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小嵐 Xu, Xiao-Lan |
---|---|
論文名稱: |
臺灣現代登山書寫(1949-2024)研究 A Study of Taiwan’s Modern Mountaineering Writing (1949-2024) |
指導教授: |
陳室如
Chen, Shi-Ru |
口試委員: |
陳室如
Chen, Shi-Ru 范宜如 Fan, Yi-Ju 吳懷晨 Wu, Huai-Chen |
口試日期: | 2024/12/16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登山書寫 、山岳文學 、山林 、地景 |
英文關鍵詞: | Mountaineering writing, Mountain literature, Mountain Forest, Landscap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6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擬以「臺灣現代登山書寫」為主軸,探究戰後臺灣登山書寫的發展脈絡,登山書寫如何在社會脈動、外部環境中,開展不同階段的時代性特色,又反映出書寫者與山岳空間的關係和互動,如何呈現多元的登山意義與價值,並針對女性登山書寫、山岳地景書寫進行專題探討,延伸出性別身體、山岳意象等值得深究的面向,就文本的分析與耙梳觀照臺灣現代登山書寫的發展。
本論文將臺灣現代登山書寫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1949-2001年、2002- 2024年。戰後政府實施山區管制,人民與山岳的關係是疏離的,1980年代臺灣登山書寫走向學術化,以古道調查、區域探勘深度了解山岳的人文、生態與地質等,同時海外攀登盛行,以遊記為主題的紀實文本記錄海外遠征的冒險歷程。2000年以後,登山普及化,登山者將海外攀登習得的經驗與知識帶進臺灣,推動登山教育,並探究登山與生命之尋覓。不同背景經歷的作家以書信體、報導書寫和抒情等形成多元的登山書寫形式;生態研究者結合登山行旅和學術研究,從生態的眼光認識高山;高山職業工作者,即巡山員、高山嚮導,書寫其工作內容,掌握一般人難以接觸的高山面貌。就山岳地景來看,臺灣歷經日治、國民政府的政權轉移,可見山岳空間存在著權力、意識型態的支配;通過玉山書寫凝聚土地、民族認同,山岳成為文化運用的符碼,玉山成為精神象徵,形塑新的臺灣文化價值。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dern mountaineering writing in Taiwan” as its central theme,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eering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It examines how mountaineering writing evolves acros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response to societal dynamic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writers and mountain spaces. The study aims to highlight the diverse meanings and values associated with mountaineering,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women’s mountaineering writing and mountain landscape writing. It further delves into topics such as gendered bodies, mountain imagery, and other significant aspects worthy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seeks to trace and interpret the progression of modern mountaineering writing in Taiwan.
This thesis divides modern mountaineering writing in Taiwan into two phases: 1949 to 2001 and 2002 to 2024. After the war, government-enforced mountain restrictions alienated people from the mountains. In the 1980s, mountaineering writing in Taiwan became increasingly academic, focusing on ancient trail surveys and regional explorations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untains’ humanities, ecology, and geology. At the same time, overseas climbing gained popularity, with travelogues documenting the adventures of international expeditions. After 2000, mountaineering grew more popular, and mountaineers brought back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from overseas climb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existential meaning through mountaineering. Writ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enriched mountaineering literature, using forms such as letters, reportage, and lyrical prose. Ecological researchers integrated mountaineering journeys with academic studies, offering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mountains. Additionally, alpine professionals like rangers and guides documented their work, revealing aspects of mountain environments typically in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untain landscapes, Taiwan’s history of Japanese rule and the subsequent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ra reveal power dynamics and ideological control embedded within mountain spaces. The writing centered on Jade Mountain has served to unify land and national identity, transforming the mountain into a symbol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Over time, Jade Mountain has become a spiritual emblem, shaping new cultural values in Taiwan.
