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昱勳
Lu, Yu-Hsun
論文名稱: 中古日母字在臺灣華語的語音變異現象:以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
A Study on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Ri Initial in Taiwan: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olinguistics
指導教授: 吳瑾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社會語言學詞彙擴散日母字ㄖ聲母ㄦ韻母頻率語音變化
英文關鍵詞: Ri Initial, ㄖInitial, ㄦRhym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19.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2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觀察臺灣地區的國音中,由傳統聲韻學「日母字」演變而成的兩個主要音位:「ㄖ」與「ㄦ」的發音狀況,並梳理其音變軌跡。詹惠珍曾於1983年對臺灣地區的國音「ㄖ」進行社會語言學調查,本研究於三十多年後的今日,再次對國音「ㄖ」進行觀察,並加上國音「ㄦ」的語音調查。本文搜集國音「ㄖ」與「ㄦ」的語料,並以社會語言學理論、詞頻與音節結構為觀察點,分析語料所反映的語音現象與音變狀況。本研究藉由訪談法蒐集語料,發音人標鎖定在臺灣地區成長,並學習國音的國音使用者。本研究訪談的內容分成四份文件:「文章」、「詞表」、「字表」、「對立字表」,分別代表不同的說話正式程度。
      本文首先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語料,分為四:「說話場域」、「性別」、「年齡」、「教育」。以「說話場域」來看,說話的正式程度越高,受訪者發出「ㄖ」、「ㄦ」標準音的比例就越高,反之則多發出語音變體。以「性別」來說,女性比男性發出更多標準音,但兩者差距不大。以「年齡」來說,青年族群多發出變體,中年族群多發出標準音,老年族群發音狀況與中年族群接近,但會比發出更高比例的變體。以「教育」來看,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者,發出標準音的比例高於未受過大學教育者。分析結果顯示,「說話形式」、「年齡」、「教育」三項因素對受訪者發出標準音或變體的狀況有較深影響。
      關於國音「日母字」的音變狀況,國音「ㄖ」與國音「ㄦ」可能處於音變當中,國音「ㄖ」處於[ʐ]>[l]的音變中,國音「ㄦ」處於[ə˞]>[ə]的音變中,且兩變化在詞彙上屬於漸變,語音上屬於突變。而以頻率來看音變,結果顯示不論「ㄖ」或「ㄦ」,高頻詞音變快於低頻詞。以音節結構來看音變,國音「ㄖ」的結構對音變速度較無明顯關聯,但從各結構發出標準音與變體[l]的對應來看,國音「ㄖ」的音變軌跡應為[ʐ]>[l]。
      國音「ㄖ」與國音「ㄦ」源於中古的「日母字」,到現今國音中,兩個音位演變成捲舌音。在調查結果中發現,國音「ㄖ」與「ㄦ」在標準音之外有不捲舌變體,而兩者的音變方向顯示出兩者有去捲舌化的跡象。臺灣地區的國音「日母字」會因社會因素的不同,出現不一樣的發音狀況,其中「說話場域」、「年齡」、「教育」三項因素影響較深;而詞頻會對語音的變化速度產生影響,頻率高者音變較快。最後,本研究認為,國音「ㄖ」處於[ʐ]>[l]的音變中,國音「ㄦ」處於[ə˞]>[ə]的音變中,兩項變化正在進行中。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observe the pronunciation situation of “ㄖ” and “ㄦ” in Mandarin Chinese in Taiwan, and to sort out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these two phonemes. Zhan(1983) conducted the Sociolinguistics investigation of Mandarin “ㄖ” in 1983, this thesis conducted the same investigation again now, and investigated Mandarin “ㄦ”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gathered and established the text corpus of “ㄖ” and “ㄦ” , and analyzed the phonetic variation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Sociolinguistics, word frequency and syllable structure. This thesis gathered information by interview, interviewees are targeted to those who grew up in Taiwan and learned Mandarin in Taiwanese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rview contains four texts: “the passage”, “the multi-character list”, “the single-character list” and “the contrastive-character list”. These four texts represent different speaking formality.
    This thesis will exam the text corpus through Sociolinguistics first. The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ormality of speaking”, “sex”, “age”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lity of speaking”, the more formal the situation is, the mor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will be produced. On the contrary, people tend to pronounce varieties in spontaneous spee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x”, women’s pronunciation is more standard than men, but the gap between two groups is not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ge”, the youth group tends to pronounce varieties, the middle-aged group’s pronunciation is the most standard, the old-aged group’s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middle-aged group’s, but the old-aged group tends to pronounce more varie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 those who received at least college education have mor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Overall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mality of speaking”, “age” and “education” hav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pronunci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the Ri initial, Mandarin “ㄖ” and “ㄦ” are likely under a sound changing which is underway. “ㄖ” is under the change of [ʐ]>[l], “ㄦ” is under the change of [ə˞]>[ə], both of two cases are ”phonetically abrupt and lexically gradual ”. In terms of “word frequency”, the result of both objectives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words’ frequency is, the faster the sound change is. In terms of “syllable struc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llable structures of “ㄖ” have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ound change. Bu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ʐ] and [l] shows that the trace of sound change might be [ʐ]>[l].
