日本早。
    4.初期社會科的目標皆為培養適合當時社會之公民。
    (二) 現行社會科在總體課程的重要性
    1.雙方現行社會科之位階均屬必修課程。
    2.日本社會科與其他課程間的配合情形比台灣密切。
    3.雙方現行社會科授課節數比重皆與其他必修科目相當。
    二、社會科課程之建構觀點
    (一) 1950年代以前日本採經驗主義的課程觀點;台灣則配合反共基本國
    策並嘗試經驗主義的實驗教學。
    (二) 1960、1970年代台灣與日本均強調學科專門知識的系統主義。
    (三) 1980、1990年代日本強調以「人」中心;台灣則逐漸以「本土化」
    為中心。
    (四) 2000年以後台灣與日本均重視能力培養的統整學習觀。
    三、社會科課程之合科形式
    (一) 過去合科形式
    1.社會科組成學科均以歷史、地理、公民三科為主。
    2.日本設有獨立的道德時間;台灣則將道德融入公民教育。
    3.日本隨時代需要而調整社會科架構;台灣則大致維持固定架構。
    4.日本屬於「統合型」社會科;台灣屬於「分科型」社會科。
    (二) 現行合科形式
    1.日本維持歷史、地理、公民三分野;台灣則打破學科界線,改採「領
    域」學習。
    2.日本繼續設立道德時間;台灣則無道德課程的具體呈現,基本上以融入
    各科教學為原則。
    3.日本屬於統合之「π型」結構;台灣則為「融合型」社會科。
    四、社會科現行之綱要內容
    (一) 現行社會科之課程目標
    1.課程修訂背景均為配合社會發展及學生需求。
    2.社會科目標精神均為培養良好公民素質和日常生活技能。
    3.日本以社會科總目標為核心;台灣以九大主題軸為核心。
    4.日本情意目標略多於認知、技能目標;台灣技能目標略多於認知、情意
    目標。
    (二) 現行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特色
    1.日本由社會科總目標規範分野目標;台灣由主題軸與能力指標呈現。
    2.教材編寫日本依據各分野的目標及內容;台灣依據分段能力指標。
    3.日本設綜合學習的時間;台灣設彈性學習節數,兩者對於社會科的統整
    學習應具一定之助益。
    4.關於重大議題之融入日本無具體規定;台灣則將六大議題融入社會領域
    之教學。
    五、社會科現行之實施方式
    (一) 社會科課程的安排
    1.社會科授課之安排日本為「π型」設計;台灣則隨年級而加深、加廣學
    習內容。
    2.日本明文規定社會科總授課節數三學年合計295節;台灣彈性規範三學
    年至少344節。
    3.日本中三社會科授課節數低於中一、中二;台灣國三社會學習領域授課
    節數高於國一、國二。
    (二) 社會科課程的評量
    1.評量規準日本依據四個觀點別;台灣參考分段能力指標。
    2.均強調多元的評量方式。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Reference Discussion method and Comparison Education method are taken in this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both countries. The researcher widely utilizes relative references to establish five comparing base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this research. The five bases are: setting concepts, structure standpoints, course composition, current standard contents and current execution pattern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long with G.Z.F. Bareday’s comparison method: Descriptive phase-Explanatory phase-Juxtaposition-Comparison,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discoveries are:
    1.Setting concept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The background of origina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etting.
    a.The prototype of Social Studies is Moral Culture
    Practicing,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both countries.
    b.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etting was effected by U.S.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c.The official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etting time in
    China is earlier than in Japan.
    d.The initial goal of Social Studies is to educate the
    citizens suited for the society in that period of time.
    B.The importance of current Social Studies in the entir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The current Social Studies sections are all required
    courses.
    b.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Studies and other courses is
    denser in Japan than it is in Taiwan.
    c.The current credits of Social Studies equal to other
    required courses in both countries.
    2.Structure standpoint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Before 1950’s, the curriculum standpoint of
    “Experientialism” was adopted in Japan; along with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teaching trail of
    “Experientialism” was attempted in Taiwan.
