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玉永珠
論文名稱: 聯俄與仇俄:1920年代中國知識界對蘇俄態度的分析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知識份子對蘇俄態度聯俄仇俄1920年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2下載:20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本文研究主旨,是根據1927年章進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一書作分析。自清末以來中國外交處於受到西方列強的侵襲時,當時的知識份子帶著帝國主義仇恨的種子看待中外關係,俄國也不例外。新俄國(蘇聯)所提倡的思想與政策影響給中國新知識份子深刻觀感,其革命成功與釋放善意的消息剛開始進入國內時,許多中國知識份子產生對蘇俄的好感,但訊息的取得與解讀的角度不同,有的知識份子認為蘇俄所提倡的革命不適合中國,並認為蘇俄對中蘇外交上是朝向帝國主義的行為。本文分析1920年代中國知識份子對俄態度不一致的原因,以及說明這一段時期知識份子態度對其後政局的影響。
    北京政府代表中國與蘇俄作外交上的交涉,而北京又是中國資訊的交流地,各種報紙雜誌言論上的自由 為全國之首,因此知識份子對「中蘇關係」的『關注』也格外的強烈,知識份子在報刊上提出對「中蘇關係」的意見。
    南方與北方有不同的政治界和輿論界之間的互動模式不同,自然產生出來不同的主張與態度。故在同一時期,北方知識份子會對蘇俄有正反兩面的意見,而南方輿論則是隨時間而表現不同的對俄態度。而這種對俄國「思想的態度」的確是前人研究中比較缺乏的部分。
    分析1920年代中國知識份子對俄態度的結果,可知當時大部分知識份子都曉得蘇俄在中國宣傳俄式的共產主義,除共產黨員外,接受的人並不多,而且認為此舉有害中國內政的佔大多數,因此有的知識份子堅決反對蘇俄,但在考量中國的國際情勢之後,一部分知識份子提出有條件的接受蘇俄,或者是外交上聯俄、內政上排俄(排拒赤色宣傳)。
    在了解知識份子的思想已經漸漸的朝向仇俄之後,其藉由政治活動的力量將此一思想轉變成具體的行動。在北方,由知識份子積極要求使北京政府不得不處理中東鐵路,並在中蘇外交關係上展現較強硬的態度。在南方政府,與蘇聯在軍事合作、黨政管理的密切,轉變到反對聲浪的擴張進而產生出具體的行動(反共、清黨)。南北對俄的政策轉變,這過程在在與知識份子的態度有相當關係。
    1920年代正當南方進行友俄時,在北方的知識份子進行「友俄」「仇俄」的辯論。這場大辯論至今政治變遷已非當初所能想像。1980年代 共產黨和馬克斯主義的統治和瓦解,更教人可以作20年代以來「仇俄」、「友俄」深刻的反省。

    目 次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方向…………………………………………………………1 二、研究方法、架構與範圍…………………………………………………5 三、研究成果之檢討與回顧…………………………………………………8 第一章 近代中蘇關係的歷史淵源………………………………………………18 第一節 帝俄與近代中國的外交關係……………………………………18 一、俄國的國名與皇制演變……………………………………………18 二、俄國對中國近代東北及蒙古的探索…………………………19 三、19世紀以來俄國對於滿蒙新疆的侵略……………………………20 第二節 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的對俄觀………………………………………23 一、清末知識份子對俄政體的看法………………………………………23 二、辛亥時期帝俄對中國之野心…………………………………………26 三、新局面的來臨-新知識份子的形成與其對俄變化的探索…………30 第三節 俄國「十月革命」─轉變的關鍵…………………………………33 第二章 聯俄:民初知識分子聯俄言論與行動……………………………………38 第一節 「十月革命」後的中蘇關係…………………………………………38 一、初期外交接觸…………………………………………………………38 二、蘇俄對華友好宣言及政策的展開……………………………………39 第二節 知識份子對蘇俄之認識……………………………………………42 一、 對『十月革命』的輿論反應-以《新青年》、《每週評論》 、《民國日報》、《星期評論》、《晨報》為例…………………………42 二、知識份子對蘇俄的好感:以胡適、孫中山為例…………………61 第三節 孫中山聯俄的進行與中共的組成…………………………………70 一、孫中山聯俄…………………………………………………………70 二、蘇俄扶植中共成立……………………………………………………78 第三章 友俄與仇俄的辯論…………………………………………………………85 第一節 《晨報》與《京報》的背景及對蘇俄態度辯論的展開……………87 一、一般知識份子之思想背景……………………………………………89 二、新文化運動之思想的分裂……………………………………………92 第二節 仇俄與友俄言論的分析………………………………………………94 一、關於「聯俄問題」正反辯論的解析………………………………94 二、仇俄友俄立場的四種區分…………………………………………102 三、小結…………………………………………………………………106 第四章 仇俄:20年代中國知識界與政界的仇俄態度與行動…………………125 第一節 知識份子仇俄態度的形成………………………………………125 一、北方知識份子的轉變……………………………………………125 二、國家主義派---「醒獅派」的反共反蘇……………………………130 三、戴季陶與西山會議派的反共與對俄態度…………………………136 第二節 從思想到行動﹕中國政治界對蘇俄態度的轉變…………………139 一、 國、共從合作到分裂……………………………………………140 二、蘇聯是友?是敵?各食其果………………………………………144 結論………………………………………………………………………………151 徵引書目……………………………………………………………………………157 圖 表 目 次 圖3-1 《聯俄與仇俄討論集》作家及文章關聯性示意圖………………………108 表3-1《聯俄與仇俄討論集》各篇所涵蓋之議題…………………………………109 表3-2 《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一書各篇簡要與文章分類…………………111

    徵 引 書 目
    (一) 史料匯編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俄關係史料‧一般交涉》(192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所,1968年。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俄關係史料‧外蒙古》(1917~191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59年。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俄關係史料‧俄政變與一般交涉》(1917~191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60年。
    4. 中央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全集》, 6冊,臺北:中央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1973年。
    5. 章進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收入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87輯,1926年。
    6. 黃月波、于能模、鮑釐人編,《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二) 論文集、資料、工具書
    1.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2年。
    2. 《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1988年。
    3. 《維經斯基在中國有關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4.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5.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
    6. 中華民國建國史編彙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史》第三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7.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6年5月。
