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韻婷
Chen Yun Ting
論文名稱: 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與動機自我調節之研究
The Study of Need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指導教授: 顏妙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青年國際志工自我決定理論基本需求滿足動機自我調節
英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Motivation Reg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與動機自我調節之現況與相關影響因素,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參酌相關文獻後編製成「青年國際志工動機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2005至2009年曾透過學校社團或非營利組織至海外服務之18~30歲青年為研究母群體,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透過紙本與網路進行調查,共計回收339份,剔除無效問卷13份,總計有效問卷為3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17%。本研究結果以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MANOVA以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綜合文獻探討及調查結果發現,獲得以下八項結論:
    一、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達「高度」滿足,其中關係感滿足為最高。
    二、不同年齡、服務年度、參與團體之青年國際志工,於需求滿足上有顯著差異。
    三、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類型多數偏向內在調節。
    四、不同性別、年齡、在學狀況、參與團體、服務天數之青年國際志工,於動機自我調節上有顯著差異。
    五、青年國際志工之關係感於基本需求滿足及內在動機扮演重要角色。
    六、青年參與國際志工自主動機越高,越不會出現無動機的情形。
    七、青年國際志工若自主感、勝任感、關係感滿足程度越高,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也越高。
    八、本研究結果與自我決定理論部分符合。
    研究者依據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向欲參與海外服務之青年、志工管理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eed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method adop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questionnaire, “The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Motivation” was developed. There were 326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ages 18-30 who had serviced overseas either through school clubs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via paper and online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339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including 13 in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326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survey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need satisfaction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reached high degrees, in which the relatedness satisfaction was the highest.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eds satisfaction,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age, service year and group.
    3.Most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intended to intrinsic regulation.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self-regulation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gender, age, occupation (in school or not), group and length of service time.
    5.The relatedness satisfaction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6.The youth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autonomous motiv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amotivation.
    7.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sense of autonomy,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satisfaction was, the higher their motivation self-determination was.
    8.The study results were partly consistent with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to potential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youth volunteers management,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臺灣青年參與國際志工相關研究與動機 19 第二節 自我決定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基本需求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 45 第四節 動機自我調節內涵及相關研究 59 第五節 基本需求滿足與動機調節類型關係之相關研究 7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1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描述 101 第二節 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概況分析與討論 104 第三節 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概況分析與討論 121 第四節 基本需求滿足與動機自我調節相關情形分析與討論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6 中文部份 166 西文部份 175 附錄 181 附錄一 有效問卷來源(學校) 181 附錄二 有效問卷來源(非營利組織) 182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83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87 附錄五 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量表得分情形 191 附錄六 青年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動機量表得分情形 192   表 次 表1-1 2005~2009年青輔會與教育部補助國際志工隊數及人次 3 表2-1 國內國際志工相關研究 20 表2-2 青年參與海外服務初始動機 28 表2-3 青年參與海外服務持續動機 29 表2-4 志工領域應用自我決定理論之相關研究方向 41 表3-1 預試、正式問卷樣本來源 86 表3-2 基本需求滿足量表預試因素分析摘要表 88 表3-3 基本需求滿足量表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90 表3-4 國際志願服務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93 表3-5 國際志願服務動機量表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95 表4-1 受試者基本資料 103 表4-2 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量表得分情形 105 表4-3 不同背景變項於基本需求滿足差異情形摘要表 108 表4-4 不同性別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09 表4-5 不同年齡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11 表4-6 不同服務年度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13 