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幸怡
Hsing- yi Lee
論文名稱: 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
There Is So Much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 In Tourism -Reproduction of Space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Chiangs
指導教授: 李素馨
Lee, Su-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6
中文關鍵詞: 空間生產符號互動論
英文關鍵詞: production of space, symbolic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2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蔣文化園區』於民國95年成立,是桃園縣政府主導規劃,並結合縣內民間力量,成功整合散落於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的帶狀觀光景點。觀光園區的成立代表著當地從過去舊有的政治空間轉變為觀光空間,觀光客對園區擁有不同的空間想像,將影響後續的觀光行為。本研究透過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來理解園區如何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生產出目前獨特的空間特性。此外,其他的空間使用者彼此間的互動方式,也必然對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佈滿各式不同的符號象徵的園區內,本研究透過符號互動理論,來了解各空間使用者的互動意義為何。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1) 探討不同的政治時期與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出兩蔣文化園區現今的空間特性;(2) 探討不同的空間使用者(觀光客、當地居民及觀光從業者)對於園區的看法以及彼此的互動模式為何;(3) 檢視兩蔣文化園區空間再生產過程的政治意涵。
    根據研究架構與目的,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回顧法、內容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先後順序為:先使用文獻回顧法,整理出兩蔣文化園區的發展沿革及歷史背景;再針對園區相關新聞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園區目前的空間發展特質與概況;最後使用深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描述各空間使用者對於園區的看法、情感等,並分析其行為如何順應或改造園區空間。
    研究成果如下:(1) 園區的『空間實踐』特質受現代政策主導,從日治時期至今,明顯地受到政治力介入操控園區空間,在不同的階段中,空間使用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間特質,也將影響其自身在空間內的行為,繼而改變其空間特質;(2) 園區的『空間再現』: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對內以合約的方式操控著園區內的商品內容與活動項目,對外尋求中央政府與偏藍的新聞媒體合作,無形中,控制了對於園區的空間解讀方式;(3) 『再現空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行動:其一、進入園區空間內,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政府主導的空間安排與設計;其二、藉由群體力量逐漸地起身反抗這強權所控制的空間體制,藉由以上一次次挪用或改造空間的行為活動,讓園區空間不再只是霸權控制的僵化空間。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was established in 2006.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is predominant over making out this resort, and combine folk resources in Taoyuan County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all of the scenic spots in Dasi and Fushing into this resort. It’s a banding scenic spot and it represents that the space changes from political to sightseeing. The tourists have different space images of this resort and have different sightseeing behavior. In this research, Lefebvre’s theory of production of space was used to comprehend how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s history influenced it’s development of the unique space.Besides, interaction of other space users will also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this space. The space is filled with various symbols, and I adopt symbolic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n this research to comprehend what meaning of all the space users’ interaction is.
    The research purposes:(1)investigate how different political period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med today’s unique space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2)investigate what impressions different space users (tourists, local residents and sightseeing entrepreneurs)have o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and how all space users interact;(3)survey what political mean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production of space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ha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struction and purpo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literature review, content analysi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In sequence:first, use literature review to understan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second, choose cont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qualiti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esort presently in newspapers related to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finally, us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to describe what impressions and emotions of all the space users o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and analyze how their behavior adjust or transform the space of this resort.
