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肅容 Sue-rong chen |
---|---|
論文名稱: |
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 The Study of Fishery Ecology in Chiku lagoon |
指導教授: |
陳憲明
Chen, Hsien-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七股潟湖 、漁業生態 、牡蠣養殖 、定置漁業 、魚塭 、共生 |
英文關鍵詞: | Chiku lagoon, fishery ecology, oyster farming, fixed fishery, fishponds, symbio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所
論文名稱: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
指導教授:陳憲明老師
論文內容:全文共十一萬餘字,分六章十七節,約以1900字簡要說明
摘要
人文地理學以人為本,關切「地方」、「空間」及「地景」的社會建構本質,去發現根植於地方和地景圖像裡的意義和行動意涵,以理解生活事件的意義、價值和人類意涵,其中包括人類之所為以及其為何有所為等層面的探討。
而地理學的生態模式是以生態為藍本,整合區域中與其主題相關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達成生態研究的最高目標,即呈現一種經由人所賦予、強化、認識和接受的人與地方互動過程,以及人在空間的活動、對空間認識而形成之具有空間特殊形式、意義與功能的地方特性。
身為地理學的學習者,筆者為世居台南縣七股鄉農村的第五代子孫,直至1996年參與地方社團活動方知昔日台江內海最寬廣水域的殘存部分---即七股潟湖區之所在,更遑論知悉其所扮演包括七股、西港、佳里、將軍及麻豆等地區重要的防洪功能。同時,面對多年來因「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所引發各方團體論戰,以數階段環評(EIA)的出爐與退回等複雜多變的糾結情勢,自己不禁思考:
一、七股潟湖區此一「生態敏感地區」究竟是何種性質的生態體系?(第
二章)
二、附近依此生態體系所發展出的生產活動之時空歷程為何?(第三、
四、五章)
三、諸類漁業活動彼此間與此潟湖區生態系統之共生關係為何?(第五章第
四節)
四、諸類漁業活動共生關係未來是否有更佳的發展方式?(第六章)
因此本研究是以重視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s)的地理學脈絡為基礎,透過共生生態的觀點,以漁業景觀的型態(patterns)作為界定潟湖區固有空間秩序的指標,將人視為自然界生態原則的一環,深入瞭解此一空間單位內眾漁業景觀的起源、遷移與運作過程,故需透過收集詳細的經驗證據以協助辨認指明其變遷過程中空間分化的性質、成因與結果。因故本研究即企圖為一個以潟湖區為中心的區域單位,其自然、生物與文化特質的共生模式之運行機制提出其適當的解釋。
而本研究課題乃在呈現一個於潟湖區生態體系規模度(scale)及其環境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y)、漁業經營的多樣性(diversity)等層面均堪稱台灣地區代表型---七股潟湖區居民與潟湖區之間,如何透過漁業經營的過程維持一個異質機能性有機體的相互依賴之共生(symbiosis)生態關係,以及居民與居民之具有相同需求的個體間,如何結合成一個有利之生活情境的凝聚行動之互生(commensalism)模式,進而形成一個人群間相互依賴、互補的生活網絡關係。
本研究是以七股潟湖區漁業活動的產業型態為指標,依潟湖區聚落人地互動關係而劃定研究範圍。因此依其漁業活動作用過程所界定的社會互動場所之空間單位,共計有:陸域鹹水魚塭區、潟湖區貝類養殖區(牡蠣、文蛤)、潟湖區與溪口定置「網笱」等區。並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此一生態敏感地區,過去到現在的演變,即人類於其本身存在的歷程裡,如何發明新的思考與行動方式,如何發明技術以適應外在環境的轉變,包括運用潟湖區本身的物理條件、漁民對潟湖區的理解及其個人的條件、生產活動的社會條件,以及置身潟湖區漁業經營的參與者彼此間的關係等條件,以探究其何以致此的原因。
因此筆者以田野實察與相關文獻探討的方法,研究發現:
一、透過行動主體其漁業生產技術的工作模式運作下,共同享用潟湖區空間資源的牡蠣、魚塭養殖和魚類捕撈等三種漁業型態,透過不同生物間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形成三方獲益,且一方沒有對方時也可以生存的一種聯合,進而衍生出漁業行動主體間的共生關係,即七股潟湖區漁業活動的互利共生(mutualism)關係,是由魚、貝類生物間的共生經漁業經營類型的共生,到漁業行動主體間的共生過程,且其漁業生態的共生關係由淺而深,即由過去「枝仔蚵」到2、30年前開始的「吊蚵」的牡蠣養殖過程,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對來自陸域鹹水魚塭區或河流溝渠,能幫助牡蠣生長、肥滿的肥水需求程度亦相對提高,因此即在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過程中,便有一維繫著不同漁業型態經營者間的互利共生關係存在。