    B.In 1960’s and 1970’s, the specialization of curriculums is
    emphasized in both countries.
    C.In 1980’s and 1990’s, human-being-oriented curriculum was
    strongly stressed in Japan; localiz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was emphasized in Taiwan.
    D.After year 2000, integrated learning which develops living
    abilities was focused in both countries.
    3.Course composition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Courses composition in the past
    a.History, Geography and Citizenship were major components.
    b.Moral Studies was an independent course in Japan; Moral
    Studies was a part of Social studies in Taiwan.
    c.The Social Studies’ structure was adjusted as needed by
    time in Japan; the Social Studies’ structure maintained
    fixed in Taiwan.
    d.Social Studies course was an integrated model in Japan; it
    was segregated into groups in Taiwan.
    B.Current courses composition
    a.History, Geography and Citizenship are remained in three
    different divisions in Japan; there are no boundaries among
    these three courses in Taiwan.
    b.Moral Studies remains an independent course in Japan; there
    is no Moral Studies course in Taiwan.
    c.The Social Studies’ structure is an Integrated πmode in
    Japan; it is a Fused mode in Taiwan.
    4.The current syllabus of Social Studies:
    A.The current goal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The updated curriculums are coordinated with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needs.
    b.The main goals of Social Studies are designed to develop
    good citizenship and living abilities.
    c.The general goal of Social Studies i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in Japan; the Nine-spindles of Social Studies
    are the cores of curriculum in Taiwan.
    d.The attitude goal of teaching is higher than knowledge and
    skill goal in Japan; the skill goal of teaching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oals in Taiwan.
    B.The features of current Social Studies syllabus:
    a.The general goals of Social Studies standardize the
    division goals in Japan; the syllabus is composed by
    spindles and ability index in Taiwan.
    b.The textbook editing is based on individual division’s
    goals and contents in Japan; it is based on ability index
    in Taiwan.
    c.Comprehensive studying course is included in Japan;
    flexible course is included in Taiwan. The two features
    both contribute to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of Social
    Studies.
    d.There are no specific regulations of important agendas in
    Social Studies in Japan; six agendas are included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 Taiwan.
    5.The current execution of Social Studies:
    A.The arrangement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Aπmode design curriculu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is
    arranged in Japan; a consistent mode design curriculu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is arranged in Taiwan.
    b.There are 295 credits in three-year Social Studies courses
    in Japan; at least 344 credits are required for three-year
    Social Studies courses in Taiwan.
    c.The required credits of Social Studies courses in the third
    year of junior high school are lower than in the first two
    years in Japan; the required credits are higher in the
    third year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an in the first two
    years in Taiwan
    B.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a.There are four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Japan;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index in Taiwan.
    b.A varie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is emphasized in both
    countries.

