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佳佩
論文名稱: 嚴歌苓《人寰》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嚴歌苓《人寰》畸戀文革移民意識流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嚴歌苓《人寰》為範圍,試圖梳理文本中的主題意識、敘述手法。《人寰》以中年精神抑鬱「我」敘述者,十餘次與心理醫生諮商晤談的記錄,隨著陳述時而處於過去共和國,時而處於現在新大陸,呈現深埋心底的創傷。
    《人寰》敘述交錯著三個故事:一個是父親與賀叔叔在文革前後的恩怨,暗示中國的政治對傳統道德倫理的滲透、扭曲以及對中國知識份子命運的影響,「我」對充滿男性魅力和時代理想象徵賀叔叔糾纏半生的曖昧情欲,表現在理想中國的壓抑下,造成人性的扭曲與對黨國的盲目崇拜;以及女孩負笈來美後,與指導教授舒茨發生的權力與肉體的糾葛,凸顯移民處境的錯位,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拯救。隨著敘述者意識的流竄,試圖從傷痛的探索中自我追尋,並拋開情欲的枷鎖,藉由離開的動作,拋去重重桎梏自己的枷鎖,重獲情感的自由,再次表現女性具有抉擇的自主權。
    女孩愛慕賀叔叔前後曲折的心路,以及她的離國出走,由男女擴散到政治,由情欲涉及到審美,由個人的恩怨上升到黨群家國的悲歡離合。《人寰》以女性私人記憶為出發,拼貼文革與移民的生存困境,女性為敘述方式再加上用精神患者做比喻,成為解構和針砭父權與歷史的書寫利器。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第二章 血色中國的生命悲劇....................................13 第一節 個人價值的否定....................................15 第二節 生命本能的壓抑....................................22 第三節 人性情感的扭曲....................................28 第四節 戀父情結與家國迷戀.................................35 第三章 異域環境的生存困境....................................40 第一節 移植者:錯位與局促.................................40 第二節 出走者:回顧與省思.................................50 第三節 弱勢者:迷惘與救贖.................................57 第四章 《人寰》中的畸戀......................................61 第一節 反感與犧牲:父親..................................61 第二節 愛欲與報復:賀一騎.................................66 第三節 依附與自主:舒茨..................................73 第四節 邊緣人的情愛......................................77 第五章 《人寰》中的敘事美學..................................81 第一節 第一人稱的敘事結構.................................81 第二節 意識流.............................. ...... ....84 第三節 電影手法................................... .....89 第六章 結論..............................................100 第一節 無所不在的傷.....................................100 第二節 自我療癒之路.....................................101 第三節 嚴歌苓創作歷程...................................102 參考書目..................................................104

    一、專書
    (一)作者專書(依出版日期排列)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臺北:爾雅,1993年。
    ———《少女小魚》臺北:爾雅,1994年。
    ———《海那邊》臺北:九歌,1995年。
    ———《扶桑》臺北:聯經,1996年。
    ———《倒淌河》臺北:三民,1996年。
    ———《一個女兵的悄悄話》,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人寰》臺北:時報,1998年。
    ———《白蛇》臺北:九歌,1999年。
    ———《波希米亞樓》臺北:三民,1999年。
    ———《風箏歌》臺北:時報,1999年。
    ———《誰家有女初養成》臺北:三民,2001年。
    ———《無出路咖啡館》臺北:九歌,2001年。
    ———《穗子物語》臺北:三民,2005年初版。
    ———《太平洋探戈》臺北:三民,2006年初版。
    ———《第九個寡婦》臺北:九歌,2006年初版。
    ———《一個女人的史詩》臺北:九歌,2007年。
    ———《赴宴者》臺北:三民,2008年。

    (二)其他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尤列涅夫編注《愛森斯坦論文選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
    巴拉茲《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
    王紹光《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1993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1993年。
    ———《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1994年。
    ———《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2001年。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2004年。
    ———,孟祥春譯《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的美學與政治》上海:上海三聯,2008年。
