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秀芬 |
---|---|
論文名稱: |
海外宣傳刊物中台灣的文化圖像—以《光華》雜誌為中心(1976-2005) |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2 |
中文關鍵詞: | 海外宣傳刊物 、《光華》雜誌 、僑務宣傳 、台灣文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2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以1976-2005年的《光華》雜誌為文本,探討海外宣傳刊物中台灣的文化圖像。
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對外面臨政治孤立,對內威權體制產生動搖。為了讓海外華人瞭解中華民國台灣現況,凝聚認同與支持,1976年新聞局發行了雙語月刊—《光華畫報》,其後刊名改為《光華》,持續刊行至2005年12月。雜誌中的台灣文化論述,不僅反映出政府的僑務宣傳策略,更與台灣時代脈動有深刻的關連。
《光華》中台灣的文化圖像,大致可以199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由於「中華文化」一向為凝聚海外華人的重要文化認同要素,《光華》係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其文宣主軸。不過,因時代變遷、歐美思潮影響與本土化潮流的興起,1976-1980年代的《光華》,一方面在「中華文化」的主旋律中,逐漸增添了創新的元素,突顯傳統文化的「再造」;另一方面,台灣本土文化也逐漸受到注意,但仍未具有主體性,只是被收編在「大中華文化」的框架中,此雙重變奏成為此時《光華》中所呈現的台灣文化意象。
1990年代以後,為因應國內本土意識蓬勃發展,以及海外僑民結構改變、中共文化統戰的威脅,《光華》的海外文化宣傳策略轉而突顯多元、在地、國際化的台灣特色。《光華》雜誌中的「台灣文化」新意象逐漸成形,著重於表現文化的在地特色、多元群族並存及對外交流頻繁的國際性格。
整體而言,以「中華民國台灣」為報導主體的《光華》,其文化論述前期主要在體現「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性;後期則以突顯「台灣」主體性為主,亦可與近三十年來官方的國族論述變化互為映證。
一、史料
〈中華民國五十六年元旦總統書告全國同胞〉,《中央日報》(台北),
1967.01.01,1版。
〈總統發表元旦文告勉全國軍民同胞〉,《青年戰士報》(台北),
1975.01.01, 1版。
《光華畫報》(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第1卷第1期—第2卷第11期,
1976.01—1977.11。
《光華》 (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第3卷第1期—第30卷第12期,1978.01—
2005.12。
《宏觀周報》(台北),三四○期,2001.5.10,1版。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行政院91.5.31院
臺經字第0910027097號函核定。
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七十四年社會指標統計》 (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86)。
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僑務統計年報》90年版(臺北市:僑務委員會,
2001)。
蔣經國,《行政院對立法院施政報告書》,台北:行政院,1978.02.21。
二、專書
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1993)。
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修正二版,台北:
韋伯文化,2006)。
Werner J. 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著,孟淑華譯,《傳播理
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1995)。
王嵩山,《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板橋市:稻香,2003)。
申學庸、陳其南合著,《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
研究工作會,2000)。
吳正德,《傳統布袋戲前場輔助教材》(台北: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1991)。
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
呂理政,《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1999)。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上冊(台北:允晨,1992)。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新店:國史館,1997)。
林志明,〈擺盪在國家與市場之間的藝術自主性〉,收入吳介民、范雲、顧爾
德主編,《1990-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台北:左
岸文化出版,2010)。
林茂賢,《福爾摩沙之美—臺灣傳統戲劇風華》(台中: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2000)。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四)》(新竹:玄奘大學海
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
馬凌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
與神話》(北京市: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文化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7)。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七十星霜》(台北:台灣商務,1995)。
張譽騰,《如何解讀博物館》(台北:文建會,2000)。
許倬雲,〈文化價值觀的變化與建設〉,收入徐佳士主持,《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
估與展望》(臺北市:文建會,1989)。
郭為藩,《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心理,2006)。
陳永森、林孟龍,《台灣的國家風景區》(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
陳兆南,〈歌仔冊的版式變化及其意義—論歌仔冊的流通版式、規格與體製〉,收入
梅豪方、周樑楷、唐一安主編,《文物、文化遺產與文化認同》(南投:臺灣文
獻館,2009)。
陳其南,〈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轉型—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生程學習體制的建立〉,收
入巴東編輯,《建館四十週年文化藝術學術演講論文集—臺灣光
復後中華文化發展之回顧與省思》(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陳芳主編,《臺灣傳統戲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陳柏州、簡如邠,《台灣的地方新節慶》(新店:遠足文化,2004)。
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2000)。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8)。
楊式昭,〈「光復後台灣重要文化政策之觀察」1945-1994〉,收入陳永源主編,
《1901-2000台灣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2005)。
蔡詩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八○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
收於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
1990)。
鄭彥棻,《僑務問題的新認識》(臺北市:海外,1953)。
蕭容慧,〈繁華落盡見真淳〉,《生涯規畫智慧王──理性創造成功的巔峰》(台北:
未來書城,2004)。
蕭瓊瑞,〈掙扎於政黨輪替間的文化大夢〉,收入吳介民、范雲、顧爾德主編,
《1990-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台北:左岸文化出
版,2010)。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
(台北:東大圖書,1991)。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1997)。
顏國裕,《我國僑務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年以後之發展分析》(台北:龍文,
1991)。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2003)。
三、期刊論文
司黛蕊,〈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民俗曲藝》,
148期(台北,2005.6)。
成大園,〈「雅音小集」能振興國劇嗎?〉,《當代》,41期(台北,1989.9)。
呂郁女,〈國家形象之塑造—從傳播之觀點談國際宣傳〉,《新聞學研究》,28
期(台北,1981.12)。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1:1(南投,
1997.3)。
周慧玲,〈「國劇」、「國家主義」與文化政策〉,《當代》,107期(台北,
1995.3)。
林伯欣,〈「國寶」之旅:災難記憶、帝國想像,與故宮博物院〉,《中外文學》,
30:9(台北,2002.2)。
