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秀蓮
論文名稱: 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pplying STS Instructional Module to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方崇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STS 教學模組科技教育國民小學能源科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一﹑探討國小科技教育理論基礎。二﹑探討STS理論基礎。三﹑編製STS實驗教材。四﹑比較STS教學模式與一般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能源科技素養學習成效之影響。五﹑比較STS教學模式與一般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六﹑比較STS教學模式與一般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七﹑綜合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發展學校本位之國小科技教育教材教法之參考。
    本研究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採用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準實驗設計,選取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以能源科技為內容,一班為實驗組採STS教學,另一班控制組採一般傳統教學,實施為期六週的實驗教學,以問題解決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及能源科技素養測驗為前測與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另外以學習知覺調查表對實驗組同學實施調查,蒐集學生學習後態度的反應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國小科技教育課程實施STS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發展。二﹑在國小科技教育課程實施STS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創造力之發展。三﹑在國小科技教育課程實施STS教學與一般傳統教學相較,對於學生能源科技素養之教學成效相同。四﹑在國小科技教育課程實施STS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具可行性。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詮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國小科技教育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國小科技教育與問題解決能力 25 第三節 國小科技教育與創造力 33 第四節 STS課程理論基礎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51 第二節 實驗設計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研究實施 6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教學實驗結果分析 69 第一節 STS教學對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 69 第二節 STS教學對於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81 第三節 STS教學對於學生科技素養學習效果之分析 92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對STS教學之反應情形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 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3 附錄一:能源科技素養測驗 108 附錄二:國小科技教育實驗課程學習知覺反應調查表 111 附錄三:教材內容 113 附錄四:教學活動單元(一) 119 附錄五:教學活動單元(二) 122 參考文獻 125

    方崇雄(民84)。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育問題解決模式課程設計與實
    驗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王澄霞(民83)。大學STS化學通識教育的課程。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報告。NSC-83-0111-S-003-013
    王澄霞(民85)。STS師資培育:總計畫(第二年)。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4-2511-S-133-010
    王澄霞(民86)。科學教師培育: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25 (3 ),頁167-173。
    王澄霞、劉弈昇(民83a)。臭氧層破洞STS單元活動:大二學童。第十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35。
    朱耀明、蘇耕役(民82)。科技教育在國小自然科學課程中的實施現況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大偉(民84)。STS課程設計理念對科技教育的啟示。中等教育, 46(3 ),頁6-9。
    李大偉(民84)。我國中小學教師技學素養能力之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4-2511-S-003-018 TL
    李大偉(民85)。是慎重考慮實施S-T-S教育的時機了。中學工藝教育,29(8),頁2-8。
    李大偉、黃能堂(民85)。我國中小學教師技學素養能力之研究。一九九六年國際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大偉(民86)。技學素養測驗編製—國民中學技學素養測驗編製。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6-2511-S-003-001
    李隆盛(民80)。工藝宜正名為科技教育。中央日報,第18版。
    李隆盛(民83)。技學素養的確認:三軸矩陣模式的應用。中學工藝教育,27(1),頁20-27。
    李隆盛(民84)。國中工藝/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
    李隆盛、游光昭、林弘昌等(民85)。國中生活科技教學活動範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
    李德高(民78)。創造思考的概念。資優教育季刊,第31期,頁18-22。
    余鑑譯(民79a)。國民小學的科技教育課程(上)。中學工藝教育,23(11),頁2-6。
    佘曉清(民83)。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美國的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科學教育月刊,171期,頁12-18。
    呂書榮、張玉山(民82)。國小美勞課實施技學教育的適切性與實務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何耀坤(民74)。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台灣教育輔導月刊,35(3),頁1-8。
    吳武典、詹秀美(民87)。問題解決測驗。未出版。
    吳淑芬(民83)。科技教育在小學之教學活動設計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2-0111-S-153-002
    林幸台和黃木榮(民83)。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出版公司。
    洪久賢(民84)。批判思考教學在家政教育之應用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4-2413-H-003-015
    查丁壬(民81)。太陽能電池初學及應用。台北:知技出版社。
    孫仲山(民83)。國民小學與學前教育階段技學素養教育目標之研究。台北: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孫仲山、張玉山(民85)。國小技學素養教育課程模式之建構。一九九六年國際技學素養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萬居(民86)。培育能提高國小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之研究。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6-2511-S-133-002
    黃博鴻(民84)。國民小學STS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期,頁444-468。
    翁秀玉(民8 4)。STS教學活動-水的淨化。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6期,頁31-43。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5)。八十五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量研究報告。台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
    張玉山(民81)。科技教育的哲學理念、變遷與趨勢。中學工藝教育,25(9),頁9-12。
    張玉山、魏秀燕(民82)。問題解決在技學教育教學所扮演的角色。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紹勳、林秀娟(民83)。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粉有限公司。