    史帝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1997年。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著,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8年。
    朱立立《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福建:上海三聯,2008年。
    朱嘉雯《追尋,飄泊的靈魂:女作家的離散文學》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西蒙.波娃《第二性》。臺北:志文,1992年。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德.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2000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伏拉地米爾‧納波科夫著,黃建人譯《洛麗塔》。臺北:林鬱文化,1993年。
    伊莉莎白‧羅芙特斯(Dr. Elizabeth Loftus)、凱薩琳‧凱遜(Katherine Ketcham)著,洪蘭譯《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臺北:遠流,1998年。
    米蘭•昆德拉,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家出版社,1995年1月版。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年。
    沙克特(Daniel L.Schacter)著,李明譯:《記憶七罪》。臺北:大塊文化,2002年。
    里門•凱南(Shlomith Rimon Kenan):《敘事性的虛構作品:當代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蘇燕譯《變態心理學》。臺北:水牛,1970 年。
    ——— 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志文,1990 年。
    ——— 楊韶剛譯《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論》。臺北:百善書房,2004年。
    ——— 楊韶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臺北:知書房,2000年。
    李亞萍:《故國回望――20世紀中後期美國華文文學主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1985年再版。
    佛德芬(Fordham, Frieda)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李曼 (Riemann, Fritz)著,楊夢茹譯《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臺北:台灣商務印,2003年。
    肖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茅盾:《茅盾全集》11集。北京:人民文學社,1984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約瑟夫‧洛斯奈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臺北:志文,1984年。
    師永剛、劉瓊雄《紅軍》。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馬塞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張春興《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心理學名人傳》。臺北:東華書局,2000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臺北,立緒文化,初版六刷。2005年。
    普汶原著,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1990年。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葛紅兵、宋耕《身體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199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廖炳惠《關鍵字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1998年。
    蕭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附錄三〈女作家嚴歌苓:找尋一種方式讓別人懂你〉。成都:四川出版集團 巴蜀書社,2005年。
    霍爾(C. S. Hall)、諾德貝 (V. J. 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五洲出版社,1988年。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 《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蘇童:《紙上的美女》,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

    二、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苗〈「心理疾病」的借喻與「他者」的拯救之旅――嚴歌苓小說《人寰》解讀〉。湖北:《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第29卷第5期
    王泉〈文化夾縫裡的夢幻人生――嚴歌苓小說中的意象解讀〉。湖南:《華文文學》第63期,2004年04期。
    王文興〈羅麗塔的真面目――評〈Lolita〉〉,《美國研究》第1期。
    方素素〈高人一等的說故事家――嚴歌苓〉。臺北:《出版情報》第160期,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誌第6652號,2001年8月。
    方維保、曾豔〈文明衝突中的身份追認――論嚴歌苓的小說創作〉。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論文比賽:黃鴻美獎──評審獎。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八期,2006年9月。
