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健凱
論文名稱: 權相秉國—史彌遠掌政下之南宋政局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南宋史彌遠宋寧宗權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1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研究的範疇為南宋政治史,關注的時空斷限,則聚焦於寧宗與理宗兩朝為相的史彌遠(西元1164-1233年)掌政期間,而探討的主要範疇則是「權相政治」的表現,以史彌遠的掌政下的南宋政局作為主軸探討。本文以史彌遠施政為主軸,將其決策過程與行事風格作為考察的中心,從其崛起歷程,取得皇帝、皇后的支持與信任,掌握朝臣的手段,以及處理外交的策略方針等面向,企圖了解、詮釋史彌遠的「久相專權」,以探討在這段期間南宋政治的特色。此外,在攸關南宋存亡的對外關係上,史彌遠又是採如何的態度來應對。總評史彌遠掌政之政局,清除政敵,他有著膽大心細的布署,但關於振衰起敝,中興宋室卻力有未逮;周旋外侮,他有著臨機應變的謀略,然其志在固權而不在天下,史彌遠的權位與宋室的存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其冒險出擊,藉恢復故土以建蓋世之功,不如觀時待變,以禦強敵,但如此一來也難免引起清議人士對他苟且偷安之抨擊。史彌遠任相二十四年餘,以忠奸辨之易流於淺薄、片面的評價,史彌遠之久相專權,寧宗與理宗固然責任最重,然就主庸臣強之際,彌遠之掌政並但無嚴重失誤之處,更在蒙金虎視的局勢中,穩住陣腳。就開禧北伐後,至聯蒙滅金前的晚宋政局而言,史彌遠在此階段的作為仍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主旨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3 第三節 史料選材、議題限制與章節架構 ....................11 第二章 奮進善謀:史彌遠的崛起 ......................... 15 第一節 史彌遠的出身與早年交遊 ..........................15 第二節 「玉津園之變」—宦途轉捩點........................24 第三節 政變過後之對金議和 .............................41 第三章 拜相兩朝:史彌遠久相專權的形成與意義 .............. 45 第一節 初掌朝政:勢力重組下的人事搬風 ....................45 第二節 謀易嗣君:遠己之害陰謀於變........................54 第三節 親上御下:史彌遠權位穩固的關鍵 ....................65 第四章 度時勢而決機要:謹交慎戰的對外策略 ................ 75 第一節 對金戰守:釁不我啟的中心原則 ......................75 第二節 歸正用防:以山東忠義軍為例的探討 ..................87 第三節 趨向聯蒙:三國勢力消長下的宋廷抉擇 ..................97 第五章 結論 ......................................... 109 一、謀畫政變誅侂冑 ................................... 109 二、獨相掌政擅廢立 ................................... 110 三、抗金交韃圖國存 .................................... 112 附錄 ............................................... 117 宋太師左丞相衛國忠獻王神道碑 ........................... 117 徵引書目 ........................................... 121 壹、 史料........................................... 121 貳、 近人研究 ...................................... 123 一、 中文專書 ...................................... 123 二、 外文專書 ...................................... 124 三、 學位論文 ..................................... 124 四、 期刊論文 ...................................... 125 五、 研討會論文 .................................... 125 圖次 圖1-1 史彌遠像 ..................................... 14 表次 表1-3-1 史彌遠任宰執年表 ............................ 13 表2-1-1:史彌遠紹熙元年至開禧三年仕宦經歷 ............... 23 表4-2-1:李全軍在宋金戰爭中之戰況 ..................... 92

    壹、 史料
    [宋]不著撰人,《續編兩朝綱目備要》,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宋]不著撰人,《慶元黨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51 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年。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9 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
    [宋]李曾伯,《可齋雜稿》,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宋]杜範,《清獻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宋]胡榘等,《寶慶四明志》,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1990 年。
    [宋]孫應時,《燭湖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12 月。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9 年。
    [宋]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1990 年。
    [宋]陳傅良,《止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宋]陸游撰,《劍南詩稿》,收於《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0 年。
    [宋]程珌,《洛水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
    90 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年。
    [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點校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
    年12 月,初版。
    [宋]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9 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 年。
    [元]不著撰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點校本,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
    社,2005 年。
    [元]不著撰人,《宋季三朝政要》,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元]脫脫等撰,《金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元]陳桱《通鑑續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明]呂邦燿,《續宋宰輔編年錄》,收入[宋)徐自明撰,王瑞來校補《宋宰
    輔編年錄校補》,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四至六冊,浙
    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清]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年11 月,初版。
    [清]屠寄撰,《蒙兀兒史記》,收入《元史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清]傅增湘纂輯,《宋代蜀文輯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年。
    [清]錢大昕,《潛研堂詩續集》,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年。
    貳、 近人研究
    一、 中文專書
    史美珩,《是奸相還是能臣:史彌遠歷史真相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年。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李天鳴,《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 年。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胡昭曦,《胡昭曦宋史論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梁天錫,《宋宰相表新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年。
    陳世松等著,《宋元戰爭史》,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年。
    張維玲,《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
    ~1207)》(收入王明蓀主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十七
    冊,永和:花木蘭,2010 年,初版。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出版社,
    2002 年。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10 月。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國立臺灣
    大學文學院,1978 年。
    虞雲國,《宋光宗˙宋寧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2002 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年。
    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與學術》,收入王明蓀主編《古代歷
    史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2 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年。
    二、 外文專書
    Richard L. Davis, 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 960-1279: 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6.
    三、 學位論文
    洪銘聰,《南宋家廟制的發展》,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7
    月。
    黃俊彥,《韓侂冑與南宋中期的政局變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6 年7 月。
    楊宇勛,《南宋理宗中、晚期的政爭(A.D.1233-1264)-從史彌遠卒後之相位
    更替來觀察》,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1 年。
    四、 期刊論文
    屈超立,〈從賈似道專權看南宋權相政治形成的原因〉,《宋代文化研究》,第四
    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年。
    梁庚堯,〈南宋時期關於歲幣的討論〉,《臺大歷史學報》,第18 期,1994 年12
    月。
    黃寬重、柳立言,〈戴著《宋代中國的宮廷與家族》評介〉,《漢學研究》,5:1,
    1987 年6 月,頁295-303。
    楊宇勛,〈史彌遠年譜—以官廷政爭、宋蒙金三國關係、崇揚道學為中心〉,《文
    史論集》,第一期,1990 年,頁14-32。
    五、 研討會論文
    小林晃,〈南宋寧宗時期史彌遠政權的成立及其意義〉,開封:河南大學,2012
    年8 月20-22 日,宋都開風與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俊豪,〈史彌遠為相時期(1208-1233)之北方政策〉,[第三屆中南部地區八
    校歷史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2008 年12 月13 日。
    楊宇勛,〈南宋史彌遠為相時期的北方政策:從謹守邊備到聯蒙滅金〉,香港:
    浸會大學歷史學系,2012 年12 月7 日,第三屆「漢化‧胡化‧洋化」
    國際學術研討會。
    參、 網路資料
    《鄞縣通志》,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網頁,民國鄞縣通志電子檔案,見
    http://tpi.nlic.net.cn/tpi/sysasp/yxtz/toplink.as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