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麗娟
論文名稱: 設教興財:清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
指導教授: 莊吉發清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5
中文關鍵詞: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宗教經費根基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1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在下層社會普遍流傳的緣由甚多,其中經濟因素的考量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一項因素。據相關檔案資料的記載,民間秘密宗教教首多半因為貧苦難度,遂起意倡立秘密教門,編造一套解脫現世苦難、追求來生富貴的三劫歷轉理論,運用民俗醫療等方式,引人入教,藉此獲取經濟利益。秘密教派透過各種途徑與名目向教徒收取錢文,諸如傳授教法、做會上供、舉行儀式、製造符咒、為人治病、協辦喪事等方式增加教派的財源,不但便於教派活動的進行,同時亦有助於教首生計的維持。至於教徒之所以願意納錢習教,亦有其精神寄託與現實利益的考量。一則是因嚮往來生富貴的理論可以擺脫現世的貧窮,二則也是為了日後能夠謀取教職可以傳徒收錢。可見傳教與入教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使得許多下層社會人士熱衷信奉民間秘密宗教,難以用官方力量予以完全查禁。民間秘密宗教透過輾轉傳徒的方式,擴大教派規模,不但使其組織體系亦趨於完備,也使得教派得以累積可觀的經費,少者數兩至數十銀兩,乃至數百銀兩,多者可達數千兩至數萬銀兩之多。至於教首對於教派經費的支配,除了一部份用之於教內的聚會活動、救濟貧窮教或是公益活動之外,多半是由其自行私用。如果是獲得經費較少的教首可購得若干的米糧或土地,尚得以維持日常所需。至於獲得充裕經費的教首則因而傳教致富,過著富裕的生活,並將此特權由其家族子孫承繼。總之,如果從乾嘉道時期民間秘密教派經費的分配情形來看,在討論教派是否具有福利功能時,恐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眾多教派的經費往往獨厚於教首,而無法廣澤於全部的教徒。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民間祕密宗教發展概述…………………………………………9 第一節 清代以前民間秘密宗教發展綜述…………………………………………9 第二節 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的盛行與衍生 ………………………………27 第三節 清代前中期民間秘密宗教的教義與儀式 ………………………………44 第三章 從經濟誘因看民間秘密宗教的傳教活動 …………………………………62 第一節 清廷對民間秘密宗教的查禁律例 ………………………………………62 第二節 教首的興教動機及其傳教條件 …………………………………………73 第三節 民間秘密宗教傳教的途徑………………………………………………101 第四章 民間秘密宗教吸收經費的方式……………………………………………122 第一節 教派吸收經費的模式……………………………………………………122 第二節 教徒納錢的緣由…………………………………………………………153 第五章 民間秘密宗教經費的流向與累積…………………………………………173 第一節 民間秘密宗教發展與組織的建立………………………………………173 第二節 經費的匯送與管理………………………………………………………192 第三節 經費的累積………………………………………………………………205 第六章 民間秘密宗教經費的運用與教派的發展…………………………………221 第一節 民間秘密宗教經費的運用………………………………………………221 第二節 民間秘密宗教經費的運用對教派發展的影響…………………………234 第三節 民間秘密宗教與秘密會黨經費運用的比較……………………………245 第四節 民間秘密宗教與正統宗教經費運用的比較……………………………258 第五節 清廷對民間秘密宗教籌措經費活動的審理……………………………270 第七章 結論…………………………………………………………………………286

    一、 中文部份
    1.檔案資料
    《上諭檔》(方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東案口供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34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1980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第1-75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1988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第1-34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第1-20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1996年)。
    《剿辦教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勦辦南山教匪清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維新書局,1972年)。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3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清代農民戰爭起義史資料選編》,第5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編,《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輯。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喬志強編,《曹順起義史料彙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楊 納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黎 青主編,《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出版社不詳,1999年)。
    蔣維明編,《川湖陝白蓮教起義資料輯錄》,微縮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官書典籍
    《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學生書局,1959年)。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據光緒25年刻本影印。
    《御製文餘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道光年間武英殿本)。
    (清)石 侯編,《勘靖教匪述編》,據道光 6年刊本,中國方略叢書,第 1輯,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托津奉敕撰,《欽定平定教匪紀略》,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紀事本末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那文毅公奏摺》,(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蔣良麟原纂,王光謙改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清)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1年),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3宗教文獻
    (唐)懷海集編,(清)儀潤證義,(清)妙永校閱,《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收入於《禪宗集成》,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志 磐,《佛祖統紀》,收入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明)祩 宏,《正訛集》,收入於《雲棲法彙》,(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明)密 藏編,《藏逸經書標目》,收入於《大藏經補編》,第14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明)福徵述疏,《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疏》,民國元年嘉興譚氏承啟堂校刊藍印本。
    《三祖行腳因由寶卷》,(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
    (清)杭世駿撰,《武林理安寺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21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據光緒4年刊本。
