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秀卿
Yu, Hsiu-Ching
論文名稱: 唐代春秋兩季中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olar term Poems in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陳廖安
Chen, Liao-An
口試委員: 林保淳 曾守正
口試日期: 2021/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唐代節氣詩歌文化
英文關鍵詞: Tang Dynasty, Solar terms, Poetry, culture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先秦時代的人們透過觀察日常天候與地上萬物的消長,制定節氣,便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早在春秋時的民間歌謠《詩經‧秦風》記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時值白露,秋水天長之際,岸邊蘆葦蓊鬱,引發心中所思。詩歌透露的訊息,正是古人對於節氣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的示現。
    詩歌發展至唐代為一巔峰時期,在國力富強、經濟蓬勃的推波助瀾之下,文化兼容胡風胡樂,節慶活動變得更加盛大。四萬八千九百餘首的《全唐詩》,提供了春秋兩季的節氣詩許多豐富的史料,從《全唐詩》中蒐索春秋兩季的節氣詩歌,以民俗學觀點釐析出其中的文化意涵。
    本論文探究的方向聚焦在唐代節氣詩的多重文化意涵上,在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四個文化特質:順天應時的天人和諧之道、慎終追遠與言志抒懷、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休閒娛樂的遊藝活動等四個文化面向,經由梳理唐代節氣詩的文化層面後再重新審視,以期能更立體、全面地去觀看唐人生活的風貌。
    本論文章節架構:
    首先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確立研究範圍,以《全唐詩》為主,並
    參酌王重民的《補全唐詩》。接著探討歷年來相關的文獻與回顧,以及說明本論文的
    研究方法與步驟。
    其次介紹節氣及探討節氣文化內涵,並概述中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及秦
    漢前後到唐代的歲時曆,接著說明唐代社會文化景況,是繁盛的社會文明,對文學普
    遍崇拜的現象。
    第三、第四章詳論從立春到穀雨,與立秋到霜降,共十二個節氣的物候。以《月
    令七十二候集解》及《七十二候考》列出個節氣的物候現象。每個節氣舉出三至四首
    相關唐詩,並探討詩的內涵,與詩中所述相關的節俗活動,進一步追溯唐代史籍中相
    關的記載,從中深入探析關於節氣詩的文化意涵。
    第五章討論詩中多元的文化面相:順天應時求天人和諧之道、言志抒懷與慎終追
    遠、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及休閒娛樂之遊藝活動。
    最後第六章結論則將唐代春秋兩季的節氣詩做整體歸納的論述,並展望未來尚未
    被探討的研究範疇。

    People in the pre-Qin era observed the daily weather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Formulate solar terms to facilitate farmers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Lush reeds sprinkled with autumn frost, the one I miss is on the shore " recorded in the folk song "The Book of Songs Qin Feng" as early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message revealed by the poem. That's exactly the ancients' display of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solar terms and daily life.
    Poetry developed to its peak in the Tang Dynasty, fueled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booming economy, culturally compatible with northern Hu people’s music and cultural style. Festivals become more grand. More than 48,900 poems of the " Whole Tang Poems", provides many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solar terms poem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alyze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solar term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solar term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Fou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found in these works: The way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respect and worship the ancestors and express their will, compose poems to celebrate the solar term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Review the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olar term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to show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life within the Ta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二章 中國節氣文化 23 第一節 二十四節氣概述 24 一、 節氣的發展 25 二、 節氣與節令 27 第二節 節氣文化內涵 30 一、 夏小正的記載 31 二、 秦漢前後的歲時曆 35 三、 唐代歲時節令 39 第三節 唐代社會文化景況 40 一、 繁盛的社會文明 41 二、 唐代的文學環境 44 小結 49 第三章 春之節氣 57 第一節 立春 57 第二節 雨水 60 第三節 驚蟄 63 第四節 春分 67 第五節 清明 70 第六節 穀雨 84 小結 88 第四章 秋之節氣 91 第一節 立秋91 第二節 處暑 95 第三節 白露100 第四節 秋分 104 第五節 寒露 109 第六節 霜降 112 小結115 第五章 詩中多元的文化面相 117 第一節 順天應時求和諧之道 117 第二節 慎終追遠與言志抒懷 122 第三節 應制酬唱以吟詠節氣 129 第四節 休閒娛樂之遊藝活動 133 小結138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145

    一、古代典籍 【依經史子集排序】
    (一)經部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1,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2,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3,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5,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6,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12 月
    《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正編》第 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1 月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 年 7 月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宋〕朱熹註:《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3 年 10 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年 10 月
    〔漢〕班固等撰:《東觀漢記》,《叢書集成初編》第 530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
    〔漢〕崔寔:《四民月令》,《叢書集成續編》第 80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年 7 月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四部叢刊正編》第 1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 月
    〔晉〕檀道鸞:《續晉陽秋》,《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一冊,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年 1 月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 7 月 6 版
    〔梁〕宗懍著,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6 月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叢書集成初編》第 223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12 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 6 月
    〔唐〕韓鄂:《歲華紀麗》,《叢書集成初編》第 34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12 月
    〔唐〕裴廷裕:《東觀奏記》,《叢書集成初編》第 549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年 6 月
    〔唐〕張九齡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9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 年 12 月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 年 12 月
