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一平 |
---|---|
論文名稱: |
唐代兒童的養與教 |
指導教授: | 邱添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 、唐代 、兒童史 、教育 、養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2 下載:27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西方兒童史研究正蓬勃發展之時,中國史學界對兒童史的研究卻始終乏人問津。中國的典籍中對兒童早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視,流傳下的家訓資料,以及教育兒童的種種想法,這樣的資料在歷朝歷代中都可發現。宋元明清之後,各式訓蒙的文章與專著更呈現出中國傳統中兒童教育所著重的各種面向。教導兒童學習的各種教材,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塑造、管理、教育兒童的種種構想與假設,更進而將不同時期成人懷抱的夢想與理想,投射到兒童的培育上。在這些資料中,間接顯現出中國成人眼光中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交互關係。成人的世界之中兒童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成人又應該如何處理有關於兒童的問題?這類的問題正是本文主要的問題中心:中國中世時期的兒童,在社會中、在成人眼光中又呈現出如何的一種形象?「兒童」一詞在當時的社會中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識?簡單的說,在宋代之前的唐代,「兒童」是否存在?兒童這樣一個有別於成人的概念,在唐代又是如何的表現?
藉由兒童觀念狹義的認定,由年齡與人生階段起始的狹義概念為起點,進而探討成人眼中的兒童其童稚之情。檢視唐代的社會中「兒童」這一概念的認知,究竟兒童在唐代的社會中是屬於何種的存在?在唐代的成人的眼中,兒童的定位為何,兒童與成人又存在著什麼不同?近世中國士人筆下的「童稚的世界」,在唐代這樣的世界是否存在於各式的文學作品中?唐代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轉型期,無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都帶有承先啟後的色彩:貢舉制的出現、貨幣經濟的發展、兩稅法的實施、兼容並蓄的文化內涵,唐代在中國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兒童概念自宋代之後逐漸清晰,並發展出各種與兒童有關的行業如:兒科醫生、兒童畫家、系統式的兒童教育等。唐代作為一個中國重要的轉型期,在宋代這些兒童的觀念清楚出現之前,有關兒童的概念是否也在唐代社會中萌芽,進而影響宋代兒童觀念的發展?這些問題作者在本論文中將嘗試加以釐清,並做簡單的整理。
在本論文所使用的資料大約可分為幾類:首先便是中國在唐代之前所留下的各類對於兒童教育的理論與思想。另一類的資料屬於法律性的文件。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別於西方蔚成一格,唐律作為中國的法典具有重要的代表意義。唐律為中國所流傳最早的一部完整法典,成為中國法律體系重要的參考資料。兒童的紀錄,在中國的法律制度上相較於西方已有相當大的突破。第三類的資料則是來自於各種文學與藝術的創作作品,描述兒童生活的情況、生活的經驗。這些資料在宋代之後相較於唐代所流傳的要豐富許多。自傳、日記、年譜等資料,唐代的豐富性都遠不如近代,但仍然從一些士人寄給友人的信件、感懷的詩集,或追憶中,可以找出一些屬於兒童與童年的珍貴資料。除了詩集、自傳、散文等資料之外,唐代文學創作的通俗作品傳奇小說,表現出最受到社會大眾認同的通俗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也呈現了關於兒童心態與性格的故事。墓誌的資料同樣也有兒童情感的表現。幕誌中有關未成年夭折的兒女的文字紀錄一樣是另一種兒童情感的表現。最後一類的資料來自於醫療典籍這類技術性的資料。宋代已發展出兒科醫生,成為全世界最早有兒科的地方。在發展專業的醫學領域之前,唐代的醫學中也已出現了有關兒童疾病的醫學典籍,或附在醫治婦女懷孕疾病的章節中,或是像孫思邈一般已將兒童疾病,尤其新生兒的疾病獨列一篇章,與成人的照養加以區別。
本文除緒論外預計將內文分為四章加以討論。首先第二章,將就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兒童概念與定義做討論。
在第一節的部分,將討論秦漢至唐代法律中兒童的法律定義。利用秦漢至唐代所留下的各種法律資料,藉由分析成人與未成年之間的區隔,將中國法律中的成人定義做明確解釋,進而用成人的定義檢視未成年的定義。第二章的第二節同樣處理一個宏觀的兒童概念,探討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典範型兒童概念。討論「神童」這樣一個概念的成形過程,以及由神童概念中所引導出對未來子女教育的塑型標準。
第三章全文分為兩節,將處理唐代兒童生活中教育之外的幾個面向。
第一節部分將就嬰幼兒的護理與養育過程作系統的論述。先就兒童在母體內的胎教概念為討論的起點,觀察唐代社會中兒童生活的起居與照顧過程中對兒童的了解與認知。二節部分,將研究以兒童的遊戲與兒童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主要討論內容。觀察唐代之後逐漸出現以兒童遊戲作為主題描寫的文學作品,由這類的文學作品中,解讀在成人眼中發現的兒童特質,與這類成人在觀察兒童遊戲時所抱持的心態。
第四章分為三節,將就唐代兒童的教育作為研究的主軸,研究唐代在養育之外如何教育下一代,以及唐代社會中兒童教育的種種觀點。
第一節的部分,將以唐代之前的兒童教育為主。分析唐代之前兒童教育的觀點與理論。第二節將討論唐代兒童教育的特點。唐代兒童的教育仍然以家庭中的教育作為主軸,但在內容上隨著唐代貢舉取士逐漸盛行出現了不同的改變。本節將唐代的兒童教育內容分為兩大部分做討論。第一部分是初唐貢舉未盛行時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類似的家訓教育,第二部分則討論貢舉盛行之後,逐漸發展而與後代教育培養兒童類似的應試教育。第三節則是處理唐代盛行的各種蒙學讀本。藉由蒙學讀本的內容演變,嘗試整理出兒童教育目的之轉變過程。
本論文最後一部份將討論唐人生活中親子間的關係,以及兒童與家族成員中的情感問題。
全章分為兩節,第一節將討論唐人家族中的父親、母親與兒童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唐代的兒童而言,父親與母親所扮演的角色上的歧異,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不同感情世界,為主要研究重點第二節則是研究喪子與失怙的關係。探討兒童在喪失父母或是其中之一時的表現與心理狀態,嘗試由文集資料整理出家庭中的家長面臨變故時,兒童的心理狀況與想法心思。也將討論喪失幼年期的骨肉時成年人的反映。藉由整理兩方面不同狀況下的心態,為唐代家庭中的成年與未成年兒童之間的親子關係作一描寫。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經部
《周易》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尚書》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周禮》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儀禮》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禮記》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左傳》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孝經》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民78十一版
(二) 史部
司馬遷 《史記》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6九版
班超 《漢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2五版
范曄 《後漢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0四版
陳壽 《三國志》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82七版
房玄齡等 《晉書》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6五版
李延壽 《北史》台北:鼎文書局 民74四版
李延壽 《南史》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4四版
魏收 《魏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82七版
李百藥 《北齊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67再版
令狐德棻等 《周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82七版
沈約 《宋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82七版
蕭子顯 《南齊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6五版
