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素如 |
---|---|
論文名稱: |
元雜劇中義之主題研究 |
指導教授: |
蔡孟珍
Cai, Meng-Z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元雜劇 、義 、主題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5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戲劇為劇作家思想內涵之顯形,元雜劇可貴之處更在其反映人民內心嚮往,元雜劇描繪諸多體現「義」之人物,嚴懲不義之惡,歌頌義,是為了對抗整個時代之不公不義,雜劇舞台是群眾口誅、劇作家筆伐之公堂,為不義者定罪,將奸惡之人判刑,使亂臣賊子畏懼,使忠義善良欣慰。
尋繹元雜劇中歌頌「義」之題材,以承繼史傳為多,然又往往與史實形象有出入,足見劇作家對題材之取捨,關涉個人與時代之意志。不管是借古陳今或以時事針砭,劇中多以「義」為依歸,故面臨抉擇時,亦以義為最後堅持。劇作家潛意識之渴望,透過作品反映:嚮往社會公義透過社會層面的「群己之義」彰明,突顯漢族意識透過國族層面的「君臣之義」表現,期盼仕途貴人透過「夫妻之義」、「親子之義」呈現。前二者之期盼為時代人民之心聲,筆調鏗鏘;而對貴人之期盼為文士自我遣懷,但往往以家庭情義包裏其實質,使舞台下觀眾視之如親、而同情悲憫。後世對自宋代理學以來,多持負面態度,而將忠孝節義打入惡魔道,然仔細玩味元雜劇雖有教化意涵過重、複沓微瑕之作,但大多數作品仍然不因其內涵「義」而貶損其價值,甚至有許多因其劇中人物之義而使劇作光彩動人,傳頌千古。優秀作家塑造之人格典範,不能抽離其「義」之特質,如以「義」聲聞之關羽;程嬰、公孫杵臼見其道義、節操之內涵;包拯骾直之義、張鼎惻隱之心,其皆以仁義為本體;若無趙盼兒之俠義心腸,怎救得出姐妹淘宋引章;李逵因其怒沖沖要砍梁山泊水不甜、人不義之杏黃旗,而見其俠義。或許竇娥正因其節義、不屈於環境而蒙冤,不嫁張驢兒而上公堂官休,不願婆婆受刑罰而認罪,但竇娥若無這些節義之描寫,怎見其「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之悲哀。
元雜劇作家面對不平世道、昏暗時局,仍於瓦舍勾欄中構築理想桃花源,能暫得一心靈避亂安憩之所,有情有義、患難相扶,終能讓罩天烏雲消散,樂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期待煦日照臨之「美好結局」,這是平民生活淬鍊得來的智慧。本論文立足於儒墨思想中之義,探討元雜劇反映時代背景,又不離不棄傳統文化之根柢,冀能於元雜劇研究領域提供另一解讀視角。
一、專書
(一)劇本、評話、古籍(含原典及今人校釋箋釋之著作)
元.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酹江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元.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台一版
明.臧晉叔 編《元曲選》,台北:中華書局,1968台二版明.高明著 江巨榮校
王季思 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02第二次印刷
王學奇 主編《元曲選校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06
明.隋樹森 輯《全元散曲》,台北:中華書局 ,1970.04台二版
鍾嗣成 賈仲明 著,洪北江 編《錄鬼簿正續編》(天一閣本及曹楝 亭本),台北:樂天書局,1982.01再版
元.鍾嗣成 賈仲明著,浦漢明 校《新校錄鬼簿正續編》,四川:巴蜀書社,1996.10第一版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元.夏庭芝《青樓集》,世界書局,1959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76.03初版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67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09台三版
清.焦循《劇說》,廣文書局,1970
清.梁廷柟《藤花主人曲話》,清刊本
清.梁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第一版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刊宋本注疏附校勘記,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晉.葛洪(一說漢.劉歆)《西京雜記》,叢書集成續編《關中叢書》(第一集)(二),台北:藝文出版社,1970
東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94.07十一版
宋.朱熹 《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宋.吳自牧《夢梁錄》及其他,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1939.12初版
任叔寶 主編《中國歷代筆記英華》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
(二)今人戲曲專著(按出版先後排序)
文基 (西諦)《中國文學研究新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羅錦堂《元雜劇本事考》,台北:順先出版公司,1976.04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09初版
文學評論編輯委員會 編《文學評論》第四集,台北:書評書目,1977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蘭馨室書齋,1978,第一版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曾永義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 戲劇類(二)》,台北:幼獅文化,1981.07再版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長安,1981台二版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時報文化出版事業,1981.09初版
李恕基 責任編輯《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文史哲出版社,1982.07初版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09初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董鼎銘《歷史劇本事考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01初版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04第1版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87.08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桂冠圖書公司,1988.03初版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劉靖之《元人水滸雜劇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90.11 一版一刷
汪志勇《談俗說戲.略論中國戲曲的題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01
康正果 《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02台一版
范希衡《趙氏孤兒與中國孤兒》,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3.05 初版
洪素貞《元雜劇的悲劇觀》,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11 初版
曾永義 主編《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4