二、同時,隨著近年來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加上公部門在七股潟湖區的「鹽田化」、「魚塭化」措施,潟湖區漁業資源不若3、40年前的光景,更由於潟湖區定置「網笱」漁具數量的增加,因此對收「網笱」的定置者而言,牡蠣蚵棚其作為人工漁場的重要性亦相對提高,由此看出定置「網笱」與牡蠣養殖漁業兩者之間其漁業生態共生關係由淺而深的發展特性。
三、經由潟湖區居民對七股潟湖區自然生態的知覺、認識及瞭解,到利用潟湖區資源所從事的漁業活動,潟湖區漁業生產空間的特殊形式逐漸形成,進而展現出七股潟湖區其作為漁業活動的空間功能,所以潟湖區水域空間對漁民的意義於焉產生。因此對目前在漁撈、養殖技術的演進發展條件下,其生活與生產上結合潟湖區空間與個人能力,在每日規律有脈絡的時空間路徑上充分依賴潟湖區水域的潟湖區或陸域區漁業行動主體而言,七股潟湖區就是一個有意義的空間,即透過漁業活動的過程,潟湖區空間的形式形成。
一、中、日文統計資料
台灣現 住人口統計(明治38年~昭和8年)
台灣常 住人口統計(昭和9~17年)
第二次 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元年)
第一回 台灣國勢調查要覽表(第三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大正9年)
國勢調 查結果表(昭和5年)
國勢調 查第四回(昭和10年)
台灣總 總督書第九至十六統計書(1905-1912年)
台灣省
農林廳漁業局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漁業年報(1978-1997年)
二、中文部份
丁雲源
1966
〈七股魚塭魚蝦混養的示範試驗〉,《台灣省水產試驗所試驗報告第12
號》,101。
小笠原
1968 義光著 陳茂松譯
〈臺灣之牡蠣養殖現況及其展望〉,《中國水產》,187:4-7。
中山大
1993 學海洋研究所
台南縣公共水域漁業權規劃規劃報告,29。
中國農
1959 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臺灣省沿岸漁業漁具調查報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刊第二十九號》,60。
中國農
1973 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臺灣之漁具與漁法〉,《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特十一號》,25。
孔慶麗
1993
《嘉南沿海養殖村落的生態變遷-以虎尾寮與雙春之個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片岡嚴
1921
1994 著 陳金田 譯
《台灣風俗誌》,231。
王志弘
1990 譯
《人文地理學詞典》選譯。
王志弘
1995
《空間的社會分析》,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秋季班授課講義,161、166。
王志明
1998
〈從空前絕後的最大到快速縮減、終將消失-台江的地形變遷〉,《大自然》,59:30。
台南市
1977 志卷一土地志‧地理氣候篇
圖三、四、五、六,台南市政府。
台南縣
1980 志
卷十附錄,42、48。
台南縣
1982 政府民政局
《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195。
台南縣
1957 政府
《台南縣志稿》,3、108。
台灣大
1995 學地理研究所
《海岸溼地、沙丘、沙洲與潟湖敏感地區之調查研究-台灣西海岸資源調查與環境因子之分析調查》,圖1-4-4。
田渙玉
1977 編
《水產養殖要覽》,漁牧科學雜誌社,102。
石再添
1979 〈台灣西南部嘉南海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5:11-12。
伊能嘉
1991 矩
《台灣文化志》下卷中譯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493、491。
伊能嘉
1996 矩 著 楊南郡 譯
《台灣踏查日記(上)》,遠流,251。
江麗英
1991 《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
1963 海埔地開發委員會
《台南區海埔地曾文示範區開發規劃報告》
1963 《南部海埔地調查規劃報告》
1963 《台南海埔地調查報告》
何金鑄
1972
《台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全安
1987
《海岸地帶資源規劃與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海岸為個案》,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念真
1997
《台灣念真情》,麥田,131。
吳淑娟
1990
《臺灣省龍鬚菜養殖事業的生產成本分析及其需求市場之研究》,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榮
1955
〈採訪記〉,《南瀛文獻》,2(3、4):116。
1964 〈採訪記〉,《南瀛文獻》,9:87、89。
李榮涼
1989 張嘉鑫 丁雲源
〈養殖漁業技術推廣改進-確立黑鯛種苗生產技術〉,《台灣水產研究》,47:253、 256-257。
余廷基
1997
〈淺海養蚵〉,《水產養殖》,179。
昂希‧
1979
1994 列斐伏爾 夏鑄九 王志弘 譯
