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秀玲
Jiang, Show Lin
論文名稱: 江泰馨美術設計語彙研究應用於珠寶設計之創作
Applying Jiang Tai Shing’s Art and Design Essence to Jewelry Design
指導教授: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王行恭
Wang, Hsin-K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江泰馨美術設計師中國生產力中心包浩斯CNS心像藝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擇台灣早期美術設計師江泰馨做完整的個案研究,藉由設計師成長背景、從事設計工作的歷程、設計作品等面相的探討,以串連設計工作相關事件之記錄,豐富台灣平面設計產業歷史記錄不足的遺憾,並將設計師個人設計語彙應用於藝術生活商品中,以期呈現台灣早期設計師「設計救經濟」的精神。
    研究資料中先以深度訪談及設計師個人史料分析兩方面進行探討,研究發現設計師個人成長背景及所受訓練兩者間關連密切,研究對象出身於日據時代,環境窘迫,性格壓抑,藝術成為其心底熱情散發的窗口;而從學徒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一路的嚴苛訓練過程,不僅穿越了台灣平面設計發展的長廊,也讓他的創作富含時代意義,並使其「心像藝術」創作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個研究除了對台灣早期美術設計師歷史記載的意義外,也整理這位台灣早期優秀設計師作品內含精神主義與風格呈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認知,還有更深層(精神層面)的意義,一種情感上的懷念與轉移。
    近十年文化創意產業在政府的推動下,台灣民眾的生活要求不再只是「可以用就好了!」,對於「美學經濟」更有深刻體認,在創意產業中已投入相當的人力;設計師在這產業內扮演著最重要的推動角色,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皆投入許多心力、時間,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創意生活商品;台灣在十年前有藝術家也早已投入,將創作、畫作作品應用在生活商品上,如:劉其偉、楊英風等,但是藝術生活商品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甚至成為流行時尚的主流品牌如:畢卡索、普普大師Andy Warhol等,他們的畫作經過產品設計後轉換成家飾、服飾等等,透過這些產品的銷售與品牌行銷的宣傳,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主張、藝術精神得以廣大流傳,並且與當代人們生活密切結合,這也是藝術生活商品開發最大的意義。將研究對象江泰馨的美術語彙蛻變為「珠寶」,表達對這位台灣早期設計師的藝術精神致最高尊敬之意。

    This case study inclu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upbringing, working experiences and portfolio of the graphic designer, Jiang Tai Shing.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nrich the poorly documented history of the graphic design in Taiwan and encourage the incorporation of designers’ glossary into consumer products that are infused with artistic quality.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comprehensive study, “design is the savior of economy”, a spirit withheld by Taiwanese designers from early period, can be re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an interview with Jiang Tai Shing and her personal backgrou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is upbringing and the type of profession training he received. Jiang Tai Shing was bor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hen people were environmentally and physically suppressed. As a result, he sought art as a channel for emotional alleviation. Through the training from his apprenticeship to the time spend in 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he witnesse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graphic design in Taiwan. Therefore, with his unique artistic talent, he was able to create highly respected art, infused with symbolic mental images that traveled back through space and time. In addition to the documentation of Jiang Tai Shing, this study organizes the styles, features and spirit of his portfolio into a cultural and emotional heritage that are to be recognized.
    Thanks to the decade-long effort of Taiwan’s government in the area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he value of artistry is gaining its ground among the Taiwanese. Designers in various field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These talented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dedicating their time and passion into creative consumer products that we see on the market today. As early as ten years ago, artists like Qi Wei Liu and Ying Feng Yang have already been practicing the idea of creative industry. In addition, this trend has already taken its root overseas for a long time and helped to produce main stream brand names like Picasso, Andy Warhol and etc. Paintings from these two artist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decorative objects and clothing that are distributed into our household and daily lives. Inevitably, mental imageries of their masterpieces, via the display and of common consumer products, are intertwined with our cultures and subconscious mind, which depicts the essence of creative products. Having said that, transforming Jiang Tai Shing’s artistic glossary into jewelries would be the highest respect that one can pay to hi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關於『美術設計』………………………………………… 6 第二節 關於『平面設計』………………………………………… 7 第三節 關於『視覺傳達設計』與『視覺文化』………………… 9 第四節 關於『包浩斯』與『現代設計』………………………… 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研究法…………………………………………………13 一、文獻分析法 …………………………………………………13 二、訪談法 ………………………………………………………14 第二節 創作實驗法…………………………………………………1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6 第四節 江泰馨生平與訪談對象名單………………………………17 第四章 訪談、資料整理與創作說明 第一節 江泰馨生平與經歷 ………………………………………20 (一)出生年代 …………………………………………………20 (二)家庭背景 …………………………………………………20 (三)天份顯露 …………………………………………………21 (四)學徒生活 …………………………………………………23 (五)綠地印刷 …………………………………………………24 (六)專業受訓 …………………………………………………26 (七)創業理想 …………………………………………………30 (八)黃金十年 …………………………………………………33 (九)心像創作 …………………………………………………34 (十)小結 ………………………………………………………36 第二節 江泰馨作品分類與整理 …………………………………37 一、江泰馨商標、包裝、LOGO設計作品整理 ………………37 (一) LOGO作品 …………………………………………………37 (二)包裝設計作品 ………………………………………………43 (三)其他視覺設計作品 …………………………………………46 (四)江泰馨平面設計作品特色整理小結 ………………………50 二、江泰馨美術作品分類與整理 ………………………………52 (一)作品分類 ……………………………………………………55 (二)江泰馨美術作品特色整理小結 ……………………………62 第三節 創作形式分析與實作………………………………………64 一、創作形式說明 ………………………………………………64 二、實作呈現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綜觀江泰馨生平結論………………………………………86 (一)創作者底蘊性格的語彙…………………………………86 (二)設計理念深受「包浩斯」影響 ………………………87 (三)見證台灣設計產業發展的點、線、面…………………87 第二節 研究主題創作結論 ………………………………………88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9 第四節 後記 ………………………………………………………90 參考文獻…………………………………………………………….91 附錄 一. 江泰馨的家人訪談記錄………………………………………………94 二. 江泰馨的師姐訪談記錄………………………………………………97 三. 關於綠地時期的訪談記錄 …………………………………………100 四. 早期招牌工程友人訪談記錄 ………………………………………103 五. 生產力中心與聯合設計時期訪談記錄 ……………………………104 六. 設計師友人蕭松根訪談記錄 ………………………………………106