一、專書 (依作者姓名排序)
(一)登山書寫文本
Kawas編著:《給初心者的登山小誌》(臺北:嘉瓦士有限公司,2021年)。
山女孩Kit:《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臺北:遠流,2020年)。
山女孩Kit:《沒有名字的那座山》(臺北:遠流,2021年)。
王威智:《凡人的山嶺》(臺北:蔚藍,2019年)。
王威智:《越嶺紀》(臺北:蔚藍,2021年)。
台大登山社,何英傑編:《丹大札記》(臺北:玉山社,1999年)
台大登山社,何英傑編:《丹大札記》(臺北:印刻,2021年)。
台大登山社:《白石傳說》(臺北:正港資訊文化,1997年)。
台大登山社:《南南山語:大小鬼湖區域探勘手記》(臺北:正港資訊文化,2003年)。
台大登山社:《南湖記事-宜蘭大濁水溪流域探查足跡》(臺北:玉山社,1999年)。
江秀真:《十年一講,為夢想》(臺北市:商周,2020年)。
江秀真:《挑戰,巔峰之後》(臺北市:商周,2016年)。
呂忠翰(阿果):《我在這裡,山在那邊:從中央山脈到無氧挑戰K2,召喚勇氣的8000m高峰探險》(臺北:麥浩斯,2020年)。
李小石:《喚山:我與珠峰相遇》(臺北:INK印刻文學,2010年)。
李美涼、林乙華:《南美攀登記》(臺北:大塊文化,2001年)。
沙力浪:《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臺北:健行文化,2021年)。
周德九:《華人首次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2000年海峽兩岸喬戈里峰聯合登山隊紀實》(臺北:博客思出版事業網,2021年)。
林雋:《與山的一支獨舞:與自己同行,阿爾卑斯山攀登之旅》(臺北:三民,2021年)。
阿步(浪漫巡山員):《浪漫巡山員》(臺北:寶瓶,2024年)。
徐如林、楊南郡:《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臺北:農委會林務局,2014年)。
徐如林、楊南郡:《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臺北:農委會林務局,2014年)。
徐如林、楊南郡:《尋訪月亮的腳印(紀念典藏版)》(臺中:晨星,2016年)。
徐如林:《孤鷹行》(臺中:晨星,2017年)。
高銘和口述,梁永安記錄整理:《九死一生:高銘和聖母峰登頂記》(臺北:大地地理,1997年)。
連志展:《勇氣,在山盡頭:全球七頂峰攀登紀實》(臺北市:天下遠見,2010年)。
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臺北:大家出版,2022年)。
陳彥宇:《山痕:那些山、那些傷教會我的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3年)。
陳貞秀:《山の花嫁》(臺北:野人,2005年)。
陳德政:《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臺北市:新經典文化,2021年)。
雪羊:《記憶砌成的石階: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臺北:寶瓶文化,2023年)。
雪羊:《道拉吉里的風》(臺北:寶瓶文化,2024年)。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山、雲與蕃人》(臺北:玉山社,2000年)。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臺北:春山出版,2020年)。
游旨价:《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臺北:春山出版,2023年)。
程兆熊:《山地書》(新北:華夏出版,2022年)。
程兆熊:《高山行》(新北:華夏出版,2022年)。
程兆熊:《高山族中:臺灣宜蘭山地之行》(新北:華夏出版,2022年)。
程兆熊:《臺灣山地日記:橫越合歡山兼記太平山 大元山之行》(新北:華夏出版,2023年)
程兆熊:《臺灣山地紀行》(新北:華夏出版,2022年)。
黃美秀:《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的事》(臺北:遠流,2019年)。
黃美秀:《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臺北:遠流,2012年)。
楊南郡:《臺灣百年前的足跡》(臺北:玉山社,1996年)。
詹喬愉:《攀向沒有頂點的山:三條魚的追尋》(臺北:紅樹林,2020年)。
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玉山社,1995年)。
劉宸君:《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臺北:春山出版,2019年)。
劉崇鳳:《我願成為山的侍者》(臺北:果力文化,2016年)。
鄭安睎:《台灣最後秘境 清代關門古道》(臺北:晨星,2000年)。
(二)登山相關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臺灣登山史.總論》(臺北:營建署,2013年)。
巴諦斯特.莫席左著,林佑軒譯:《生之奧義》(新北:衛城出版,2021年)。
安川茂雄著,樂山譯:《最新登山學》。(臺北:國家出版社,1977年)。
佛蘭西斯.楊赫斯本爵士著,黃梅峰譯:《聖母峰史詩》(臺北:馬可孛羅,2007年)。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新北:夏日出版,2011年)。
吳明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 1》(新北:夏日出版,2012年)。
李希聖:《臺灣登山史: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臺北:李希聖,2005年)。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揚文化, 2006年)。
