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文海 Zheng Wen-hai |
---|---|
論文名稱: |
陽上第六聲字調在台語演變的探究 The research of sixth tone on Taiwanese’ evolvement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6 |
中文關鍵詞: | 八音七調 、三十六字母 、文白異讀 、台語第6聲 、陽上聲 |
英文關鍵詞: | eight sounds and seven tones, thirty-six characters, Wen-bai variants, Taiwanese sixth tone, Yang-sha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陽上第六聲字調在台語演變的探究
摘 要
台語字調平上去入四調,再分陰陽共計八聲調;而陽上第6聲,傳統均以等同陰上第2聲視之:久之,變成八音七調,坊間更乏專文論述。本文從陽(濁、下)上第6聲聲字的彙整、標音,並對「三十六字母」清、濁字母中對稱的設計,析論全濁字母移用至相關的清字母及次濁字母清字母化,爬梳台語聲母相異的文白異讀現象,還原陽上第6聲字及調本來的面貌,俾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
本論文分為七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前人相關文獻的探討
第三章 台語文白異讀探討
第四章 台語陽上第六聲全濁 次濁上字調分析
第五章 陽上第六聲字台語與潮州話、泉州音的對照與分析
第六章 分析全濁、次濁上聲的字調演變及歸納統計
第七章 結 論
關鍵詞:八音七調、三十六字母、文白異讀、台語第6聲、陽上聲
The research of sixth tone on Taiwanese’ evolvement
Abstract
Taiwanese has four tones and is being subdivided into Yin and Yang, there’re totally eight tones. Traditionally Yang-shang, the sixth tone, equates to Yin-shang, second tone. There is no dissertation concerned. Therefore, eight sounds and seven tones remain in Taiwanes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the Yang-shang characters, marks with phonetic symbols, and 36-characters’ symmetrical design of Qing-Zhuo characters, this thesis analyzes Quan-Zhuo characters which transfer to related Qing-characters & Ci-Zhuo characters becoming Qing–characters. I hope to clear up the Wen-Bai variants of different Taiwanese consonants, and recover the original of Yang-shang character & tone, to build up the correct conception of cognition.
This master'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They’r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he research of predecessor’ related documents and records.
Chapter 3. The research of Taiwanese Wen-bai variants.
Chapter 4. The collection of Taiwanese sixth tone Yang-shang characters.
Chapter 5.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o-zhou-hua, Quan-zhou-in and sixth tone Yang-shang characters in Taiwanese.
Chapter 6. The analysis of Quan-zhuo & Ci-zhuo variation. Sum and statistics of Quan-zhuo-shang,Ci-zhuo-shang and Qing -shang characters.
Chapter 7. Conclusion.
Key words:eight sounds and seven tones, thirty-six characters, Wen-bai variants, Taiwanese sixth tone, Yang-shang
參考書目
一、字辭典及工具書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1907)。日台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
李添富主編(2007)。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
沈富進(1954年12月20日初版發行,1960年10月10日第六版起增補)彙音寶鑑 。嘉義:文藝學社。
(宋)陳彭年等(2007)。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
周長楫編篡(1998)。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版。
周長楫主編(2006)。閩南方言大辭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守禮編篡(2000)。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吳守禮編篡(1987)。綜合臺灣閩南語基本字典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極燉編著(1992)。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許成章編著(1992)。台灣漢語辭典,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國語推行委員會(2004)。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詞典。台北:教育部。
邱文錫、陳憲國編(1996)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樟樹出版社。
勞允棟編(2005)。英漢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青矗編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楊秀芳編撰(1998)。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教育部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2005)。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龍宇純(2005)。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修編著(1991)。台語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正統主編(2007)。閩南話漳腔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二、一般論著﹝包含學位論文﹞
