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淑芳
論文名稱: 慈悲與自在-觀世音菩薩繪畫創作研究
指導教授: 林昌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慈悲自在觀世音菩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觀音菩薩法相的創作研究,以筆者對生命、生活的觀照與省思,為題材立意,運用毛筆、宣紙為媒材,在過程中如何恰當掌握觀音菩薩的造型,線條的應用與設色技法,呈現出觀音菩薩慈悲與自在的精神,為探究重點。再者對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觀音形象的淵源與演變、歷代觀音繪畫的風格特徵,個別畫家的觀音畫作等做探究,成為深化個人創作內涵的養分。全文架構共分為五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選擇觀音法相為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對研究範圍與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觀音的形象與信仰傳播,針對觀音名稱、中國觀音信仰的傳播、觀音的形象來源,做學理上的探究。
    第三章:中國歷代觀音繪畫研究,研究歷朝以來的觀音繪畫特色及相關作品,主要將其分為四個時期,包括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兩宋時期,元明清時期。筆者使用宣紙為材料並用捲軸的形式呈現,因此所探討的觀音畫作以文人士子及宮廷畫家為主,未將石窟、寺廟壁畫納入此次研究範圍之內。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探討,敘述個人創作過程及思想內涵,並對每幅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念,創作的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之心得與感想,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

    關鍵字:慈悲、自在、觀世音、菩薩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三節:名詞釋義………………………………………………………2 第二章:觀音的形象與信仰傳播 ………………………………………………4 第一節:觀音菩薩的名號………………………………………………4 第二節:觀音信仰的傳播………………………………………………5 第三節:觀音的形象 …………………………………………………12 第三章:中國歷代觀音繪畫研究 ………………………………………………19 第一節: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觀音畫 …………………………………20 第二節:隋唐時期的觀音畫 …………………………………………22 第三節:五代、兩宋時期的觀音畫 …………………………………25 第四節:元明清時期的觀音畫 ………………………………………30 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探討 …………………………………………………42 第一節:創作理念 ……………………………………………………42 第二節:創作省思 ……………………………………………………44 第三節:作品分析 ……………………………………………………49 第五章:結論 ……………………………………………………………………65 參考書目 …………………………………………………………………………67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2009。
    2. 奚淞,《三十三堂札記》,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3. 釋聖嚴,《觀世音菩薩》(二十三版),台北:法鼓文化,2008。
    4.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5. 釋果梵,《慈悲:果梵法師佛畫集》,台北縣:內苑出版社,2008。
    6. 南懷瑾先生等講述,《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7. 陳英善,〈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觀世音菩薩與現代會中華國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2007。
    8. 鄭軍、蘇曉編著,《中國歷代觀音造形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9. 許景華,《神話與神化─化身救度之圖像思想與象徵觀照》,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10. 釋見介,《和佛陀談天說地》,台北縣: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
    11. 劉秋霖等編著,《觀音菩薩圖像與傳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12. 楊克惠編輯,《走向正觀音》,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5。
    13. 釋廣欽演述,苦惱僧抄錄,《寒梅 廣欽老和尚語錄—自行抄》,台南:三寶弟子,2004。
    14. 曼陀室主人,《觀音菩薩的故事》,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
    15. 縵盦,〈佛像雕塑藝術的歷史與示例〉,《佛教與藝術—壹佛教藝術》,台北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2004。
    16. 林淑媛,《慈航普渡 : 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17. 白鷺創作,《妙相觀世音》,台北:張宗文發行,2002。
    18. 全佛編輯部編著,《觀音菩薩大悲守護主》,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19. 洪文慶主編,《海外中國名畫精選Ⅱ元代至明中葉》,台北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20. 顏素慧,《觀音小百科》,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1。
    21. 釋果梵,《果梵畫冊甘露》,台北:鈺心出版,法鼓文化發行,2000。
    22. 李玉珉,〈中國觀音的信仰與圖像〉,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觀音特展》,台北:故宮,2000。
    23. 章利國,《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書畫卷》,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24. 邢莉,《華夏諸神—觀音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
    25. 徐建融,《觀音寶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26.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27. 邢福泉,《中國佛教藝術思想探原》,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
    28. 張安治,《墨海精神—中國畫論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29. 釋道證口述,蓮心居士筆錄,《畫佛因緣》,台中:青蓮出版社,1995。
    3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十一清代繪畫下》,台北:錦繡出版有限公司,1995。
    31. 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藝術繪畫編下》,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
    32. 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藝術繪畫編下》,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
    33.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34. 釋曉雲,《佛教藝術論集》,台北:原泉出版社,1994。
    35. 李英豪,《觀音珍藏》,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
    36. 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
    37.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
    38.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39.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
    40. 朱子弘,《國畫色彩研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4。
    41. 郭若虛,〈圖話見聞志敘論〉,收錄於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42. 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收錄於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43. 松年,〈頤園論畫〉,收錄於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44. 陳郁,〈藏一話膄論寫心〉,收錄於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45. 鄧椿,〈畫繼〉,中華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第1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46. 釋印順,《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47. 賴傳鑑編著,《佛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
    48. 釋太虛,〈佛教美術與佛教〉,《佛教藝術叢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49. 方薰,〈山靜居論畫〉,世界書局編輯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
    50. 米芾,〈畫史〉,世界書局編輯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74。
    51. 〈道釋敍論〉,撰人未詳,《宣和畫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52.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
    53. 李薦,〈德隅齋畫品〉,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26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二、期刋
    1. 王承鍾,〈因感故形有殊別-亞洲的觀音造像〉,《故宮文物月刊》第301期,2008。
    2. 于君方,〈空花水中鏡中像〉,《香光莊嚴》第61期,2005。
    3.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7期,2000。
    4. 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9。
    5. 葛婉章,〈無緣大慈觀達自在〉,《故宮文物月刊》第10卷第4期,1992。
    6. 于君方,〈閃現光與慈悲的菩薩〉,《香光莊嚴》第59期,1900。
    7.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
    8. 吳汝鈞,〈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
    9. 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象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73。

    三、論文
    1. 朱路莉,〈透視張大千觀音畫的歷史淵源〉,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 徐一智,〈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3. 高睿哲,〈清初觀音畫譜《慈容五十三現》版畫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 李清源,〈慈悲喜捨--觀音鈐記創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劉世龍,〈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 釋聖嚴,〈佛教藝術的承先啟後〉,丁敏等著,《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1998。
    7. 張惠玲,〈台北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四、辭典
    1.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2. 高觀盧主編,《實用佛學辭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6。

    五、網路資源
    1. 攜程旅行網
    http://tw.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url?doit=done&tt=url&trurl=http%3A%2F%2Fdestguides.ctrip.com%2Fchina%2Fputuoshan%2Fsight18231%2F&lp=zh_zt&.intl=tw&fr=yfp(98/7/20)
    2.璞石閣
    http://tw.myblog.yahoo.com/jw!ZJ8PXH6QFRZqSukNVQOs9Q--/article?mid=214&prev=218&next=192(98/07/16)
    3.心手相連.共創淨土http://www.ddm.org.tw/maze/101/2-1.htm(98/7/10)

    六、光碟
    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0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