    中文參考文獻
    工業設計雜誌社(1971),《對籌組中的「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的期待》,工業設計雜誌第16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出版。
    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發展概況年報(2008),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研究小組。
    王行恭(2003),《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的台灣平面設計現象》,台灣美術54期,國立台灣美術館發行:台中市。
    王壽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藝術家出版社。
    台灣設計界百年大事紀(1999),《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第21期會刊》,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
    印刷與設計雜誌(1995),國家設計月專號 第111期,印刷與設計雜誌。
    江建明(2002),《我國工業設計啟蒙機構與訓練活動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泰馨(1967),《談包裝設計》,設計人雜誌第四期。國立藝專美工科出版。
    李玉龍、張建成譯(1990),《新設計史》,六合出版社:台北。
    周業值(2005),《1970年代「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及包裝中心」推廣活動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品章(2000),《啟蒙時期的美術設計台灣光復前後至民國四O年代末期》,台灣美術 32期,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
    林品章(2003),《台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台灣本土設計史研究》,全華科技圖書:臺北。
    林品章(2003),《台灣戰後廣告公司的創立:台灣設計史9》,設計印象雜誌N0.9:臺北。
    林磐聳(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藝術卷1:視覺設計》,臺北:文化總會。
    姚村雄(2002),《從台灣光復初期之社會環境探討當時香菸的包裝設計》台灣美術46期,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
    姚村雄(2005),《設計本事-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案內》,遠足文化。
    施翠峰(1968/1月號),《IDEA 86》,誠文堂新光社。
    高山嵐(1972),《美術設計123》,藝術圖書:臺北。
    威廉.史莫克(William Smock),《包浩斯告訴我們的故事/中譯本:吳莉君/李新富》者,臉譜出版,城邦文化。
    康丁斯基(1986) ,《藝術與藝術家論/中譯本:吳瑪悧譯》,藝術家出版社。
    許言、 陳顯榮(1999),《商品文化之於產品設計前期探討》,1999跨世紀人文 科技國際設計學術交流研討會。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如果出版社。
    錦繡文化(2002),《台灣全紀錄15000B.C~1999A.D》,錦繡出版事業。
    聯合設計公司(1969),《色彩與空間處理在展覽設計上之應用》,中國工業設計雜誌第5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出版。
    聯合設計公司(1970),《發明展覽會的展出設計》,中國工業設計第5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出版。
    謝牧民(1968),《一個抱負》,工業設計雜誌2,明志工專工業設計出版。

    英文參考文獻
    Ettagle Blauer(1991),CONTEMPORARY AMERICAN JEWELRY DESIGN,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
    IDEA (1970/5月號),《IDEA 100》,誠文堂新光社。
    IDEA (1968/1月號),《IDEA 86》,誠文堂新光社。
    Minami Art Museum(1986),EXPOSITION DALI DE GALA,Salvador DALI 1904,Tokyo。
    Paula Rajos(2008),Jewelry design involves the creation of wearable adornment。
    Peter Dormer & Ralph Turner (1985),THE NEW JIWELRY TRENDS + TRADITIONS,Thames and Hudson,London。
    Richard Hollis (2005),《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龍溪圖書。
    Tim McCreight and Nicole Bsullak(2001),Color on Metal-50 Artists share Insights and Techniques,GUILD Publishing。

    網路參考資料
    李新富《美術設計》,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05/09。網址http://210.69.67.10/web/content?ID=4759&Keyword=%E7%BE%8E%E8%A1%93%E8%A8%AD%E8%A8%88

    李新富《平面設計》,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05/09。網址http://210.69.67.10/web/content?ID=5073

    陳禧冠《設計師=文化詮釋者》。2010/08/10。網址http://www.e-foundation.org.tw/Book_log.asp?logid=287

    鄭源錦《台灣的設計理念與技術發展》,台灣藝術百科。2010/08/10。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761&Keyword=%E9%84%AD%E6%BA%90%E9%8C%A6

    維基百科《包浩斯》。2010/08/10。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C%85%E8%B1%AA%E6%96%AF

    Iciba詞典《心像》。2011/02/03網址http://www.iciba.com/%E5%BF%83%E5%83%8F/

    Quency撰稿《泛談台灣設計史》。2009/10/15。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3622&prev=-2&next=-2&page=1&sc=1

    Quency撰稿/小池新二演講摘要《台灣設計史文讀》。2009/10/15。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BerlinFU/14240412。

    Quency輯《台灣設計史年表》。2009/12/20。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3591&prev=3592&next=3583&l=f&fid=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