〈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明文,19-21。
林明男
1981
1997
〈深水式虱目魚養殖之理論與實際〉,《漁友月刊》,4(5):35-37、4(6):46-47。
〈龍鬚菜〉,《水產養殖》六版,豐年社,221。
1998 〈從漁業法看報編七股潟湖為濱南工業區所引發的爭議〉,《海岸危基》,晨星,162-194。
林明男
1996 林國彥
〈1971年在曾文海埔地飼養斑節蝦之情形〉,《台南水試研報第壹號》,
1:135。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o土地志地理篇》,台灣省文獻會,383-38。
周鍾瑄
1717
《諸羅縣志》,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五種,16-17。
邵廣昭
1998 郭世榮
〈曾文溪口沿岸魚類群聚之時空變化,水族世界好嬉游〉,《大自然》59:46-51。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6:226、230。
1990 〈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5。
1998 〈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與族群關係〉,《平埔族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8。
洪敏麟
1972
〈笨港之地理變遷〉,《臺灣文獻》,23(2):1。
胡興華
1997
《拓漁臺灣》,臺灣省漁業局,159。
范光龍
1984
〈臺灣沿海及河口污染之一般特性〉,《漁業環境保護》,臺灣省水產學會,35-44。
夏黎明
1996
《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知書房,72、107、129。
夏鑄九
1997 劉可強
《21世紀宣言 台南縣沿海地區發展觀光休閒漁業規劃計畫-一個資源永續發展的新方向:臺灣台南沿海生態旅遊發展個案》,臺灣省漁會,2-1。
翁華鴻
1996
《台南七股地區土壤地形之分析》,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
翁義聰
1996
(鳥‧遺址‧保護區,一塊值得我們疼惜的土地),《大自然》,59:17。
袁 澣
1977
《浮游生物學》,南山堂,3。
張長義
1991
《台灣海岸地區環境資源保育考察研究報告》,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36。
1998 〈台灣海岸地區之定義〉,《海岸危機》,晨星,22-44。
張峰榮
1995
《台灣黑鯛繁殖產業之經濟研究》,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津
1996 石再添 陳翰霖
〈古倒風內海地形變遷之研究〉,《「台灣之第四紀」第六次研討會論文集》,159-163。
張瑞津
1997
〈台灣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7:110-120。
曹永和
1991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聯經,56、168、242、363。
莊乃莉
1992
《「家」的成長與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以台南縣七股鄉榔村為例》, 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陳定祥
1993
《台灣地誌》,南山,841。
陳秀娟
1997
《澎湖望安島與將軍澳嶼維生方式的變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寶
1981
〈三股地區發展年表〉,《三股國小學區村落歷史誌》,30。
陳政典
1995
《雲嘉洲潟海岸之地形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章
1998
1999
《臺灣地名辭典(中冊)》,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專刊,130、169、208。
《臺灣地名辭典(下冊)》,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專刊,225
陳憲明
1989
1990
〈台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
91。
〈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17:16。
1992 〈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8:111、117。
1995 〈認識漁業〉,《國民中學地理科捕教材》,第二冊,國立編譯館,131-
157。
陳蘭婷
1996
《台南縣七股濕地經濟價值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碩士論文。
郭世榮
1986 丁雲源
〈台灣南部養殖魚類臭土味調查研究〉,《農委會漁業特刊第5號》,
47-55。
黃丁郎
1981
〈深水坪虱目魚養殖調查〉,《台灣水產》,338:11-15。
黃文博
1996
〈台南縣濱海三鄉地名初探〉,《南瀛文獻》,41:33、68。
黃重誠