    The research results:(1)the qualities of spatial pratice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are guided by today’s policies. From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to today, the space of this resort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political power.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pace users feel various qualities of the space, and they will change their behavior in space and finally change the space of this resort;(2)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Taoyuan tourism promotion bureau controls commodities and activities in this resort by contracts, and it seek central government and mass media with tendency towards the Kuomintang (KMT) to cooperate. Imperceptibly, Taoyuan county government will control the ways that all space users understand space;(3)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 in The Culture Resort of the Jiang with two kinds of action:the one, all space users negatively and passively accept all the things arranged by government in the space of this resort;the other, the space users gradually resist the systems of the space controlled by political power, and they appropriate or divert the space once by once to cause the space of this resort is not anymore rigid space controlled by political power.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錄……………………………………………………………………………ⅳ 圖 目 錄……………………………………………………………………………ⅵ 表 目 錄……………………………………………………………………………ⅶ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08 第二章 文獻回顧…………………………………………………………………10 第一節 空間生產理論…………………………………………………………10 第二節 符號互動理論…………………………………………………………14 第三節 觀光政治………………………………………………………………21 第四節 兩蔣文化園區的相關文獻……………………………………………27 第五節 研究方法的文獻探討…………………………………………………29 第六節 小結……………………………………………………………………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38 第三節 深入訪談法……………………………………………………………44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50 第四章 兩蔣文化園區的文史資料………………………………………………52 第一節 台灣各時期的歷史背景………………………………………………52 第二節 兩蔣文化園區的歷史背景……………………………………………58 第三節 兩蔣文化園區相關新聞的內容分析…………………………………71 第四節 小結……………………………………………………………………82 第五章 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生產………………………………………………83 第一節 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實踐……………………………………………83 第二節 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現……………………………………………111 第三節 兩蔣文化園區的再現空間……………………………………………133 第六章 研究討論與限制…………………………………………………………152 參考文獻……………………………………………………………………………168 附 錄 一……………………………………………………………………………175 附 錄 二……………………………………………………………………………176 附 錄 三……………………………………………………………………………177 附 錄 四……………………………………………………………………………178 附 錄 五……………………………………………………………………………179 附 錄 六……………………………………………………………………………180 附 錄 七……………………………………………………………………………182 附 錄 八……………………………………………………………………………183 附 錄 九……………………………………………………………………………185 圖目錄 圖 1-2-1 兩蔣文化園區的七大景點分布圖………………………………………07 圖 1-3-1 研究流程圖………………………………………………………………0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37 圖 4-2-1 各時期園區的空間轉變歷程圖…………………………………………68 圖 4-3-1 各媒體在不同年度所報導園區的新聞數量折線圖……………………72 圖 4-3-2 園區販售與兩蔣、馬英九相關的商品內容……………………………74 圖 4-3-3 各媒體在不同月份所報導的園區新聞則數之折線圖…………………74 圖 4-3-4 偏綠媒體針對園區的觀光發展而指出待改進的新聞內容……………80 圖 5-1-1 園區兩大景點之地景照…………………………………………………84 圖 5-1-2 園區導覽人員的工作概況圖……………………………………………85 圖 5-1-3 園區內充滿政治符號的具體空間………………………………………88 圖 5-1-4 園區內的兩蔣陵寢………………………………………………………90 圖 5-1-5 園區內與中國籍觀光客相關的宣傳照與其遊園概況圖………………91 圖 5-1-6 園區內各式的兩蔣商品…………………………………………………93 圖 5-1-7 圖區平日的靜態展示區…………………………………………………97 圖 5-1-8 活動期間的園區概況……………………………………………………99 圖 5-1-9 99年4月的open蔣創意市集的活動情形………………………… 100 圖 5-1-10 園區與國民黨的緊密關係與互動頻繁…………………………… 103 圖 5-1-11 99年 open 蔣的銅像變裝秀……………………………………… 104 圖 5-1-12 open 蔣的變裝秀巧妙結合桃園縣的地方特色……………………107 圖 5-2-1 園區內目前仍有許多特定政黨的象徵符號…………………………118 圖 5-2-2 園區只展示了兩蔣『有功無過』的文物史料…………………………126 圖 5-3-1 園區委外經營權與商品開發權由板橋林家與蔣家後代分別獨得…138 表目錄 表 2-1-1 空間生產的三大主題特性分析表………………………………………12 表 3-2-1 編碼者間的相互同意度與信度係數表…………………………………41 表 3-3-1 政府部門的受訪對象……………………………………………………45 表 3-3-2 觀光客方面的受訪對象…………………………………………………45 表 3-3-3 地方居民方面的受訪對象………………………………………………46 表 3-3-4 與園區相關的觀光從業者方面的受訪對象……………………………46 表 3-3-5 本研究所有的訪談對象分類表…………………………………………47 表 3-4-1 研究者預設的參與觀察流程表…………………………………………51 表 4-2-1 後慈湖內 5棟官舍過去與目前的空間使用情況………………………63 表 4-3-1 各年度的媒體報導則數之分析表………………………………………71 表 4-3-2 新聞報導在不同月分中新聞則數之分析表……………………………73 表 4-3-3 各媒體針對園區內七大景點的新聞報導數……………………………76 表 4-3-4 不同政黨傾向的新聞媒體對園區的評價差異…………………………77 表 4-3-5 偏藍媒體對於園區的評價差異之統計表………………………………79 表 4-3-6 偏綠媒體對於園區的評價差異之統計表………………………………80 表 5-1-1 各主題各主題活動的空間使用之分析表………………………………95 表 5-2-1 政治力操控園區的觀光發展之內容分析…………………………… 111 表 5-2-2 特定政黨的象徵符號充塞於空間之內容分析……………………… 115 表 5-2-3 政治意識型態的同化作用之內容分析 ………………………………119 表 5-2-4 賦予兩蔣『有功無過』的歷史定位之內容分析………………………122 表 5-2-5 喚醒空間使用者共有的回憶與情感之內容分析 ……………………127 表 5-3-1 缺乏地方特色與深度文化的『文化』園區之內容分析………………133 表 5-3-2 依舊受政商壟斷的『戒嚴』空間之內容分析…………………………136 表 5-3-3 觀光客在園區內的符號互動行為之內容分析 ………………………139 表 5-3-4 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後花園、運動場之內容分析………………………143 表 5-3-5 老街區居民另闢客源的『迎神』活動之內容分析……………………145

    王任光(譯)(1980)。歷史論集。台北市:幼獅。(Edward Hallett Carr, 1961)。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市:幼獅。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
    像地方的旅程。台北市:桂冠。(Soja, Edward W., 1998)。
    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Richard Peet, 1998)。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 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譯與引申。地理學報,
    55:1-24。
    王伯仁,(2007)。現代臺灣奇觀?:節慶、節慶化與節慶地景,碩士論文,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
    尤郁茹,(2008)。遊客對兩蔣文化園區目的地意象認知及旅遊需求探討,碩士論文,
    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花蓮。
    毛韻澤(譯)(1993)。政治著作選。台北市:遠流。(Gramsci Antonio, 1989)。
