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琬茜 |
---|---|
論文名稱: |
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建構與再現 The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DiHua Street’s Consumption Spaces |
指導教授: | 歐陽鍾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迪化街 、消費空間 、南北貨 、中藥 、布匹 |
英文關鍵詞: | DiHua Street, consumption spaces, groceri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abric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07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迪化街」老街在過去是全省南北貨、中藥和布匹等產業的重要批發中心,至今迪化街除了呈現歷史的古蹟建築之外,這些傳統產業並沒有因為時代的演進而消失。本研究目的為:(1)了解迪化街消費空間的演變;(2)分析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建構脈絡與律動過程;(3)探求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形構與實踐的意義。透過實地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從店家、消費者及政府三方對迪化街的論述建構出迪化街消費空間,並且依據年、季、週、日等不同頻率的消費律動來探求所呈現的迪化街消費空間。
首先,蒐集有關迪化街歷史發展背景的文獻,再透過實地訪查結果繪製店家分布圖,進一步探究影響南北貨、中藥和布匹的消費空間演變的機制。研究發現,這三大產業分別受到不同尺度的影響:布業受到大尺度的消費革命及生產結構改變的影響,民眾以往會到迪化街剪布訂做衣服,到了1970年代後轉而以購買成衣為主,使布業的生意逐漸蕭條,其店家分布空間明顯萎縮;南北貨業是受到中尺度的消費市場分散之影響,1980年代後大量興起的便利超商、超級市場等零售店,造成南北貨業原先的下游零售商市場萎縮,因而由批發轉為兼營零售;中藥業則是受到小尺度的消費者消費型態轉變之影響,除了因應消費者的不同喜好而改變其商品包裝的形式之外,中藥店的分布空間也擴大了。
迪化街裡有不少同行的店家彼此是同鄉人,他們離鄉一起在迪化街打拼、做生意、過生活,對迪化街產生了共同的情感,彼此之間除了商業上的競爭之外,也有合作的關係,而這合作關係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轉變,至今仍然延續且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係,這便是使迪化街的三大產業持續經營至今的重要因素。迪化街在過去是個以進出口貿易大港、各地貨物集散地為意象的消費空間,如今轉變為一個具有歷史、情感、信任與懷舊記憶的「迪化街」。
DiHua Street is located in Datong district in Taipei. It has been the centre of wholesale trade in groceri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fabrics in Taiwan since the 1930’s. Besides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traditional commerce has survived the passing of time and still remains in DiHua Stree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DiHua Street’s changing consumption spaces; (2)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ve context and rhythmic processes of DiHua Street’s consumption spaces; (3)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DiHua Street’s consumption space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sellers, consum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constructing DiHua Street’s consumption spaces; and from finding out the yearly, seasonal, weekly and daily consumption rhythm of DiHua Street’s consumption spaces.
First, by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search of DiHua Street, and then through field working to draw distribution maps of stores, and finally by further researching the mechanism of consumption spaces of the groceri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fabric,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se types of commerce are influenced by scale. In the 1970’s, people didn’t cut fabric to make clothes anymore, so fabric commerce was reduced from large sca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Groceries commerce was influenced by its medium scale and separate consuming market. Due to the number of convenience stores and supermarket emerging in 1980’s, groceries commerce changed from wholesale to both wholesale and retai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merce was influenced by small scale, as consumer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in product types, the consumption space becomes larger.
Some businessmen come from the same part of the country, they do business together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omradery, there is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Their relationship of trust still remains,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se forms of traditional commerce can continue to exist in DiHua Street. DiHua Street once had an image as a major portal for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now it has transformed into a place of nostalgia and history, a memorial to the old “DiHua Street”.