    Mandarin “ㄖ” and “ㄦ” basically originated from Ri initial. In the Mandarin nowadays, these two phonemes become retroflex.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ㄖ” and “ㄦ” have non-roll tongue varieties, and the direction of sound change displays that
    both “ㄖ” and “ㄦ” have the sign of becoming non-retroflex sounds. The words of Ri initial in Taiwan hav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situ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cial factors, and “the formality of speaking”, “age” and “education” have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Besides, word frequency plays a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ound change, the words with higher using frequency change faster.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that Mandarin “ㄖ” is under the sound change of [ʐ]>[l], Mandarin“ㄦ” is under the sound change of [ə˞]>[ə], and both of these two changes are undergo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一節 新語法學派與語音演變 5 一、新語法學派的源起 5 二、新語法學派的音變概念 6 三、新語法學派的價值與問題 7 第二節 社會語言學理論回顧 8 一、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與應用 8 二、國音ㄖ的研究回顧 10 三、其他社會語言學相關研究與展望 12 第三節 詞彙擴散理論介紹 13 一、詞彙擴散理論觀點 13 二、詞彙擴散理論延伸―雙向擴散 15 三、彙擴散的應用與未來展望 16 第四節 日母字的演變軌跡 18 一、日母字的特殊之處 18 二、日母字的演變 19 三、小結 22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2 一、研究樣本 22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24 三、受訪人基本資料 26 四、社會因素說明 27 第六節、結語 31 第三章 國音「ㄖ」的分析 33 第一節 國音「ㄖ」的調查結果分析 33 一、總體現象 33 二、體裁差異 35 三、討論 37 四、小結 44 第二節 國音「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44 一、單一因素 45 二、多因素交叉分析 57 三、討論 77 第三節 結語 80 第四章 國音「ㄦ」的分析 83 第一節 國音「ㄦ」的調查結果分析 83 一、國音「ㄦ」調查音值說明 83 二、總體現象 84 三、體裁差異 85 四、小結 87 第二節 國音「ㄦ」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87 一、單一因素 87 二、多因素交叉分析 95 三、討論 107 第三節 結語 110 第五章 國音「日母字」的音變分析 111 第一節 音變先後與頻率高低 111 一、現象說明 111 二、現象分析 115 第二節 頻率與音變的關係 117 一、國音「ㄖ」的頻率與音變分析 117 二、國音「ㄦ」的頻率與音變分析 118 三、小結 119 第三節 音節結構與音變 120 一、音節結構與音變比例 120 二、音節結構與變體的對應 123 三、小結 124 第四節 結語 125 第六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調查結果 127 一、現象說明 127 二、小結 129 第二節 國音「日母字」的社會語言學分析結論 129 一、國音「ㄖ」的分析結果 129 二、國音「ㄦ」的分析結果 130 第三節 國音「日母字」的音變分析結論 132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問題 133 參考文獻 135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35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36 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36 附錄 139 附錄1-受訪者資料表 139 附錄2-文章(一) 140 附錄3-文章(二) 141 附錄4-詞表 142 附錄5-字表 143 附錄6-對立字表 144 圖表目錄 表格: 表 1 詞彙變化與時間的對應關係 15 表 2 受訪者資料 26 表 3 受訪者社會因素分類 27 表 4 國音ㄖ變體出現比例 33 表 5 國音ㄖ變體的體裁差異 35 表 6 [ʐ]與[l]的辨音徵性比較 37 表 7 文章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0 表 8 詞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1 表 9 字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2 表 10 對立字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3 表 11 國音ㄖ性別與變體差異 45 表 12 國音ㄖ性別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46 表 13 國音ㄖ年齡與變體差異 48 表 14 國音ㄖ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50 表 15 國音ㄖ教育狀況與變體差異 53 表 16 國音ㄖ教育狀況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54 表 17 國音ㄖ性別與年齡變體出現差異 58 表 18 國音ㄖ性別與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61 表 19 國音ㄖ性別與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66 表 20 國音ㄖ性別與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67 表 21 國音ㄖ性別、年齡、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69 表 22 國音ㄖ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73 表 23 國音ㄦ變體出現比例 85 表 24 國音ㄦ變體的體裁差異 86 表 25 國音ㄦ性別與變體差異 87 表 26 國音ㄦ性別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88 表 27 國音ㄦ年齡與變體差異 90 表 28 國音ㄦ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1 表 29 國音ㄦ教育狀況與變體差異 92 表 30 國音ㄦ教育狀況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3 表 31 國音ㄦ性別與年齡變體出現差異 95 表 32 國音ㄦ性別與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7 表 33 國音ㄦ性別與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99 表 34 國音ㄦ性別與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100 表 35 國音ㄦ性別、年齡、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102 表 36 國音ㄦ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104 表 37 國音「ㄖ」標的字的頻率 112 表 38 國音「ㄦ」標的字的頻率 113 表 39 國音「ㄖ」調查結果音變統計 113 表 40 國音「ㄦ」調查結果音變統計 114 表 41 國音「ㄖ」的音節結構與標的字 121 表 42 國音「ㄖ」音節結構標準音比例 121 表 43 國音「ㄖ」開、合口發音比較 122 表 44 詹惠珍研究國音「ㄖ」開、合口發音比較 122 表 45 國音「ㄖ」各音值與音節結構的對應 123 圖示: 圖 1 詞彙擴散理論圖示 