林玫君:《台灣登山一百年》。(臺北市:玉山社,2008年)。
林玫君:《玉山史話》(南投:玉山國家公園,2012年)。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台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1997年)。
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臺北:立緒,2014年)。
段義孚著,趙世玲譯:《浪漫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臺北:立緒,2018年)。
珍妮佛.喬登著,呂弈欣譯:《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臺北:臉譜出版,2022年)。
娜恩‧雪柏德著,管嘯塵譯:《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臺北:新經典文化,2019年)。
孫大川主編:《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臺北:印刻,2003年)。
徐如林:《連峰縱走:楊南郡的傳奇一生》(臺中:晨星,2017年)。
徐如林:《連峰縱走:楊南郡的傳奇一生》(臺中:晨星,2017年)。
強.克拉庫爾著,宋碧雲、林曉欽譯:《聖母峰之死》(新北:大家出版,2014年)。
連志展:〈台灣海外攀登的發展與展望〉,《第十一屆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頁8-14。
陳列:《永遠的山》(臺北:玉山社,2000年)。
奧爾多.李奧帕德著,李靜瀅譯:《沙郡年紀,像山一樣思考,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臺北:果力文化,2015年)。
詹偉雄選編,劉麗真等譯:《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臺北市:臉譜,2021年)。
路寒袖編:《玉山散文》(臺北:晨星,2003年)。
路寒袖編:《玉山詩集》(臺北:晨星,2002年)。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
羅伯特‧麥克法倫著,林建興譯:《心向群山: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走到迷戀登山》。(新北:大家出版,2019年)。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3年)。
(三)其他
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臺北:巨流出版,1997年)。
山女孩Kit:《腹語山》(臺北:遠流,2024年)。
吳明益:《苦雨之地》(臺北:新經典文化,2019年)。
威廉.金瑟著,劉泗翰譯:《非虛構寫作指南》(臺北:臉譜出版,2023年)。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10年)。
郁永河著,方豪合校本:《裨海紀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局,2006年)。
海德葳:《山神》(臺北:鏡文學,2020年)。
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2002年)。
清.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蔣毓英:《臺灣府志.卷十 古蹟》。摘錄自《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克襄:《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臺北:INK印刻,2006年)。
二、論文 (依作者姓名排序)
(一)期刊論文
乜寇.索克魯曼:〈永遠的玉山魂〉,收錄在《印刻生活誌》第54期(2008年2月),頁124-128。
何晉勳:〈論清人對玉山的認知〉,《漢學研究》2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281-297。
吳明益:〈吳明益談山〉,《聯合文學》第417期(2019年7月),頁20-27。
吳明益:〈且讓我們蹚水過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文學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77-214。
吳福助:〈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著〉,《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2002年),頁55-88。
林文安:〈新關山—向陽山縱走〉,《臺灣山岳》11、12月號(1965年11、12月),頁7。
林玫君:〈臺灣女性登山史〉,《臺灣學通訊》第313期(2023年3月),頁30-31。
林淇瀁:〈台灣報導文學的虛構敘事規約〉,《文史台灣學報》第6期(2013年6月),頁25-47。
高嘉勵:〈鹿野忠雄的台灣高山行旅書寫 日治時期「自然」的現代知識建構與美學表現〉,《中外文學》45卷1期(2016年3月),頁119-165。
高銘和:〈攻頂聖母峰〉,《生命》第6期(2016年5月),頁12-19。
張君如、林志遠、李宜錫:〈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之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007年),頁55-62。
郭承豐:〈做個新臺灣人!〉,《新觀念》100期(1997年2月),頁15。
