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慧如 Chen, Hui-Ju |
---|---|
論文名稱: |
「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與臺灣漫畫的發展 (1951~1987) Department of Arts at Fu Hsing Kang Colle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omics (1951~1987)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 、反共漫畫 、政治漫畫 、軍人再教育 、反共抗俄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7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1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漫畫的萌芽始於日治時代,國民政府遷台後的1950年代,台灣漫畫形成了兩大主軸,一為兒童漫畫,創作者以本土漫畫家為主,題材則以故事漫畫為主,尤屬武俠漫畫最多,發行的方式也以單行本居多。另一則是反共漫畫,以大陸來台的漫畫家為主,反共漫畫是以成年人為對象,主要發表在報紙及雜誌上。這兩大主軸,使得台灣漫畫的發展邁向第一個高峰期。其中,以政治宣傳為主的反共漫畫,是1950年代台灣特有的漫畫產物。而當時的反共漫畫家,雖然有以〈牛伯伯打游擊〉聞名的牛哥等人,但反共漫畫主要仍以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扮演著重要角色。
1949年底,國民政府遷台,檢討國共內戰失敗的原因,認為敗在中共宣傳的無孔不入。是故來台後,特別重視文化宣傳的工作,政工幹校於是禮聘劉獅及梁氏兄弟籌組創立美術組,奠定了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的獨特風格,其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宣傳的反共漫畫上也相當有成就,復興崗學院藝術學系也因反共宣傳漫畫形成有其獨特風格的流派。
事實上,當時台灣的反共漫畫家,在1950年代以前,除了梁又銘及梁中銘兄弟外,幾乎沒有沒有漫畫創作的經驗,更遑論受過漫畫相關的嚴格訓練。即使是梁氏兄弟,早年的繪畫成就其實是在油畫創作上,從事漫畫創作是因為革命與戰爭的需要。而處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漫畫的宣傳性更加被重視,因此,漫畫課程的開設也顯得迫切需要。而漫畫宣傳的重要性,也表現在反共漫畫及軍人再教育的漫畫上。
參考書目
一、報紙資料
中央社,〈匪「洗腦」工作昨日開始,反共義士堅如鐵石〉,《中央日報》,1953年10月16日,第一版。
牛哥,〈順手塗鴉四十年-我的漫畫生涯〉,《中國時報》,1979年12月18日,第八版。
王集叢,〈什麼是戰鬥文藝?〉,《聯合報》,1954年12月13日,第六版。
台北訊,〈漫畫解嚴-鼓勵代替審查,採取事後追懲〉,《聯合報》,1987年12月22日,第三版。
李闡,〈萬象漫畫季序幕〉,《聯合報》,1979年12月3日,第十二版。
胡有瑞,〈梁又銘梁中銘談漫畫是維護正義的利劍〉,《中央日報》,1966年7月17日,第三版。
胡偉克,〈創造三民主義的新美術〉,《中央日報》,1951年3月25日,第五版。
馬星野,〈談漫畫〉,《中央日報》,1974年11月17日,第十版。
張道藩,〈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的發展〉,《中央日報》,1952年1月1日,第六版。
梁又銘,〈鼓起勇氣,迎接新題材〉,《聯合報》,1955年1月17日,第六版。
陳雨航,〈慧心利筆創奇峰-訪畫家梁又銘〉,《中國時報》,1979年12月31日,第八版。
二、專書
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編印,《中華民國漫畫家名鑑》,台北市:群流出版社,1987年。
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編印,《台灣漫畫家名鑑》,台北市:群流出版社,1999年。
方成,《報刊漫畫學》,台北市:亞太圖書,1992年。
甘險峰,《中國漫畫史》,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5月。
吳東權,〈國軍文藝運動三十年〉,收錄於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市:天視,1981年。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台北市:稻鄉,2012年。
李闡,《中國漫畫史》,台北:世系出版社,1978年。
李闡,《回首漫畫當年》(上)、(下),台北市:群流出版社,2013年11月。
李闡,《漫畫美學》,台北市:群流出版社,1998年3月。
周文鵬,《讀圖漫記:漫畫文學的工具及台灣軌跡》,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
林泊佑主編,《台灣漫畫史特展A Celebration of Comics》,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6月。
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國連環圖畫史話》,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8月。
政治作戰學校校史編纂委員會編,《政治作戰學校校史》,台北,政治作戰學校,1980年。
洪德麟,《台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
洪德麟,《風城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8月。
洪德麟,《台灣漫畫閱覽》,台北市:玉山社出版,2003年3月。
洪德麟,《台灣漫畫歷史漫步》,台北市:甲府文化,2006年。
國島水馬畫,戴寶村解說,《漫畫台灣年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1年1月。
畢克官,《中國漫畫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畢克官、黃遠林編著,《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2006年1月。
莊永明,《台灣第一》,台北市:時報,1995年。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4年。
