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宜彊
Hsieh, Yi-Chiang
論文名稱: 民間信仰與地方政治:嘉義太保的水牛厝大士爺信仰
指導教授: 陳志豪
Chen, Chih-H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水牛厝大士爺民間信仰地方政治社會變遷嘉義太保
英文關鍵詞: tsú-gû-tshù, tāi-sū-iâ, folk belief, local politics, social change, Chiayi, Taibao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TH.006.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8世紀晚期南臺灣經歷多次的械鬥、民變等衝突事件後,地方社會因事件產生無主孤魂的祭祀問題,亦即所謂「厲」的問題必須處理。故當時為南臺灣重要交通據點的民雄,便將普渡時才出現的大士爺信仰擴大祭祀,成為知名的民雄大士爺。此後,位於今嘉義縣太保市的水牛厝,也因與民雄同樣的歷史背景,而被吸納至民雄大士爺的祭典網絡,日後並將民雄大士爺分香至水牛厝奉祀,成為水牛厝大士爺。值得注意的是,開發甚早的水牛厝並未發展出村庄共同的公廟,而是以18世紀末發展的大士爺信仰作為村庄每年最重要的祭祀。但是,過去近200年來未形成公廟的大士爺信仰,卻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在2013年建立了廟宇,名為玉皇宮。本文想要討論的課題,便是從日治至戰後以來地方政治與社會的變化,對於大士爺信仰建廟過程帶來的影響,藉此說明地方政治的發展對於傳統民間信仰的影響。觀察水牛厝聚落與水牛厝大士爺這上百年來的變遷,可以發現社會變遷、地方政治與民間信仰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並且這些作用累積了上百年之後在現代開始展現其結果。

    After Southern Taiwan experienced many conflicts including armed fighting and peasant revolts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local societies ended up with problems involving the worshipping of “wandering spirits”, also known as “vengeful” spirits that had to be addressed. Thus Minhsiung,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point in Southern Taiwan, expanded worshipping of tāi-sū-iâ(大士爺) that only takes place during the general salvation ceremony. It became the famous tāi-sū-iâ of Minhsiung. Since then, because tsú-gû-tshù(水牛厝) , a village of Chiayi County’s Taibao City shares comm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with Minhsiung, they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ritual context of Minhsiung’s tāi-sū-iâ as a result. Minhsiung tāi-sū-iâ later shared its power which got brought to tsú-gû-tshù and became the tāi-sū-iâ of tsú-gû-tshù. What’s noteworthy is that being a community with earlier development history, tsú-gû-tshù’s development of folk beliefs yielded no village temples but would instead worship tāi-sū-iâ as its most important annual ceremony. However, after about 200 years, under political intervention tāi-sū-iâ finally had its own temple built. Construction was completed in 2013 and the temple is named gio̍k-hông-kiong(玉皇宮). The paper wishes to discuss local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s from Japanese colonial era to postwar period as well as the effects brought forth by the temple’s construction. These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local politics upon traditional folk beliefs. We may also observe the changes experienced by the settlement of tsú-gû-tshù and tāi-sū-iâ of tsú-gû-tshù over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We can also discover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social changes, local politics and folk beliefs as well as its outcome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壹、緒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回顧 4 三、研究方法與架構 7 貳、大士爺在民雄 10 一、大士爺信仰 10 二、民雄大士爺信仰的起源 10 三、民雄大士爺信仰的擴張 12 參、水牛厝歷史 17 一、水牛厝的開發傳說 17 二、清代文獻中的水牛厝 20 肆、水牛厝的社會發展與宗教活動 25 一、清代的械鬥與祭厲 25 二、日治時期水牛厝的發展 28 三、戰後政治與民間信仰結合的開端-玉賢宮 33 伍、水牛厝大士爺信仰的變遷 39 一、戰後水牛厝的建廟熱潮與大士爺信仰 39 二、大士爺建廟:玉皇宮 40 三、民間信仰與地方政治的交互作用 43 陸、結論 47 附錄 56

    一、檔案

    《軍機處檔摺件》,故宮博物院藏。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南州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聯合報》。

