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喬月 Chiau-yue Cheng |
---|---|
論文名稱: |
鐵騎柔情:臺師大自行車環島活動女性參與者角色衝突之研究 A Study of Role Conflict for Female Participant in NTNU Bike Activity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臺師大自行車環島活動 、角色衝突 、性別角色 |
英文關鍵詞: | NTNU Bike Activity, Role Conflict, Gend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女性參與運動容易陷入兩難的情境:既想要在運動上有所表現,又害怕因此失去女性特質,導致女性在參與運動時的角色衝突或形成阻礙。本研究欲瞭解女性參與具有挑戰性、需要堅強毅力及冒險犯難等男性特質之自行車環島活動,在參與過程中所面臨之角色衝突情況及其因應之道。爰此,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2006年6月27日至7月8日參與並完成臺師大自行車環島活動的女性成員為研究對象,受訪對象包含文、理及教育學院等相關科系,共六人進行深度訪談,透過自編「女性參與者之角色衝突訪談綱要」為研究工具,以瞭解女性參與者之角色期望與扮演、角色衝突及其因應處理之道。研究結果指出:受訪個案進行性別角色扮演時,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及社會對女性角色期待之影響,個體具有女性特質,但也兼具部分男性特質,成為中性化個體。僅一位個案外型偏向男性化,導致個體承受壓力與生活不便,而以轉換個人信念、改變外型與逃避壓力的方式因應;在活動參與者角色扮演方面,個體受到安全、經濟、同儕及臺師大精神等社會支持力量,並自我期望能夠實現個人夢想及挑戰目標,進而參與該活動,並積極投入練習而獲得環島機會。但過程中產生兩種角色衝突情境,分別是學生角色與參與者角色衝突、女性角色與參與者之運動形象角色衝突。因應衝突方式則為改變個人信念、角色區隔、逃避壓力及角色標誌等,個體得以繼續扮演參與者角色,直到環島完成而結束該角色扮演。
NTNU Bike Activity is considered a challenging, risky, and masculine activity.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if female participants face role conflicts in the activity and how to deal with situation.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ix female participants by asking their role expectation, role conflicts and the solutions they tried to make.
Based on the result of interview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exual roles of these six femal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ehavior, manner correspond to social expectation. Only one interviewee suffered from some pressure and inconvenience because of her looks doesn’t correspond to social expectation and chose to change her faith about the concept of gender to escape the outside pressure.
When it comes to the role in participating NTNU Bike Activity, these interviewees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y for they got safety and economy guarantee and emotional support by peers. They challenged their limit with positive attitude during the process. However, two kinds of role conflicts occurred. The first role conflict occurred when she had to play the role of a student and a participant at the same time; this caused the problem in allocation of time and role overloading. The second was between gender and athlete including different role expectation and actual change. The participants tried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through transform their faith, separate the roles, escape the outside pressure and mark female characteristic.
王天威(2004)。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市:田園城市。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Nixon Ⅱ, H. L., & Frey J.H., 1998)
王芝芝(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臺北市:遠流。(Donald, A. R, 1995)
王瑞祺(2001)。學校人事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甘允良(2004)。運動與性別省思—基進女性主義的觀點。中華體育,18(4),122-129。
申慧媛(2006)。1200公里環島長征-臺師大鐵騎榮歸。2006年7月15日,取自大紀元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6/7/9/n1379014.htm
朱美珍(2002)。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家瑩(2006)。環島騎程9到15天不等。2006年8月17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10899
江秋萍(2002)。單車環球夢。臺北市:經典雜誌。
江秋萍、林姬瑩(2000)。單車飛起來:勇闖紐澳。臺北市:大田。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鐵馬逍遙遊:全臺50條自行車道大蒐集(上下兩冊)。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體委會中程施政計畫草案(九十四至九十七年度)。2007年10月17日,取自行政院體委會網站,www.ncpfs.gov.tw/edoc/931029.pdf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吳秀佳(2007)。大學女生從事運動參與之動機與承諾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Patton, M. Q, 1990)
吳淑玲(1999)。臺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大學,臺南市。
李佳蓉(2005)。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Catherine, M., & Gretchen, B. R., 1989)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周惠玲(譯)(199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臺北市:時報。
周盟桂(2001)。路徑:臺灣自行車路線全集。高雄市:串門。
林建堯(1998)。自行車專用道環境屬性重要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姬瑩(1999)。踩著夢想前進。臺北市:大田。
林姬瑩(2000)。女性與旅行。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1-4。
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系。大專體育,64,33-39。
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出版。
金敏玲(1998)。淺談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4(4),110-115。
侯宏彬(2002)。醫院行政主管領導角色扮演之探討:以天主教教會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洪震宇、林慧淳(2006)。單車悠遊風,現在最流行。康健雜誌,89,38-43。
胡幼蕙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徐耀輝(1992)。大學運動員運動社會化之性別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耀輝(2003)。從運動社會學的觀點談臺灣女性的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2,7-11
涂燕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臺師大鐵騎60環島活動手冊。臺北市: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騎跡紀念特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六十週年校慶六十鐵騎環島挑戰隊。臺北市:作者。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聯合文學。
張光華(2004)。自由車遊客行為特性之研究—以北海岸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張宏亮(2005)。油價上漲,騎自行車省錢又健康。健康世界,238,55-57。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張珣(1996)。本土女性療者-收驚婆。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27-336)。臺北市:巨流。
張馨文(2003)。臺灣發展自行車觀光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1),107-121。
張馨文(2004)。各國自行車遊憩發展經驗之研究。都市交通,19(1),1-10。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5-62)。臺北市:心理。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陳心怡(2004)。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文成(2005)。大學女子排球員性別角色、競賽狀態性焦慮、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91-9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明坤、林文郎(2005)。性別與運動之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體院體育學系(所)刊,5,105-113。
