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靜姍 Wei, Jing-Shan |
---|---|
論文名稱: |
基督教會發展社區樂齡服務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勝利堂為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s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 Hsinchu Victory Church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 in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基督教會 、社區樂齡服務 、學習需求 、活躍老化 |
英文關鍵詞: | Christian Church,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 Elder Learning Needs, Active Agi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3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9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探究基督教會發展社區樂齡服務及樂齡學習需求,以供相關單位辦理參考,本研 究採用文獻探討丶次級資料分析及問卷調查法,分別就政府政策及具指標性基督教會所 推動之社區樂齡服務,分析其現況及效益,並以「新竹勝利堂」為研究對象,盤點資源, 使用「基督教會發展社區樂齡服務學習需求調查問卷」,做調查研究。問卷調查採立意 取樣,研究樣本 174 位。最後,將所得之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研究結果:(1) 高齡社會下,社區樂齡服務據點數量仍顯不足,政府鼓勵公益或宗 教團體協力合作。(2) 國內具指標性基督教會常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合作夥伴,期盼藉由 社區樂齡服務,宣揚基督普世之愛 (3) 問卷分析得知,基督徒多將服務行動內化為信仰 生活中自然奉獻的行為。樂齡學習在各層面,以「調適需求」 最高,其餘為「超越需 求 」丶「表達需求」丶「科技學習需求」。(4) 基督教會內現有的年長者團契做適當組 織運作可成為發展社區樂齡服務之基石,以因應教會內外部需求。研究建議:(1) 因應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政府宜尋求團體合作普設據點;制定合適課程,提供長者規劃退 休生涯。 (2) 基督教會公益服務宜注重銀髪事工;善用資源,注重專業,在信仰和社服 中平衡發展。(3) 樂齡長者應積極看待退休終身學習;提高社會參與活躍老化,注重靈 性正向老化。
To explore the needs of seniors learn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s (SCS) by Christian Churches, and subsequently provide such information as references for related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adopted literature review, sec- ondary sources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tudy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SCS promoted by Christian Churches. The related programs,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Hsinchu Vic- tory Church resource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a survey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using “The Learning Nee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Churches Senior Community Services”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employed purposive sampling with 174 samples. The obtained data has been analyzed via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Government Side: Under the Long-term Care LTC 2.0 Policy, the number of SCS sit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and the government is encour- aging more collaboration with charity and/or religious groups; (2) The domestic and iconic Christian Churches SCS have already partnered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is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process with the hope of spreading Christ’s universal love by serving the elders; (3)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most Christians have already internalized the act of serving others as a natural part of their faith. In each level of Senior Learning,「Coping Needs」comes first, with the rest being「Transcendence Needs」, 「Expressive Needs」, and「Technology Learning Needs」; (4) With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existing senior fellowships in Christian churches can actively develop SCS in re- sponse to the needs of an aging community.
一丶中文部分
士林靈糧堂攜手仁親協會「聖誕公益點燈」 祝福民眾「點亮希望.攜手向前」。(2019, 11月20日)。基督教今日報。2019年12月5日查詢。取自https://cdn-news.org/news/20068
士林靈糧堂-社區老人照顧服務網站。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 https://slsc.org.tw/
內政部 (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院核定)。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61020000-0940518
內政部 (2005a)。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務操作手冊。臺北:內政部。取自http://www2.yunlin.gov.tw/files/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務操作手冊.pdf
內政部 (2009)。行政院核定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60702031914675.pdf
內政部 (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107年第15週。內政部統計處。(1070414)
內政部 (2019)。內政部統計通報108年第37週。內政部統計處。(1080911)
內政部 (2019)。內政部統計通報108年第41週。內政部統計處。(1081008)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2019)。2019年9月3日查詢。取自https://religion.moi.gov.tw/Goods/Content?ci=3&cid=3
中華仁親社區關懷協會-起源介紹。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www.renching-slllc.twmail.org/about-us.html