王峙淵(1997)。漢音學研究。台中:瑞城。
王育德。2002。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
方孝岳(2005)。廣韻韻圖。北京:中華書局。
李淑萍(2006)。康熙字典研究論叢。台北:文津。
林梵居士(1820,依該書「序」所題年代嘉慶庚辰換算西元)。增補十五音。台中:瑞成書局。1996。
林燾、王理嘉(2006)。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竺家寧(1991)。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燾、耿振生(2004)。台北:三民書局。
洪惟仁(1999)。臺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惟仁(1985)。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附:台灣的厦‧客語)〉。台北:新學識文教,台初版。
唐作藩(1994)。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台北:五南圖書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1995)。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馮長青(1987)。比較語音學綱要。台北:國語日報。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三、四)。台南:開朗雜誌事業。
張振與(1997)。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
黄謙(1800,依該書所題年代嘉慶五年換算西元)。增補十五音。台中:瑞成書局1970年10月。
黄典誠(2003)。黄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厦門:厦門大學。
黄勁連總編輯(2008)。台本讀本教師手冊3。台南:真平企業有限公司。
楊秀芳(2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2007)。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
陳新雄(2005)。聲韻學。台北:文史哲。
盧廣誠(1999)。臺灣閩南語詞研究。台北:南天。
鄒晓丽(2002)。傳統音韵學實用教程。上海:上海辭書。
魏建功(2004)。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顏森編纂(2006)。廣集韻譜。南昌:江西人民。
龍異騰(2003)。基礎音韻學。成都:巴蜀書社。
《羅常培文集》編委會 (1999)。羅常培文集。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姚榮松:
(2000c)。〈論台灣閩南語方言詞進入國語詞彙的過程〉,《華文世界》95 期。
(2004a)。〈閩南語漢字書寫的檢討與文字化方向〉,93.3.1,《國文天地》19
卷10 期,pp.485-503。
(2004b)。〈韻律音韻學與文學的詮釋〉,93.12,《國文學誌》第9 期,
pp.17-40,彰化師大國文系。
( 2005)。〈閩南語之正字與俗字〉,94.7.1《國文天地》21 卷2 期,pp.10-21。
.(2006)。〈論吳從宜(守禮)教授的閩南語漢字學〉,2006.4.15,《台灣文學
評論》6 卷2 期,pp.27-45。
(2001b)。《切韻音系的元音音位問題》,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
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主辦,2001 年5 月26-27 日。
(2001d)。《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第七屆閩方言國際研討
會,廈門大學文學院主辦,2001 年11 月3-5 日。
( 2001e)。《從華文文學的地域性看華文教材的編輯》,第四屆東南亞華文教
學研討會,泰國曼谷市主辦,2001 年12 月7-10 日。
(2002a)。《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主辦,2002 年4 月17-28 日。
(2003b)。 專題演講《閩南語漢字書寫的選字問題》,2003 台語文字化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2005b)。《閩方言特徵詞層次試探—兼論考字與求源》,第九屆閩方言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福建師範大學主辦,2005 年10 月25-27 日。
(2000)。《論現代漢語方言詞進入普通話(國請)的過程——以台灣國語新
詞為例》,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41-254,台北:
洪葉文化公司。
(2003)。《漢字在母語(閩南語)教學中的角色》,本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下),pp.83-100,教育部、行政院客委會、行政院原民會主辦,台北
市立師院承辦,2003 年11 月22-23 日。。
(2006)。《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
論文集,pp.233-250,2006 年4 月。__
林香薇:
(2004.1)。〈論閩南語複合詞的內部結構〉,《臺灣語文研究》,2:21-48。
(2003.6)。〈關於《韻鏡》中音韻異常的現象〉,《臺北師院語文集刊》,8:171-192。
(2000.6)。〈閩南語並列式複合詞的詞素序〉,《臺灣人文》,5:263-294。
(1999.6)。〈閩南語語素融合初探〉,《臺灣人文》,4:277-292。
楊秀芳:
(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卷2期,頁41-74,1989年。
(1991)。〈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了」的用法:兼論完成貌助詞「矣」(「也」) 〉,《臺大中文學報》,4期,頁213-283,1991年。
(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卷1期,頁349-394,1992年。
(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比較國語和閩南語的持續貌〉,《華文世界》,65期,頁47-56,1992年。
(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卷1期,頁15-24,1995年。
〈幾個閩語語法成分的時間層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卷1期,頁1-21,1995年3月。(與梅祖麟先生合著,主要著作者為梅先生)
(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卷特刊,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頁111-146,2000年12月。
陳柏齡
(2006)。〈2006 年大陸聲韻學期刊論文選介(一)「7、王艷華:〈《韻表》濁上變去情況研宏---詞彙擴散理論的又一力證〉,《北方論叢》,2006.5:69-73」〉《聲韻學會通訊,第十六期》,2007年7月,高雄: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丁邦新
(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世紀/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