    8. 廖隆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創立時期分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第一版,1989年3月。
    9. 張憲文、方慶秋、黃美真編,《中華民國史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10. 李盛平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7年12月。
    11. 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第一版,1988年3月。
    12. 莊建平主編,《國恥事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所近代資料編,成都出版社,1992年。
    13.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份》,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近代中國出版,1985年。
    15.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近代中國出版,1987年。
    (三) 報紙,期刊
    1. 《民國日報》,上海,(1917-1927),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年,影印本。
    2. 《京報》副刊,北京,(1924-1926),京報出版部。
    3. 《時事新報》,上海,(1919-1920):時事新報館編,縮影捲片,藏於南港中研院文哲所。
    4. 《時報》,上海,(1904 -1905),小倉博編輯,仙臺市 : 財團法人齋藤報恩會學術研究總務部
    5. 《晨報》,北京,(1919-1926),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6. 《新民叢報》,(1904)第3年第10號。新民叢報社編,橫濱:新民叢報社。
    7. 《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1917-1928),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年,影印本。
    8. 《努力週報》,北京,(1922-1923), 努力週報社。
    9. 《東方雜誌》,上海,(1904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0. 《星期評論》,(1919-1920),上海刊本影印。
    11. 《新青年》,上海,(1915-1925),求益書社,1988年,影印本。
    12. 《新潮》雜誌,北京,(1919-1922),傅斯年、羅家倫編,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2年,影印。
    13. 《醒獅周報》(1924-1925),陳正茂編,臺北:國史館,1993年,影印。
    14. 《每週評論》,(1918-1919) ,北京,,每週評論社編。
    (四)學位論文
    1. 朱容德,《戴季陶反共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2. 林光夏,《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之研究(1920-192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3. 林玲玲,《廖仲愷與廣東革命政府(1919-1925)》,臺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 胡振東,《聯俄容共時期國民政府權力結構之演變(1922-192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 徐相文,《蘇俄對華政策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6. 高郁雅著,《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 : 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陳正茂,《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月。
    8. 陳雲卿,《中國青年黨的創建於初期發展(1923-1929)》,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9. 葉國裕,《中國社會主義論戰之研究(1920-122)》,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11月。
    10. 葉鑫驊,《清季知識份子對俄羅斯認識之研究(1842-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五)中文專書:
    1. 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三十八卷,臺北:世界,1959年。
    2. 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上、下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1979年。
    3. 方漢奇編,《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
    4. 毛以亨,《俄蒙回憶錄》影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5. 王聿均,《中蘇外交的序幕: 從優林到越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6. 王振輝,《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1999年。
    7.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張連康譯,《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1895-1980》,台北:絲路出版社,1994年4月。
    8. 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解放社,1939年。
    9. 何漢文,《中俄外交史》,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
    10. 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民國時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11.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54年。
    12.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4月。
    13. 李大釗傳編寫組,《李大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
    14. 李玉貞,《孫中山與共產國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15. 李玉貞主編,《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毛澤東思想研究室,北京 :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9。
    16. 李良玉,《動盪時代的知識份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 李怡,《知識份子與中國》,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18. 李洪鈞,《陳獨秀評傳》,沈陽:遼宁大學出版社,1990年。
    19. 李敖,《李敖全集》第三冊,臺北:四季出版,1980年。
    20. 李雲漢,《從容共到清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1966年。
    21. 李達嘉,《胡適與近代中國》,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1991年5月。