    石曉楓〈蘇童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以《河岸》為討論對象〉。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0年7月,頁115-142。
    朱青〈虛實相間的敘述方式――嚴歌苓小說文本管窺〉。太原:《名作欣賞》2006年24期。
    朱立立〈邊緣人生和歷史癥結――簡評嚴歌苓《海那邊》和《人寰》〉。福建:《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1999年。
    李培〈雌性的魅惑――試析嚴歌苓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獨特內涵〉。汕頭:《華文文學》第65期,2004年06期。
    李燕〈異質文化中的身分建構――從敘述者「我」的出場與缺席看嚴歌苓小說的創作〉。湖北:《廣西社會科學》第153期,2008年03期。
    李亞萍〈論嚴歌苓小說中的失語症〉。廣州:《華文文學》第56期,2003年3月。
    李桂芳〈私語的歸宿――閱讀王安憶、陳染和嚴歌苓三部「女性自傳體」的長篇小說〉。第八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03年10月17-18日。
    沈紅芳〈在苦難中升騰――論嚴歌苓小説的女性意識〉。《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2008年。
    宋文里〈卜者、聖人與符號學家〉。《文化研究月報》第24期。
    金陽〈嚴歌苓評傳〉。北京:《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1999年第1期。
    柳珊〈闡釋者的魅力――論嚴歌苓小說創作〉。瀋陽:《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1期。
    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俠〈人倫漩渦深處:智性敍述的穿透與抵達――嚴歌苓名作《人寰》解析〉。無錫:《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22卷第3期。
    凌津奇〈離散三議:歷史與前瞻〉。《外國文學評論》1期。2007年。
    徐賁〈變化中的文革記憶〉。香港:《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6年2月。
    范銘如〈來來來去去去:六、七0年代海外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概論》。臺北:麥田,2002年。
    郝海洪〈女性隱秘情感的揭秘――嚴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學解析〉。泉州:《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卷第1期。
    孫曉虹〈文華如綺,詩性之悟――嚴歌苓小說修辭藝術管窺〉。上海:《世界華文文學論》2006年3月。
    張法〈傷痕文學:興起、演進、解構及其意義〉。《江漢論壇》第9期,1998年。
    張純〈文化邊緣人的精神家園――嚴歌苓旅外小説印象〉。《理論與創作》2001年6月。
    張莉〈論嚴歌苓對「弱者」生存的書寫〉。山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9月。
    張瓊〈此身‧彼岸――嚴歌苓復旦講座側記〉。汕頭:《華文文學》第65期,2004年06期。
    連晨草〈嚴歌苓小說的現代性〉。福州:《福州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0年10月。
    康正果〈紅旗下的情感教育――說《人寰》〉。《小說評論》4期,2001年。
    陳振華〈撲朔迷離的現代性敘事――嚴歌苓小說敘事藝術初探〉。汕頭:《華文文學》第36期,2000年02期。
    陳瑞琳〈冷靜的憂傷――從嚴歌苓的創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學的特質〉。汕頭:《華文文學》第58期,2003年05期。
    陳器文:〈比歷史更真實──台灣原住民的「我說」書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記憶與書寫》,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2006年9月23、24日。
    莊園〈嚴歌苓訪談〉。汕頭:《華文文學》第72期,2006年01期。
    黃萬華〈語言的舞者——嚴歌苓小說語言論〉。山東:《吉首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7年9月。
    許劍橋〈人物春秋/橫越異境的文字騎士——嚴歌苓和她的創作舞台〉。《文訊雜誌第262期》2007年8月。
    傑姆遜:〈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文學〉,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詹悟〈百萬小說獎─人寰的剖析〉。臺北:書評雙月刊40期,1998年。
    羅雪揮〈嚴歌苓:我可以在我的小說裏再活一遍〉。北京:《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7月17日。
    劉俊〈第一代美國華人文學的多重面向――以白先勇、聶華苓、嚴歌苓、哈金為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4卷6期。
    楊倫<新時期小說「饑餓」主題的三重解讀>《理論導刊》。2007年。
    楊學民〈時間與敘事結構――嚴歌苓長篇小說敘事結構分析〉。上海:《當代文壇》2004年第2期。
    劉艷〈異域生活的女性言論――嚴歌苓創作品論〉。山東:《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趙炎秋:〈敘事情境中的人稱、視角、表述及三者關係〉《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
    嚴歌苓〈十年一覺美國夢〉《華文文學》。2005年,第68期。
    嚴歌苓〈呆下來,活下去〉《北京文學》。2002年,第10期。
