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品宜
Liu, Pin-Yi
論文名稱: 表現主義應用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康丁斯基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ism to 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Take Kandinsk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王千睿
Wang, Chien-Jui
口試委員: 蔡頌德 劉建成 王千睿
口試日期: 2022/01/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表現主義康丁斯基設計轉化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creativity, design transformation, expressionism, Kandinsky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設計思維訓練對於設計師來說是一項相當重要並且必須具備的能力,在訓練過程中培養造型構成、視覺思考能有效的提升設計的敏銳度,並透過一些直接或間接的聯想,將一些色彩、線條通過給予方向性或者排列組合來達到創新的目的,來讓創作設計上有更多的可能性。本研究以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之繪畫為主要研究範圍,透過了解表現主義與康丁斯基繪畫風格的轉變,來探討康丁斯基繪畫創作理念,理解其色彩應用及幾何風格,並藉由了解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轉化的手法,解析以平面立體設計轉化為題之文化創意商品,去分析其設計手法及特色,來了解平面與立體之間的轉化,並建立設計轉化流程。以康丁斯基圓的時代後期繪畫為創作基底,將其繪畫解析後的成果進行設計創作,推廣其文化意涵。創作成果以康丁斯基的五幅繪畫為主題,包含了「在白色畫布上的第二號」、「構成第八號」、「彼此一致」、「黃色畫布」、「箭」,從這五幅作品作為靈感及概念發想,並運用設計轉化模式將其立體化,在保留康丁斯基繪畫概念的同時使其成為符合使用者喜好的文化創意產品。運用多面向的規劃,實際將產品設計出來,並記錄設計之過程。研究者依據創作成果,認為設計轉化模式可將藝術文化保留,並給予其新的樣貌。期望往後可成為同類型研究者的參考依據,依此設計模式進行平面、立體轉化,並進行後續設計模式的修正與更改,探討出最佳的設計轉化模式。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hink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ability for designers.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hape composition and visual think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design acumen, and through some direct or indirect association, some colors and lines can be given direction or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novation, so that there are more possibilities in the creation of design. This study takes the paintings of Kandinsky, an expressionist artist, as the main scope of research.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expressionism and Kandinsky's painting style, we explore Kandinsky's painting creation concept, understand his color application and geometric style, and analyze the design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the theme of transforming graphic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to understand The course will analyze the design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the theme of graphic and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transformation, and establish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Using Kandinsky's post-period paintings as the base of cre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his paintings are used to create designs and promote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e result of the creation is based on five paintings by Kandinsky, including " On the White II ", " Compostion VIII ", " Mutual Agreement ", " The Yellow Canvas ", and " The Arrow ", which are inspired and conceptualized by these five works,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that meets the user's preference by using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mode to preserve the concept of Kandinsky's paintings. The product is actually designed using multi-faceted planning, and the design process is record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reation,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model can preserve the art culture and give it a new look. It is hoped that this design model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to carry out flat and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and to carry out subsequent revisions and changes of the design model to explore the best design transformation model.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1-4-1. 研究方法 5 1-4-2.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表現主義與康丁斯基 7 2-1-1. 表現主義起源與演變 7 2-1-2. 康丁斯基繪畫風格探討 11 2-1-3. 康丁斯基繪畫作品 16 2-2. 藝術與文化創意 38 2-2-1. 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 38 2-2-2.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43 2-3. 設計訓練形式轉化 45 2-3-1. 包浩斯核心宗旨與設計準則 45 2-3-2.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之基礎課 48 2-3-3. 美的形式原理 51 2-4. 本章小結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3-1. 研究方法 57 3-1-1.文獻分析法 57 3-1-2.個案分析法 58 3-2. 設計轉化案例分析 59 3-2-1. le baiser–Omar.Aqil 59 3-2-2. 晝與夜陶瓷筷架組–陳庭詩 63 3-2-3. 「北美館×JIA」雙品牌聯名瓷盤–洪忠權 65 3-3. 文化創意商品分析 68 3-4. 本章小結 80 第四章 設計成果 83 4-1. 設計模式建立 83 4-2. 產品設計–在白色畫布上的第二號 84 4-2-1. 創作理念 84 4-2-2. 創作過程 85 4-3. 產品設計–構成第八號 91 4-3-1. 創作理念 91 4-3-2. 創作過程 92 4-4. 產品設計–彼此一致 99 4-4-1. 創作理念 99 4-4-2. 創作過程 100 4-5. 產品設計–黃色畫布 106 4-5-1. 創作理念 106 4-5-2. 創作過程 107 4-6. 產品設計–箭 112 4-6-1. 創作理念 112 4-6-2. 創作過程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5-1. 結論 118 5-2.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1

    Düchting, H., & Kandinsky, W. (2000). Kandinsky. Taschen.