    22.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23. 李膽,《中國新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24. 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25. 周雪舫,《俄羅斯史》,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
    26.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桂冠,1989年。
    27. 周策縱《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28. 周策縱編,《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年。
    29. 周陽山主編,《知識分子與中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30. 邵力子,《邵力子文集》,傅學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1.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來中國思想史綱》,臺北:學術出版社,1980年。
    32. 胡秋原,《俄帝侵華史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年2月。
    33. 胡健國主編,《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臺北,國史館,2001年。
    34. 胡國偉,《中國青年黨簡史》,臺北:菩提文藝出版社,1975年。
    35. 胡國偉,《巴黎心影》,臺北:菩提文藝出版社,1975年。
    36. 胡漢民編,《總理全集》第3集,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
    37. 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5年。
    38. 胡適,《胡適的時論一集》第八篇,六藝書局發行, 1948年。
    39. 胡適、李濟、毛子水,《胡適與中國文化》,現代年青叢書6,臺北:水牛出版,1968年
    40. 唐培吉共著,《兩次國共合作史蹟稿》,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41. 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 孫文,《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
    43. 桂崇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臺北:中華撒書局,1980年。
    44. 耿雲志,《胡適年譜》,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45. 崔書琴,《孫中山與共產主義》,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
    46.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 : 東華書局,1977年。
    47.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東華書局,2001年。
    48.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5年。
    49.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輯,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50.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一冊,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年。
    51. 張雲伏編撰,《中蘇關係》,上海:商務出版社,1937年。
    52. 張夢九,《人海滄桑六十年》,臺北:五洲出版社,1971年。
    53. 郭正昭,《王光祈的一生於少年中國學會》,臺北:百傑出版社,1978年。
    5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55.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臺灣書局,1955年。
    56. 陳天錫編,《增訂戴季陶先生編年傳記》,臺北,1967年3月。
    57. 陳永發,《中國共產黨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1998年。
    58. 陳旭麓編,《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9.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下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60. 陳獨秀,《獨秀文存》,梁鴻猷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61.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編,《簡明中國新聞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1986年。
    62. 曾琦,《曾慕韓先生遺著》,臺北: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出版,1954年12月初版。
    63. 曾虛白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年。
    64. 曾慕韓,《曾慕韓先生年譜日記》,臺北:中國青年黨中央黨部印,1983年。
    65. 馮志毅編,《李大釗年譜》,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66. 塞頓‧華特生著/邵國律譯,《從列寧到馬林可夫》,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10月。
    67.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3月。
    68. 楊書霖,《左宗棠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69. 萬仁元編,《孫中山與國民革命》,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70.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合編 ,《孫中山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7月。
    71.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3年。
    72. 蔣永敬,《中山先生與莫斯科》,臺北:臺灣書店, 2001年。
    73.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黎明出版社,1985年。
    74. 鄭學稼著,《陳獨秀傳》,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75. 戴季陶,《戴天仇文集》,中國現代史料叢書第一輯,臺北:文星書店,1962年。
    76. 戴林(David J. Dallin),《俄國侵略遠東史》,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9月。
    77. 薜銜天,《中俄關係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9月
    78. 羅家倫編、黃季陸增訂,《國父年譜》,臺北:中央黨史史料編輯委員會,1969年。
    79. 羅素,《中國問題》,臺北;有志圖書出版社,1973年。
    80. 龔楚,《我與紅軍》,香港:南風出版社,1954年。
    81. 黄同仇,《俄國親華史的透視》,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53年。
    82. Raymond Aron、蔡英文譯,《知識份子的鴉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六)期刊、研討會論文:
    1. Dan Jacobs,〈Borodi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2年6月。
    2. 伊羅生著、吳兢成編譯,〈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史林》,1990年4期。