    毛玉華,(2000)。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碩士論文,曁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南
    投。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市:揚智。(W. Lawrence
    Neuman, 1997)。
    江嘉瑜,(2001)。台灣花卉電子商務網站內容之分析,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行銷學
    系,台中。
    宋光宇(譯)(1987)。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市:金楓(原作者:Anber Cohen
    , 1974)。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
    呂春嬌,(2007)。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桃園。
    李富美,(2005)。文化的邂逅:蘭嶼文化旅遊現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公
    民訓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俊憲,(2005)。臺灣報紙報導選舉新聞偏差現象研究:以2000與2004年總統大
    選為例,碩士論文,華南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
    李佩璇,(2009)。從旅遊網誌看觀光與文化的嬉遊: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世
    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台北。
    周志華,(2009)。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電視競選廣告,碩士論文,交通大學傳播學
    系,新竹。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
    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吳曲輝、張家銘(譯)(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Janathan H.Turner
    , 1985)。
    胡榮、王小章(譯)(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市:桂冠。(George Herbert Mead
    , 1934)。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
    流。
    范世平,(2010)。從大陸觀光客來台看中共對台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東亞研究,41(2):1-40。
    林淑惠,(2003)。從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解析歷史建築展示之研究──以台南州廳
    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桃園。
    林威逸,(2007)。雲林縣古坑鄉咖啡產業觀光發展與空間生產,碩士論文,世新大
    學觀光學系,台北。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
    動機及體驗,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林雨萱,(2009)。爵士無所不在-音樂介入空間,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
    系,台中。
    林煒國,(2009)。《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有關全球暖化
    議題的內容分析,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宜蘭。
    洪瑞成,(2009)。原住民襲產觀光紀念品真實性知覺之研究 從文化再現性觀點,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
    施植明(譯)(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台北市:田園城市。
    (Amos Rapoport, 1982)。
    施尹琪,(2006)。鄉村仕紳化之空間衝擊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
    環境學系,台北。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7)。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
    北市:群學。(David Harvey, 2005)。
    徐茂練、陳怡萱,(2007)。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模式。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71-83。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21-54。
    夏鑄九、王志弘,(2002)。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
    朗亞玲、陳炳臣,(2009)。織夢大溪。桃園縣:海斯貝。
    馬康莊、陳信木(譯)(1989)。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市:桂冠。(George Ritzer
    , 1980)。
    黃政秀、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台北市:五南。
    黃嘉琪,(2003)。都市公共空間的歷史轉化--台北市中正紀念堂的分析,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台北
    陳志梧,(1988)。日本帝國主義下宜蘭城的空間轉化。台灣社會研究,1(2-3):
    231-262。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市:明文。
    陳麗安,(2002)。居住者與「他們的」房子-台灣住居空間(居家佈置)自我營造
    行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桃園。
    陳菀愉,(2006)。中國大陸開放個人遊觀光政策對香港觀光產業之衝擊探討,碩士
    論文,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學系,高雄。
    陳春燕,(2008)。時間與他者 後殖民全球化的“當下”。英美文學評論,13:119-155。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
    楊孝榮,(1985)。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
    楊友仁、蘇一志,(2005)。地方成長聯盟轉化與空間治理策略。都市與計畫,32(1):
    1-23。
    漢寶德,(2000)。展示規畫:理論與實務。台北市:田園。
    劉修祥,(2004)。觀光導論(第三版)。台北市:揚智。
    劉子綺、李素馨、侯錦雄,(2010)。式微文化地景的再活化 泰安村舊鐵道的空間意
    涵,地理學報,61:147-166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蔡淑真,(2006)。中堆客家聚落文化景觀的圖式與重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
    學系,台中。
    蔡貴如,(2007)。語言與政治立場:台灣電視新聞之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
    學英語學系,台北。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Yi-Fu Tuan, 1977)。
    張翎茵,(2009)。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碩士論文,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
    張金墉,(2004)。板族的烏托邦:空間流轉中的滑板運動,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系,台北。
    廖敏惠,(2002)。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台北。
    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上)。台北市:地景。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五南。
    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謝明娜,(2007)。歷史建築再利用為地方文化館之經營策略研究─以桃園縣大溪藝
    文之家為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管理學系,台北。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York Free Press.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amwell, B. and Meyer, D. 2007. Power and tourism policy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34, 766-788, doi:10.1016/j.annals.2007.03.009.