    〔宋〕歐陽修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 7 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臺北:榮文出版社,1980 年 8 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第 474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2 月
    〔宋〕吳自牧:《夢粱錄》,《叢書集成初編》第 474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12 月
    〔宋〕周密:《武林舊事》,〔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3 月
    〔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4 年 6 月
    〔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2 月
    〔元〕瞿祐:《四時宜忌》,《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223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12 月
    〔清〕秦嘉謨編:《月令粹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 年 12 月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9 月
    〔清〕顧祿撰:《清嘉錄》,張智編:《中國風土志叢刊》第 34 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 年 5 月
    (三)子部
    〔漢〕劉安撰:《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 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註:《淮南子》,《四部叢刊正編》第 2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1 月
    〔漢〕王充撰,《論衡》,《四部叢刊正編》第 2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 月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四部叢刊正編》第 21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1 月
    〔漢〕劉歆:《西京雜記》,《四部叢刊正編》第 2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1 月
    〔晉〕郭璞注:《山海經》,《四部叢刊正編》第 24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1 月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叢書集成初編》第 549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年 6 月 148
    〔唐〕釋圓仁、潘平釋譯:《入唐求法巡禮記》,臺北:佛光出版社,1998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12 月
    〔唐〕張鷟:《朝野僉載》,〔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69 年 11 月
    〔唐〕韓鄂撰,繆啟愉校釋:《四時纂要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年 10 月
    〔宋〕潘自牧撰,〔明〕王嘉賓補遺:《記纂淵海》,臺北:新興書局,1972 年 1 月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9 月
    〔宋〕李昉:《太平御覽》,〔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930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高承撰,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第 201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12 月
    〔明〕周祁:《名義考》,〔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56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明〕陶宗儀編:《說郛》,〔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8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清〕清聖祖敕撰,王雲五主編:《佩文韻府》,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3 月
    〔清〕陳夢雷原編,〔清〕蔣廷錫等撰:《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第三冊,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2 月
    〔清〕陳夢雷原編,〔清〕蔣廷錫等撰:《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十七冊,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2 月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9 月
    (四)集部
    〔晉〕陸機:《陸士衡集》,《四部叢刊正編》第 30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1月
    〔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成都:巴蜀出版社,1993 年
    〔唐〕元結:《元次山集》,《四部備要》集部第 446 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11月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80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全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 10 月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 10 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明崇禎申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
    〔明〕胡應麟:《詩藪》中冊,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 9 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叢書集成初編》第 400 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6 月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共計二十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7 月
    〔清〕王應奎撰:《柳南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 年 9 月

    二、近代論著 【依編著者首字筆畫排列】
    (一)節令民俗相關著作
    于丹:《于丹品漢字【24 節氣.14 個歲時節慶】》新北:野人文化出版社,2019 年 7 月
    王世禛:《中國節令習俗》,臺北:星光出版社,1981 年
    李原白:《年節尋根》,臺北:臺灣書店,1991 年
    李岩齡、韓廣澤:《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5 年 7 月
    李永匡、王熹:《中國節令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 月
    李露露:《中國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佟輝著:《天時.物候.節道──中國古代節令智道透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年 5 月
    余世存:《時間之書:二十四節氣,與萬物作息同步的大地時間》,臺北:地平線文化,2018 年 1 月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
    林保淳:《俗文學二十講:民俗與節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9 年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2020 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書店,1986 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6 月
    師永濤:《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16 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年
    黃啟方:《「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與花信》,臺中:唯心宗南天文化院,2018 年
    郭興文、韓養民:《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 年 4 月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8 月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年 7 月
    陳帆:《人間時節:跟著鏡頭走進中國二十四節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年
    章雪峰:《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臺中:好讀出版社,2019 年 11 月
    章雪峰:《藏在節日裡的詩詞》臺中:好讀出版社,2019 年 12 月
    婁子匡:《中國民俗歲時節日》,臺北:正中書局,1987 年 151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 年 4 月
    喬繼堂、朱瑞平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殷登國:《歲節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 年