中華百科全書Chinese Encyclopedia Online-西元1983年典藏版。2019年10月9日查詢。取自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2215
王仕圖 (2013)。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照顧服務的協調合作: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7,185-228。doi:10.6171/ntuswr2013.27.05
王順民 (1999)。宗教福利。臺北:揚智。
王慧琪 (2011)。信仰為基礎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實踐-臺南地區長老教會籌組協會之研究。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f2m8t
王麗萍 (2005)。嘉義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7jru29
甘炳光 (1995)。社區照顧概念與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96,132-141。
立法院 (201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設置巷弄長期照顧站之探討。第十屆第一會期。2019年12月5日查詢。取自: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79383
臺德高齡及社區全人照護國際論壇 (2019,6月13日)。高齡化社會與長者全人照護的社區共生挑戰—以德國與歐盟的「社區共生網絡」為例。臺灣南與北全人發展協會。2019年10月10日查詢。取自: https://www.sn-publishing.tw/hot_314637.html
朱芬郁 (2011)。高齡教育概念丶方案與趨勢。臺北市 : 五南出版社。
行政院 (2019)。綜合統計處國情統計通報 第77號。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942916141ECX2C8EJ.pdf
行政院 (2019)。社區關懷據點服務人次—衞福部社家署。2019-02-26發布。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Ygqsoz8%2FcSXEn6xx1n2B4Q%3D%3D
江亮演 (2006)。老人福利。臺北:中華民國高齡學學會。
李世代 (2010)。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社區發展季刊,132,59-72。
李哲仁 (2016)。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社會服務之研究:以臺中旌旗教會為例。東海大學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6samv6
李傳恩 (2018)。社區型基督教會提供社會服務的脈絡與因素:以深坑地區的四間教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vs5vj
李瑋淇 (2012)。天主教信仰、關懷與實踐-以玉井吾樂之緣聖母天主堂酵母關懷協進會之研究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wvekp
李曉青 (2019)。中高齡族群參與樂齡學堂之動機與休閒效益---以臺北市北投區與 士林區五所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9g863
阮惠玉 (2012)。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594v5
吳佳璇 (2009)。老化對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 護組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7374p
吳舜堂丶陳欽雨 (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丶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5(4), 331-352。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1)。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巿:五南。
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doi:10.6288/TJPH2001-20-03-05
社團法人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 (2019)。2019年11月28日查詢。取自: http://www.ltcpa.org.tw/index.php?func=introduce&nID=8
邱天助 (1993)。教育老年學。臺北 : 心理出版社。
林于蘅 (2019,4月13日)。少子化衝擊工作人口 中高齡占四成。經濟日報,2019年10月4日查詢 ,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8/3754358
林秀玲 (2016) 。高齡者退休生涯規劃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fn4v3
林佳靜 (2017)。教會如何結合政府資源推動高齡照顧說明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www.pct.org.tw/news_pct.aspx?strBlockID=B00006&strContentID=C2017011600016&strDesc=&strSiteID=&strPub=&strASP=
林信君 (2014)。臺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運作之研究 ─以臺中市北區中達與新興據點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ca3s6。
林萬億 (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489-491。臺北:五南。
林麗惠 (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35yn56
胡夢鯨丶王怡分 (2019)。屆退人員貢獻老化退休準備核心知能指標建構及其對退休教育的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2),191-218。doi :10.6209/JORIES.201906_64(2).0007 http://jories.ntnu.edu.tw/jres/PaperContent.aspx?cid=238&ItemId=1706&loc=tw
姚卿騰丶曾建興 (2017)。新加坡樂齡教育機構快樂學堂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之探究。華醫學報,47,59-87頁。
柳欽元 (2001)。基督教會經營管理績效指標及其在教會牧養治理上的運用。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zm3k5
夏忠堅 (2008)。宣教人生。臺北 : 道聲出版社。
徐慧娟 (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252-260。
曹中建 (2014)。宗教的時代責任與社會服務. 宗教哲學,(67),1-8。
陳宏昌 (2016,1月17日)。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武昌教會全球資訊網。2019年11月22日查詢,取自http://www.wuchang.org.tw/news_inside.asp?id=482
許坋妃 (1997 )。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7xyj88
教育部 (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0154253/95.11.pdf
教育部 (2019)。教育部樂齡學習網。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eniorCenter
陳育瑮 (2009)。信仰與服務:社區型宗教組織參與社會服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d3992
陳怡璇 (2011)。臺灣基督教靈糧堂的社會服務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cq86u
陳黛芬 (2013)。高齡學習者日常靈性經驗、社會連結與正向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36upc
