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愛俐 Ai-Li Chang |
---|---|
論文名稱: |
探討國中生化學反應式與比例推理學習成就及其相關 A study on discussing the achievement of 8th and 9th grade students in chemical equation and proportional reasoning and their correlation. |
指導教授: |
譚克平
Tam, Hak-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化學反應式 、比例推理 、共變與不變性 、絕對改變相對改變 |
英文關鍵詞: | chemical equation, proportional reasoning, covariance and invariance, absolute change and relative chang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2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中生學習化學反應式單元發生困難之處,以及與數學比例推理單元表現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量化與質性並重的調查研究法,包含紙筆測驗及放聲晤談兩個部份。第一部分紙筆測驗,共有「化學反應式測驗」及「比例推理測驗」二份的研究工具;其中,「化學反應式測驗」以符號、平衡係數、莫耳概念及在不同條件下生成物和反應物間的關係等面向設計而成,共有33題的單一選擇題;「比例推理測驗」則是以正比例、共變性和不變性、絕對改變和相對改變原則及解題等面向設計而成,共計24題的開放性問答題。以量化的方式分析學生在各測驗中不同面向中的解題情形與學生在兩份測驗表現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台北縣三峽鎮私立某國中的國二及國三學生250人,同時進行二份工具的測驗施測。第二部份放聲晤談主要了解學生在化學符號、平衡係數、化學反應物與生成物的關係及比例推理中的共變性和不變性及絕對改變和相對改變原則等面向的解題策略及想法,晤談對象是國二「化學反應式測驗」及「比例推理測驗」表現具有代表性的學生4名。
本研究結果:
(一)全體學生在「化學反應式測驗」各學習目標的表現為「瞭解莫耳概念」>「知道符號的意義」>「 瞭解生成物和反應物間的關係(限量試劑)」>「知道平衡係數的意義」>「瞭解生成物和反應物間的關係(完全反應)」。
(二)全體學生在「比例推理測驗」各項主題之表現為「共變性與不變性」>「正比例」>「解題」>「絕對改變原則與相對改變原則」。
(三)「化學反應式測驗」得分與「比例推理測驗」得分的兩份測驗的成就表現有中度的正向關聯性,且達相關顯著。
(四)以比例推理成績預測化學反應式的成績,有良好的解釋力。
(五)發現學生的錯誤概念:
(1)不了解化學式的意義。
(2)不清楚平衡係數的定義。認為均衡後的化學反應式,反應式左右兩邊的總分子數相等。
(3)忽略題目反應式中平衡係數提供的比例關係,而採取相減的方式。。
(4)會將分子的倍數乘入元素符號的右下方的數字。
(六) 比例推理中採用相減作答方式的學生,在化學反應式中涉及比例的題目,會忽略比例關係,也採取相減的方式。
本研究所呈現的錯誤概念及化學反應式與比例推理的關係,可作為教師教學時參考的資料庫。
中文文獻
王琬菁(民91):「原子價」概念融入科學課文對學生學習「化學式」與其相關概念之成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碧鴻﹙民87﹚:探究高職化工科學生之莫耳概念。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新合(民81):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八十一年科學教育論文研討會集刊,6-19。
江南青(民74):比例概念的診斷與補救。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松濤,林煥祥(民91):國二學生理化學習成效之探究-以化學反應單元為例。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理學院。
李佳奇(民89):高中生對條件機率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之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家言(民91):國中生對生活中數量關係之知覺--比例關係之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賢哲、張蘭友(民90):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9(3),253-280。
吳泓林﹙民79﹚:莫耳概念學習階層之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滿(民87):波利亞的解題步驟對國中比例單元教學效果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宏一、李成康、曾淑容(民80):大一與高三學生「化學平衡」解題過程與行為之分析。科學教育,2,249-274。
洪瑞英(民87):高中生的化學平衡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佩儀(民96):從比例問題的表面結構和深層結構探究國一學生的解題表現及解題策略情形。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段曉林、熊召弟、王美芬、熊同鑫譯(民85):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李綢(民81):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連秀玉(民84):場地獨立型與場地相依型的國中學生對化學計量解題行為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寶鈿、李武勳(民91):抽象概念的具體化教學:以莫耳概念為例。科學教育,253,48-50。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軒毓(民92):國中學生莫耳相關概念學習困難的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力為(民91):比例單元的效益研究-結合認知師徒制、劇本與波利亞啟思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麗玉(民8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歐瑞賢(民85)。國小學生比例推理能力動態評量之效益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閻育蘇譯(G. Pólya著) (民82):怎樣解題。台北:九章出版社。(原著為1945年版)。
鍾聖校(民79):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宗程(民93):數學符號知識與運算概念與學生學習化學反應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玟錦、陳瓊森(民8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三學生對化學平衡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3, 149-174。
鄭惟厚譯(David S.Moore著) (民87):統計,讓數字說話。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股份公司。(原著為1997年版)。
英文文獻
Al-Kunifed, A., Good, R.,& Wandersee, J.(1993). Investigation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udents’ Concepts of Chemical Symbol, Formula, and Equation:Students’ Prescientific Conceptions. ERIC Document. No:ED376020.
Balandi, B. P. (1982). Investig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 concept in Ital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59(10),852-856.
Cervellati, R., Montuschi, A., Perugini, D., Grimellini-Tomasini, N.& Hudson, M. J. (1976). Introducing the mole. Education in Chemistry, 13(4),110-114.
Duncan, M. & Johnstone, A. H. (1973). The mole concept. Education in Chemistry,10(6),213-214.
Gabel, D. & Sherwood R. D. (1984). Analyzing difficulties with mole-concept tasks by using familiar analog task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1(8),843-851.
Mullis, I. V.S., Martin, M. O., Ruddock, G. J., O’Sullivan, C. Y.,Arora, A. & Erberber, E.(2005). TIMSS2007 Assessment Frameworks. Boston:Inter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Kolb, D. (1978). Chemical Principles Revisited: The Chemical Equation Part Ⅰ:Simple Reaction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55(3),184-189.
Lamon, S.J. (1994). Ratio and proportion:elementary didactional phenomenology.In G. Harel & J. Confrey(Ed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icative reasoning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Lazonby, J. N., Morris, J. E.& Waddington, D. J. (1985). The mole:questioning format can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2(1),60-61.
McCullough T. (1990). Avogadro's number, moles, and molecu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7(9),783.
Mintzes, J. J. & Wandersee, J. H. (1998).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Myers, R. T. (1989). Moles, Pennie, and Nickel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66,249.
Nakhleh, M. B.(1992). Why Some Students Don’t Learn Chemistry-Chemical Misconception.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69(3), 191-196.
Novick, S. & Menis, J. (1976). A study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mole concep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53(11),720-722.
Yarroch, W. L.(1985).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equation balancing. Journal of Reseaech in Science Teaching,22(5),449-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