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嘉玲
論文名稱: 《史記》悲劇人物探析
指導教授: 賴明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司馬遷悲劇人物悲劇性帝王后妃王侯將相能臣賢良平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1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悲劇人物是指其遭遇令人同情、歎惋,其生平之奮鬥歷程感人心扉,雖遭致不幸,但吾人從中除為之不捨外,更可以激昂吾人之心志,想其人之風範或以此為自我惕厲之對象。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之遭遇亦與此貼切,其突出之處與撰者司馬遷關涉甚深。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的歷程:此部分是以撰者司馬遷個人自小到大的形塑過程,寫其成長環境及父教的影響,並擴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啟蒙,故此劃時代的著作有其成書的條件,此章偏重於外在因素的敘述。
    第三章悲劇的意蘊及類型:此章先從西方的悲劇談起,由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解說,言及後代學者的看法,試圖整理出對悲劇不同的看法;再談中國的悲劇,中國由於環境及歷史演進過程與西方有強烈的不同,以致對悲劇的看法會有歧義,但自清末至今,由於許多學者的投入研究,使中國有無悲劇之議題,逐漸有其共識,但本章主要是講悲劇中的主要原素,即悲劇人物,以其悲劇人物的遭遇,為悲劇作分類。
    第四章《史記》悲劇人物形成的因素:主要從司馬遷個人的內在談起,寫其對悲劇人物的取捨標準,並針對《史記》悲劇人物的遭遇,將形成因素分為三大類。
    第五章悲劇人物的類別:自古人皆有一死,故不以如何死亡作為分類的依據,而以其身分地位來分類,並藉此看出司馬遷超越同時代的卓越史識,如:生前並未有帝王稱號的項羽,卻被列入〈本紀〉中,可看出司馬遷並未以「成者為王,敗者的寇」的標準看待所有人物,反以其生前對世界的影響為主要的評價;又司馬遷所關照的對象並未純以男性為主角,在他的筆下亦有奇女子,雖著墨不多,但仍具有代表性。此章所論及的對象共21人,其身分地位或有不同,但其角色鮮明卻又令人印象深刻。
    第六章結論:本章就前面述及的各章分析結果,深知可知司馬遷是有意識地為這些悲劇人物作傳,故可說這些悲劇人物的悲劇性乃司馬遷本身悲劇意識的反映。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對後世的影響頗多,如戲曲、小說等,其中改編戲曲的《趙氏孤兒》更凸顯出公孫杵臼程嬰兩人的忠及義,使此齣戲不僅在民間擁有廣大的戲迷,更被推廣至歐洲,搬演許久,故在此欲以《史記》中悲劇人物與西方悲劇人物的比較為未來研究的內容之一。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內容……………………………………………………………2 第二章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的歷程.........................4  第一節司馬遷對史料的搜集………………………………………………5   一、國家圖書資料………………………………………………………5   二、游歷訪談所得………………………………………………………6  第二節司馬遷對史料的整理………………………………………………8   一、資料依據的原則……………………………………………………8   二、厥協六經異傳………………………………………………………10   三、整齊百家雜語………………………………………………………12 第三節司馬遷個人的經歷…………………………………………………17 一、成長的時代背景 ……………………………………………………17 二、個人的讀書遊 ………………………………………………………20 第三章悲劇的意蘊及類型……………………………………………......26 第一節悲劇的意蘊 …………………………………………………………26 一、西洋人的觀點 …………………………………………………………26 二、中國人的觀點 …………………………………………………………29 三、個人對悲劇的觀點 ……………………………………………………31 四、司馬遷悲劇意識的形成 ………………………………………………33 第二節中西的悲劇類型………………………………………………………39 一、西方悲劇的類型 ………………………………………………………39 (一)古代的悲劇 …………………………………………………………39 (二)近代的悲劇 …………………………………………………………48 (三)西方悲劇內容的歸類 ………………………………………………49 1.命運悲劇 ……………………………………………………………49 2.性格悲劇 ………………………………………………………………49 二、中國悲劇的類型 ………………………………………………………49 (一)文學類悲劇 …………………………………………………………50 (二)元明清的戲劇類悲劇 ………………………………………………55 (三)中國悲劇的內容歸類 ………………………………………………61 1.社會悲劇 ………………………………………………………………61 2.歷史悲劇 ………………………………………………………………62 3.性格悲劇 ………………………………………………………………62 第四章 《史記》悲劇人物形成的原因………………………………………64 第一節 司馬遷寫悲劇人物 ………………………………………………‥64 一、司馬遷有意識地塑造悲劇人物………………………………………‥64 (一)時代創造英雄…………………………………………………………65 (二)英雄改造時代…………………………………………………………65 二、司馬遷的性格與《史記》悲劇人物……………………………………66 (一)好奇性格………………………………………………………………66 (二)義利觀…………………………………………………………………68 第二節 《史記》悲劇人物形成的原因.……………………………………‥71 一、專制王朝的統治者所導致的悲劇性.……………………………………71 (一)人主愚昧及專制所造成………………………………………………72 (二)批逆麟致遭不幸………………………………………………………72 (三)功高震主而身危………………………………………………………73 (四)變法使國富而己亡……………………………………………………74 (五)政治、軍事鬥爭失敗…………………………………………………75 二、性格造成的悲劇性. ……………………………………………………76 (一)自負又不忍的性格. …………………………………………………76 (二)重名利、貪婪的性格…………………………………………………76 三、堅守並為維護某種信念、追求某種信念而導致的悲劇性……………77 (一)堅守自己的信念………………………………………………………77 (二)維護某種信念…………………………………………………………78 (三)報答知己………………………………………………………………78 第五章《史記》悲劇人物的類別………………………………………………80 第一節帝王類……………………………………………………………………80 一、趙武靈王…………………………………………………………………81 二、項羽………………………………………………………………………86 三、漢惠帝……………………………………………………………………94 第二節后妃類 …………………………………………………………………100 一、虞姬..