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松清孟
Takamatsu, Kiyotake
論文名稱: 華語聲調組合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一位高齡日籍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
A Case Study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 Combination Training :Error Corrections in Pronunciation for an Aged Japanese Learner
指導教授: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華語聲調日籍學習者高齡學習者數位學習
英文關鍵詞: Mandarin teaching, Mandarin tones, Japanese learner, aged learner, online pronunciation train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13.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0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聲調習得的領域中,先行研究顯示,日籍學習者華語雙音節詞聲調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聲或第三聲,例如唸第二聲+第一聲或第二聲時其第一音節的第二聲不到位,容易唸成接近第三聲的發音(孟子敏2000、劉藝1998等),另還有唸第三聲+第一聲時第一音節的第三聲會唸成第二聲(何平1997)等現象。除了此聲調問題之外,本論文還要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華語聲調習得能力。多數的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短期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因此本研究照Czaja&Sharit(1993)提出的七條記憶老化的策略與蔡喬育(2012)建議的針對高齡學習者語言教學技巧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方法。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位高齡69歲的日籍學習者,並以聲調最小對比的原則設計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使用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進行聲調訓練與五次的聲調錄音。訓練課程與聲調錄音內容為18組聲調最學對比的雙音節詞(如:搭車vs大車)、短語(如:搭車來vs大車來)以及9句包含聲調相對兩個詞彙的句子(如:大車來了,趕快搭車吧)。一個月的實驗期間中,在前三週受試者每週上兩次聲調訓練課程及每天都自學訓練,在後兩週僅有自學訓練來進行練習。經過五次的聲調錄音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以及成績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自受試者偏誤當中可見,不管第一或第二音節,包含第二或第三聲雙音節組合的偏誤出現比例很高。其中第二聲+第二聲組合的偏誤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組合,唯一大於60.0%。而其偏誤類型為唸成第二聲+第三聲,此結果符合日籍學習者經典的偏誤類型。同時分析實驗期間內聲調訓練課程的成績變化,由其結果可得,七成以上雙音節組合的正確率比第一次聲調錄音時的提高了。

    Extant stud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tones have shown that tone 2 and tone 3 are the most difficult for Japanese learners, to learn, and caused the Japanese the most errors. This typ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weaknesses in Japanese learners by numerous scholars. They have suggested various correcting method while its still deemed them as one of huge obstacle for Japanese learners studying Mandarin.
    Japanese learner often has to face Mandarin tone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Mandarin. Even if a learner still has not mastered system of Mandarin tones. Such learner continues to produce tonal Mandarin errorses, such problem can be fossilized. Teachers must consider its teaching method that matching the student’s level, and simultaneously take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s age into account. At present, the main target scope of the general teaching materials is probably for the young to middle-aged groups of learners. Few Mandarin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designed for aged learner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r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 aged Japanese learner by finding Mandarin tonal errors, and then start the pronunciation training online for Mandarin tones on the 〈MyCT〉 software. Through testing the learner five times, the study will observe the passes of learner’s Mandarin tonal errors and performance. Author will analyse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on two syllables.
    From analyzing errors of the learn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ne 2 + tone 2, has particularly high error raito, and is the only combination with an error rate greater than 60%, which is mistakenly read ino tone 2 + tone 3.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result of classic error types of Japanese learner repor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simultaneously is analyzed the pronunciation training to see weather it had some effect on the learner’s performance. From results of our experiments, the author can affirm that this pronunciation training did affect the learner’s pronunciation production.