    王亨彥,《普陀洛迦新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10冊,(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據民國13年排印本影印。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林立仁整編,《五部六冊經卷》,(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年)。
    管藍田傳抄,《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北京慈誠印刷局石印本,1929年印行,影本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釋光印重修,《九華山志》,收入於《中國佛寺志》,第72冊,(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據民國27年排印本影印。
    4.地方志書
    (清)吳中彥修,《重修廣平府志》,光緒19年重修,20年刊本。
    (清)婁一均修、周翼等纂,《鄒縣志》,康熙5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東省,第 38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楊廷烈纂修,《房縣志》,據同治4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劉紹文修、洪錫疇纂,《道光城口廳志》,據道光24年刻本影印,中國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第51輯,(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5.明清文集
    (明)王以悟,《王惺所先生文集》,明天啟年刊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名人筆記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明)岳和聲,《餐微子集》,《明季史料集珍》,第2輯,(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7年)。
    (明)范 濂,《雲間據目鈔》,收入於《叢書集成‧三編》,史地類,第8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明)陳 建,《皇明從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張鳳翔,《撫畿疏草》,微卷,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黃尊素,《說略》。
    (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據明刊本影印。
    (清)王 逋,《蚓菴瑣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昭 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清)徐 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黃育楩,《破邪詳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輯。
    (清)採蘅子,《蟲鳴漫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清)潘相潤,《曫文書屋集略》(清刊本)。
    (清)顏 元,《四存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蘭簃外史,《靖逆記》,道光辛丑年(二十一年),文海堂刊本。
    6.專書著作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王嗣芬,《清代中期川陝楚流動人口與社會案件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祕密宗教之政策(1821─19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熙遠,《桂西民間秘密宗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伊‧凡‧亞布洛柯夫原著,王孝雲、王學富譯,《宗教社會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第8卷《明代》,(臺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第9卷《清代前期》,(臺北:地球出版社,1995年)。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何其敏,《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育民、邵 雍,《中國幫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洪美華,《清代民間祕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郭 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肇璧,《雍正皇帝與清代佛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連立昌,《福建祕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再版)。
    韋 伯原著,劉 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喻松青,《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黃靜華,《川楚白蓮教亂中的堅壁清野及其主體──堡寨與團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于珊,《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反天主教之心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斯坦伯克(E.D. Starbuck)原著,楊宜音譯,《宗教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趙 岡、陳鍾毅,《中國歷史上的勞動力市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蔡瓊瑤,《民間宗教與土客關係研究──以清代中葉閩浙贛皖棚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戴玄之,《中國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謝和耐著,耿 昇譯,《中國五-- 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濮文起,《民間宗教與結社》,(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祕密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濮文起主編,《中國民間祕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臺2版)。
    羅納德.L.約翰斯通(Ronald L.Johnstone)原著,尹今黎、張 蕾譯,《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期刊論文:
    王爾敏,〈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之生態環境與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
    王爾敏,〈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年。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的諸種表現與特徵〉,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87年2月。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發展概述〉,收入於南開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清王朝的建立、階層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世瑜,〈天津紅陽教調查研究〉,《民間宗教》,第 2期,1996年。
    李尚英,〈震卦教與林清、李文成起義〉,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1988年12月。
    李尚英,〈乾嘉時期的悄悄會及其反清活動〉,《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 1期。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收入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
