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培凱 Pei-Kai, Chen |
---|---|
論文名稱: |
中學地球科學教師個人背景與其地球科學教育目標看法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俊彥
Chang, Chun-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地球科學 、地球科學教師 、科學教育目標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調查中學地科教師在理想和實際教學中,對地球科學教育目標重要性的看法,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間的差異。首先利用問卷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九十二學年度,任教地球科學之中學教師一千名,有效問卷為702份,用SPSS10統計軟體分析,再從中選取六位具代表性的教師,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研究結果為:(1)教師首重「學生具備基本的地球科學概念」,並結合日常生活的地球科學教育目標,最不重視「科學的歷史、本質、重要性及其與科技的關係」。(2)不同背景變項的排序相關大多達顯著(p<.01);而在實際教學中,若年齡層差越多,排序情況越不相似。(3)理想狀況的重要性大於實際過程的前二名都屬於情意態度的目標;而實際過程中的重要性大於理想狀況的前兩名則都屬於就學的目標(4)年紀越大,理想和現實的平均差距明顯越小。(5)由訪談可知,升學主義、學生程度差異及教學時數少會造成理想和現實間的差距。
王秀惠、蔣佳玲(2005)。高雄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7,67-80。
呂百理(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春生(1998)。高級中學地球科學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科學教育月刊,212,22-27。
李春生、周家祥、萬義昺(1996)。簡介美國地球體系教育(ESE)。科學教育月刊,187, 28-42。
沈珊珊(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市:正中。
余杰紘(2006)。科學教師實施探究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蓮(2006)。科學探究活動中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能力及認識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昇翰(2006)。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對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修訂方向之研究。
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賜郎(2005)。高中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觀之科學教室環境經營策略。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6。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臺北市:五南。
邱美虹(1994)。科學課程革新-評介 Project 2061,SS & C 和STS理念。科學教育月刊,174,2-14。
邱美虹、周金城(2005)。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9-40。
周岱學(2003)。STS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侯怡如(2003)。由考試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國學生在TIMSS 1999 的答題表現- 生命科學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玫良(1995)。國中工藝/生活科技解決問題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嘉音(2002)。國中理化科教師教學類型與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基礎地球科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2007年6月2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地球科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163.32.57.18/~kghs_earth/
張自立、辛懷梓(2003)。在職國小教師對物理的態度及對物理教學與學習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67~192。
黃佩貞(2003)。臺北市國中科學教師對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態度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玉(1999)。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1),71-90。
傅麗玉(2003)。整合鄉土文化與科學課程之教學經驗。2007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6/14.pdf
楊惠玲(2005)。從學習環境與對學科態度評估地球系統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教育發展簡史。臺北市:文景
靳知勤(2002a)。「有素養」或「無素養」?— 解讀非科學主修大學生對三項全球性環境問題之敘述表徵。科學教育學刊,10(1),59-86。
靳知勤(2002b)。效化「基本科學素養」問卷。科學教育學刊,10(3),287-308。
廖祐杰(2006)。在職教師實施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琪(2005)。從地球系統教育看我國科學課程與環境教育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妃、劉聖忠、段曉林(2005)。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觀與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2),169-190。
鄭湧涇(2005)。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284,2-21。
賴麗琴(2001)。以「地球系統」為統整主軸之多元教學模組的研發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18。
韓順興(2005)。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
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AAAS (1989).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ci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project2061.org/publications/sfaa/default.htm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 (2nd ed.).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DeBoer, G. E. (2000). Scientific literacy: Another look at it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 582-601.
Eliot,C.E.(1898). Educational reform. New York: Century
The 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1994), Pub. L. 103-227
http://lamar.colostate.edu/~hillger/laws/goals-2000.html
King,K.P.(2001). Technology, science teaching,and literacy: A century of growth.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augksch, R. C. (2000).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overview. Science education, 84, 71-94.
Mayer, V. J. & Armstrong, R. E. (1990). What every 17-year old should know about planet Earth: The report of a conference of educators and geo-scientists. Science Education, 74 (2), 155-165.
Miller, J. D. (1998). The measurement of civic scientific.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7, 203-22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