陳俊民(1992)。運動員與非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對成就動機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文(2005)。女同志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份認同、現身情形對運動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柏如(2005)。我是女生,愛騎自行車的女生-女性自行車騎乘篇。單車誌,22,22-26。
陳美芳(2001)。奧會中的女性議題。中華體育季刊,15(3),137-143
陳美華(1994)。從性別角色的觀點看女性參與運動。中華體育,8(1),17-23。
陳益祥(1999)。運動世界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國民教育,5,46-50 。
陳淑菁(2001)。不同運動類型及不同年齡層女性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及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縣:空大。
陳德宗(2004)。學校人事人員的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角色踐行、組織承諾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縣市高中職國中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程峻、趙大志(2006)。背負性別平等議題原罪的體育運動。大專體育,84,65-69。
馮木蘭、卓俊伶、吳姿瑩(2006)。身體活動的效益、影響因素及其促進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0(3),1-10。
黃月桂(2001)。我國服務業女性經理人領導才能與人格特質內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雅蕙(2003)。女性運動員於社會化中之動機、角色衝突及困境之研究-以參與九十二年大專運動會甲組女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美貞(2003)。臺灣地區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素汝(1998)。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7(1),54-59 。
葉麗珠(2006)。青少年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運動參與行為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廖美貞(2004)。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14(2),108-116。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2004)。腳踏車政策132。2007年11月8日,取自臺北市政府交通局網站,http://www.dot.taipei.gov.tw/newch/files/2005_06/27/腳踏車政策.doc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心理學叢書。
趙淑珠(1999)。家庭系統研究中性別議題。應用心理研究,2,125-139。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市:心理。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揚智。
劉季諺(2003)。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談婦女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2(1),13。
劉建恆、李寧遠(1990)。單車長途旅行對身體作業能力之影響。體育學報,12,143-15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文輝(2001)。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鄭虎(1984)。美國大學女生對女性角色、心理健康及體型的看法。體育學報,5,115-120。
鄭淳文(譯)(2000)。從縫紉機到腳踏車。臺北市:方智。(Willard, Frances E., 1895)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興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謝芳靜(2005)。自行車遊憩環境偏好與環境評價之研究—以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自行車專用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鍾志強(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體育學報,28,101-110。
鍾曉雲(2001)。從社會化過程中看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的衝突。大專體育,55,115-120 。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蘋果日報(2007)。單車環島瘋。2007年11月15日,取自壹蘋果健康網,http://health.atnext.com/index.php?fuseaction=Article.ListArticle&sec_id=6349045&iss_id=20070611&art_id=7200710
蘇芊玲(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蘇維杉(2003)。性別角色與女性休閒參與之探討。大專體育,67,139-145。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 and roles (3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lasen, P. R. W. (2001). The female athlete: Dualisms and paradox in practice. Women and Language, 24(2), 36-49.
Clasen, P. R. W. (2001). The female athlete: Dualisms and paradox in practice. Women and Language, 24(2), 36-49.
Coakley, J. & Dunning, E. (2000). Handbook of sport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Coakley, J. (2001).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 controversies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H. Frey.
Griffin, P. (1998). Strong women, deep closet: Lesbians and homophobia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argreaves, J. (1994). Sporting females: Crit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women’s sports. NY, New York: Routledge
Henderson, K. A., & Ainsworth, B. E. (2000).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women’s physical activity involvement: The cultur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tudy. Wome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9(2), 27-53.
Henderson, K. A., (1997). A critique of constraints theory: A respons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53-459.
Joseph. M. A., (2002). 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ew, F. (1997). Sport: Social problems and issues. Great Britain: Biddles.
Koivula, N. (1999). Sport participation: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tual participation due to gender typing.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22(3), 360-380.
Levy, S. S. (2002). Women and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competition: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Wome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11(1),107-125.
Little, D. E., (2002). Women and adventure recreation: Reconstructing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adventure experiences to negotiate continuing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2), 157-181.
Martin, B. A., & Martin, J. H. (1995). Comparing perceived sex role orientations of the ideal male and female athlete to the ideal male and female pers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8(4), 286-302.
Shogan, D. (2002). Characterizing constraints of leisure: A foucaulti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tudies, 21, 27-38.
Strawbridge, M. (2001). Current activity patterns of women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 of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Wome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10(1), 55-72.
Wearing, B. (1992). Leisure and women’s identity in late adolescence: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Society and Leisure, 15(1), 323-343.
Weisman, L. K.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