陳淑美、林佩萱 (2014)。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區域差異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5(1),61-82。取自http://www.architecture.url.tw/vol_data/upfiles/15(1)-4-Full text.pdf
陳燕禎丶趙任民丶黃大綱丶陳怡君 (2015) 。老人福祉科技應用於社區照顧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3 (3), 2015。 doi:10.6283/JOCSG.2015.3.3.383
張辰維、唐惠欽 (2017) 。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層面意義探討。商業現代化學刊,8(3),147-153。doi:10.6132/JCM.2017.8.4.08
張英陣 (2000)。天主教在臺灣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季刊,89,68-77。
張英陣 (2015)。 社區型宗教組織之社會服務。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35-83。
郭昱均、高淑貴 (2003)。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57-80。doi:10.29788/RAES.200312.0003
張珈瑛丶陳建廷 (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丶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2),82-91。
梁敬彥 (2017,2月17日)。臺北市六都最老 銀髮福音契機教會動起來。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s://www.ct.org.tw/1303022#ixzz6741AWs77
高齡化社會長照缺口是福音的最佳機會 (2019,5月29日)。基督教復興報 ,北部新聞中心。2019年10月10日查詢 取自 https://cdn-news.org/news/18014
基督徒的公民職責 (無日期)。基督之家。2019年11月22日查詢,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基督徒的公民職責&ie=UTF-8&oe=UTF-8&hl=zh-tw&client=safar
溫柔顏 (2015)。基督教在地化的社會參與-以臺中市基督教青年會對921震災工作為例 (1999~2009)。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8zgte
游修靜 (2011)。臺灣教會社區工作模式之探討。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866yg4
黃健盷 (2016,3月21日)。從門外漢到長照權威 士林靈糧堂每年服務的長者人數如同一所大學。基督教今日報。2019年12月5日查詢。取自http://www.cdn.org.tw/News.aspx?key=7974
黃富順 (1989)。 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 : 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4)。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4)。高齡者的學習需求。高齡學習, (219-241)。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富順 (2016)。高齡社會發展下,對高齡服務產業及公共服務政策的展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刋,4(1),21-32。
黄富順丶林麗惠丶梁芷瑄丶林曉齡 (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真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新竹: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
黃源協 (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市:揚智。
黃源協 (2000a)。社會照顧服務輸送模式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 (2),179-219。
彭媁琳,呂雪慧 (2019,8月5日)。人口重大危機 臺灣首見 死亡數超過出生數。中時電子報。2019年8月5日查詢,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805000159-260202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 (2019)。108年4月新竹市人口統計指指標月報。2019年10月13日查詢。取自 https://dep-auditing.hccg.gov.tw/uploaddowndoc?file=MonthlyStatistics/201905221700510.pdf&filedisplay=108年04月新竹市人口統計指標月報_完整.pdf&flag=doc
新竹市政府衛生局(2018)。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新竹市衛生局。2020年2月22日查詢。取自https://dep.hcchb.gov.tw/uploaddowndoc?file=announcement/201804201159461.pdf&filedisplay=社會處-社區關懷據點.pdf&flag=doc
新竹勝利堂網站。2019年12月8日查詢。取自 https://victorychurch.org.tw/
新竹勝利堂年刋 (2003丶2010)。社服部事工介紹。未出版
楊志良 (2010)。由活躍老化觀點建構國民健康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132, 26-40。
楊欣恩 (2001)。臺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系統編號U0021-2603200719114262)
詹涵雯 (2008)。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yzyje
趙國光 (2018)。老人與靈性照顧—以臺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ucjtq8
趙善如丶蕭誠佑丶黃松林丶江玉娟丶郭惠怡丶陳素華丶馮秀玉 (2007)。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7,186-217。
趙碧華丶莊秀美丶頼兩陽 (2008)。臺灣地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現況分析。以家庭、社區為基礎的福利社會建構與社區福利專業人才培育—臺灣、日本的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齡照顧發展藍圖 (2017)。臺灣教會公報,第3387期。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acts.pct.org.tw/PCTContent/ModuleControl/downfile/3387-16c.pdf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事工網站。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www.pct.org.tw/ministry.aspx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關於松大。2019年12月4日查詢。取自https://www.pbc.org.tw/關於松大/
潘乃欣 (2019,9月19日)。變老了!年輕人不愛來 竹科員工平均年齡增為 37.6歲。聯合新聞網。2019年9月28查詢。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4055868
蔡欣達 (2006)。臺灣天主教會社會服務發展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bhu25
鄭琇芬 (1996)。成功社區老年民眾參與衛生教育活動之動機與障礙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d7juw