表4-7 在學與否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15 表4-8 不同參與團體的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17 表4-9 不同海外服務次數的青年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19 表4-10 不同服務天數青年國際志工之基本需求滿足統計分析摘要表 120 表4-11 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動機量表得分情形 122 表4-12 動機自我調節類型次數分配表 123 表4-13不同背景變項於動機自我調節差異情形摘要表 126 表4-14 不同性別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29 表4-15 不同年齡的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31 表4-16 不同服務年度的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34 表4-17 在學與否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36 表4-18 不同參與團體之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統計分析摘要表 138 表4-19 海外服務次數對動機自我調節之統計分析摘要表 142 表4-20 不同服務天數青年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統計分析摘要表 144 表4-21 相關係數關聯程度 147 表4-22 基本需求滿足變項與動機自調節類型變項相關矩陣 149   圖 次 圖2-1 動機影響因素 40 圖2-2 不同動機類型、調節類型之自我決定連續圖 60 圖3-1 研究架構圖 81

    中文部分
    尤為立(2005)。嘉義縣國中生運動期望與價值信念、參與體育課動機及未來參 與體育活動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尤雅音(2009)。輔仁大學國際夥伴學習推展新柬埔寨教育支援方案之研究──以2008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子培(2009)。泰緬邊境短期海外志願服務活動議題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新閔(2008)。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0)。2010暑期伊甸海外服務遊學團說明會,重裝上陣。2010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edenhouse/11081157
    朱美珍(2005)。九十三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世新大學。
    行政院青輔會(2008.10.27)。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推動「臺灣小飛俠」中程計畫摘要。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行政院青輔會(2009)。2009臺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行前培訓手冊。臺北:行政院青輔會。
    行政院青輔會(無日期)。95年至98年推動青年國際參與及國際志工統計表。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nyc.gov.tw/22.php?forewordTypeID=231
    行政院青輔會臺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要點(2008)。
    何正峰、鍾陳偉、倪雅華、王潔玲(2008)。不同性別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研究。北體學報,16,72-82。
    佐藤睦(2009,11月)。Jica青年海外協力隊事業。載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舉辦之「98年青年國際志工研討會」會議手冊(頁3-24),臺北市。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縣:濤石。
    吳淑玲(2007)。國小學童數學課室目標結構與其心理需求、動機類型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吳嘉玲(2005)。非營利組織中志工的工作動機對工作表現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志願服務法(2001)。
    李宜龍(2008)。選系自主程度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科系認同度的中介效果與相互性孝道信念的調節效果。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法琳(2003)。大臺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欣樺(2009)。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炯煌、季力康、江衍宏(2005)。2x2成就目標和能力知覺對運動動機之預測。臺灣運動心理學報,6,31-53。
    杜容瑩(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學業無動機、社會支持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章賜(2008)。志工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大專志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周文欽(2005)。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周依禪(2008,12月25日)。態度決定志工深度。臺灣立報。2009年3月17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7027
    周泓諭(2004)。不同運動水準的籃球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自信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珮祺(2009)。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季燕(2003)。以自我決定理論預測籃球選手滿足感和退出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市:東華。
    林清山(200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初版)。臺北市:東華。
    林慧珍(2006)。雲林縣公立國小女性教師自我決定與休閒運動階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淑琴(2002)。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姜淑華(2003)。臺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洪玉雪(2008)。大學生參與國際性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輔大2007年菲律賓海外服務方案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洪素蘋、黃宏宇、林珊如 (2008)。重要他人回饋影響創意生活經驗?:以模式競爭方式檢驗創意自我效能與創意動機的中介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 (2), 303-322。
    胡海國(譯)(1984)。E. B. Hurlock著。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若水國際、TNS模範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志工參與關鍵報告。2010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flow.org.tw/news/somethingNewsShow/228
    范良誌(2008)。體育志工參與動機過程模式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無日期)。外交替代役緣起。2010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icdf.org.tw/chinese/c_affair_service_history.asp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無日期)。海外服務工作團計畫簡介。2010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icdf.org.tw/chinese/c_affair_volunteer_intro4.asp
    張利安、賴樹盛(2007)。臺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專業之路──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青輔會公共參與學苑2007年「青年公共參與議題」研究獎助。臺北市:臺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
    張志銘、呂崇銘、翁旭昇、許績勝 (2006)。內在動機、學習態度對持續涉入桌球運動行爲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 (4),43-54。