……………………………………………………………………100 二、戚夫人……………………………………………………………………102 三、鉤弋夫人…………………………………………………………………105 第三節王侯類 …………………………………………………………………107 一、韓信 ……………………………………………………………………107 二、竇嬰 ……………………………………………………………………114 第四節將帥類 …………………………………………………………………120 一、樂毅 ……………………………………………………………………120 二、李廣 ……………………………………………………………………124 三、李陵 ……………………………………………………………………129 第五節能臣類 …………………………………………………………………134 一、伍子胥……………………………………………………………………135 二、商鞅………………………………………………………………………141 三、李斯………………………………………………………………………148 四、晁錯………………………………………………………………………155 第六節賢良類 …………………………………………………………………160 一、伯夷、叔齊………………………………………………………………160 二、公孫杵臼、程嬰 ………………………………………………………165 三、屈原 ……………………………………………………………………167 第七節平民類 …………………………………………………………………173 一、豫讓………………………………………………………………………173 二、聶政………………………………………………………………………177 三、荊軻………………………………………………………………………181 第六章結論………………………………………………………………………188 第一節本文的研究成果…………………………………………………………188 第二節未來的研究動向…………………………………………………………189 參考文獻…………………………………………………………………………190

    【專書書目】
    經史類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11月初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3月初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大明王氏出版社,1975年8月再版
    北齊‧魏收奉敕撰《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9月初版
    漢‧班固《漢書》台北:成偉出版社,1976年3月初版
    陳健夫編《兩漢新紀》新儒函授學校,1976年9月初版
    明‧張岱《史闕》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9月台1版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3版
    漢‧劉歆、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大化書局出版,1983年12月初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王記書坊,1984年9月初版
    宋‧錢時《兩漢筆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7月初版
    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5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5版
    宋‧蘇轍《宋景本印古史》國立故宮博物館出版,1991年6月初版
    東漢‧趙曄、黃仁生注釋《新譯吳越春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2月初版
    清‧劉知幾《史通》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本》台北:2001年12月初版14刷
    施之勉《漢書集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版1刷
    古籍類
    晉‧陶潛《陶淵明全集》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5月初版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附唐詩詩逸》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揚州詩局刊本影印,1960年5月初版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臺1版
    宋‧秦觀《淮海集》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台1版
    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3月初版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5月初版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台北:文馨出版社,1972年10出版
    明‧李贄《焚書》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臺景印初版
    明‧李贄《藏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8月初版
    清‧楊萬里校、簡書箋《商君書箋正》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初版
    清‧曾國藩《求闕齋筆記讀書錄》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75年4月再版
    蘇東坡《蘇東坡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台景印初版
    宋‧蘇轍《欒城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曹植《曹子建全集》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初版
    荀子撰、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4版
    唐‧王維撰,清‧趙松谷箋註《王右丞集》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12月初版清‧崔述《崔東壁遺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臺景印初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11月初版
    周‧莊周《南華經》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漢‧桓寬《鹽鐵論》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
    《二十二子》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王粲撰、吳云、唐紹忠注《王粲集注》河南:中州書畫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清‧吳敬梓、繆天華校訂《儒林外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3月再版
    逯欽立輯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宋‧錢時《兩漢筆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所編的《欽定四庫全書》,1986年7月初版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嵇康撰,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12月初版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詩集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的《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7月初版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中國書店,1988年2月初版1刷