賴兩陽 (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實施成效分析。少子高齡社會的福祉政策之實踐與發展-臺灣、日本的比較與研究-國際研討會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 (2019)。社區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2019/10/10查詢,取自https://ccare.sfaa.gov.tw/home/community-point
衛福部 (2016)。高齡友善樂活臺灣。衛生福利部季刋,10,12-15。
衛福部 (2020)。長照十年計畫2.0--社區整體照顧模式。2020/05/20查詢。取自 https://1966.gov.tw/LTC/cp-4006-42523-201.html
監察院 (2017)。監察院全球資訊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調查報告。調查字號 : 106內調0054,公告日期:106/09/08。2020/02/22查詢,取自 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1&n=133&_Query=ccbc79a1-8ec5-4874-9fe7-f417b84f7340
盧錦華 (2001a)。探索信仰與社會服務的結合 (二),<神學縱橫>,基督教週報。第1903期。2019年11月25日查詢。取自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1/ta3015.htm
盧錦華 (2001b)。探索信仰與社會服務的結合(四),<神學縱橫>,基督教週報。第1905期。2019年11月25日查詢。取自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1/ta3088.htm
薪人 (譯) (2000)。John Scott著。回顧洛桑,前瞻2000。臺北:校園書房。
薛東埠 & 林玉婷 (2009)。高齡學習 [樂齡學習] 組織之行政比較-以新加坡及臺灣為例。 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3), 49-63。
謝明原 (2019)。我國高齡服務機構資源運用與整合策略 :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aps6s
顏如雪 (2012)。士林牧愛堂經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個案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ec7kxb
魏惠娟丶胡夢鯨丶王維旎 (2007)。學習社會行動園區整合型規劃硏究 : 高齡學習之規劃研究計劃。臺北 : 教育部。
魏惠娟丶胡夢鯨丶陳冠良 (2010)。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 : McClusky需求幅度理論的應用。成人及终身教育學刊,15,115-150。
羅雅馨 (2011)。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 (系統編號U0021-1610201315254843 )
藍苔菁 (2011)。從社會參與角度談退休後的生涯規劃。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52期,57-63。
蘇景輝 (2000). 結合社區資源從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 林瑞欽 (編),新臺灣社會發展學術論叢:社區篇, (頁219-234)。臺北 : 允晨文化。
顧美芬 (2018,8月19日)。盡心盡力盡意愛神,我到底「盡」了沒? (每分每秒有祢)。信望愛全球資訊網,2019年11月22日查詢,取自https://www.fhl.net/main/home/home80.html
二丶英文部分
Chiu, C., Hu, Y., & Yu, Y. (2014). Surfing the net in 50t adults in Taiwan: Change in level and purpose of Internet use in Taiwan 2004-2012. Gerontechnology, 13 (2), 190.
Crowther, M. R., Parker, M. W., Achenbaum, W. A., Larimore, W. L., & Koenig, H. G. (2002). Rowe and Kahn’s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revisited: Positive spirituality, the forgotten factor. The Gerontologist, 42(5), 613-620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Kane, M., & Cook, L. (2013). Dementia 2013: The hidden voice of loneliness. Alzheimer's Society, 78.
Lamdin L., & Fugate, M. (1997). Elder learning : 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 Phoenix, Arizona: Oryx Press.
McClusky, H. Y. (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issuses, Washington, D.C. :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Moore, R. C., Depp, C.A., R. C. Wetherell, J. L., Lenze, E. J. (2016).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versus standard assessment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indfulness,depressed mood, and anxiety among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75, 8 116-123.
Office of Health and Information Highway, Canada. 1998.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in Tele-homecare: Background paper. Retrieved March 14, 2018, from http://publications.gc.ca/ collections/Collection/H21-168-1998E.pdf
Payne, M. (1995).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y care. London : Macmillan.
Peterson, D. 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sey-Bass.
Rowe, J. W., &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Rowe, J. W., & Kahn, R. L. (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 Dell
Schuurmans, J., van der Linden, J. L., van Ballegooijen, W., Ruwaard, J., Stek, M. L., Smit, J.J., & Riper, H., (2016), Tablet-based support for older adults with severe mood disorderstreated in an ambulatory geriatric psychiatry setting: Protocol of a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eCare@Home platform, The Journal of Internet Interventions, 6, 22-28.
Walker, A. (1982). The meaning and social division of community care. In Walker, A. (Ed.) Community care-the family, the state and social policy (pp.13-19). London : Basil Blackwell & Martin Robertson.
WHO (2002). 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Retrieved from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67215/WHO_NMH_NPH_02.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