曾永義 編注《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台北:國家出版社,1994.10
康保成《魂冤動天竇娥淚:關漢卿劇作賞析》,台北:開今文化,1994初版
鄭傳寅《中國古典戲曲文化概論》,台北縣:志一出版社,1995.04初版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08初版
曹其敏《戲劇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廖奔 《中國古代劇場史》,中州古藉出版社,1997
張立文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楊國樞 主編《親子關係與孝道》,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
楊振良、蔡孟珍合著《曲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09初版一刷
游宗蓉《元明雜劇止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學海出版社,1999.11初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奚 海《元雜劇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05一版一刷
李修生《元雜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04一版一刷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初版
郭洪紀 《被顛覆的文明》,台北:慧明文化,2002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05第一版
(三)元代史
元.完顏納丹,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一版
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六十卷附新集至治條例不分卷,景印元刊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上)(下),文海景印沉刻本,台北:文海書局,1964
沙海昂 注,馮承鈞 譯《馬可波羅行紀》,台北:商務印書館,1962.09,台一版
蕭啟慶 主編 許守泯 協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初版
二、學位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一)博士論文
劉淑爾 《元雜劇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06
丁肇琴《俗文學中包公形象之探討》,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06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陝西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05
(二)碩士論文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許玫芳《元雜劇「趙氏孤兒」與服爾德「中國孤兒」因緣關係之研究》,臺灣師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04
李明漢《孟子哲學中「義」之涵義與其實踐問題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湯智君《墨學之「義」之考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林妙勳《西方悲劇理論在中國戲曲批評中的應用-以元雜劇《趙氏孤兒》為例》,
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0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美玲《論孟子的道德抉擇理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美玲《三俠五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所碩士論文,1999
葉慧玲《元雜劇中「夢」的探析》,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葉三銘《元雜劇中復仇之情節與人物》,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龍潔玉 《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黎滔泉《元雜劇死亡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美貞《《金元記》《正昭陽》傳奇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琬瑜《元雜劇命題材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2003
林敏宜《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面貌》,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碩論,2003
邱宣蓉《論元雜劇之計》,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瓊慧《豁然胸次掃塵埃--元代歷史劇中所展現異族統治下知識分子的心態》,臺灣師大國文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
陳佳彬《元雜劇『公案劇』情節類型分析》,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丁合林《元雜劇歷史劇淺論》,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紀國智《市民文學中貞節觀之研究──以宋元明戲曲小說為探討中心》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三、期刊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一)中華民國期刊
叢靜文〈元雜劇東堂老、羅合羅之分析〉,《藝術學報》第三十二期,1982.10
彭行才〈劇場觀眾心理〉,《藝術學報》第三十五期,1984.06
叢靜文〈元代社會劇五種技術研究〉(上),《藝術學報》第三十五期,1984.06
叢靜文〈元代社會劇五種技術研究〉(下),《藝術學報》第三十六期,1984.10
何冠驥〈從張鼎智勘魔合羅看平反公案劇的結構公式〉,《東方文化》,22卷2期,1984
范長華〈元雜劇裏的衙內式人物〉,《國文天地》,8卷11期,1993.04
吳淑慧〈救風塵的衝突結構─巧計與自覺〉,《國文天地》,10卷1期1994.01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產生的原因及其反映的時代精神〉,《屏中學報》,第四期, 1994.12
張稔穰、牛學恕〈儒家倫理道德與古代小說藝術形象〉,《國文天地》,10卷8期,1995.01
林 岷〈《趙氏孤兒》與歐洲戲劇〉,《歷史月刊》,1995.06
徐瑞嬪〈孔尚任的歷史劇作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第四十號,1996.03
趙美娟〈關漢卿所塑造的三個妓女形象之試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卷,1996.06)
余桂霖〈「正義」釋名之研究〉,《復興崗學報》,59期,1996.12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救風塵》上〉,《中國語文》,474期,1996.12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救風塵》下〉,《中國語文》,475期,1997.01
譚潤生〈讀《史記》──趙氏孤兒〉,《中國語文》,第479期,1997.05
