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宋唯立 Sung, Wei-Li |
---|---|
論文名稱: |
Neo-Kohlbergian「界定問題測驗」(DIT)暨國民小學教師道德判斷影響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oral judg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Neo-Kohlbergian “Defining Issues Test” |
指導教授: |
林建福
Lin, Chien-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界定問題測驗 、國民小學教師 、道德判斷 |
英文關鍵詞: | Neo-Kohlbergian, Defining Issues Test, Four-Component Model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6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討Neo-Kohlbergian取向與Kohlberg理論之異同,以及運用Neo-Kohlbergian取向所發展出的「界定問題測驗」此一工具,來測量國民小學教師的道德判斷程度,並分析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教師的道德判斷程度與其背景變項(教育程度、性別、品德教育課程參與)之顯著性。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與概念分析法處理文獻探討之章節,透過文本理解Neo-Kohlbergian取向與Kohlberg當時的文化環境脈絡,並釐清Neo-Kohlbergian取向與Kohlberg對「道德判斷」的定義。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變異數分析來處理相關數據,以達到本研究之目的,即國民小學教師的道德判斷程為何? 國民小學教師的道德判斷分數受背景變項(教育程度、性別、品德教育課程參與)影響之顯著性為何?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之國民小學教師道德判斷程度P分數平均為38。
二、 國民小學教師教育程度影響道德判斷分數為不顯著。
三、 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影響道德判斷分數為不顯著。
四、 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品德教育課程影響道德判斷分數為不顯著。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moral judgment. First i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Neo-Kohlbergian approach and Kohlberg’s theory. Second, it uses the DIT(Defining Issues Test,DIT) to measure the P scores (principled morality score )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Finally, it analyzes significant test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 scores and background (Educational Status,Gender and moral studies course ).
This study mainly uses document analysis and concep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and definition of Moral Judgment.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ANOVA to achieve three purposes above. Thus we can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P score average, and the significant test result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 scores and background (Educational Status ,Gender and moral studies course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P score averag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s 38.
2.There is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ducational status and P score.
3. There is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P score.
4. There is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oral studies course and P score
中文部分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教。2015年12月1號,取自http://ctext.org/shuo-wen-jie-zi/jiao-bu/zh?searchu=%E6%95%99&searchmode=showall#result。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暨全國推廣中心(2014)。103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個人對「在職進修主題細項之需求情形」。2015年12月14日,取自http://www3.inservice.edu.tw/Download/statistic.htm#P2。
呂維理(譯)(2004)。J. Rest, S. J. Thoma, Y. L. Moon, & I. Getz(1986)著。不同文化、性別與宗教。載於張鳳燕(編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117-176)。台北市:心理。
李卉婷(2015)。連揍五童 師:反正要退休。蘋果日報。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131/36362553/。
李琪明(2013)。《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9(1),35-72。
沈六、陳聰文(2000)。道德發展,教育大辭書。2015年12月1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64/?index=1。
沈六、歐陽教(2000)。道德判斷,教育大辭書。2015年12月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48/?index=2。
宜蘭縣政府(2011)。宜蘭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短期進修研習實施要點,植根法律網。2015/12/7,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040080001016700-1000425。
林建福(2006a)。品格教育:學校如何教導尊重與責任─評介Thomas Licknoa所著之《品格教育》。當代教育研究,14(3),205-212。
林建福(2006b)。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臺北市:學富。
林建福(2009)。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臺北市:學富。
俞筱鈞(譯)(1993a)。L. Kohlberg(1986)著。我個人尋求普遍性道德之回溯。載於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頁3-15)。臺北市:洪葉文化。
俞筱鈞(譯)(1993b)。U. Gieleng (1991)著。道德推理研究。載於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頁49-78)。臺北市:洪葉文化。
孫秀娟(2007)。確定問題測驗II的心理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京市。
翁開誠(譯)(2004)。J. Rest, D. Deemer, R. Barnett, J, Spickelmier, & J.Volker(1986)著。生活經驗與發展的途徑。載於張鳳燕(編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37-78)。臺北市:心理。
翁開誠(譯)(2004a)。J. Rest, D. Deemer, R. Barnett, J, Spickelmier, & J.Volker(1986)著。生活經驗與發展的途徑。載於張鳳燕(編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227-235)。臺北市:心理。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7)。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進修研習實施要點,植根法律網。2015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180040001007800-0961109。
國立編譯館(2015)。品教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教育大辭書。2015年12月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64814/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鳳燕(1994)。「教師道德推理測驗」效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鳳燕(編譯)(2004)。J. Rest (1986)著。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i-xii)。臺北市:心理。
張鳳燕(譯)(2004a)。James Rest、Muriel Bebeau及Joseph Volker(1986)著。道德心理學之回顧。載於張鳳燕(編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01-36)。臺北市:心理。
張慧如(2009)。國小教師道德認知發展與品格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教育部(2014a)。教育法。2015年12月1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47。
教育部(2014b),教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5 年12月1日,取自http://ce.naer.edu.tw/home.php。
郭靜晃(譯)(1993)。U. Gieleng & 雷霆(1991)著。道德推理的測量。載於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頁79-117)。臺北市:洪葉文化。
單文經(1982)。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市:復文。
單文經(譯)(2004)。J. Rest, & S. J. Thoma (1986)著。教育課程與介入處理。載於張鳳燕(編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頁79-116)。臺北市:心理。
單文經、汪履維(1988)。道德發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曾麟喬(2008)。Neo-Kohlbergian取向之發展及其道德教育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新北市政府(2015)。新北市教師進修研習實施要點。2015年12月1日,取自file:///C:/Users/%E5%94%AF%E7%AB%8B.WillySung/Downloads/2015-4-10-11-25-13-nf1.pdf
新竹縣政府(2013)。新竹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短期進修研習實施要點,植根法律網。2015/12/7,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060060001012900-1021230。
楊淑絹(1996)。國小教師場地獨立性、批判思考與對教學論題之道德推理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葉光輝(譯)(1993)。U. Gielen (1991)著。柯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載於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The Kohlberg legacy for thehelping professions)(頁17-48)。台北市:洪葉文化。
潘菲(1994)。道德判斷測驗(DIT)發展之應用。共同學科,3,149-165。
潘慧玲(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
盧政吉(2001)。國小教師專業道德推理自我強度與專業道德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蘋果日報(2010),打火兄弟最受信賴 名嘴敬陪末座。蘋果日報。2015年8月1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226/32323515/。
英文部分
Rest, J., Barnett, J., Bebeau, M., Deemer, D., Getz, I., Moon, Y.l., Spickelmier, J., Thoma, S.J., &Volker, J.(1986). Moral development :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 New York : Praeger.
Thoma, S.J. (2013)。A Neo-Kohlbergian Approach to Morality Research。中正教育研究,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