    3. 朱凱,〈于右任與首次國共合作〉,《人文雜誌》(第六期),1984年。
    4.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綠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6月。
    5. 余敏玲,〈蔣介石與聯俄政策之再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年,12月。
    6. 呂清培,〈聯俄容共與「三民主義」關係之研究〉,《中山學報》,1984年6月。
    7. 李敖,〈胡適對蘇俄看法的四階段〉,《文星》第65期11卷5期,1963年3月。
    8. 李雲漢,〈孫文主義學會與早期反共運動(1925-1926)〉,《中華學報》一卷一號,台北,1974年。
    9. 李璜,〈中國青年黨之反共與中華民國之關係〉《中國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2册,1981年。
    10. 周新月,〈周恩來同志1924-1926年在廣東的革命活動紀實〉,《歷史教學》,1983年10月。
    11. 邵元沖,〈廣州護法日誌〉,《建國月刊》第12卷第6期,南京:建國月刊社,,1929年。
    12. 洪喜美,〈上海《民國日報》:五四期間中國國民黨的重要言論機關〉,《國史館館刊》第十一期,臺北:國史館,1991年12月。
    13. 胡漢民,〈中國國民黨批評之批評〉,《革命文獻》第九輯,羅家倫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5年。
    14.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臺北,1987年6月。
    15. 唐德剛,〈天下無不是之學運!:聯俄容共與西山會議讀後感〉,《中外雜誌》,1968卷3期。
    16. 祝偉坡,〈李大釗對革命統一戰線的重大貢獻〉,《河北史大學報》,1985年1月。
    17. 馬連儒,〈蔡和森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求索》,1985年2月。
    18. 張玉法,〈革命與認同﹕知識青年對孫中山革命運動的反應〉,(載《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83年。
    19. 張玉法,〈現代中國時的分期問題〉,《新知雜誌》第四年 第一期,1974年2月。
    20. 張佛泉,〈梁啟超國家觀念的形成〉,《政治學報》第一期,臺北,1971年9月。
    21. 張敬秀,〈第一次國共合作及知識份子協同的初始機制〉,《內蒙古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22. 許紀霖,〈中國自由主義的烏托邦:胡適與好政府主義討論〉,《近代史研究》,1994年五期。
    23. 郭正昭,〈王光祈與少年中國學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1971年。
    24. 陳福霖(Gilbert Chen),〈孫中山與廖仲愷的關係及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大學,1986年11月。
    25. 陳福霖〈孫中山與廖仲愷的關係及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孫中山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中山道學,1986年11月。
    26. 黃振位,〈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廣州的主要貢獻〉,《暨南學報》,1983年4月。
    27. 黃國昌,〈知識份子在政治活動中的角色〉,《新知雜誌》第四年 第二期,1974年2月。
    28. 楊天石,〈柳亞子與國共合作〉,《復旦學報》,1984年1月。
    29. 楊懋春,〈清末民初中國知識階級的形成〉,《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8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年。
    30. 劉長微,〈惲代英和第一次國共合作〉,《上海師大學報》,1985年1月。
    31. 潘君祥,〈從愛國主義到探索馬克思主義-我國近代留學生愛國思想的歷史考察〉,《社會科學》,1985年2期。
    32. 黎仁凱,〈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與知識份子〉,《河北學刊》,1996年3期。
    33. 蘇雲峰,〈民初知識份子(1912-1928)〉,《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周年特刊》,臺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1年。
    (七)、外文資料
    壹、英文
    1. Schiffrin, Harold Z. , Sun Yat-sen :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2. Ellison, Herbert J., The Sino-Soviet Conflict,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2。
    3. Spence, Jonathan D., The gate of k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1895-1980,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2.
    4. Leong, Sow-Theng,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1917-1926,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5. Li, Yu-niang,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ism Into China,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6. Holubnychy, Lydia, Michael Borodi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23-1925,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tiy, 1979.
    7. Bernal, Martin, Chinese socialism of 1907, Cornell Univ, Press, 1976
    8. Maurice, Meisner, ,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New York : Atheneum, 1973
    9. Shao, Chuan Leng, Norman D. Palmer, Sun Yat-sen and communism, New York : Frederick A. Praeger, c1960.
    10. 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 Communism and China: Ideology in Flux,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11. Wilbur, C. Martin, 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12. Wilbur, C. Mart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貳、 韓文
    1. 閔斗基,《中國國民革命(1923~1928)指導者之思想與行動》,漢城:知識產業社,1988年。
    2. 閔斗基,《中國國民革命之分析的研究》,漢城:知識產業社,1990年。
    3. 裵京漢,《蔣介石研究:國民革命時期軍事政治的抬頭過程》,漢城:一潮閣出版社,1995年。
    4. 裵京漢,《從韓國看的中華民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參、日文
    1. 山田辰雄編 ,《近代中國人物研究》,東京:慶應通訊,1989年。
    2. 波多野乾一,《中國國民黨通史》,東京:大東出版社,1943年。
    3. 山田辰雄《中國國民黨左派之研究》,慶應通訊,東京,1980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