15 圖 2 國音ㄖ變體出現比例 34 圖 3 國音ㄖ變體的體裁差異 36 圖 4 文章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0 圖 5 詞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1 圖 6 字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2 圖 7 對立字表國音ㄖ前後變體比例差異 43 圖 8 國音ㄖ性別與變體差異 46 圖 9 國音ㄖ性別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47 圖 10 國音ㄖ年齡與變體差異 49 圖 11 國音ㄖ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52 圖 12 國音ㄖ教育狀況與變體差異 54 圖 13 國音ㄖ教育狀況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55 圖 14 國音ㄖ性別與年齡變體出現差異 59 圖 15 標準音[ʐ]性別與年齡與體裁出現差異 62 圖 16 變體[z]性別與年齡與體裁出現差異 63 圖 17 變體[l]性別與年齡與體裁出現差異 64 圖 18 國音ㄖ性別與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66 圖 19 音ㄖ性別與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68 圖 20 國音ㄖ性別、年齡、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71 圖 21 標準音[ʐ]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出現差異 74 圖 22 變體[z]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出現差異 75 圖 23 變體[l]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出現差異 76 圖 24 國音單元音舌位圖 83 圖 25 國音ㄦ變體出現比例 85 圖 26 國音ㄦ變體的體裁差異 86 圖 27 國音ㄦ性別與變體差異 88 圖 28 國音ㄦ性別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89 圖 29 國音ㄦ年齡與變體差異 90 圖 30 國音ㄦ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1 圖 31 國音ㄦ教育狀況使用變體差異 92 圖 32 國音ㄦ教育狀況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3 圖 33 國音ㄦ性別與年齡變體出現差異 96 圖 34 標準音[ə˞]性別與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7 圖 35 變體[ə]性別與年齡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98 圖 36 國音ㄦ性別與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100 圖 37 國音ㄦ性別與教育與體裁變體出現差異 101 圖 38 國音ㄦ性別、年齡、教育變體出現差異 103 圖 39 標準音[ə˞]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出現差異 105 圖 40 變體[ə]性別、年齡、教育與體裁出現差異 106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元:《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王士元著,石鋒等譯:《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包智明、侍建國、許徳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中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竺家寧:《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徐志明:《歐美語言學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徐通鏘:《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真田信治等著,王素梅、彭國躍譯:《社會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
    真田信治編:《社會語言學展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游汝杰、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第三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
    馮勝利:《拉波夫與王士元對話:語音變化的前沿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趙忠德:《音系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潘悟云:《境外漢語音韻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臺北:中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小組編輯:〈國語辭典簡編本編輯資料字詞頻統計報告〉,臺北:教育部,1997年。
    Hans Henrich Hock, Brian D. Joseph. “Language history, language change, and language relationship :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Richard T. Schaefer著,劉鶴群、廖淑娟、陳竹上、陳美靜編譯:《社會學(第十二版)》,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2011年。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亢婷:〈中古日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李彩霞:〈詞彙擴散理論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洪惟仁:〈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高淑子:〈普通話日母的音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耀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傅于菁:〈臺灣大學生使用國語聲母「ㄖ、ㄌ」及英語/r , l/之情形:社會語言學之分析與研究〉,(臺北:淡江大學英文系碩士班英語教學組碩士論文,2007年)。
    楊幸如:〈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語音的變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論文,2001年)。
    詹惠珍:〈國音/ʐ/在臺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信善:〈試論拉波夫的社會語言學觀及其方法論〉,《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頁1~9。
    王士元:〈競爭性演變是殘留的原因〉,《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88~115。
    王豔華:〈《韻表》濁上變去情況研究―詞彙擴散理論的又一力證〉,《北方論叢》第119期(2006年),頁69~73。
    朱曉農:〈近音―附論普通話日母〉,《方言》第1期(2007年),頁2~9。
    李正芬:〈語言接觸下的國語語音層次與變體〉,《花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6年),頁107~138。
    李仲民:〈球形擴散---論在時空裡語言擴散的模式〉,中山大學: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09/2/19。
    李康澄:〈通語詞彙與方言詞彙競爭概說〉,《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10年),頁47~50。
    卓俊科:〈從詞彙擴散理論看“兒”的兩種語音現象〉,《語文學刊》第8期(2010年),頁33~34。
    洪惟仁:〈方言競爭與方言融合:從閩南語方言地理學談語言分布理論〉,Academia Sinica: First Congress on Taiwan Studies (FCTS). April 15~21, 2012.