    李濟賢,〈白蓮教主王森王好賢不是農民起義領袖〉,《文史》,第13輯,1982年。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
    宋光宇,〈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教派的基本結構〉,收入於謝世忠、孫寶鋼編,《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授華誕論文集》,(臺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宋 軍,〈清代紅陽教與鄉土社會〉,《清史研究》,1997年2期。
    吳永猛,〈中國佛教經濟之發展〉,收入於張曼濤主編,《佛教經濟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周作人,〈無生老母的信息〉,《知堂乙酉文編》,收入於《周作人先生文集》,第19冊,(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南懷瑾,〈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收入於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馬西沙,〈略論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兩種發展趨勢〉,《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 1期。
    馬西沙,〈八卦教世襲傳統家族的興衰─清前期八卦教初探〉,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4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馬西沙,〈先天教與曹順事件始末〉,《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 1期。
    馬西沙,〈寶卷與道教的煉養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3期。
    秦寶琦,〈清前期祕密社會簡論〉,《清史研究》,1992年 1期。
    秦寶琦,〈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秘密教門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關係〉,《清史研究》,1997年2期。
    徐長安,〈中國民間宗教的特點及歷史作用淺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2期。
    莊吉發,〈清代三陽教的起源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63卷第 5期,1981年。
    莊吉發,〈清代道光年間的祕密宗教〉,《大陸雜誌》,第65卷第2期,1982年。
    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祕密社會〉,收入於《中國文化新論──吾土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莊吉發,〈清代青蓮教的發展〉,《大陸雜誌》,第71卷第 5期,1985年。
    莊吉發,〈清代清茶門教的傳佈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68卷第 6期,1984 年。
    莊吉發,〈清代八卦教的組織及信仰〉,《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上)〉,《大陸雜誌》,第74卷第 4期,1987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下)〉,《大陸雜誌》,第74卷第 5期,1987年。
    莊吉發,〈清朝祕密宗教的政治意識〉,收入於《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87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第80卷第2期,1991年。
    莊吉發,〈從取締民間祕密宗教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收入於《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91年)。
    莊吉發,〈清代政治與民間信仰〉,收入該氏著《清史論集》,第1集,(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社會的財源〉,收入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上冊。
    喻松青,〈明清時代民間的宗教信仰與祕密結社〉,收入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第 1輯。
    喻松青,〈清茶門教考析〉,收入於《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
    喻松青,〈關於明清時期民間祕密宗教研究的幾點意見〉,《清史研究通訊》,1983年1期。
    張書才,〈《聖武記》所記白蓮教起義史料辨誤〉,《文獻》,第 1期,1979年。
    曹仕邦,〈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
    黃啟江,〈北宋時期兩浙的彌陀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1996年。
    黃啟江,〈彌陀淨土的追尋---北宋「往生西方」著作的探討〉,《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1期,1998年。
    楊惠南,〈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收入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楊聯陞,〈佛教寺院與國史上四種籌措金錢的制度〉,收入於該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葉文心,〈人「神」之間──淺論十八世紀的羅教〉,《史學評論》,第2期,1980年。
    劉錚雲,〈清代的宗教結社──以直隸省老理會為例的個案研究〉,《食貨》,第15卷第11、12期,1986年。
    劉子揚,〈清代祕密宗教檔案史料概述〉,《歷史檔案》,1986年 3期。
    鄭志明,〈明代無為教的宗教思想─新興宗教的文化現象〉,收入於該氏著,《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藍吉富,〈關於白雲宗之形成及滅亡的若干考察〉,《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2期。
    濮文起,〈《定劫寶卷》管窺〉,《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 1期。
    韓秉方,〈清代的紅陽教〉,見《清史研究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第7輯。
    韓秉方,〈羅教《五部六冊》寶卷的思想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 4期。
    韓秉方,〈羅教及其社會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1期。
    (美)韓書瑞原著,楊品泉譯,〈"叛亂"與"叛亂"之間的關係──清代的教派家族體系〉,《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二、 日文部份
    小林一美,〈中華帝國祕密社會──中國多種多樣宗教結社祕密結社
    成長、發展──〉,收入於神奈川大學人文學研究所編,《秘密社會國家》,
    (東京:勁草書房,1995年)。
    小柳司氣太編著,《白雲觀志》,(東京:東方文化學院),1934年。
    田仲一成,〈清代浙東宗族組織形成宗祠演劇機能〉,《東洋史研
    究》,卷44,號4,1986年。
    臼井丘,〈清朝中期收元教系譜〉,收入於野口鐵郎編,《中國史亂
    構圖──筑波大學創立十週年記念東洋史論集》,(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86年)。
    臼井丘,〈清中期河南鹿邑縣王氏一族活動〉,收入於秋田觀編,《道教宗教文化》,
    (東京:平河出版社,1986年)。
    吉岡義豐,〈民眾社會寶卷流宗教展開〉,收入於《吉岡義豐著作集》,第 1
    卷,(東京:五月書房,1988年)。
    谷川道雄、森正夫編,《中國民眾叛亂史》,第3卷,(東京:平凡社,1982年)。
    佐佐木正哉,〈嘉慶年間白蓮教結社──林清.李文成集團場合〉,《國學院雜誌》,
    第77卷第 3期,1976年。
    佐佐木衛,《中國民眾社會秩序》,(東京:東方書店,1993年)。
    佐藤公彥,〈道光十五年山西趙城先天教反亂〉,收入於《中國史社會
    民眾──增淵龍夫先生退官記念論文集》,(東京:汲古書屋,1983年)。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物價經濟變動》,(東京:研文出版社,1997年)。
    酒井忠夫,〈明末新興民眾信仰集團〉,《東方宗教》,第48號,1976
    年。
    栗田智,〈天理教亂〉,《史苑》,第41卷 2號,1982年。
    道端良秀,《中國?教社會經濟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年)。