[中文部分]
Bocock, R. (1993)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市:巨流。
Crang, M. (1998)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
Gottdiener, M. (1993)著,王志弘譯(1995):〈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譯者自印,193-203。
Mansvelt, J. (2005)著,呂奕欣譯(2008):《消費地理學》。台北:韋伯。
尹詩惠(1999):《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卞鳳奎(1994):〈大稻埕南北貨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110:1-10。
卞鳳奎(1994):〈大稻埕南北貨個別訪問錄〉,《臺北文獻直字》,110:11-13。
台北市布商業同業公會(2008):《台北市布商業同業公會大會手冊》。p41。
朱德蘭(1999):〈日治時期台灣的中藥材貿易〉,《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23-268。
朱德蘭(2008):〈日治時期台灣經濟與傳統中藥材貿易(1895-1945)〉,《台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賴澤涵主編)。新北市:威仕曼文化,103-134。
何心怡(1993):《日治中期. 大溪. 三峽. 大稻埕. 街屋立面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291-336。
李東明(2004):《我國重要傳統街區整體保存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李美穎(2003):《黃昏市場之空間活動-以大里市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李堅(2003):《台北市迪化街一段仿古重建街屋空間使用特性之調查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國華(2006):《永樂布業商場布品消費行為之研究》。台北市: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濟班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紀瑩(2008):《全球商品鏈下的生存與躍升-台北布商經驗之研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密察、陳順昌(1984):《迪化街傳奇》。台北市:時報文化。
吳嘉玟(2009):《當代高雄市公教人員的日常消費展演及其空間意義》。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奕松(1989):〈迪化街滄桑史〉,《臺北文獻直字》,88:79-87。
周玉柔(2010):《台灣中藥產業空間變遷及保存應用研究-以桃園縣黃復興號中藥商為例》。桃園縣: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庚(2004):《台灣中醫發展史》。台北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市:聯經。
林綠紅(1999):〈乘著布帛的翅膀,讓夢想起飛-迪化街布藝嘉年華〉,《台灣史料研究》,13:191-195。
施琬琳(2007):《從現代生活的觀點審視歷史街區及店屋的保存-以台北市迪化街為例》。新北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馬建山(2007):《從戒嚴到解嚴的島嶼城市消費空間變遷—連江縣南竿地區》。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翁毓穗(2006):〈台灣中草藥產業的生產鏈研究〉,《環境與世界》,14:43-70。
翁毓穗(2007):《台灣中草藥產業之空間發展歷程:一個生產鏈的觀點》。台北市: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高鶴菁(2008):《消費社會下的空間建構─以岡山鎮家庭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忠昇(2008):《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美芳(1986):《地區空間結構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諒(1976):〈掀開大稻埕布行仔的真面目〉,《實業世界》,129:89-95。
陳怡婷(2009):《羅東鎮傳統市場及生鮮超市的空間分布與消費認同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柏廷(2003):《租隙與都市空間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勇全(2001):《應用都市行銷概念於都市保存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為例》。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映如(2006):《消費者行為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商圈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珮文(2007):《高雄市黃昏市場的社會空間意涵:女性生活時空的衝突與調適》。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陳章瑞(1989):《台北市大稻埕的都市轉化(1851-1989)》。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劃處。
許德培(1980):〈臺北迪化街資金借貸市場之分析〉,《企銀季刊》,3(3):95-99。
許麗兒(2001):《高雄市新堀江商圈青少年消費空間之詮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又文(2010):《行銷年貨大街-新節慶的創造與迪化街的轉變》。台北市: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勳(2004):《中藥經營現況與未來走向》。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張宛宜、胥直強(2008/12):〈傳統街屋四柱三窗立面比例之分析方法研究-以臺北市迪化街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五屆台灣建築論壇-建築創意文化,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張恩凱(2004):《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翎茵(2009):《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張棣楨(2008):《文化消費空間環境視覺規劃研究 以台灣故事館創作為例》。台北市: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賢哲、蔡貴花(2004)。〈台灣中藥商的特質〉,《古今論衡》,11:97-114。