    Charon, J. M. 1985. Symbolic intera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resswell, T. 1996. In place/ out of place: Geography, ideology and transgression.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ahles, H. 2002. The Politics of tour guiding: image management in Indonesia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29, 783-800.
    David, M. C. 2010. Beyond growth reaching tourism-led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7, 1141-1163, doi: 10. 1016/ j. annals. 2010. 05. 004.
    Friedmann, J.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eyer, W. 1993. Tourismus-konzeption Rügen.heilbronn/ Rügen:forschungsinstitut Für Tourismus.
    Fulbrook, M. 2005. The people’s state.east German society from Hilter to Honecker.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Krippendorff, K. 2004.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logy.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Glukman, M. 1964.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closed systems and open minds. The limits of naivety in social anthropoloy, Edinburgh: Oliver & Boyd.
    Guffman, E.1966.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Gramsci, A.1971.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Groth, P. and W. B. Todd. 1997.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opal, A & Prasad, P. 2000. Understanding GDSS in symbolic Context: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chnology to Interactions. London: Allen & Unwin.
    Gyan P. N. & Dallen J. T. 2010. Power regionalism and tourism policy in Bhuta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7, 969-988, doi: 10. 1016/ j. annals. 2010. 03. 006.
    Hooper, B. 1994. Bodies, Cities, text: the case of citizen Rodney King. Unpublished ms.
    Henderson, G. L. 2003. What (else)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andscape: For a return to the social imagination. In everyday America: Culture landscape studies after J. B. Jackson, eds. C. Wilson, and P. Gronth, 178-98.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ach, E. R. 1958. Magical Hair’. F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88, 147-164
    Lefebvre, H. 1976.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tr. F. Bryant. London: Allison and Busby.
    Lefebvre, H. 1977. Spatial planning: 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 in the Richard Peet(eds.)Radical Geography: 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Chicago: Maaroufa. pp.339-352.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UK and Cambridge, MA:Blackwell.
    Li ,Y. 2010. Ethnic tourism and culturral represent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8, 561-585, doi: 10. 1016/ j. annals. 2010. 10. 009.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ry Park: Sage.
    Turner, V. W. 1964.Symbols in ndembu ritual’,in M. closed systems and open minds, Edinburgh:Oliver & Boyd.
    Wolcott, H. F. 1990.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ry Park, CA: Sage.
    Waitt, G. & McGirk, P. M. 1996. Making time: tourism and heritage representation at Millers Point, Sydney. Australian Geographers, 27(1), 11-19.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7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桃園縣觀光行銷局(2011年)【魅力慈湖 點亮桃園 形塑永續旅遊典範】申請書
    桃園縣觀光行銷局(2010年)觀光導覽手冊:Bike就是這樣玩桃園。
    桃園縣觀光行銷局(2007年)觀光導覽手冊:樂活桃園。
    桃園縣觀光行銷局(2009年)觀光導覽手冊:桃園行旅。
    桃園縣觀光行銷局(2010年)觀光導覽手冊:來桃園遊蔣。
    桃園縣風景區管理所網站,http://www.travel-ty.org.tw/tufront/index/index.asp。
    桃園縣政府入口網站,http://www.tycg.gov.tw。
    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處網站,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
    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的【桃園觀光導覽-兩蔣文化園區】網站, 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content/jiang/jiang01.aspx。
    中央社網路新聞,http://www.cna.com.tw/。
    桃園縣觀光導覽網,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content/index01/index01.aspx。
    聯合新聞網網頁,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40&f_SUB_ID=1665&f_ART_ID=108745。
    東南旅行社網頁,
    http://www.gointravel.com.tw/web_2006/major_travel_list.asp?travel_no=JKT07BR070822A。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218。
    台灣師範大學的新聞網頁,http://pr.ntnu.edu.tw/news2.php?no=7548。
    星島新聞環球網頁,http://www.stnn.cc:82/china/200812/t20081217_942837.html。
    中國的新華新聞網頁,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5/19/c_121436234.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