楊建夫、黃一元、林大裕:〈從自然地理談山的界定〉,《第九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頁44-57。
(二)學位論文
田運良:《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印∕意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余峻銘:《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中的台灣山林書寫》(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蕙芳:《逃離與追尋-登山的社會學研究(以兩個登山團體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梁銘浩:《殖民意識、象徵地景與城市轉向——台灣現代山岳書寫中的文化意識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慧元:《以步履描繪山的輪廓──台灣登山者的山林啓蒙與地景依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彭秀姝:《結合登山運動和學術研究的認真休閒者:以楊南郡之生命史為核心的探索》(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2013年)。
黃麗螢:《越過生命的那一座山─女性的登山體驗與登山對其生命經驗的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籃閔釋:《臺灣現代山岳詩發展研究──以1949年至2011年為範疇》(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蘇筱芸:《陳列《永遠的山》在台灣山岳書寫中的意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三、電子媒體(其他資料)
《台北市山岳協會》:http://www.tmca-tpe.org/content.asp?id=643&cat=98&type=1。
Home Run Taiwan:〈山是最好的老師,讓高山照亮青少年心靈,實踐「永不放棄」的野地精神──專訪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創辦人連志展〉,https://homeruntaiwan.com/detail/article/775。
玉山國家公園官方網站:https://www.ysnp.gov.tw/FAQ/C007000?ID=c7939bca-5d9f-4fde-8c82-9931afbc9289&PageIndex=6&PageType=1。
全國登山研討會:https://twnaca.twmountain.com/2024/。
行政院:〈行政院會通過「國家賠償法」修正草案〉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dee7750b-f296-4968-bede-c9eb39665afb。
吳明益:〈安靜的演化──我對近幾年台灣自然導向文學出版的看法〉,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072。
吳明益:〈楊南郡是一條路〉,《人社東華》電子報(2016年6月)。https://journal.ndhu.edu.tw/%E6%A5%8A%E5%8D%97%E9%83%A1%E6%98%AF%E4%B8%80%E6%A2%9D%E8%B7%AF%E2%94%80%E2%94%80%E5%90%B3%E6%98%8E%E7%9B%8A/。
呂忠翰:〈打開膽識教育的想像──別讓恐懼大於好奇心〉,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mountain-climbing-courage-education。
林業保育署: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72371。
社團法人台灣生態登山教育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mtschool.org/%E9%A6%96%E9%A0%81。
張元植:〈登山中的死亡,對生命的凝視〉,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mountain-climbing-about-death。
勞動部:〈山域揹負作業職業安全衛生指引〉,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2.aspx?id=FL097511。
開放博物館:〈《東臺灣展望》帶您重遊日治八通關古道!〉,https://openmuseum.tw/muse/map_story/15a0a4f0a4a32780341207891fe3c7f6。
詹偉雄:〈再危險也要去!《群山之島》製作人詹偉雄:在山裡,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神聖時刻〉,https://alive.businessweekly.com.tw/single/Index/ARTL006002149。
鄒欣寧:〈山系女子蔓延中!當女人向山走去〉,https://www.fountain.org.tw/issue/more-than-yama-girls/female-mountaineers。
鄒欣寧:《在山路上複寫土地與我的故事──專訪郭熊《走進布農的山》》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745。
臺灣山岳:〈全國登山日〉,https://mountainday.twmount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