曾薏丞(2011):《文化消費空間-解讀「家」的意象:以無印良品與宜家家居之比較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秀琳(1996):《迪化街(大有里)仕紳化與再發展研究》。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晴閔(2009):《中藥零售業消費者行為與服務品質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基隆市: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鎮隆、許旭昇、呂國華(2006年10月):《台灣永樂布業經營模式之探討》。工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
黃承泰(2008):《天主教耶穌聖心堂周邊菲籍移工的文化地景與消費空間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得時(1953):〈大稻埕發展史〉,《台北文物》,2(1):81-94。
黃麗珍(2000):〈迪化街南北貨商史風雲〉,《新觀念》,137:98-100。
黃麗珍(2000):〈市場裡的香菇女王〉,《新觀念》,137:104-105。
黃麗珍(2000):〈蒜頭伯的生意經〉,《新觀念》,137:101-102。
黃麗珍(2000):〈隨時都可以來的好地方〉,《新觀念》,137:112。
傅湘承(2004):《外籍勞工消費行為與其消費空間型態-以桃園縣工業區外勞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塗芳岳(2004):《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秋玲(1997):《大稻埕之布業經濟發展-區位與全球化觀點之分析》。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楊政樺(2006):《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之省思研究-以背離國際保存理念為論點》。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貞慧(2011):《大台中的小東南亞-外籍勞工聚集與異文化空間形塑之過程》。台中市: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楊麗芳(2008):《台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春生(1988):《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家顯(1996):《迪化街租隙之研究》。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乃瑄(2005):《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劉若雯(1999):《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輝香(1999):〈中國漢藥草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129:1-34。
薛淳徽(2010):《台北東區太平洋SOGO崇光百貨消費者生活實踐》。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碩士論文。
薛蓮(1999):〈百年老店-永樂市場〉,《家庭月刊》,275:138-142。
顏忠賢(1990):《日據時期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亮一(2006):〈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都市計劃》,33(2):93-109。
[網路、報紙]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11):〈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是任務取向的「都市再生策略」而非「幫都市更新打廣告」〉,《市府新聞稿》。http://www.uro.taipei.gov.tw/ct.asp?xItem=8319661&ctNode=12856&mp=118011。(2012/5/8瀏覽)
台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逍遙遊〉,《古蹟巡禮》。http://tpecitygod.org/tourism-guide01.html。(2012/5/8瀏覽)
台灣正官庄:〈高麗蔘的栽培〉,《台灣正官庄》。http://www.kgc.com.tw/ezcatfiles/a011/img/img/275/ginsenghistory.html。(2012/5/10瀏覽)
行政院主計處(2006):〈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數-按行政區別及細行業別分〉,《台北市報告書統計表》。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3473&ctNode=3267&mp=1。(2011/3/8瀏覽)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藥事法第103條〉,《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30001&FLNO=103。(2012/5/6瀏覽)
新北市三重碧華商街促進會(2009):〈碧華介紹歷史發展〉,《三重碧華布街》。http://www.bihua-st.com/aboutbihua.shtml。(2012/5/8瀏覽)
衛生局(2010):〈台北市藥政管理〉,《衛生統計資訊》。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418。(2011/7/24瀏覽)
賴文志(2008/11/7):〈科學中藥與水煎藥之間〉,《臺灣中醫網》。http://www.tcm.tw/articleview.php?id=376。(2012/5/7瀏覽)
戴佑家、沈筱紋(2012/4/20):〈老少派永樂走逛趣〉,《自由時報周末生活版》(第E4版)。
[英文部分]
Crewe, L.(2000):Geographies of ratailing and consump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4(2):275-290.
Crewe, L.(2003):Geographies of retailing and consumption: markets in mo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7(3):352-362.
Goss, J. (2004): Geography of consumption I.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3):369-380.
Gregory, D., Johnston, R., Pratt, G., Watts, M., & Whatmore, S. (2009):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5th). Chichester, U.K. ; Malden, MA : Wiley-Blackwell.
Jackson, P. & Thrift, N. (1995):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 In D. Miller(Ed.),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pp. 204-237).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