魏徵姚思廉 《梁書》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67再版
魏徵姚思廉等 《陳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2.四版
魏徵等 《隋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2四版
劉昫等 《舊唐書》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4四版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台北巿:鼎文書局 民70三版
歐陽修 《新五代史》 台北市:鼎文書局 民74四版
(三) 子部
劉安等編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廣文編譯所編撰《管子》 二十四卷,臺北:廣文,1965
韓非撰;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韓非子》台北:臺灣中華,1965四部備要;子部
(四) 雜記與文集
黃玉林注譯 《戰國策》 台北:綜合出版社,民75.05
劉向 《列女傳》 台北:三民書局,民85.1
班固撰 《白虎通》 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民57
王充《論衡˙實知篇》新編諸子集成一,黃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華 《博物志》 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民86.05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新銳出版社,1996
劉知幾《史通通釋》台北市 : 藝文印書館, 1978
杜佑 《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 1988
長孫無忌等 劉俊文校訂《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96
李白 《李太白集》台北市 :華正, 1979
杜甫 《杜少陵集》台北市 :臺灣商務,1965
韓愈 馬伯通校注 《韓昌黎文集校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
孟郊 《孟東野集》台北市: 臺灣中華,1965
白居易 朱金城校箋 《白居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劉禹錫 《劉禹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元稹 《元氏長慶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
李商隱 《李義山集》台北:臺灣商務,1968
王定保 《唐摭言》世界書局,民國64年4月
王讜 《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若昭、宋若莘 《女論語》,收入在(明)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陳邈妻鄭氏 《女孝經》,收入在(明)陶宗儀《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馬端臨 《文獻通考》武英殿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王 溥 《唐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欽若等 《冊府元龜》景明崇禎十五年刻本,台北:大化書局,1984
李 昉等 《太平廣記》標點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孫光憲 《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1985北京新一版
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
洪 邁 《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聖祖御撰 《全唐詩》點校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陳夢雷編 《古今圖書集成》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 1985
勞幹編《居延漢簡》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57
《敦煌變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
二、 專書
程樹德《九朝律考》上海 上海商務 民23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民47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三民書局,1965。
徐道鄰《唐律通論》,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七,台北:文華出版社,民57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57
潘維和《唐律家族主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1968
載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0。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 台北:文史哲 民60
李甲孚《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3
戴潘菽、高覺敷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高明士著《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 : 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 》台北:國立編譯館,1984
傅錫壬《唐代牛李黨爭與當代文學之關係析論》台北:東大出版,1984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
殷登國《閨艷-古代中國婦女生活揭祕》台北:希代出版公司1984
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民74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市:遠流, 1986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喬衛平, 程培杰著《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陜西篇》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韓養民, 郭興文著《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台北:博遠,1992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1993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李永祜主編《奩史選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4
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馮曉林著《中國隋唐五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林文寶 《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
周勛初主編 嚴杰武秀成姚松編《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陳學恂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5
劉詠聰著 《女性與歷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
陳漢才著《中國古代幼儿教育史》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1996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畢誠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7.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杜成憲, 王倫信著《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閰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劉詠聰著《中國古代育兒》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1999