    《聯合影音》。

    TWIMI |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

    自由電子報,http://www.ltn.com.tw/。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67》,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影印本。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葉門李氏墓誌銘。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二、專書

    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6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7月。

    安倍明義編,《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年1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年。

    吳學明,《臺灣客家聚落之信仰調查:變與不變-義民爺信仰之擴張與演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北:客家委員會,2013年10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12月。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年。

    林文龍,《臺灣掌故與傳說》,臺北:臺元出版社,1992年7月。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臺北:大通書局,2002。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1959年。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臺北:衛城出版,2015年12月。

    焦大衛(David K. Jordan)著、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著者不詳,《社寺廟宇ニ関スル取調書 嘉義廳》,嘉義:嘉義廳,1915年。

    著者不詳,《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1959年。

    著者不詳,《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年。

    著者不詳,《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58種,1959年。

    著者不詳,《嘉義縣輿圖注說》,北京:九州出版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臺灣文獻匯刊第五輯第七冊,2005年;原刊時間應於道光27年(1847年)之後。

    黃文博,《臺灣風土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1月。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嘉義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月。

    劉還月,《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2月。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310種,1993年。

    鄭志明、黃進仕,《打貓大士-民雄大士爺祭典科儀探討》,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5月。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8月。

    賴阿勝、羅烈師編著、李湞吉攝影,《人與眾神的饗宴:南庄圓醮》,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

    三、 論文
    (一)期刊論文

    古慧雯、吳聰敏,〈臺灣砂糖與甘蔗的產額與產量之估計:1901至1953年期〉,《經濟論文叢刊》,第31卷,第2期,2003年6月,頁157-189。

    何鴻明、王業立,〈地方派系如何操控寺廟的管理權?-以大甲鎭瀾宮的人事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23-186。

    林偉嬪,〈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2期,2013年9月,頁1-33。

    康豹(Paul R. Katz),〈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北縣文化》,第53期,1997年6月,頁71-78。

    郭銀漢,〈由民雄鄉大士爺廟平安符圖案象徵,探討大士爺與觀世音菩薩之關係〉,《嘉義文獻》,第25期,頁23-29。

    黃阿有,〈嘉義市市定古蹟葉明邨墓形制與墓主之研究〉,《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2014年9月,頁139-182。

    (二)論文集論文

    李亦園,〈民間寺廟的轉型與蛻變-臺灣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收入氏著《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59-290。

    李亦園,〈臺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收入氏著《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月,頁242-258。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收入氏著《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1月,頁38-66。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收入氏著《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1月,頁132-216。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入氏著《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1月,頁324-355。

    林美容,〈草屯鎮的聚落發展與宗族發展〉,收入氏著《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1月,頁86-130。

    翁佳音,〈十七世紀福佬海商〉,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9年3月。

    康豹(Paul R. Katz)著、王士駿譯,〈戰後臺灣的宗教與政權〉,收入氏著《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12月,頁287-312。

    張珣,〈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頁63-107。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徐文路譯,〈導論:創造傳統〉,收入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8月。

    Fiorella Allio,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Koah-hiun Processional System of the Tainan Region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6月),頁131-178。

    Paul Katz, “Local Elites and Sacred Sites in Hsin-chuang – The Growth of the Ti-tsang 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editor(s): 林美容, 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216-217。

    Stephan Feuchtwang, “City Temples in Taipei under Three Regimes,”in Mark Elvin and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263-303.

    (三)學位論文

    吳俊蔚,〈番界與諸羅山區的開發-以翁雲寬家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柯明章,〈媽祖信仰與政治-以大甲媽祖為例〈1949-2000〉〉,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大展,〈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嚴萍菁,〈紙糊大士爺及其儀式的探討:以新埔枋寮義民廟2009年中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四、其他

    Google地圖:https://www.google.com.tw/maps。

    口述訪談資料。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網站:http://db.cec.gov.tw/。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http://luz.tcd.gov.tw/WEB/。

    梅山鄉公所網站:https://meishan.cyhg.gov.tw/cp.aspx?n=CAB5D137A3FE907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