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鈺婷
Tseng Yu Ting
論文名稱: 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Hu, Yan-N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金瓶梅繡像留白隱含讀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7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小說繡像的出現原本只是做為書坊銷售手法,然而文字與圖像的表現特性不同,使繡像極可能是含讀者意識的再創作。《金瓶梅》小說本身的風月筆墨、大量窺視場景,以及人物語言和市井主題都造就了作畫之難度,崇禎本《金瓶梅》繡像卻能嘗試突破困難,以大量留白和多變視角、新增窺視人物等,展現畫工閱讀態度,並帶領讀者領會隱藏主旨。繡像因此隱含畫工的道德及審美判斷等讀者意識,具備了評點性質,在諸家評點外,提供另一種形式的觀看角度與閱讀態度。本論文因此以繡像主要限制條件「回目」作為主要分界,討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於回目之內的詮釋,甚至不惜突破回目限制的再創造。藉此論證畫工是否是聰明的讀者,若是,其觀點與同行的崇禎本評點,甚至其後的張竹坡、文龍評點,是否有異同之處,藉此論證繡像既是《金瓶梅》由俗而雅的出版環節之一,又同是讀者意識的展現,乃晚明《金瓶梅》讀者接受與批評不可忽視之材料。
    論文第二章首先討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的形成背景,小說本身的情色描寫與文字特性難以作畫,使崇禎本繡像成為今日唯一流傳之版畫,與其他小說繡像有著文本主題和語言、大量留白、視角、場景等特殊之處,當中可見畫工之詮釋。
      第三章論證繡像在回目之內的詮釋。視角的選取,代表了畫工面對文本並帶領讀者觀看的閱讀位置,突出隱藏焦點,迫使讀者反思。版畫傳統原本就如傳統繪畫習慣以鳥瞰式「以大觀小」的構圖繡像。無論是版畫傳統下全知視角的客觀,或小說版畫甚少使用的主觀限知視角,其實都可見畫工完全依從回目下仍有著「詮釋」甚至「創作」的企圖心。場景的選擇,崇禎本《金瓶梅》繡像場景大多選擇劇情頂點來表現,或是採取散點透視並置場面突顯衝突性與戲劇性,或是自行選取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場面隱藏或彰顯主旨;對於某些情色場景或兇殺、死亡場景等,為了避免混淆重心,或迴避表現頂點的可怖醜陋,畫工就會選擇最富孕育的場景,使讀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其後的發展,並透過最富孕育的場景彰顯此回隱藏的真正重心也暗寓對人物的褒貶。兩種選取的標準各有長處,而畫工能靈活劇情頂點或頂點前之懸念,隱藏世情醜惡並彰顯重心。
      窺視場景亦不同於其餘艷情小說以女性作為被看的客體,小說本身窺視情色的敘述以及窺視者的性別比例,亦可知《金瓶梅》不同於其餘色情小說是以女性作為被看的客體,事實上比起將女性物化的許多作品,《金瓶梅》本身已暗寓了對弱勢女性生存必需不擇手段的憐憫與同情。小說中偷窺與竊聽層出不窮除了是窺淫的惡趣外,最主要的因素仍是來自人物之間彼此的窺伺偵防。透過視角與佈局指引讀者每一個窺視或潛聽場景,暗示聽覷不僅侵犯並展現了私密空間,此空間更是妻妾為鞏固彼此地位爭寵引妒的戰場,女性或男性都會以自己的身體做為籌碼為自己的生存空間奮鬥,亦或是作為利益交換。每一次的窺視潛聽也都是表現人物心理以及許多險惡人情浮現的契機,是故繡像透過窺視人物指引觀看的劇情場景或情色場面,實際上真正的重心與批判皆在「險之人情」。
      第四章論繡像在回目限制條件之外的發揮。畫工突破版畫傳統運用大量留白,崇禎本《金瓶梅》繡像與其他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有大量的留白,且留白常用於三種場景與作用,另外後二十回的留白則又其他特殊之處。由出現比例與留白則可知,畫工理解小說非淫書,所以不大量強調情色作為宣傳,作畫也不以春宮圖的繁複為傳統,反而有許多留白,此留白不僅是情色的沖淡與遮蓋,更是畫工理解情色場面其實是要帶出小說人物的生存困境與處世態度的昇華與同情。
    密謀場景則採取高俯角,將主要場景邊緣化暗寓褒貶;情節相對應之處,採取雷同的構圖,暗示讀者兩相對照。且徽派畫工向來以構圖佈局精麗、變化多端著稱,在崇禎本《金瓶梅》繡像卻有許多重複之處,其實是透過雷同構圖暗示讀者兩相對照,劇情互為因果或有所對應時,畫工往往透過雷同構圖行不言之批判。小說敘述者與評點者未明言提示的興衰以對劇情,畫工亦能透過類似的構圖提示兩相對照,並在構圖中以不同的視角或人物的顯隱去突顯身分以及心理狀態。可見畫工確實對小說有著深刻的理解,能關注到連續敘述者和評點家都未明言的劇情,體會到同樣節慶或場景下照應的是怎樣的世情興衰與境遇浮沉,並能宕出小說與回目之外進行改動,以視角的轉換突出景是人非,以背景的繁疏暗示團圓下的不團圓與其後的悲涼,或是以人物的顯隱突顯姦情之罪總歸咎於何人。繡像之「同」是畫工提醒兩相對照的顯筆,「異」則是表示了畫工理解詮釋所在與隱藏主題的彰顯,可見得除了小說類似說書人的敘述與評點之外,畫工也透過了繡像提供了另一種聲音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態度。
      甚至新增小說未有之窺視者,指引閱讀隱藏主題,使讀者得以此有利觀看位置入手,避免曲解了小說本文真正的意涵。用意在發揮晚明窺視私密空間甚至窺視情色的風氣,更指引閱讀隱藏主題,繡像新增這些宕出回目與小說文本之外的窺視者,目的是讓讀者透過圖像這樣直觀容易受到制約的強勢媒體,配合小說與評點等各種聲音之外作為一個有利的觀看位置出發觀看小說。
    第五章反省崇禎本繡像詮釋文本之缺憾與批評觀點之比較。其缺憾如無法表現豪奢或與小說反諷不符,乃圖像難以突破之限制,以及集體創作之缺陷。然而相較於其他沒有文人介入創作的小說繡像,崇禎本《金瓶梅》繡像已具備更多詮釋性與創新,其觀點與同行之崇批、清代張評、文龍評不盡相同。可見畫工之詮釋乃出自獨創非受書坊指引,所表現的文學意識有著更多的嶄新視角與詮釋態度,改變了我們對小說版畫的刻版印象。