    張佩瑜(2005)。登山者的休閒活動動機和社會支持對登山承諾及登山行為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瓊齡(2007)。前瞻2007之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2009年5月2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8398
    教育部(2008,9月11日)。2006~2008出團隊數、人數及服務地區受益人。教育部電子報,(324)。2009年5月4日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236
    教育部(2009a)。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要點執行成果。2010年2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budget.aspx?budget_sn=345&site_content_sn=99
    教育部(2009b)。2009年大專校院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活動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梁大偉(2008)。非營利組織與國際開發援助之研究──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之海外小農貸款計畫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文英(2004)。國際志工協會(IAVE) ──我國應積極開創的社會資本國際基地。國家政策季刊,3(1),213-229。
    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模式動機之建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崇憲(2003)。家庭與學校變項對學生學業成就動機的影響──一個後設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與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維芳(2007)。自然保育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許譯中(200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巧蓁(2009)。大學校院學生之世界公民觀開展──兩個國際志工服務團隊之緬甸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其昌(2008)。大專院校女子排球選手的運動自主性與競爭水準對運動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 (3),73-86。
    陳其昌、王俊明(2008)。大專院校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和運動目標取向對運動動機的影響。排球教練科學,12,27-39。
    陳偉仁(2009)。臺師大親善大使學習講座──國際青年志工。2009年3月26日演講紀錄。
    陳道(2007)。NPO海外志工旅行休閒涵義。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曾麒鴻(2009)。海外工作經驗與外派之職能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湯麗君、蔡宗宏、蔡長書(2008)。問題導向學習法中之學習內在動機促進因素研究──以兩所大專校院為例。醫護科技學刊,10 (1),65-76。
    黃仲凌、高俊雄(2005)。臺灣離島大專學生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 (1),51-66。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臺北市:中國經企研究所。
    黃昱富(2009)。青年海外服務對國際認知之影響──以轉化學習理論為基礎。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黃惠惠(1998)。邁向成熟 : 靑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臺北市:張老師。
    楊國樞(2005)。華人社會取向的理論分析。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頁173-214)。臺北市:遠流。
    詹志禹 (2004)。臺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 (4),775-806。
    翟一飛、楊俊敏、張大慶、蘇煜 (2007)。鍛鍊心理學中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的新進展。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11 (30), 6043-6046。
    劉玉新、張建衛、王稀娟(2009)。管理者工作家庭衝突研究:自我決定理論的視角。華東經濟管理,23(3),85-94
    劉義群(2004)。不同性質體育課程學生知覺動機氣候、自覺能力、參與體育課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翠芬(2005)。大專生參與校園志願服務的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大專院校諮商中心志工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季誠(2008)。大專學生參與攜手計畫經驗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蔡啟通 (2008)。內在動機與員工創新行為之關係:Amabile三元交互效果及Shin中介效果之驗證。管理學報,25 (5),549-575。
    鄭羽絜(2008)。議題設定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馬拉威國際服務學習專案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嘉勝(2004)。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動員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自主性、關係感、勝任感之中介效果。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謝文娟(2008)。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風格對國中學生上體育課動機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簡鈺青(2008)。大專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研究──以「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嘉菱(2009)。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模式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羅惠玲(2008)。以服務學習觀點探討縮減國際數位落差志工案──馬拉威愛滋病病歷資訊系統導入教學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2009)。無篇名。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vya.org.tw/about_vya/about_us.asp
    蘇煜(2008)。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對大學生逃避課外運動行為機制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2(9),49-52。
    Townsend, M.(2009,11月)。澳洲&紐西蘭環保志工。載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舉辦之「98年青年國際志工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7-51),臺北市。

    西文部分
    Allen, J. B., & Shaw, S. (2009). "Everyone rolls up their sleeves and mucks in": Exploring volunteers' motivation and experiences of the motivational climate of a sporting event.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12(2), 79-90.
    Amorose, A. J., & Anderson-Butcher, D. (2007). Autonomy-supportive coaching and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athletes: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8(5), 654-670.
    Baard, P. P., Deci, E. L., & Ryan, R. M. (2004). Intrinsic need satisfaction: A motivational basis of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in two work set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 2045-2068.
    Brunet, J., & Sabiston, C. M. (2009).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physical activity: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 329-335.
