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淑敏
SHEN, SHU-MIN
論文名稱: 臺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學研究
指導教授: 石再添
Shih, Tsai-Tien
鄧國雄
Deng, Guo-Xi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7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台灣瀑布地形學
英文關鍵詞: TAIW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擇臺灣北部平溪、大屯、烏來、礁溪四個主要瀑布群(共四十個瀑布)為研
    究對象,透過瀑身、瀑壁、瀑潭、帽岩和基盤五項瀑布形態的比較分析,以瞭解影響
    瀑布形態的因子。本文除對各項瀑布形態及影響因子觀察、計測外,尚加以適當分類
    ,並以列聯表、卡方檢定的方法計算形態與形態之間的形態與影響因子之間有無相關

    研究所得結論大致如下:瀑身形態主由瀑寬決定,本文所討論之瀑布因多發源於河川
    上游,流量較小;且因本島造構運動頻繁,可流下切力大,限制瀑寬發展,故瀑布寬
    度多窄小,瀑布多呈細長型。瀑壁形態以傾斜型最多,因水流至瀑頂侵蝕力最大,瀑
    布上部首先開始崩退而易形成傾斜型。此外帽岩型瀑布有利於過懸型瀑布之產生。瀑
    潭形態與其他各形態或因子皆無關,但潭深、瀑潭面積仍受流量因子影響。帽岩形態
    受地層排列影響最大,軟硬互層、岩層排列水平或逆斜的岩層最益於有帽岩型瀑布之
    產生。基盤形態直接受層態與流向之影響,瀑布多為逆斜型與水平型,乃因其有助於
    坡面穩定。
    在本研究中,瀑布成因有造構的(tectonic)、構造的(structural)侵蝕的(eros
    ional )三型,其中以構造型所占比例最高。同時即使瀑布形成之原動力為造構型或
    侵斜型,也常因河流侵蝕後退,地層構造逐漸控制瀑布的形態而形成構造型瀑布。影
    響瀑布形態的因子,一如其他地形,十分複雜,但因瀑布屬小尺度地形,故以營力和
    構造因子的影響較大。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