林若雩,〈從優勢到競爭:臺灣的僑務政策(一九四九-二000)〉,《立法
院院聞》,29:9(台北,2001.9)。
林鋒雄,〈宜蘭「本地歌仔」的調查與研究〉,《民俗曲藝》,148期(台北,
2005.6)。
夏誠華,〈當前僑務政策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1期(新竹,2003.7)。
高致華、萬超前,〈透過李天祿藝師觀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傳承〉,《臺北文獻》,
171期(台北,2010.3)。
彭佩琪,〈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僑務政策研究述評(1912-2004)〉,《史耘》,
13期(台北,2009.6)。
楊淑媛,〈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63期(台北,2004.12)。
詹前裕,〈從丹青到膠彩〉,《臺灣美術》,1:4(台中市,1989.4)。
劉文仕,〈儒家道統在傳統中國政治上的核心價值與發展—兼論孫中山的革
命思想基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2005.6)。
蔡欣欣,〈顧盼台灣京劇歷史的容顏〉,《歷史月刊》,143期(台北,
1999.12)。
謝筱玫,〈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155
期(台北,2007.3)。
蘇振明,〈樸素之美‧雅俗共賞—樸素藝術的深源與臺灣素人美術的省思〉,
《國文天地》,6:5(台北,1979.10)。
四、學位論文
方俐懿,〈中美斷交後我國與中共對美國華僑政策與工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
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王致堯,〈中國意識在台灣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分析(1988-2000)〉,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斯嫺,〈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國立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古家諭,〈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
1998。
池煥德,〈「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明芳,〈台灣文化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李盈慧,〈現代中國的華僑政策(1912-194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
文,1994。
周明義,〈我國政府主要對外刊物之內容分析—分析「自由中國評論」兼論我國當前
國際宣傳改進之途徑〉,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林于湘,〈文藝政策的制訂與辯證:釋析1981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
(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2000。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家暉,〈中華民國對美國家形象廣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范正祥,〈中華民國現階段國際宣傳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
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孫華翔,〈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九十年代台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國立台北
藝術大學重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馬駿義,〈當代「台灣意識」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之「國家認同」〉,中國文化大
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中寧,〈「和而不同」的台灣國族想像:二元對立亦或是多元差異〉,東吳大學政
治學系碩士論文,2008。
傅錫誠,〈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黃炎霖,〈塑造中華民國國際新形象之研究—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
究所社會組碩士論文,1992。
董思齊,〈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台灣國家認同的困境〉,國立台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壽琦,〈美國與中國建交前後我國對外宣傳刊物內容之研究—以自由中國週刊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蔣安國,〈我國對美宣傳策略與效果之研究--1949至1992年個案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1993。
鄭曜昌,〈國光劇團豫劇隊之發展與經營(1956-2003)〉,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
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鄧光智,〈「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8。
羅世宏,〈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主流報業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
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1994。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
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蘇碩斌,〈戰後臺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1。
饒慶鈴,〈海峽兩岸推展僑務政策之比較研究:兼論僑教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五、網路資源
中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如何認識中華文化在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中的作用〉,http://www.gwytb.gov.cn/zt/jqa/201103/t20110309_1778265.htm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臺灣國家公園 http://tinyurl.com/28cgsv5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區 http://tinyurl.com/399yua8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新聞局預算書表 http://tinyurl.com/3ba5o5f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 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www1.forest.gov.tw/lib/LIB_1-1_02.asp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主計處統計專區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7952&ctNode=538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http://tinyurl.com/35mchq5
王禮溥,〈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的淵源〉,見
http://www.lingnanart.com/lingnan-roots-ch.htm
台灣光華智庫總頁 http://www.sinorama.com.tw/allcover.php
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藝術特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7/life/art-1.htm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
行政會文建會網站 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31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tinyurl.com/5fjqa8
國防部政戰資訊服務網
http://gpwd.mnd.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352
僑委會網站-華僑華人人數統計 www.ocac.gov.tw
維基百科-日本畫 http://tinyurl.com/c4xemu
臺灣大百科全書-東洋畫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歐豪年,〈近代日本畫與中國畫的關係與影響〉,見
http://tinyurl.com/3wbyf8b
薛少奇,〈《光華畫報雜誌》創刊30年海內外發行策略之研究〉,見新聞局
95年度研究報告彙編 http://tinyurl.com/3t48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