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文化興衰》,台北市:杜葳廣告,2006年5月。
陳仲偉,《台灣漫畫記》,台北市:杜葳廣告,2014年10月。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市:天視,1981年。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55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收錄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1994年。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市:五南,2002年。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1月。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台灣全記錄(15000B.C.~1996A.D.)》,台北市:錦鏽,1998年6月。
戴華萱,《成長的迹線:台灣五○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台北市:萬卷樓,2016年。
三、期刊論文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517(台北市,1997.1)。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518(台北市,1997.2)。
朱蕙,〈抗戰時期的漫畫家及漫畫創作〉,《文藝理論與批評》,4(北京,2005.4)。
李奇茂,〈梁中銘其人其畫〉,《中國美術學報》(台北市,1979.3)。
李闡,〈早期台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97(台北市,1997.1)。
沈孝雯,〈台灣的戰鬥文藝漫畫(1950~1980年代)〉,《台灣美術》,79(台中市,2010.7)。
沈孝雯,〈漫話:論戰鬥文藝下「國軍文藝金像獎」美術類創作〉,《文訊》,352(台北市,2015.2)。
林大椿,〈建校五十週年之時代意義(特載)〉,《復興崗學報》,73(台北市,2001.12)。
姚谷良,〈愛國藝術家梁鼎銘先生〉,《中國一周》,345(台北,1956.12.3)。
姚夢谷,〈六十年來漫畫述要〉,《雄獅美術》,52(台北市,1975.6)。
洪德麟,〈台灣漫畫八十年〉,《新活水》,23(台北市,2009.4)。
洪德麟,〈台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129(台北市,1998.10)。
洪德麟,〈台灣歷史的漫畫寫真〉,《台灣史料研究》,7(台北市,1996.2)。
洪德麟,〈漫畫文學.文學漫畫〉,《聯合文學》,14:10(台北市,1998.8)。
張世瑛,〈1950年代台灣政治漫畫初探〉,《台灣文獻》,62:2(台北市,2001)。
莊永明,〈台灣第一位漫畫家:陳炳煌〉,《新書月刊》,8(台北市,1984.5)。
喻蓉蓉整理,〈「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學術座談會〉,《歷史月刊》,(台北市,2001.7)。
虞奇,〈悼念梁又銘先生〉,《廣東文獻季刊》,(1984.12)。
熊碧梧,〈國軍美術教育之傳承與發展〉,《復興崗學報》,73(台北市,2001.12)。
編者,〈名畫家梁中銘事略〉,《廣東文獻季刊》,24:3(1994.9)。
蔡登山,〈永遠的「文藝鬥士」-張道藩〉,《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市,2008.8)。
四、學位論文
古采豔,〈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古蕙華,〈日治後期台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吳偉立,〈中國大陸漫畫發展之研究〉,台北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凱崴,〈中國大陸新聞漫畫的訴求方式與評論性:以2010-2014年《南方周末》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沈孝雯,〈鐵血告白:遷台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夢偉,〈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瑞鴻,〈美術救國:梁中銘反共漫畫研究(1949-196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高佑隆,〈國軍軍紀教育宣傳效果之研究-以103年軍紀教育單元劇為例〉,台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許惠盈,〈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黃室駿,〈「復興崗」院校與戰後台灣軍樂之發展(1951-200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黃炳勳,〈梁又銘「戰爭圖像」作品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宏祥,〈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鄧淑英,〈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鄭雅文,〈梁鼎銘昆仲繪畫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蕭淑惠,〈遷台後蔣介石的反共論述(1949-197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漫畫文本
(一)報紙
《大華晚報》,「星期漫畫」。
《中央日報漫畫半週刊》,1950年到1953年。
《青年戰士報》,「圖畫周刊」,1950年到1954年。
《新生報》,「新生漫畫雙日刊」,1950年到1952年。
(二)雜誌
《勝利之光》
(三)單行本
尤聰貴,《大風漫畫選集》,台北市:新中國出版社,1996年。
梁中銘,《中銘漫畫集》,台北市:遠東出版社,1954年。
楊先民,《磨刀集(上)、(下)》,台北市:群流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