劉正浩〈從《趙氏孤兒》揣太史公的悲情〉,《國文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第26期,1997.06
陳鋕雄〈盜匪的正義觀—論梁山泊的恩義世界〉,《月旦法學雜誌》,53期,1999.10
劉恆妏〈由包公系列小說看傳統中國正義觀〉,《月旦法學雜誌》,53期,1999.10
張靜尹〈談元雜劇〈魯齋郎〉的表裏不一〉,《大仁學報》第十八期,2000.05
蔡孟珍〈宋元明負心題材在戲曲中的流衍──兼述高明《琵琶記》的翻改〉,《國文學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第30 期,2001.05
林安梧〈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第39卷第4期, 2001.12
余安邦〈情、義論述:晚近人文社會科學的若干觀察〉,《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二期(總第78期),2001
毛玉玫、劉淑惠〈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讎》之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三卷六期,2003.04
張清發〈元雜劇《東窗事犯》的敘事結構和主題思想〉,《中國語文》第566期,2003.08
(二)大陸期刊
鄭紹基〈元雜劇《魔合羅》校讀記〉,《殷都學刊》,1994第1期
王廣新〈論元雜劇官吏形象的喜劇審美價值〉,《海南師院學報》,第2期 總第七卷第24期,1994
申茂盛、許衛紅〈淺論秦人貞節觀的強化〉,《西北史地》第4期,1994
章子仁〈人的神化與神的人化──元雜劇的包公現象和古希臘戲劇中的神比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
凡 平〈試析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東方藝術》1994.05
俞榮根〈儒家義利觀與中國民法文化〉,《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1995
唐清弟〈談元雜劇《李逵負荊》的心理描寫〉,《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5.03
佟德真〈理學流變與元雜劇興衰〉,《學術論壇》1995
李修生〈元雜劇與蒙元文化〉,《雁北師院學報》(文科版)1995第1期(總第28)
荊學義〈元代義俠雜劇的文化闡釋〉,《江漢大學學報》,第12卷第5期,1995.10
屈培恒〈傳統義利觀的基本精神及其價值〉,《道德與文明》,第3 期,1996
孫 進〈元雜劇中潑皮無賴形象再探〉,《齊魯藝苑》,第3期(總第46期),1996
許亞非〈析孔孟荀的義利觀〉,《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6.11
顧宇倩〈元雜劇中三國戲藝術管窺〉,《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第6期
奚 海〈民主思想照亮了元雜劇的婦女形象〉,《渤海學刊》,1997,第1期
杜桂萍〈戲曲教化功能的失範—元雜劇衰微論之一〉,《北方論叢》,第1期(總第141期),1997
王詩昌〈論元雜劇水滸戲的藝術特色〉,《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1998.12
周蔚元〈雜劇中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藝術百家》1999第一期
潘 莉〈社會底層的吶喊與抗爭——關漢卿雜劇中男女形象的對比〉,《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第4期
張則桐 〈元雜劇《伍員吹簫》論析〉,《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9.06
任孝溫〈元雜劇包公戲繁盛原因略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第4期,1999.10
王 寧〈儒家文化與元人賢孝劇的興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1999.10
張乘建〈元劇《東堂老》的也里可溫教背景──申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商人形象問題〉《文學遺產》2000第一期
趙曉紅 〈元雜劇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審美情趣〉,《東岳論叢》,第21卷第3期,2000.05
黃權中〈起承轉合層層推進—元雜劇《竇娥冤》結構賞析〉,《當代戲劇》,2000
王 娟〈論元雜劇中青樓女子形象〉,《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1
劉玉紅〈《秋胡戲妻》故事的演變其其文化背景〉,《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2卷第1期,2001.02
王 昊〈論元雜劇與法律文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1.07
羅斯寧〈元代商業文化和儒家文化對元雜劇的影響—元雜劇商人形象新解〉,《上海戲劇學院學報 戲劇藝術》,第6期(總110期),2002
羅斯寧〈在閨閣文學和青樓文學的交叉坐標上—元雜劇婦女形象新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第42卷(總175期),2002
譚美玲〈元雜劇家庭劇旦本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總178期),2002第4期
佛登云〈元代公案戲中的清官〉,《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第5期,2003
丁合林〈試析元雜劇歷史題材劇興盛原因〉,《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1卷第6期,2003.12
馮曉琴〈關漢卿雜劇創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3.12
廖艷霞〈關漢卿雜劇中婦女的反抗性〉,《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韓春萌、胡江水〈從法制探索看關漢卿公案劇的歷史地位〉,《江西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4.06
朱燕、劉蓮〈關漢卿女性題材創作管窺〉,《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5期,2004.09
胡淑芳〈論元雜劇的復仇精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 卷35期,2004.09
張紅霞〈不許那等閑人取次展——元雜劇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及其人文品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晨家》,總第75期,2004第1期
張默瀚、白茂華〈絕望的毀滅——從關漢卿創的作心態看《竇娥冤》的悲劇指向〉,《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總第76期,2004第2期
王瑞英〈哀而不傷 怨而不怒——從《竇娥冤》、《趙氏孤兒》看中國古典悲劇的審美特徵〉,《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28期,2004第3期
王 放〈盛衰皆因儒———元雜劇命運的一種解讀〉,《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總87期),2004第1期
劉 季〈論《秋胡戲妻》中的梅英形象〉,《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5.03
郝薇莉〈對《陳母教子》中人物及作者價值向的探討〉,《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總第46期)2005.03
四、電子資料庫
《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