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日文摘要 v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相關名詞釋義 5 一、研究範圍 5 二、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高齡者語言學習 7 一、記憶老化 7 二、記憶強化策略 8 三、針對高齡者之語言教學技巧 9 第二節 語言僵化現象 9 第三節 華語聲調 10 一、聲調語言 10 二、華語聲調的特徵 11 第四節 日語高低重音 14 一、高低重音語言 14 二、日語高低重音的特徵 15 三、華語聲調與日語高低重音的比較 17 第五節 日籍學習者華語聲調偏誤研究 18 第六節 華語聲調教學策略 26 一、華語聲調教學策略 26 二、華語聲調教學方式 28 第七節 多媒體數位華語語音教學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6 一、受試者基本資料 37 二、受試者華語學歷 38 三、受試者華語學習現況與其問題 39 四、受試者對於自己華語能力程度的意識 39 五、受試者對於學外語與年齡關係的看法 40 第二節 研究材料 40 一、基本資料調查 40 二、研究語料 41 第三節 研究過程 47 第四節 實驗方法 49 一、實驗流程 49 二、實驗期間、工具 51 三、聲調錄音審聽 52 第五節 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之製作53 一、MyCT簡介 53 二、MyCT華語聲調訓練課程製作流程 53 三、MyCT華語聲調訓練課程內容 54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59 第一節 各聲調錄音結果比較與偏誤分析 59 一、聲調錄音一結果 59 二、聲調錄音二結果 65 三、聲調錄音三結果 73 四、聲調錄音四結果 80 五、聲調錄音五結果 86 六、小結 92 第二節 各聲調組合偏誤分析 95 一、雙音節聲調組合之偏誤 95 二、偏誤特徵 107 第三節 MyCT訓練課程成果 120 一、本研究之華語聲調訓練課程說明 120 二、訓練過程及反思 123 三、受試者在聲調訓練課程上的表現以及自學訓練過程 12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29 一、36個相對詞彙在各部分的偏誤出現狀況 129 二、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的聲調偏誤類型與特徵對比 136 三、MyCT聲調訓練課程整體成果 138 第五章 研究結論 14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49 一、研究成果 149 二、教學建議 149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52 一、增加受試者人數、擴大受試者的範圍以及設定實驗對照組 152 二、利用多元媒體的訓練課程 153 三、研究語料 153 參考文獻 154 一、中文文獻 154 二、英文文獻 157 三、日文文獻 158 四、網路資源 159 附錄 160 附錄一: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 160 附錄二:審聽表範本 165 附錄三:MyCT聲調訓練課程練習表範本 170

    一、中文文獻
    丁雷(2013a)。談談漢語教學中如何看待漢語單音節聲調與雙音節聲調的關係―以日本大學二外漢語教學為例―。島根大学外国語教育センタージャーナル,8,69-76。
    丁雷(2014b)。談談日本2外漢語教學中第三聲的認識問題。島根大学外国語教育センタージャーナル,9,107-117。
    王幼敏(1998)。日本人學漢語中的聲調語調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95-96。
    王強、安玉香和陳麗(2010)。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新探。沉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4),502-505。
    王漢衛(2004)。聲調性質作用的再認識與聲調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45-50。
    王韞佳(1995)。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3,126-140。
    古川千春、曾金金(2005)。以日籍學生為中心的數位華語語音教學策略初探。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38-48。
    田圓(2003)。從日本留學生的漢語聲調偏誤分析談對日學生聲調教學。天津師範大學漢語言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川(1994)。漢日超音質特徵對比實驗。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84-87。
    朱川(2013)。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增訂版)。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平(1997)。談對日本學生的初級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44-50。
    余靄芹(1988)。聲調教法的商榷。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86-99。
    李明、石佩雯(1999)。漢語普通話語音辨正。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嬌(2014)。日語重音規律初探。蘇州教育學院報,31(2),68-71。
    吳宗濟(1982)。普通話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中國語言,6,439-450。
    吳宗濟(1996)。趙元任先生在漢語聲調研究上的貢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3),58-63。
    阮氏如靜(2016)。華語聲調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越南籍華語初級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孟子敏(2000)。日語學生的華語語音偏誤成因及教學策略。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六屆第四冊教學應用組,64-77 。
    邵寶誼(2005)。線上漢語拼音網站簡介。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379-386。
    岡井將之、曾金金和潘鶴翔(2007)。針對日籍學習者漢語拼音之數位教學設計。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75-189。
    林華一(2007)。零起點日籍學習者之漢語聲調習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教學程(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金敬華(1996)。日本人學習漢語發音難的癥結與解決方法。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00-102。
    易丹、黃華強(2012)。普通話“聲調特徵教學法”初探-以廣西人學習普通話為例。現代語言(語言研究版),3,102-103。
    徐子亮、吳仁甫(2008)。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宮本幸子(1997)。日本人學習漢語聲調。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618-624。
    陳子悠(2007)。日韓泰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研究。陝西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懷萱、陳立芬(2005)。華語文數位教學教材設計與開發。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23-229。
    庵功雄(2006)。新日本語學入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郭錦桴(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虹(2003)。日本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福建師範大學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萍(2007)。華語文能力測驗(TOP-Huayu)發現現況。「外語能力測驗之動向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政治大學。
    陸儉名(2005)。漢語教員應有的意識。世界漢語教學,(1),60-63。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語音理論-上篇。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德明、陳慶華(2010)。數位華語發音。新北市:正中書局。