    謝辭 i 摘要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9 第五節 預期成果 21 第二章、 依從與創造──《金瓶梅》繡像的形成與成就 22 第一節 因娛以喻──明代印刷文化與《金瓶梅》的傳播 22 一、圖文轉譯──《金瓶梅》繡像對小說的依從與創造 23 二、入醜而美──《金瓶梅》繡像與其他小說繡像的特殊性 31 三、春宮與否──《金瓶梅》繡像的讀者取向與畫工意識 36 第二節 從插圖到評點──繡像與小說的互滲 43 一、詩意於線條之間──明代中國小說版畫的藝術性與文學性 44 二、時間之詩與空間之畫──圖像與文字之特性 48 三、 浮世之繪──《金瓶梅》的文字特性 55 四、以圖說文──《金瓶梅》繡像的參與文本 62 第三章、 圖說──回目之內繡像於小說的再創造 67 第一節 可遊不可遊──視角的選取 68 一、全知視角下的展示與隱藏 70 二、限知視角下的主題彰顯 75 第二節 衝擊與孕育──場景的選擇 81 一、故事高潮的戲劇張力 83 二、孕育頂點的隱藏主題 86 第三節 窺視人物的指引觀看 92 一、私領域的窺探與世情 95 二、情色窺視的引誘與批判 101 第四章、 說圖──回目之外繡像於小說的再創造 111 第一節 世情之醜的轉化與昇華──留白的運用 111 一、情色場景的遮掩與突顯 112 二、主客彰顯 117 三、後二十回的大量留白 121 第二節 批判視角與提示──相同構圖的運用 126 一、密謀場景的批判高俯角 127 二、關鍵場景的雷同構圖提示 130 第三節 興衰已對──劇情轉折的構圖暗示 135 一、觀戲場景與李瓶兒 135 二、元宵燈節的賞燈與賞人 138 三、高樓私情與潘金蓮 143 第四節 新增窺視者──隱含讀者的創造 146 一、隱藏主題的指引閱讀 148 二、情色場景的窺視癖 153 第五章、 匠之流或評點之家──繡像畫工的再創造 161 第一節 不可承受之重──圖文轉譯的妥協 161 一、以小見大的豪奢與市井 162 二、世情背景的「文人化」 156 三、市井語言的雅化描摹 171 第二節 參與文本的繡像評點 176 一、繡像中的批評與讀者意識 176 二、繡像與「崇禎本」、「張評本」評點之異同 184 三、繡像與文龍評點之異同 189 四、與詞話本的比較與總結 199 第六章、 結論 202 第七章、 徵引文獻 206

    一、 古籍原典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元)施耐庵著,(明)羅貫中修,淩賡等校點:《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臺北:臺北書局,1956)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出版社,1977)
    (明)蘭陵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訂:《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0)
    (明)蘭陵笑笑生著,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評,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出版社,1998)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
    (清)張潮:《虞初新志(二)》(臺北:廣文出版社,1968)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

    二、 近人專著
    i. 中文部份
    丁錫根編:《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志民主編:《李開先研究資料匯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
    王璦玲:《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5)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朱立元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何滿子:《論金聖嘆評改水滸傳》(香港:文昌書店,1954)
    吳晗、鄭振鐸:《論金瓶梅》(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金慧敏:《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郭味蕖:《中國版畫史略》(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62)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裏仁書局,2001)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周心慧編:《古本小說版畫圖錄》(北京:首都圖書館,2006)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周鈞韜編:《金瓶梅資料續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尚學鋒、過常寶:《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裏仁書局,2004)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裏仁書局,2009)
    臯於厚:《明清小說的文化視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83)
    胡文彬、張慶善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俞平伯:《脂硯齋紅樓夢輯評》(臺北,太平出版社,1975)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8)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徐朔方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與其他》(濟南:齊魯書社,1988)
    徐鳳高:《插圖的文化史》(深圳:中華書局,2005)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祝重壽:《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梅節:《金瓶梅詞話校讀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4)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裏仁書局,2001)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劄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兆青出版社,1986)