    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3 月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1 月
    蒙曼:《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臺北:高寶國際出版社,2019 年 5 月
    楊景震:《中國傳統歲時節日風俗》,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 年 3 月
    鄭志明:《周易的生命關懷:十二月卦篇》,臺北:文津出版社,2019 年
    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年 5 月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3 月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 年

    (二)詩歌相關著作
    王有三:《補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1979 年 3 月
    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全唐詩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洙泗出版社,1991 年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李浩:《唐詩美學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 2 月
    吳經熊著、徐誠斌譯:《唐詩四季》,臺北:洪範書店,2003 年 7 月
    吳在慶:《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年 4 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3 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 年 9 月
    張滌華主編:《全唐詩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年 6 月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 年 8 月
    陳正平:《唐代遊藝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年 1 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 月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 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6 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 年
    劉航:《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年 7 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三)其他 【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5 月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出版,1996 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 年 2 月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漢字的故事》(暢銷十周年紀念版),臺北:貓頭鷹出版,2016年 8 月
    陳廖安:《學曆十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7 年 1 月
    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東大圖書,2018 年 2 月
    貳、期刊論文 【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序】
    邱添生:〈唐代文化與外來文化〉,《師大學報》第十六期,1971 年
    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中國文化》第 1 期,1990 年
    王明蓀:〈唐宋時的寒食清明〉,《故宮文物月刊》第八期,1990 年
    郭立誠:〈古往今來話冬至〉,《漢聲》第 36 期,1991 年 12 月
    黃偉倫:〈蘭亭修禊的文化闡釋─自然的發現與本體的探詢〉,《華梵人文學報》,第十三期,2000 年 1 月
    龔鵬程:〈古代詩文中的清明節〉,《臺灣月刊》第 208 卷,2000 年 4 月
    蕭放:〈清明─中國人的祭祖節〉,《歷史月刊》第 147 期,2000 年 4 月
    徐國能:〈論杜甫「九日」詩〉,《中國學術年刊》第 21 期,2000 年
    陳忠業:〈「論唐代節俗詩」─以上巳、寒食、清明節考析〉,《玄奘人文學報》第十期,2000 年7月
    王融亮:〈話寒食古今論風習變異〉,《滄桑》第 1 期,2001 年
    曹海東:〈唐代清明節與掃墓風俗問題辨証〉,《文學遺產》第 1 期,2001 年
    洪淑苓:〈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臺大文史哲學報》第 54期 ,2001 年 5 月
    劉偉生:〈上巳踏青與重陽登高的生命意蘊〉,《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 14 卷第 3 期,2001年9月
    譚民奎:〈閒話祭祀與清明節〉,《社區發展季刊》第 96 期,2001 年 12 月
    周淑芳:〈節令詩:人生況味的審美創造〉,《新亞論叢》第 4 期,2002 年 8 月
    李雲霞:〈「曲水流觴」雅集的盛衰─談上巳節的起源與流變〉,《中國語文》,第九十二卷第一期, 2003 年 1 月
    豐家驆:〈寒食風俗〉,《尋根》第 6 期,2003 年
    何海華:〈從寒食清明詩看唐代風俗〉,《荷澤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 1 期,2004 年
    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民間文化論壇》第5期,2004 年
    黃靖惠:〈唐詩中的祓禊〉,《逢甲中文學刊》1 卷,2008 年 1 月
    曾玉惠,楊惠娥:〈敦煌文獻節令詩初探》,《崑山科技大學學報》9 期,2012 年 6 月
    王詩評:〈《荊楚歲時記》中的人日節俗論略〉,《漢學研究集刊》15 期,2012 年 12 月
    黃水雲:〈唐賦寒食清明節俗書寫-以「禁火、改火、賜新火」為主的考察〉,《東吳中文學報》28 期,2014 年 11 月
    簡錦松:〈立春到霜降——從天文曆法談杜甫詩〉,《國文學報》58 期,2015 年 12 月
    參、學位論文 【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序】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
    張金蓮:《兩宋上巳寒食清明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辜美綾:《唐代文學與三元習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李秀靜:《唐代九日重陽詩歌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劉學燕:《兩宋七夕與重陽詞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楊欽堯:《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年
    吳淑杏:《七夕詩研究─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邱曉村:《《歲時廣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蔡孟儒:《節氣・食治與醫療──唐代食療風氣的傳承與發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 年
    張勃:《唐代節日研究》,山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 年
    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
    黃靖惠:《唐代詩歌中的節日厭勝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2008 年
    劉奇慧:《唐代節令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傅秀華:《清明節探源--兼論其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年
    闞伯瑜:《帝京歲時紀勝之節日與遊藝生活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王瓊瑤:《唐代中秋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倫文,2012 年
    鄭文裕:《唐人歲時吟詠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年
    陳淑芬:《唐詩菊花意象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年
    王靖雯:《節氣與節令─唐詩中的清明與重陽》,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
    傅及光:《唐代飲食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年
    鄭德蓉:《重陽節俗探源─兼論其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楊靜芬:《盛唐詠春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劉俐君:《寒食起源傳說與民俗活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肆、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陳郁夫先生架構之臺灣師大圖書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0-skq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dragon/
    【新詩改罷自長吟】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lib.nt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漢語多功能字庫 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說文解字」在線查詢 http://www.shuowen.or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