    淺井紀,〈道光青蓮教案〉,《東海史學》,第11號,1976年。
    淺井紀,〈明清宗教結社民眾〉,收入於《元明清時期國家支配民眾像的
    再檢討──支配中國的特質》,(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1984年)。
    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研究》,(東京:山本書店出版部,1990年)。
    鈴木中正,《中國史革命宗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年)。
    野口鐵郎,〈明代宗教結社教徒問題〉,《東方宗教》,第13、14號,1958年。
    野口鐵郎,〈天啟徐鴻儒亂(上)〉,《東方宗教》,第20號,1962年。
    野口鐵郎,〈天啟徐鴻儒亂(下)〉,《東方宗教》,第21號,1963年。
    野口鐵郎,〈中國祕密宗教術〉,《史境》,第 8號,1984年。
    野口鐵郎,《明代白蓮教史研究》,(東京:雄山閣出版社,1985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邪教」結社民眾〉,《史潮》,第18號,1985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正教"邪教"〉,收入於《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1991年)。
    澤田瑞穗,《校注破邪詳辯》,(東京:道教刊行會,昭和47年)。
    澤田瑞穗,〈道光白陽教始末〉,《東方學論集》,第1輯,1954年。
    三、英文部份
    Averill, Stephen C.
    1983 "The Shed People and the Opening of the Yangzi Highlands", Modern
    China, 9,1:84-126.
    Barend, J. Ter Harr
    1992 The White Lotus Teachings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Leiden:E.J.
    Brill)
    Bell, Catherine
    1989 "Religion and Chinese Culture: Toward an Assessment of "Popular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 29,1:35-57.
    Chesneaux, Jean
    1971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vis, Fei-Ling
    1977 Primitive Revolutionaries of China: A Study of Secret Societie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Dunstheimer, Guillaume
    1972 "Some Religious Aspects of Secret Societies", in Chesneaux, Jean ed.,
    Popular Movement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Chima 1840-1950,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uerwerker, Albert
    1975 Rebell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Harrell, Stevan & Perry, Elizabeth J.
    1982 "Syncretic Sects i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China, 8,3:283-303.
    Kelley, David E.
    1982 "Temples and Tribute Fleets:The Luo Sect and Boatmen's Association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odern China, 8,3:361-391.
    Kuhn, Philip A.
    197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96-186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quin, Susan
    1976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Shantung Rebellion: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Connections Between Rebellion:Sect Family Networks in the Qing
    China", Modern China, 8,3:337-360.
    1985 "The Transmission of White Lotus Sectar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 Ming and Ch'ing Pao-chuan",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quin, Susan & Rawski, Evelyn S.
    1987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vermyer, Daniel L.
    1977 Folk Buddhist Religion: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Alternatives: Popular Religious Sects in Chinese Society",Modern
    China, 7,2:153-190.
    1986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 Ming and Ch'ing Pao-chuan",
    in David Johnson et al(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vermyer, Daniel L. & Thomas Li Shiyu
    1992 "The Oldest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20:17-31.
    Seiwert, Hubert
    1991 "Popular Religious Sects in South-East China: Sect Conne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Luo Jiao/Bailian Jiao Dichotomy",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20:33-60.
    Shek, Richard
    1980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Late Ming:Sectarianism and Popular Thought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California, Berkeley. (Ann Arbor : U. M. I.,1982)
    1981 "Elite and Popular Reformism in Late Ming:The Traditions of Wang
    Yang-ming and Lo Ch'ing",收入於《歷史民眾文化---酒井忠
    夫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
    1982 "Millenarianism Without Rebellion:The Huangtian Dao in North China",
    Modern China, 8,3:305-336.
    1988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Orthodoxy versus Heterodoxy",收入於
    李齊芳主編,《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
    學歷史學系) 。
    1989 "Eternal Mother Religion:Its Role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
    收入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近代史組》,上冊,(臺
    北:中央研究院)。
    Weller, Robert P.
    1983 "Sectaria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Action in China", Modern China,
    8,4:463-483.
    Yang, C. K.
    196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