    陳東友:《金瓶梅文化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2)
    陳東有:《金瓶梅:中國文人發展的一個斷面》(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辜美高、黃霖編:《明代小說面面觀》(臺北:學林出版社,2002)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楊義:《中國古代小說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臺北:立緒文化,1999)
    程孟輝:《西方美學擷珍》(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張國標編:《徽派版畫》(合肥:安徽省美術出版社,2005)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文藝出版社,1993)
    黃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黃霖:《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霖、杜明德主編:《《金瓶梅》與臨清──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
    盛源、北嬰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1992)
    劉尚恆:《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廣陵書社,2003)
    齊玉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熊秉真、王璦玲、胡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
    潘元石編:《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1989)
    漢語大辭典編:《中國古代小說版畫集成》(上海:漢語大辭典,2002)
    廖雯著:《綠肥紅瘦—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和閨閣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三聯書店,1998)
    鄭振鐸:《中國木刻版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2006)
    鄭爾康編:《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臺北:時報,1980)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資料彙編‧上編,序跋、論評、插圖》(臺北:天一出版社,1987)
    魏子雲:《金瓶梅的幽隱探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魏子雲:《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錢鍾書:《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1990)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2001)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戴麗珠:《明清文人題畫詩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98)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
    羅樹寶:《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長沙:嶽麓書社,2008)

    ii. 西文部份
    【日】飯田吉郎等著,黃霖等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美】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6)
    【英】John Berger:《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臺北:明文書局,1979)
    【德】Wolfgang Iser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荷】高羅佩著、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建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美】邁可.潘恩(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6)
    【德】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加】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吳昌傑譯:《閱讀地圖: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
    【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644年)》(深圳:廣東出版社,2005)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合肥:新華書局,2006)
    【英】彼得‧伯克(Peter‧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加】卜正民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iii. 原文書
    Craig Clunas.1992.“The Novel Jin Ping Mei as a Source for the Study of Ming Furniture”Orientations,23.1: pp. 60-68.