    劉卲《人物志》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5月8版
    徐世昌編《晚清簃詩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1刷
    李耳撰,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再版
    《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初版7刷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北京:北京中國書局出版,1991年8月1版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出版
    莊子著、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宋‧李清照《李清照詩詞文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月初版
    宋‧楊時《楊時集》林海權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明‧方鵬《責備錄》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所編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6年8月初版
    清‧劉鶚《老殘遊記》海南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韓非《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
    劉卲《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革新一版
    清‧顧亭林、劉九洲注譯《新譯顧亭林全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出版
    梁‧蕭統《昭明文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初版
    清‧張履祥、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1版1刷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初版
    史記類
    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司馬遷撰,凌隆稚輯校,有井範平補標《補標史記評林》台北:蘭臺書局,1968年11月出版
    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台北:成偉出版社,1975年9月初版
    賴明德《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2月再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白壽彝《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1985年5月2刷
    姚祖恩《史記菁華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11月第6次印行
    周虎林《司馬遷及其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年4月初版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初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1993年初版
    張大可、俞樟華等著《史記一家言》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次印刷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韓兆琦《史記通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1版
    鄧鴻光《史家絕唱》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4月增訂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左海倫《司馬遷與史記──經驗築成的巨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一刷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安平秋、楊福平主編《逐鹿中原》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悲劇類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Clifford Leech著,范國生譯《論悲劇》台北:黎明出版社,1973年5月出版
    Karl Jaspers著,葉頌姿譯《悲劇的超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4年2月再版
    呂思勉《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初版三刷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第2次印刷
    馮瑞龍《元代愛情悲劇研究》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2月初版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10版3刷
    謝柏梁《世界悲劇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與本論文相關的其他現代作品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6月初版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初版
    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
    董鼎銘《歷史劇本事考評》台北:臺灣商務印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初版
    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書局,1987年10月5版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張錯《從莎士比亞到田秋成──東西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姚一葦《戲劇與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魯迅《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10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初版
    魯迅《漢文學史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1月初版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教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4刷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9月初版