    Erle Loran (1947). Cezanne's Compos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cley and Los Angeles, p.19~24.
    Folkes, V. S., & Matta, S. (2013). When a product tak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on who created it: Sometimes it sounds sweete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3(1), 19-35.
    Frank Whitford(2010)。包浩斯(林育如譯)。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於1984)
    Herbert Read(2011)藝術的意義(梁錦鋆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於1974)
    Hermann Bahr(1989)。表現主義(徐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1918)
    Hjelm, S. (2002). Semiotis in product design. Stockholm: CID, KTH-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ohannes Eichner (1957). Kandinsky und Gabriele Münter, Von Ursprüngen moderner Kunst. München, Bruckmann, p.111.
    John Storey(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1)
    Kandinsky, W. (1994). Kandinsky 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New York, Da Capa, Lindsay, K.C. and Vergo, P. (ed.), p.395.
    Kandinsky, W.(1985)。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頁60)。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11)
    Krippendorff, K. (2006). The semantic turn: A new foundation for design. Boca Raton: Taylor & Francis.
    Leong,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Paola Rapelli(2001)。康丁斯基(陳靜文譯)。台北市:城邦。
    Roethel, H. K. and Benjamin, R. K. (1982). Kandinsky Catalogue Raisonne of the Oil- Paintings Volume One 1900~1915.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314.
    R・S・Furness(1989)。表現主義(艾曉明譯)。北京:昆侖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73)
    Whitford, F., & Ter-Sarkissian, C. (1984). Bauhau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William Smock(2010)。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吳莉君譯)。 台北市:城邦文化。(原著出版於2009)

    于琦(2005)。合情合理看設計。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6(3),42-44。
    于潤洋(2005)。于潤洋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大智浩(1969)。美術設計的基礎(王秀雄譯)。台北市:大陸書店。(原著出版於1967)
    文化部(201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部(202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建柱(1972)。包浩斯。台北市:大陸書店。
    丘永福(1993)。造形原理。台北市:藝風堂。
    呂清夫(1989)。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李智偉(2007)。"and"的變幻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高雄市。
    李銘龍(2006)。基本設計I。台北縣:台科大。
    李錫佳(2002)。德國表現主義繪畫風格與發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
    吳家儀(2008)。淡水觀照——陳慧坤的繪畫空間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台北市。
    林戎芳(2012)。「康丁斯基的抽象藝術理論」應用於國民中學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班美術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佳虹(2020)。臺灣特有種鳥類結合包浩斯風格之運動休閒服飾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林炎旦(主編)。(2011)。2010 創意經濟報告。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健丹(2014)。論「新音樂」的表現主義。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31(9)。
    林銘煌(2012)。極簡主義在設計上的形式表徵與發展趨向。設計學報,17(1),79-99。
    林睿琳、鄭友超(2007)。應用美的形式原理融入成語之視覺意象的創作。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2)。
    金炳華(2001)。哲學大辭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德禎(201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胡江飛(2010)。從表現主義發展看表現主義藝術與表現主義美學。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0(4)。