    Craig Clunas. 1997.“Art in Chin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aig Clunas. 2004.“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raig Clunas. 2007.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 New York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obert E. Hegel.1998.“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ngWei,“Jing Ping Mei Cihua and Late-MingPrintCulture”,inJudith Zeitlin and Lydia Liu,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03)
    Robert E. Hegel, “Picturing the Monkey King: Illustrations of the 1641 Novel Xiyou bu”, in Wilson,Ming, and Stacey Pierson eds., The Art of the Book in China, Colloquies on Art &Archaeology in AsiaNo. 23,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2006), pp. 175-191
    James Cahill, .2010.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 期刊論文
    大木康著,吳悅摘譯:〈關於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和讀者〉,《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88年4月),頁199-212。
    王平:〈論明清小說傳播的基本特徵〉,《文史哲》總第279期(2003年),頁33至37。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頁1-5、7-57。
    毛文芳:〈於俗世中雅賞──晚明《唐詩畫譜》圖像營構之審美品味〉,《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集,頁315-353。
    毛文芳:〈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251至291。
    史小軍:〈《金瓶梅詞話》的敘述風格變異與作者問題──以潘金蓮與陳經濟的偷情故事為例〉,《文藝研究》第7期(2008年),頁59-66。
    李西成:〈《金瓶梅》的社會意義及其藝術成就〉,收入《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頁155-172。
    李彥東:〈何谷理《閱讀中華帝國晚期插圖小說》書評〉,《中國學術》總15輯(2003年1月),頁282-288。
    李梁淑:〈論《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的女性人物批評〉,《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179-208。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第4期(2000年),頁116-144。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85年第1期,1996年6月,頁101-118。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第10期(2007年10月),頁141-145。
    苗懷明:〈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商業運作與文本型態〉《求是學刊》2000年第5期,頁80。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性描寫〉,《浙江學刊》第3期(1994年),頁79-82。
    莊伯和:〈明代小說繡像版畫所反應的審美意識〉,收於《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頁269-270。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頁28-50。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8年3月),頁115-144。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第六卷第1-2期,(1967年),頁35-43。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
    張丹、詹瑞:〈城市娛樂和《金瓶梅》中的中的元宵節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三十七卷第5期(2008年9月),頁68、78、88、98、09、19、29。
    張強:〈打破文學傳統的佳構──論世情小說《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91期(2009年1月),頁150-163、219。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0年),頁172-186。
    張燕:〈「窺視」的藝術情蘊——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私人經驗之文本呈現〉,《紅樓夢學刊》第3期(2007年3月),頁321-344。
    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第十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355-369。
    莫薇(Laura Mulvey)著,林寶源譯:〈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研究》第七卷第6期(1989年11月),頁21-31。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9月),頁201至276、279。
    馬銘浩:〈論版畫畫譜與文人畫的關係〉,《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7年12月),頁199-219。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
    《中國文哲通訊》第十三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65-173。
    陳大康:〈論明清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89年),頁171-191。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第2期(2000年),頁99-140。
    陳平原:〈晚清教會讀物的圖像敘事〉,《學術研究》第11期(2003年),頁112-126。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總第106期(2004年3月),頁255-266。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第7期(2000年),頁94-102。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頁283-285、287-320。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5年),頁110-119。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頁115-157。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278期(2004年),頁93-109。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3期(1991年8月),頁73-101。
    廖肇亨:〈從「爛熟傷雅」到「格調生新」──臺靜農看晚明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二十四卷第3期(2006年6月),頁102-111。
    廖藤葉:〈明代戲曲版畫的夢畫與魂圖〉,《歷史月刊》第119期(1997年12月),頁74-80。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第1期(2001年),頁118-124。
    潘敏德:〈評 Craig Clunas,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 1368-1644〉,《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307-313。
    靜軒:〈紅樓夢的插圖藝術〉,《紅樓夢學刊》第2期(1997年),頁338-345。
    鄭文惠:〈身體、慾望與空間疆界-晚明《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的文化展演〉,《政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4年12月),頁53-88。
    鄭振鐸:〈插圖之話〉,《小說月報》第十八卷第1號,頁1-23。

    四、 學位論文
    王月華:《清代紅樓夢繡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2003年。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吳哲銘:《墮落與沈淪的情慾飛舞──明代春宮畫的審美與象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郭淳華:《綜合、轉換與變形:論晚明變形畫之風格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馬銘浩:《中國版畫畫譜文獻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瓊連:《西廂記之版本及其藝術成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6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楊淑惠:《張竹坡評論《金瓶梅》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彭錦華:《《西遊記》人物的文字與繡像造形──李卓吾批評《西遊記》為主》,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徐靜嫻:《小說評點中的人物塑造論》,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葉恬儀:《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之女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8年。
    樸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駱水玉:《紅樓夢脂硯齋評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鄭文惠:《明人詩畫合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1989年。
    蕭麗玲:《晚明版畫與戲曲和繪畫的關係以《琵琶記》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圖書文物組碩士論文,199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