    饒芃子〈「歌者」之歌――陳瑞琳〈橫看成嶺側成峰――海外文壇隨想錄〉序〉,《華文文學》,2004年,第1期。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君《論嚴歌苓小說的女性生命創傷》。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芬芳《走在雙軌上的錯位人生:嚴歌苓小說雙構性敘事語言分析》。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林皇杏《存在主義的側影──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析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林怡君《重繪移民女性:聶華苓與嚴歌苓作品中的華裔美國移動論述》(Reimagining Immigrant Women: Chinese American Mobility Discourses in Nieh Hualing and Yan Geling's Writings)。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婉蓉《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主題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張敏《女人的哲學和歷史觀:試析嚴歌苓小說女性人物形象蘊含的人性主題》。陝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玲《嚴歌苓《雌性的草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6年。
    葉如芳《嚴歌苓的移民女性書寫》。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報紙專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青〈嚴歌苓情懷〉,《中華日報》。1998年12月02日~12月05日16版連載發表。
    田新彬〈聯合報文學獎30周年連載8:一名舞蹈兵的創作之路──訪嚴歌苓〉。《聯合報》。2008年10月24日。
    江中明〈嚴歌苓――人如小說,用詞忒簡潔〉,《聯合報》。1997年11月12日18版。
    石曉楓〈說不完的文革故事——嚴歌苓《穗子物語》評介〉,《中央日報》。2005年2月20日。
    吳月蕙〈悲憫與溫柔〉,《中央日報》。1998年1月2日18版。
    呂澤加〈荒涼而美麗的島嶼――「少女小漁」嚴歌苓談文學〉(上)(下),《中央日報副刊》。1996年08月16- 7日。
    李芳蓓〈在悲憫中感悟人生――讀嚴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漁」〉,《青年日報》。1997年1月29日15版。
    沈怡〈嚴歌苓深耕移民文學〉,《聯合報》。1996年6月3日35版。
    邱婷〈偷時間寫作 連連受矚目 嚴歌苓爬格子 露面了〉,《民生報》。1993年08月11日14版。
    亮軒〈多情易老更無怨〉,《中央日報》。1998年1月2日18版。
    胡錦媛〈邊緣的距離,愁鄉的姿態〉,《聯合報》。1997年09月15日45版。
    徐敏子〈跨越隱疾――嚴歌苓精神得很〉,《民生報》。2003年10月26日4版。
    徐淑卿:〈嚴歌苓――說不盡歷劫的故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年04月30日41版。
    徐淑卿〈海那邊的故事〉,《中國時報》。1996年5月9日38版。
    康正果〈移根的況味――論嚴歌苓的新移民小說〉(上)(下),《中央日報》。1996年10月15-16日18版。
    張晨〈海外文學豐收時期〉,《中國時報》。1990年02月17日47版。
    陳思和〈人性透視下的東方倫理――讀長篇小說《人寰》並致作家嚴歌苓〉(上)(下),《中央日報》。1998年04月03-04日22版。
    彭蕙仙〈記憶之書《人寰》裡記憶與命運的糾葛〉,《中央日報》。1998年04月20日20版。
    彭蕙仙〈嚴歌苓黃土地上學做莊稼〉,《中央日報》。1997年12月31日18版。
    董保中〈從海這邊到海那邊――嚴歌苓的小說經驗〉,《中央日報》。1995年10月20日18版。
    劉序昭〈美的鄉愁〉,《中央日報》。1998年01月02日18版。
    劉紀蕙〈人寰之內:戀父情結與國家迷戀〉。〈中國時報〉副刊。1998年3月31日37版
    鄭雅文〈洞悉人生的悲歡離合〉,《中央日報》。1998年1月2日18版。
    盧佳慧〈文學是我的宗教――嚴歌苓、張貴興對談小說創作〉,《中國時報》。1998年8月5日37版。
    嚴歌苓:〈母體的認可〉,《中國時報》。1998年3月30日,37版

    五、網路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文化大革命四十周年http://www.stnn.cc:82/global/wg/wg7/200605/t20060512_211452.html
    沿華〈嚴歌苓在寫作中保持高貴〉,《中國文化報》2003年07月23日。http://www.luckup.net/m/ca35242.htm。
    徐虹〈我為嚴歌苓的語氣著迷〉,《中國青年報》2002年1月8日。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big5.china. com.cn/chinese/RS/94496.htm。
    陳沖評論嚴歌苓,當代世界出版社, http://www.worldpress.com.cn/books/content.asp?content=955。
    陳建忠〈邊緣與正統的辯證――從嚴歌苓《海那邊》出發談女性移民書寫〉,四方書網書評。http://www.4book.com.tw/Comment/OtherCommentIndex.hi?PageNum=5。
    陳瑞琳〈「移植」的奇葩――從嚴歌苓的創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學的特質〉,2003年5月15日改定於休士頓。世界名人網/新月文摘http://www.linlins.com/NewMoon/ruilinchen/YANGEL.shtml。
    陸雪琴〈從創傷記憶看新時期女性寫作〉,《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九期(2002年12月31日)首發,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9118.htm
    劉慧心〈小女人,大手筆――嚴歌苓小傳〉(上)(下),e龍旅行網/小資生活/閱讀咖啡館http://life.elong.com/yuedu/article/topic_2510.html與http://life.elong.com/yuedu/article/topic_2511.html
    嚴歌苓〈文學的庸俗化進程 文學為影視服務〉。http://blog.newstarnet.com/?p=4617
    嚴歌苓〈《鐵梨花》:烏鴉反哺是很美的〉http://publish.big5.dbw.cn/system/2010/07/25/052639895.s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