    丘逢甲《嶺雲日樓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出版
    王開府《四書的智慧》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3次印刷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台一版
    吳宏聰、李鴻生主編《丘逢甲研究》台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1998年12出版
    王冬珍等《中國歷代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更新版第一次印刷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朱嘉雯《玫瑰,在她如此盛開的時候──探索女性文學的綺麗世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BOD一版
    【學位論文篇目】
    張家榮〈「中國古典悲劇」論定與構成之擬議〉臺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7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沈子杰〈西漢前期政權與知識階層〉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劉麗芳〈《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4年6月
    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文組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映瑾〈《全唐詩》宮廷婦女形象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郭宛芬〈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年6月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洪素如〈元雜劇中義之主題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2月
    【期刊資料】
    劉瑤瑤〈再評漢惠帝〉,《歷史教學》,2006年第10期
    鄒萬銀〈河套文明傳承、弘揚者之一趙武靈王〉,《前沿》,2006年第3期
    單少杰〈〈伯夷列傳〉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恆理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王連弟、潘源媜〈項羽人物形象的人性觀照〉,《莆田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4期第12卷
    劉玲娣〈論韓信人格的悲劇意蘊──讀《史記。淮陰侯列傳》〉,《陰山學刊》,2004年7月第17卷第4期
    宋青林、齊月華、商桑〈商鞅變法的前提條件及深遠影響〉,《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
    謝模楷〈豫讓形象分析──兼論《史記》悲劇色彩〉,《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4月第16卷
    楊丁友〈司馬遷的敘述特色與項羽形象〉,《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第25卷
    鄭慶民〈韓信形象淺析──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增刊(增總第9期)第18卷
    顏吾芟〈從《史記。李將軍列傳》看「李廣難封」〉,《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張晨〈論司馬遷的悲劇意識〉,《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19卷第1期
    公炎冰〈亞里斯多德與黑格爾悲劇觀的共同取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11月第23卷第6期
    王力〈古代俠義復仇故事流變及其三種傾向〉,《陰山學刊》,2000年6月第13卷第2期
    葉瑞斯〈在歷史的理性和感性之間──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看司馬遷的史家主體意體〉,晉東南師專學報,2000年3月第1期
    汪樹東〈荒誕和超越──論莎士比亞的悲劇精神〉,《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1期
    郭務渝〈由屈原悲劇英雄的性格探討屈原賦的悲劇性〉,《空大人文學報》第八期,1999年6月
    張彥修〈戰國士人素質簡論〉,《人文雜誌》1999年第3期
    孟祥才〈司馬遷悲劇與結局新釋〉,《齊魯學刊》,1999年第2期
    夏子賢〈論伍子胥〉,《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5月第17卷第2期
    張祥濤〈試論《史記》的義利觀〉,《人文雜誌》,1998年3月第2期
    楊利辰、張翠〈性格之舵與命運之舟──項羽文化心理探微〉,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
    周健勇〈也論悲劇〉,《長沙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3月總第31期
    李仁守〈項羽、韓信、竇嬰命運試論〉,海南師院學報,1997年第4期,總第10卷第38期
    張潤澤〈試論趙武靈王〉,《邯鄲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年1.2期
    張子俠〈商鞅被殺原因新探〉,《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雋成軍、謝春河〈試析晁錯的改革思想及其『削藩』--兼論改革失敗的原因及晁錯之死〉,《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張志合〈論司馬遷對李斯的人格評價〉,《綏化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劉友朋〈李斯其人其死及其他〉,《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8月第9卷第3期
    陳傑林〈論《史記》成書的歷史條件〉,《池州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阮芝生〈伯夷列傳發微〉,《臺大文史哲學報》,1985年12月第34期
    寒爵〈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性格〉,《中國論壇》,1983年6月5期
    JoseOrtega Gasset著,范國生譯〈悲劇、喜劇和悲喜劇〉,《中外文學》第五卷第五期,1976年10月
    齊邦媛〈希臘神話與史詩中的悲劇英雄〉,刊自《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三期,1975年8月出版
    樂蘅軍<中西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造像──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像>,《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三期,1975年8月
    王文顏〈司馬遷筆下的高祖形象〉,《孔孟月刊》,第27卷第12期,1989年8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