1995
《台灣西南沿岸沙洲地形變遷之研究》,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董德輝
1997
《台灣西南海域澎湖水道變遷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文源
1995
《台南七股地區砂性土壤液化阻抗性質之評估》,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
潘志奇
1959 譯J.W.Da Vidson著
〈清末台灣對外貿易之開放〉,《臺灣銀行季刊》,10(3):155。
潘翰聲
1997
《濕地空間的社會性生產-以台南七股濕地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克襄
1989
《橫越福爾摩沙》,自立報系,20。
鄭火元
1995 歐陽祺
〈積極推廣高附加價值之定置網漁業〉,《中國水產》,491:23。
鄭利榮
1986 編
《海洋漁場學》,徐氏基金會,21。
鄭勝華
1988
〈地理學的教育意義與社會功能〉,《人文及社會科學展望》,幼獅,99-100。
盧嘉興
1963
〈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8:3、5。
薛雅莉
1995
《消失中的溼地森林》,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中心,25。
薛雅惠
1997
《新打港潟湖沿岸區域之轉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永
1999
〈魯凱族的漁撈文化〉,《祐生研究基金會研討會論文集》,120。
韓柏檉
1988
《海洋環境中銅之形態,分佈,生物積累與錯和能力之研究》,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橋權
1997 方力行
《台南縣河川湖泊魚類誌》,64-83。
簡阿秋
1954
〈篊竹養蠣法〉,《漁友半月刊》,31:12-13。
顏興
1962
〈台江續考〉,《南瀛文獻》,7:11。
蘇保堂
1980 丁雲源
〈深水式虱目魚養殖改進試驗研〉,《Bulletin of Taiwan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32:579、584、585。
蘇煥智
1997 謝志誠
《黑面琵鷺的鄉愁》,時報文化,92、253。
三、日文部分
土屋重
1985 雄編
《台灣省台灣事情一班》,成文,314-316。
台灣水
1916 產會
《台灣 水產》,16。
台灣總
1931 督府水產試驗場
《養殖部昭和7年度事業報告,殖產部出版第674號》,56。
臺灣總
1915 督府殖產局
《臺灣之水產》,4:16-17。
1922 《台南州產業狀況》,92。
1939 《台南州 水產》,90。
臨時台
1896 灣土地調查局
養殖池收穫查定書,18-20。
不祥 養池收穫及小租調查書,22-24。
不祥 養池賣買價格及金利調查書,16。
四、西文部分
A.Pred
1984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 : Structuration and the Time- Geography of Becoming Plac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ers,74(2):279-297
D.Gregory
1994
"Contextual theory.''pp.90-93, in R. J. Johnston, D. Gregory and D. M.Smith,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Third edition). Oxford:Blackwell
A.H.Hawley
1950
"Human ecology: 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 New York: 36-40,Roland Press
A.Lipietz,
1994
"Geography, Ecology, Democracy,'' Antipode 28(3): 219-228
P. Haggett
1994
"Geography.'' 221, in R. J. Johnston, D. Gregory and D. M. Smith,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Third edition ). Oxford:Blackwell
Philo, Chris
1989
"Animals ,Geography, and the City: Notes on Inclusions and Exclusion,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13:655
S. Hinchliffe
1994
"Martel,lLuke Ecology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Antipode 27(4): 435-437
H.Torsten
1976
"Geography and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ety.'' Geoforum,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