高明士 《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臺北:聯經,1999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9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熊秉真《童年憶往》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
汪泛舟編著《敦煌古代兒童課本》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高時良《中國古代教育史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中心,2003
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著《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三、 期刊論文
高明士〈唐代私學的發展〉《台大文史哲學報》20,1971
李甲孚〈乳母〉,載其《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3
傅樂成〈唐人的生活〉《食貸》4-1、2,1974
鄭阿財〈敦煌寫本「崔氏夫人訓女文」研究〉《中興法商學報》19,1984
殷登國〈奶媽滄桑話從頭〉載其《閨艷-古代中國婦女生活揭祕》台北:希代出版公司1984
鄭阿財〈「義山雜纂」研究〉,收入《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中華民國唐代研究學者聯誼會編,1989
高明士〈唐代敦煌的教育〉《漢學研究》4-2,1986
曉耘〈古代孕婦的胎教〉《歷史大觀園》 1986 第一期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
周一良〈敦煌寫本雜鈔考〉《燕京學報》第三十五期
張政烺〈敦煌寫本雜鈔拔〉《周叔弢先生六十歲紀念論文集》
周瑞玉〈唐代教育的特色〉《訓育研究》29:4 民80.03 頁33-39
熊秉真〈中國兒科史的研究與西方兒科史的收藏〉《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32: 增刊B 民80.04
熊秉真〈傳統中國的乳哺之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 民81.06
傅榮〈胎教探源〉《文史知識》 一九九三年 第十期
賈麥明〈唐代童俑的藝術形象〉《故宮文物月刊》12:1=133 民83.04
熊秉真〈中國近世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上) 民83.06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遊樂〉《歷史月刊》84 民84.01
牛志平〈從離婚與再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收入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四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
李貞德〈漢唐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6-3,1995
葉國良〈唐代墓誌考釋八則〉《台大中文學報》7 民84.04
熊秉真〈驚風:中國近世兒童疾病與健康研究之一〉《漢學研究》13:2=26 民84.12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7-3,1996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8-2,1997
周愚文〈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校勘與分析〉《教育研究集刊》38 民86.06
陳弱水〈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1997
黃美玲〈論陳鴻的兩篇歷史小說〉《中山中文學刊》3 民86.06
熊秉真〈瀉與痢:兼論近世中國兒童消化道的病變與健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 民86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997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女教概述〉國文學誌2 民87.06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制禮觀念初探〉,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 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大歷史系,1998
陳惠馨〈從法律面談中國婦女在家庭地位之變遷〉,收入《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98
王建堯〈唐代啟蒙教材之探討〉《中國文化月刊》237 民88.12 頁38-60
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研院史語所集刊》70-2,1999
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2,1999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新史學》卷10-2,1999
梁瑞敏〈唐代婦女的家庭地位〉《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1999
盧建榮〈墓誌史料與日常生活史〉《古今論衡》3 民88.12
熊秉真〈歷史上的幼教與童年--若干中國式的假設與呈現〉《本土心理學研究》 11 民88.06
傅永聚、馬林濤〈論唐代的母訓文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第4期,
黃玫茵〈唐代殺人罪的法律規範〉,收入《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11。
熊秉真〈作為偵探的學者--跟著「兒童史」的問題走〉《近代中國》139 民89.10
胡永炎〈香奈兒女神--敦煌唐代彩塑菩薩 -2-〉《藝術家》53:1=314 民90.07
陳貞臻〈西方兒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阿利斯(Aris)及其批評〉《新史學》第十五卷第一期2004,03
四、 學位論文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周次吉,《唐碑誌所見女子身份與生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杜麗香《唐代夫妻懷贈詩與悼亡詩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李淑媛《唐代婦女之法律地位》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93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5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張錦婷《敦煌寫本思想類啟蒙教材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賴亮郡《六朝隋唐的東宮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李君琳《從階層身分、教育、貞節觀看唐代婦女地位問題》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偉琤《唐代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五、 外文書籍
仁井田陞 《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年
內藤乾吉撰《中國法制史考證》東京都:有裴閣 昭和38
仁井田陞著、池田溫補 《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那波利貞《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4
演口重國《唐王朝賤人制度》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昭和41年
大庭 脩《秦漢法制史研究》 東京都: 創文社 1982
仁井田陞《中國身分法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第2版,1983
Philippe Ari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of Family Lif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2)
Hsiung Ping_Chen , 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 forthcoming)
Anne Behnke Kinny, Representations of childhood and youth in early China (Stanford Univ Pr. December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