    台灣與日本國中階段社會科課程之比較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理論探討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社會科課程之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社會科課程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社會科教育內容之探討…………………………… 29 第三章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課程之整體內涵 第一節 中學校社會科課程之演進………………………… 39 第二節 中學校社會科課程之設置理念及建構觀點……… 51 第三節 現行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社會科編之內容……… 57 第四章 台灣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之整體內涵 第一節 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之演進……………………… 74 第二節 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之設置理念及建構觀點…… 84 第三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內容………… 89 第五章 比較與討論 第一節 社會科課程設置理念之比較……………………… 106 第二節 社會科課程建構觀點之比較……………………… 114 第三節 社會科合科形式之比較…………………………… 119 第四節 社會科課程綱要內容之比較……………………… 128 第五節 社會科課程實施方式之比較……………………… 1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書目…………………………………………………………… 154 【附錄一】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社會科編(平成10年)……… 163 【附錄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181 圖 次 圖1-3-1 研究架構圖……………………………………………… 7 圖2-1-1 Wesley的社會科課程原理圖…………………………… 15 圖2-1-2 綜合社會科結構圖……………………………………… 17 圖3-1-1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課程架構沿革圖…………………… 47 圖3-2-1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在整體課程架構之配置圖………… 53 圖3-3-1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目標架構圖………………………… 61 圖4-1-1 台灣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架構沿革圖………………… 80 圖4-2-1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在整體課程架構之配置圖 86 圖4-3-1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目標架構圖…………… 94 表 次 表2-1-1 課程分類一覽表……………………………………… 12 表2-2-1 分科課程與合科課程之比較…………………………… 19 表2-2-2 近五年國內「社會科課程」博碩士論文之相關研究… 21 表2-3-1 國外學者對社會科教育目標之看法…………………… 31 表2-3-2 世界各國對社會科的定義及教育目標………………… 32 表2-3-3 各界對社會科學習內容的界定………………………… 35 表2-3-4 各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動向……………………………… 37 表3-1-1 日本歷次學習指導要領社會科編的修訂……………… 42 表3-3-1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各分野之目標……………………… 63 表3-3-2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的內容特色………………………… 67 表3-3-3 日本中學校2002年新課程各學科年度標準教學節數… 69 表3-3-4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觀點別的評量基準………………… 70 表3-3-5 日本中學校社會科各分野觀點別及評量基準………… 72 表4-1-1 中華民國初期社會科科目一覽表……………………… 76 表4-1-2台灣國民中學歷次社會科課程修訂要點……………… 77 表4-3-1 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重點一覽表………………………… 92 表4-3-2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目標分析表…………………… 96 表4-3-3九年一貫課程國中每週學習領域教學節……………… 103 表5-1-1 台灣與日本初期社會科設置背景比較一覽表………… 107 表5-1-2 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重要性比較一覽表…………… 110 表5-1-3 台灣與日本社會科設置理念異同一覽表……………… 113 表5-2-1 台灣與日本社會科建構觀點比較一覽表……………… 115 表5-2-2 台灣與日本社會科建構觀點異同一覽表……………… 118 表5-3-1 台灣與日本過去社會科合科形式比較一覽…………… 120 表5-3-2 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合科形式比較一覽表………… 124 表5-3-3 台灣與日本社會科合科形式異同一覽表……………… 127 表5-4-1 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目標比較一覽表……………… 129 表5-4-2 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課程綱要特色比較一覽表…… 133 表5-4-3 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課程綱要內容異同一覽表…… 137 表5-5-1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課程安排比較一覽表………… 138 表5-5-2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教學評量比較一覽表………… 141 表5-5-3台灣與日本現行社會科課程實施方式異同一覽表…… 144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1989),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臺北:台灣書
    店。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1992),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再版),臺
    北:師大書苑。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王家通(1998),比較教育論叢,高雄:復文圖書。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四版五刷),臺北:五南。
    王煥琛、單文經(1987),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學科教材大綱研究報告,
    收錄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臺北:三民書局。
    王前龍、張汝秀(1999),台灣與日本新世紀中小學階段課程改革趨勢之比較研究,課程與教學際刊,2(3),頁87-102。
    王仲孚(1991),對於國一公民、歷史、地理合併為社會科的質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頁207-212。
    王秀玲(1996),台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白雲霞(2002),教學評量,收錄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257-308,台北:師大書苑。
    司琦(1971),社會科教學研究與實習,臺北:復興書局。
    司琦(1989),課程導論,臺北:五南。
    江姿滿(2001),台灣、日本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湘玲(2000),中法二國小學課程及教科書編選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臼井嘉一,楊思偉譯(1999),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
    呂愛珍(1987),國民中學課程組織型態之研究,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臺北:五南。
    李緒武(1998),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李緒武(1991),國中史地公民「合科教學」的商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頁213-215。
    李稚勇(2001),社會學科課程與社會科教育,收錄於鍾啟泉主編<社會科教育展望>,頁86-21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沈銀亮(2000a),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銀亮(2000b),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之探。國教天地,141期,頁10-16。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文星(2000),社會科七至九年級課程設計芻議,收錄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邁向課程新紀元>,頁224-230,臺北縣新店市:教材研發學會。