    張世彗(民77)。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柏修、張美珍(民82)。科技教育與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之整合研究以問題-解決活動實施傳播科技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許麗玉(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郭生玉(民8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文典(民86)。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頁167-189。
    陳潔君(民82)。小學課程中數學與科技教育的整合教學實例的發展。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淑絹(民80)。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及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弈昇(民84)。透過開發臭氧層破洞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東鐘(民82)。技學教育教材設計模式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技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盧玉玲、連啟瑞(民86)。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及其成效。科學教育學刊,5(2), 頁218-239。
    鐘一先(民86)。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魏明通(民83)。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英國SIS及SISCON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9期,頁12-19。

    Aikenhead, G. (1986). The content of STS education. A missive to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Research network, 2(3), 18-23.
    Bailley, I. J. (1985). Career education for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A Practical Approach, Cranstion, R.I.: The Caroll Press.
    Bender (1993).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ncepts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Presentation at the Element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Brusic, S. A. (1990). An overview of Mission 21. Program designed to assist teachers in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ir present curriculum through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Grades 1 through 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34-407)
    Bybee, R.W. & Mau, T. (198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 global problem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science educ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7), 599-618.
    Gagne, R.M. (1977).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oor, A. (1974). Problem solving of creative and noncreative stud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35, 3517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85). Technology Education: A Direction for the Profession.Technology Education:A Perspective on Implementation, 25-28, ITEA, Reston, VA: Auth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 (1988). Technology: A national imperative, Reston, VA: Author, Technology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
    Johnson, S.D. (1987).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School shop.
    Kim, E. C.M. & Kellough, R. D. (1991).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Planing for competence (5th ed.) New York : Macmillan.
    Leonard, J. Waks (1992). The Responsibility Spiral: 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STS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31(1), 13-19.
    Maier, N., & Janzen, J. C. (1969). Are good problem-solvers also creative? Psychological Reports, 24, 139-146.
    McComack, W.F. & Yager, R.E. (1989). The Iowa Assessment Package for Evaluation in Five Domains of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Deucation Center.
    Penick & Meinhard-Pellens (1984). Focus on excellenc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Vol. 1, No.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Robert Olson, R. W. (1980). The art of crative thinking: A practival guide.
    Rubba, P.A. & Wiesenmayer, R.L. (1988). Goals and competencies for precollege STS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 based upon recent literatur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amental education, 19(4), 38-44.
    Solomon, J.(1988). The Dilemma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In P. Fensham (Ed). 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1-26),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Torrance, E. P. (1974).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Norms-Technical Manual, Research Edition Personnel Press, Inc., Princetion, N.J.
    Kim, E. C. M. & Kellough R. D. (1991).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 Planing for competence (5th ed.) New York : Macmillan.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Waks, L. J. & Prakash, M. S. (1985).STS education and its three step sister.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7, 28-35.
    Williams, F. E. (1967).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and the teacher. Journal of Creativie Behavior, 1, 173-180.
    Williams, F. E. (1967).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Manual, Buffalo, NY, D.O.K. Pub.
    Yager, R. (1992). 訪華講學專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出版。
    Yager, R. E. & Roy, R. (1994). STS: Most Pervasive and Most Radical of Reform Approaches to Science Education, Workshop on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Taiwan.
    Zoller, U. (1991). Teacher’s beliefs and view on selcet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topic: A probe into STS literacyversus indoctrinatio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75(5), 541-542.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