    洪惟仁:〈音變的過程與動機〉,《聲韻論叢》第18輯(2014年),頁97~122。
    洪惟仁:〈從臺灣的語言分佈看語言地理學理論〉,苗栗聯合大學客家學院:第七次「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0/10/16。
    洪惟仁:〈結構擴散:以台灣話的音變為例〉,non-H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non-Hinguistics. 28~30 November 2003.
    洪惟仁:〈變化中的汐止音:一個台灣社會方言學的個案研究〉,《聲韻論叢》第13輯(2004年),頁219~250。
    曹逢甫:〈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第18卷(2000年),頁273~297。
    梁寧:〈詞彙擴散理論和新語法學派的比較分析〉,《安徽文學》第7期(2013年),頁27~28。
    許慧娟:〈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新46卷第4期(2016年),頁655~741。
    陳淑娟:〈宜蘭龜山島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政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14年),頁213~244。
    陳淑娟:〈臺北市公共地區三十年來語言使用的變遷 — 比較分析1978及2008的語言調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9年),頁171~206。
    陳淑娟:〈臺北社子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語言暨語言學》第14卷第2期(2013年),頁731~408。
    陳淑娟:〈臺南市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聲韻論叢》第16輯(2009年),頁137~176。
    陳淑娟:〈臺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臺北市、彰化市及臺南市元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語言暨語言學》第11卷第2期(2010年),頁425~468。
    陳淑娟:〈語言因素與社會因素對音變的影響―以鹿谷及安平方言為例〉,《清華學報》第40期(2010年)),頁159~191。
    陳瑤:〈論古日母的發展路徑―從現代方言中日母語泥、來二母的分和說起〉,《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2011年),頁80~84。
    陳黎紅:〈社會語言學概述〉,《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5年),頁63~64。
    麥耘:〈漢語語音史上詞彙擴散現象一例―捲舌嚇音使的消變的過程〉,《聲韻論叢》第9輯(2000年),頁377~394。
    單周堯:〈半齒音日母讀音再探〉,《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2016年)。
    程俊源:〈臺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聲韻論叢》第7輯(1998年),頁277~315。
    賀建國:〈關於現代漢語普通話日母音值的再討論〉,《鎮江師專學報》第4期(1986年),頁53~56。
    馮蒸:〈魏晉時期的類隔反切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頁300~332。
    葉祖貴、彭婷:〈從外部因素論詞彙擴散理論〉,《湖南社會科學》第3期(2015年),頁197~200。
    董忠司:〈臺北市、臺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的整理和比較〉,《新竹師院學報》第5期(1991年),頁31-64。
    歐陽駿鵬:〈詞彙擴散理論述略〉,《學海》第6期(2003年),頁145~148。
    潘悟云:〈詞彙擴散理論評介〉,《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頁53~62。
    潘悟云:〈競爭性音變與歷史層次〉,《東方語言學》第00期(2006年),頁152~165。
    賴佳瑜:〈文字層面的詞彙擴散現象〉,Proceedings of the 22n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non-Hinguistics (NACCnon-H-22) &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non-Hinguistics (IACnon-H-18). 2010. Vol 1. Clemens, non-H.E. & C.-M. non-H. non-Hiu, ed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81-98.
    魏薇:〈小議詞彙擴散理論〉,《作家雜誌》第4期(2011年),頁136~137。
    羅依薇:〈日母字在官話方言的讀音類型〉,《文教資料》第4期(2014年),頁22~23。
    蘇席瑤:〈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7卷第1期(2012年),129~14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