    吳文星主持(2000),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分科課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若琳,(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社會科課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本(1981),現代的理想中學課程,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林清江(1998),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政策,教育資料文摘,42(4),頁9-16。
    林靜芳(2000),國中社會科課程統整設計與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臺北:揚智文化。
    長尾彰夫(1997),從國際視野觀察戰後日本的課程改革,收錄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頁131-135,臺北:師大書苑。
    施添福(1991),國中社會科分科與合科的論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頁215-224。
    洪祖顯(1992),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若烈(1997),社會科與民主公民教育,研習資訊,13(3),頁55-58。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揚智。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轉化模式(一):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收錄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51-93,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53),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62),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孫邦正編著(1968),國民教育論叢,台北:商務出版社。
    陳伯璋主持(1993),國民小學社會學科課程統整架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評析,收錄於<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上)>,頁10-18,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師大書苑。
    陳新轉(1999),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架構探究,收錄於<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彥(198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教育,國教天地,128期,頁8-11。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麗華、王鳳敏(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麗華(1998),美國的社會科課程,教育研究雙月刊,62期,頁44-52。
    陳黎珍(2001),國民中學社會領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宏(2001),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駕騂(1968),國校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台灣書店。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收錄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63-192,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社會科課程設計的基礎,教育資料集刊,16期,頁219-233,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炳煌(1991),社會科教育目標與功能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16期,頁1-1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炳煌等(1997),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黃炳煌(1999a),談課程統整-以國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論文>。
    黃炳煌(1999b),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收錄於<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5>,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頁5-14。
    黃炳煌主編(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5),頁60-81。
    程健教(1998),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詹志禹(1999),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第54期,頁54-60。
    詹志禹(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收錄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10,台北:師大書苑。
    葉煬彬(1994),國民中學社會學科課程架構研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煬彬(1999),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架構研究,收錄於<「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葉煬彬(2000),國中階段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探究:統整與分化為主軸的論述,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思偉(1996),當代比較教育研究的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1999a),日本教育,臺北:商鼎文化。
    楊思偉(1999b),社會科統整問題之分析─以日本社會科為例,收錄於<「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楊思偉主持(1999c),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思偉(2002),日本中小學教育課程與公民資質教育,中等教育,53(5),頁46-57。
    趙亞夫(2001),日本學校社會科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熊梅(2001),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鄭全成(2001),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7),初等教育的問題與改革,臺北:南宏。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苑。
    歐用生(1998a),我國社會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收錄於於歐用生、楊慧文著,<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頁105-140,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8b),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劉美慧(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評介,花蓮師院學報,6期。
