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水蓮
論文名稱: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
指導教授: 袁金塔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社會學現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7下載:8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生命展現。雖然是個人追求卓越藝術表現的精神作業,但是也需要兼具社會意義以及社會使命,藝術創作與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Plekhanov)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
    現代人處於後工業、後資本主義、電子媒體的時代。社會價值觀長期被功利主義所導向,缺乏人文關懷的心靈。世風日下,道德觀衰微,在加上社會大環境的惡化,民眾的精神面向空虛、壓抑,在情緒上的宣洩便要求感官刺激的快感。而八卦新聞、窺探他人私生活在媒體的推瀾助波下,滿足了人類的窺伺慾。其中以去年政治人物偷拍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失序現象可說是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基於上述背景因素而衍生發展。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搜集當代後現代社會現象的相關資料研讀、省思,從多元的角度分析,避免流於個人的偏見,客觀的將社會生活現象具體呈現為藝術創作。除此之外,表現手法以當代後現代藝術形式為主要形式,例如:挪用、拼貼、寓言、現成物等。因為藝術是以視覺的方法來傳遞創作者的思想。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與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認知與審美觀,進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語言。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充斥著後現代社會性,藝術創作也因受其影響而呈現多元的面貌。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理論的探討,掌握創作方向,充實作品內涵,闡述藝術與社會生活互動關係。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 名詞界定…………………………………………………….4 第二章 社會發展與藝術特性的關係………………………………5 第一節 社會發展與藝術變化的關係……………………………….5 第二節 社會型態與藝術特性的關係……………………………….7 第三節 社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10 第三章 後現代社會的特性與其現象………………………………15 第一節 後現代的社會性與其特性…………………………………15 第二節 台灣後現代社會道德衰微現象……………………………20 第四章 後現代藝術發展的社會背景與其特性……………………22 第一節 後現代藝術發展的社會性因素………………………………22 第二節 後現代藝術與現代藝術之比較…………………………….27 第三節 後現代藝術的形式風格特性………………………………30 第四節 後現代藝術的內涵與其意義………………………………38 第五章 『窺』系列創作理念與實踐…………………………………41 第一節 個人創作理念探討…………………………………………41 第三節 『窺』系列創作內涵…………………………………………43 第四節 『窺』系列創作形式技法……………………………………44 第三節 『窺』系列作品分析…………………………………………46 第六章 結論……………………………………………………………62 參考書目…………………………………………………………………63

    參考書目
    (一)、專書
    王林(1996):《美術形態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朱元鴻等(譯)S.Best&D.Kellner 著(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與質疑》,(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呂清夫(1996):《後現代造形思考》,(高雄:傑出出版公司)。
    李長俊(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
    林欣宜等(譯)Anna-Carola KrauBe著(2000):《西洋繪畫史》,(KONEMANN 出版公司)。
    阿諾德‧豪澤爾(Arnod Hauser)(1990):《藝術社會學》,
    (台北:雅典出版社)。
    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出版公司)。
    張心龍(譯)Renato Poggioli著(1992):《前衛藝術的理論》,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張國清(2000):《後現代情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秉璋、 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英偉(2000):《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提爾曼.歐斯特沃德(Tilmman Osterwold)(1999):《普普藝術》,
    (台北:塔森出版公司)。
    黃光男(2000):《實證美學》,(台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
    黃麗絹(譯)Robert Atkins著(1996):《藝術開講》,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鄭祥福(2000):《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臺灣學生出版)。
    藤力平(譯)SUZIGABLIK著(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藤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出版公司)。
    《大辭典》(1985),(台北:三民書局)。
    《西洋美術辭典》(1998),(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中國時報(2001):社論,<偷拍事件不可思議的五個失序>,
    (台北:2001.12.30,2版)。
    李欣頻(1997):<性與偷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記1997德國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慕斯特環境雕塑展》,(http://www.books.com.tw/authors/shinpin/content3.htm)。
    李美蓉(2001):<後現代思考(一)生活/藝術>,《美育》,121期,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施並錫(1999):<藝術創作的變革應落實結合現世文明、社會與地理>,《美育》,108期,(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殷惠敏(2002):<顛覆偷窺橫眉冷對何不可?>,《台北:中國時報2002.1.22》。
    張貴英(2001):<從飯島愛的媒體與社會偷窺現象內涵談起>, 《2001 第六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 (http://taiwan.yam.org.tw/nwc/nwc6/safe/17.htm)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內涵>,《美育》,121期,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瑞文(1999):<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台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台北:第二期)。
    楊瑞彬(1991):<作為社會現象的藝術-對藝術的社會學考察>,
    《現代美術》,37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鴻均(1998):<後現代藝術欣賞之道>,《二十一世紀視覺藝術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三)、圖片出處
    李長俊(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林欣宜等(譯)Anna-Carola KrauBe著(2000):《西洋繪畫史》,(KONEMANN 出版公司)。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提爾曼.歐斯特沃德(Tilmman Osterwold)(1999):《普普藝術》,
    (台北:塔森出版公司)。
    潔妮斯.敏克(Janis Mink)(1998):《杜象》,(台北:塔森出版公司)。
    劉國棟(譯)JOSEP PALAU I FABRE撰(1993):《畢卡索》,
    (台北:文庫出版公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