    Cox, A. E., Smith, A. L., & Williams, L. (2008). Chan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druing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3(5), 506-513.
    de Groot, J. I. M., & Steg, L. (20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lue orientations,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al typ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Y: Plenum Press.
    Deci, E. L. (1980).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termination. Lexington, MA: D.C. Heath.
    Deci, E. L., & Ryan, R. M. (1985a).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Y: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85b).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 Self-determiantion in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 109-134.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227-268.
    Deci, E. L., & Ryan, R. 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 49, 14-23.
    Deci, E. L., & Ryan, R. M. (2008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199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627-668.
    Deci, E. L., Ryan, R. M., & Williams, G. C. (1996). 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3), 165-183.
    Deci, E. L., Ryan, R. M., Gagné, M., Leone, D. R., Usunov, J., & Kornazheva, B. P. (2001). Need satisfaction,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k organizations of a former Eastern Bloc countr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930-942.
    Finkelstien, M. A. (2009). Instrinsic vs.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and the volunteer process.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5-6), 653-658.
    Gagné, M. & Deci E. L. (2005).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 331-362.
    Gagné, M. (2003). 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and autonomy orientation in prosocial behavior engag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7(3), 199-221.
    Gagné, M., Ryan, R. M., & Bargmann, K. (2003). Autonomy support and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of gymnast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5, 372-390.
    Gillison, F., Osborn, M., Standage, M., & Skevington, S. (2009).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introjected regulation for exercise across gender in adolescenc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 309-319.
    Hahn, J., & Oishi, S. (2006).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older and younger Koreans and Americans.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4), 689-698.
    Heine, S. J., Lehman, D. R.,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9). Is there a universal 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4), 766-794.
    Jones, A. (2005). Assessing international youth service programmes in two low income countries. Voluntary Action: Th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 7(2), 87-100.

    Lee, C. H. (2009, November). International Volunteer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II IAVE Asia Pacific Regional Volunteer Conference and Youth Forum, Kaohsiung, Taiwan.
    Lim, B. S. C., & Wang, C. K. J. (2009).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behavioural regul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0(1), 52-60.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253.
    Meyer, B., Enstrom, M. K., Harstveit, M., Bowles, D. P., & Beevers, C. G. (2007). Happiness and despair on the catwalk: Need Satisfacion,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mong fashon model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 2-17.
    Niemiec, C. P., Lynch, M. F., Vansteenkiste, M., Bernstein, J., Deci, E. L., & Ryan, R. M. (2006).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utonomous self-regulation for college: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9(5), 761-775.
    Nien, C. L. & Duda J. L. (2008).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 test of gender invarianc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9, 352–372.
    Patrick, H., Knee, C. R., Canevello, A., & Lonsbary, C. (2007). 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434-457.
    Ryan, R. M., & Deci, E. L. (2000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Ryan, R. M., & Deci, E. L. (2000b).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Ryan, R. M., & Deci, E. L. (2002). Overvei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p.3-33), NY: A Division of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Ryan, R. M., La Guardia, J. G., Solky-Butzel, J., Chirkov, V., & Kim, Y. (2005). On the interpersonal regulation of emotions: Emotional reliance across gender,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146-163.
    Sheldon, K. M. & Filak, V. (2008). Manipulating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support in a game-learning context: New evidence that all three needs matter.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7, 267-283.
    Sheldon, K. M., & Krieger, L. S. (2007). Understand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egal education on law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883-897.
    Sherraden, M. S., Stringham, J., Sow, S. C., & McBride, A. M. (2006). The forms and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voluntary service. Voluntas, 17, 163-180.
    Vallerand, R. J. (2000). Deci and Ryan'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view from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312-318.
    Vallerand, R. J.,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In K. Pandolf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Vol. 15, pp. 389-425). New York: Macmillan.
    Walsh, L. V. (2003).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in midwifery and nurs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48(6), 449-454.
    Weinstein, N., & Ryan, R. M. (2010). When helping helps: 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well-being for the helper and recip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2), 222-244.
    Wilson, P. M., & Rodgers, W. M.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exercise regulation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women.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5, 229-2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