    劉信成(1999),臺灣政治民主化對小學社會科課程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璩鑫圭、唐良炎編(1991),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教育出版社。
    薛梨真主持(2000),日本中小學統整學習的規劃與實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成果報告,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瞿立鶴(1979),社會科課程結構之變遷,收錄於<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結構之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簡馨瑩(1998),日本社會科課程內容與改革方向,教育研究雙月刊,62期,頁18-21,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簡後聰(2001),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國教新知,48(1),頁1-25。
    羅厚輝(民91),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臺北:學富。
    ◎日文部分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http://www.mext.go.jp/index.htm
    工藤文三(2001),教育課程及び社会科の位置づけの歴史的変遷―中学校,載於<社会科系教科のカリキュラムの改善に関する研究--歴史的変遷(1)-->pp.10-17,「教科等の構成と開発に関する調査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東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工藤文三(2002a),社会科教育への期待,中学校社会科授業のリ.デザイン,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工藤文三(2002b),絶対評価を踏まえた観点別学習状況の評価と評定,中学校社会科授業のリ.デザイン,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大森照夫、佐島群巳、次山信男、藤岡信勝、谷川彰英編(1993),新訂社会科教育指導用語辞典(3版),東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
    大森正(2000),社会科の歴史と原点,載於森茂岳雄、大友秀明編<社会科教育の世界>pp.3-32,千葉:梓出版社。
    下村哲夫(2002),教育法規便覧,東京:学陽書房。
    文部省(1978),中学校指導書社会編,大阪:大阪書籍株式會社。
    文部省(1996),中学校指導書社会編(7版),大阪:大阪書籍株式會社。
    文部省(1998),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東京:大蔵省印刷局。
    文部省(1999),小学校指導要領解說-總則編(2版),東京:東京書籍。
    文部省(2002),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說-社会編(第4刷),大阪:大阪書籍株式會社。
    木村博一(1992),経験主義社会科の成立と展開,載於魚住忠久、山根栄次共編<初等·中等社会科教育>pp.132-133,東京:学術図書出版社。
    木村博一(2001),社会科カリキュラム構成研究,載於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著<社会科教育学研究ハンドブック>pp.68-78,東京:明治図書。
    水原克敏(2002),日本における教育課程改革の今日的動向と論争点,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主辦:美日課程改革趨勢與課題研討會。
    水山光春(2001),社会科の教育課程の特色と時代的背景,載於<社会科系教科のカリキュラムの改善に関する研究--歴史的変遷(1)-->pp.25-125,「教科等の構成と開発に関する調査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東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加藤章(1990),社会科教育の変遷,載於佐藤照雄編著<社会科教育-課題と方法->pp.33-46,東京:建帛社。
    田中史郎(2000),社会科教育の内容構成論,載於社会認識教育学会編<改定新版中学校社会科教育>,pp.25-30,東京:学術図書出版社。
    寺崎昌男責任編集(2000),中央教育審議會要覧,(第5版),東京:日本圖書。
    寺崎昌男編(2001),日本の教育改革を求めて,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臼井嘉一(1989),社会科カリキュラム論研究序説,東京:学文社。
    臼井嘉一(1991),中等「社会科」教育法,東京:学文社。
    臼井嘉一、柴田義松(2001),社会、地歴、公民科教育法,東京:学文社。
    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著(2001),社会科教育学研究ハンドブック,東京:明治図書。
    西村公孝(2000),地球社会時代に「生きる力」を育てる,東京:黎明書房。
    佐伯真人、大杉昭英、渋澤文隆(2002),中学校教育課程講座<社会>(3版),東京:ぎょうせい。
    児島邦宏(1999),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說,東京:時事通訊社。
    青木一(2002),社会科学習指導要領の変遷,載於社会科授業改善研究会著<中学校社会科授業のリ·デザイン>pp.205-210,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長谷川浩(2002),社会科教育の変遷,載於社会科授業改善研究会著<中学校社会科授業のリ·デザイン>pp.9-13,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松尾正幸(2000),社会科教育の目標論,載於社会認識教育学会編<改定新版中学校社会科教育>pp.20-25,東京:学術図書出版社。
    社会科授業改善研究会著(2002),中学校社会科授業のリ·デザイン,東京:東洋館出版社。
    社会認識教育学会編(2000),改定新版中学校社会科教育,東京:学術図書出版社。
    斎藤利彥(2001),中等社会·地歴·公民科教育の歴史,載於臼井嘉一、柴田義松編著<社会、地歴、公民科教育法>pp.9-27,東京:学文社。
    魚住忠久(1992),中学校社会科の創造と展開,載於魚住忠久、山根栄次共編<初等·中等社会科教育>pp.132-133,東京:学術図書出版社。
    森茂岳雄(2000),社会科のカリキュラム,載於森茂岳雄、大友秀明編<社会科教育の世界>pp.33-77,千葉:梓出版社。
    森秀夫(1992),中等社会諸教科教育法,東京:学芸図書株式會社。
    渋澤文隆編(2002),中学校社会科の絶対評価規準づくり,東京:明治図書。
    渡辺勤(2000),学習指導と評価の工夫,載於森茂岳雄、大友秀明編<社会科教育の世界>pp.176-187,千葉:梓出版社。
    鈴木健一、井原政純(1991),社会科教育法の基礎,東京:多賀出版株式會社。
    ◎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36),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14th yearbook, Washington.
    Dynneson, L. Thomas & Richard E. Gross(1999)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Secon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Laughlin, A. Margaret & Michael H. Hartoonian(1995), Challenges of social studies instruction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Martorella, H. Peter (1996),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Seco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Wronski, S.P.(1981)Social studies around the world. In Fontana A. Lynn & Howard D. Mehlinger, Citizenship education,pp.17-35,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