    曹文(2006)。漢語語音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出版社。
    曾金金(2008)。華語語音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台灣: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童彬蓉(2003)。年齡與第二語言習得。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6(3),57-59。
    黃斐瑄(2016)。日語高低重音對於華語聲調習得的影響-以中日同形詞聲調偏誤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華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中(2014)。以日語重音和語調的教學策略改善日籍初級學習者聲調偏誤成效之探討。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任(1948)。國語入門。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趙元任(2002)。趙元任全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佳平(2008)。日本留學生漢語雙音節詞聲調偏誤調查報告。商業文化,(3),33-34。
    劉藝(1998)。日韓學生的漢語聲調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5-100。
    蔡喬育(2012)。論記憶老化及其對高齡者實施對外華語教學的啟示。中原華語文學報,10,101-112。
    黎天睦(1987)。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和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戴洪波(2012)。二語習得中的語言僵化現象分析。邊疆經濟與文化,4,125-126。
    關鍵(2000)。聲調教學改革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4,51-54。
    顧芳(2015)。日本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青年文學家,36,125。

    二、英文文獻
    Bybee, Joan, Chakraborti, C., Jung, C., & Scheibman J. (1998). Prosody and segmental effect: some paths of evolution fo word stress. Studies in Language, 22, 267-314.
    Byrnes,J.P.(2008).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 (3rd
    ed.).Boston:Pearson/Allyn&Bacon.
    Chen, M.Y.(2000).Tone Sandhi: patterns acriss Chinese dialects. Camn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ik,F.I.M.,&Salthouse,T.A.(2000).The handbook of aging and cognition (2nd ed.).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zaja,S.J.,&Sharit,J.(1993).Age-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mputer-based work. Psychology and Aging, 8, 59-67.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03).World Population Ageing 201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uanmu,S.(2000).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2nd ed.). 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Hyman,L,M,(2001).Tone systems. In Martin Haspelmath,Ekkehard Koning, Wulf Oesterreicher & Wolfgang Raible (eds.) 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erslas :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Vol.2.Berlin & New York: de Gruyter.pp.1367-1380.
    Krashen,S.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New York: Pergamon,1982.
    Lenneberg,E.(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New York:Wiley and Sons.
    Nyberg,L.,Bäckman.L.,Erngrund.K.,Olofsson,U.,&Nilsson L-G(1996).Age differences in episodic memory, semantic memory, and priming: Relationships to demographic, intellectu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hychologycal sciences, 51B(4), 234-240.
    Pike,K,L.(1948).Tone languages.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Rechard,J.C. Et al. (200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elinker, L.(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209-231.
    Small,B.J.,Hultsch,D.F.,&Masson,M.E,J.(1995).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perceptually based,but not conceptually based implicit tests of memory. Journall of Gerontology :Phychological sciences, 50B(3), 162-170.

    三、日文文獻
    王振宇、李小捷(2011)。初級段階における中国語発音の指導について。ポリグロシア,21,31-44。
    王曉青(2000)。中国語の四声と日本語の東京アクセントの対照研究―日本語アクセントの高低感覚に関する指導のために。台灣日本語文學報,15,11-35。
    古川裕(2008)。中国語の文法スーパーマニュアル―中国語の奥底を流れる超重要ルールがわかる。日本:アルク。
    西暢子(2004)。日本語母語話者の中国語声調聴取に関する一考察―第二声と第三声の混同―。多元文化,4,15-27。
    金田一晴彦(1980)。国語学大辞典。東京:東京堂。
    松本洋子(2011)。日本語母語話者に対する中国語発音教育の理論と実践。早稲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
    服部四郎(1954)。日本語の言語学(第二巻)。東京:大修館。
    胡玉華、宇野忍(2005)。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声調学習を援助する際の効果的方法に関する研究―構成法的な仮説検証法を用いて―。教育心理学研究,53,541-550。
    馬場良二(2015)。無アクセント方言における句、発話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の究明。日本語音声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3,25-42。
    窪薗晴夫(1995)。語形成と音韻構造。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四、網路資源
    一般財団法人日本中国語検定協会(2017)。中国語検定試験関連データ。2017年1月8日,自取http://www.chuken.gr.jp/tcp/data/results.html
    HSK中国語検定。HSK日本での受験者数の推移。2017年1月8日,自取https://www.hskj.jp/abou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