    姜麗華(2013)。以康丁斯基抽象繪畫理論探討李伯元作品的繪畫性。藝術學報,93,73-97。
    秦菊英(2006)。表現主義與現代派繪畫。東南大學學報,8(3),頁62。
    夏學理(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市:五南文化事業。
    張妃滿(2004)。抽象藝術的誕生:康丁斯基的藝術1906-1914。造型藝術學刊,P47-66。
    張家維(2016)。康丁斯基抽象藝術風格結合互動視覺音樂創作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台南市。
    陳小英(2013)。「雲門.九歌」之文創創意商品開發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
    陳正雄(1992)。進入抽象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秀羽(2009)。文化產品訊息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盈均(2016)。表現主義風格應用於動物保護議題插畫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系,台北市。
    陳銀輝(1975)。剖析現代美術。台北市:雄獅圖書。
    陳靜惠(2005)。二十世紀初抽象繪畫中音樂性之研究──從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談起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宜蘭縣。
    楊培中(2001)。抽象畫創始者康丁斯基。台北市:閣林國際。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台北縣:正中。
    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2014)。文創商品之感質特性探討。感性學報,2(1),34-61。
    蕭惠蘭(2017)。放克音樂之舞蹈視覺化研究與創作--以詹姆斯布朗舞蹈音樂性抽象線條演繹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台中市。
    191ART雲端美術館(2020)。「北美館xJIA」雙品牌聯名瓷盤跨界上市。文藝報報。https://www.191art.com.tw/news-in.php?page=1&cls=2&id=576
    SEZON MUSEUM OF MODERN ART, NAGANO(日期不詳)。Hard in Soft (1927), a work by Wassily Kandinsky。SEZON MUSEUM OF MODERN ART, NAGANO。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story/hard-in-soft-1927-a-work-by-wassily-kandinsky%C2%A0/DwICmRwOaVG8KQ
    CentrePompidou(日期不詳)。Vassily Kandinsky Leichtes (Léger)。CentrePompidou。https://www.centrepompidou.fr/fr/ressources/oeuvre/cRRdkX4
    CentrePompidou(日期不詳)。Accord réciproque (Reciprocal Accords)。CentrePompidou。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accord-r%C3%A9ciproque-reciprocal-accords-kandinsky-vassily/gAGLLnHP0aIu9Q
    HK01(2021)。表現音樂的視覺美學,抽象主義之父康丁斯基。THE VALUE。https://hk.thevalue.com/articles/wassily-kandinsky-abstract-art-expressionism-analysis
    Kandinskypaintings(2020)。Blue Segment by Wassily Kandinsky。Kandinskypaintings。https://www.pinterest.com/pin/522769469249393400/
    Lynn Rovida(日期不詳)。La couleur dans l'art。pinterest。https://www.pinterest.com/pin/522769469249393400/
    opisanie-kartin(日期不詳)。Description of the painting by Wassily Kandinsky “Black accompaniment”。opisanie-kartin。https://www.pinterest.com/pin/522769469249393400/
    Wassily Kandinsky, Biography, Paintings, and Quotes(日期不詳)。In Blue, 1925 by Wassily Kandinsky。Wassily Kandinsky, Biography, Paintings, and Quotes。https://www.wassily-kandinsky.org/In-Blue.jsp
    Wassily Kandinsky.net(日期不詳)。White Line。Wassily Kandinsky.net。https://www.wassilykandinsky.net/work-350.php
    中外名言(日期不詳)。瓦西里‧康丁斯基。中外名言。https://www.jiemengz.com/authors/26580-2/
    名畫檔案。(日期不詳)。主調曲線。名畫檔案。https://www.ss.net.tw/paint-161_73-3939.html
    名畫檔案。(日期不詳)。構成第八號。名畫檔案。https://www.ss.net.tw/paint-161_73-3931.html
    名畫檔案。(日期不詳)。白色之上第二號。名畫檔案。https://www.ss.net.tw/paint-161_73-3941.html
    晝與夜(1983)。台北市立美術館。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
    nDetail.aspx?CID=604&ddlLang=zh-tw
    林穎瑄(2010)。文化+創意+產業=。 喀報。
    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php?id=2482&from_type=issue&from_id=1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