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韓宜娟 |
---|---|
論文名稱: |
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王如哲
Wang, Ru-Jer 魯先華 Lu, Shen-Hw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陸生 、就學動機 、生活適應 |
英文關鍵詞: |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aiwan, learning motivation, adjust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85 下載:8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的高等教育受到全球化與市場化的影響,加上國內少子女化的情形日益嚴重,高等教育開放並走向國際招生,2010年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學及研究所已立法通過,於2011年正式上路,而開放大陸來台交換生已行之有年,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大陸來台交換生為主,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大陸交換學生在台灣求學期間的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情形,以作為未來對大陸招生之方向,且能進一步有效協助大陸學生適應環境。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對我國大學院校與教育行政機關提出相關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進行研究,以2011年大陸來台灣之交換學生為研究樣本,有效樣本為272人,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進行分析。
研究主要發現包括下列幾點:
1.研究對象之就學動機多屬「內控取向」,最主要的原因是「參加特殊專案(交換學生)」與「基於自己的興趣考量」。
2.就學動機與居住情形有顯著差異,住在學校的研究對象之就學動機比在外租屋的就學動機還要強烈。
3.就學動機越高,生活適應越好,其中又以內控取向就學動機者,生活適應最佳。但是內控取向的就學動機者就學動機越高,其「家庭生活壓力」及「其他無法歸類壓力」越大。
4.學校課業生活壓力為主要壓力源,最困擾的事情為「兩岸長期分隔造成彼此的刻板印象」。
5.因應方式以「邏輯思考正向情緒」的因應方式為主,但在面對「感情與人際生活壓力」時,當感情與人際生活壓力越大,遇到關於這方面的困擾越多時,研究對象越不會用邏輯思考的正向情緒來面對。其中又以交互取向就學動機者採取「邏輯思考正向情緒」的因應方式最多。
6.採用「怪罪他人負向情緒」、「責怪自己」的因應方式者生活適應差;且內控取向就學動機者較少採取「怪罪他人負向情緒」之因應方式。
7.母親的教育程度影響研究對象的家庭生活壓力,尤以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國小者,其家庭生活壓力越大。
8.法商學院的研究對象最常採用「尋求協助與溝通」的因應方式;又以三年級的學生常使用「逃避現實轉移注意力」之因應方式。
9.就學動機越高者,其生活適應越好,且居留在台灣的時間越長,越能快速找到合適的因應方式。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facing the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reach this purpos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All universities with th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China, and 272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 a self-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 The method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percentage, average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most important learning motivation of going to Taiwan for study is "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the reasons are "to participate in special projects (exchange student)" and "based on their interest considerations."
2.Students who living in the dormitories have more strong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renting out the school.
3.The higher learning motivation, adapting to life as possible, among which the internal control-oriented learning motivation, life is the best fit.
4.Schoolwork pressure as the main source of stress, the most disturbing thing for the "cross-strait separating cause long-term mutual stereotypes."
5."Logical thinking positive emotions," is the main way of coping.
6.A "reproach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others", "self- reproach" approach by adapting to life in response to poor.
7.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affects the study of family life stress. Mother's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has more family pressure.
8.Law and Business students most commonly used "for assistance with
communication," coping.
9.Students with higher learning motivations have higher adjustment, and the longer they stay in Taiwan, the more quickly they find the right way of coping.
中文部分
石昱郁(2009)。我國大學向大陸招生可行性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李金治(2002)。國立台灣師大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李豐里(1999)。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振清(2001)。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前瞻。教育資料文摘,42(2),13-16。
李春杉(2009)。台灣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向大陸招生推拉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李隆生、詹秋貴、鄧嘉宏(2007)。全球化與高等教育。2010年11月9日,取
自http://www.ib.pu.edu.tw/activity/conference/2007/4-1.pdf
林益豐(2006)。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大專院校意願與選校決策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靜宜(2009)。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需求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彥宏(2010)。一廂情願抑或兩情相悅?陸生來台政策之匯流與轉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145-180。
林福吉(2010)。工商時報:延攬陸生 吳清基有信心。2010年9月10日,取自http://blog.udn.com/sunmoonlaketv/4446047
林筱棋(2009)。研究生就讀動機、生活壓力與學習滿意之相關研究-以東部大學院校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婉郡、李明(2010)。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問題面面觀。教育趨勢導報,38,3-14。
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師友月刊,519,37-41。
吳華新(1993)。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69-188。
吳南軒(1973)。心理衛生理論與實施新趨向。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編印。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7,53-82。
吳政達(200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教育投資環境之影響評估。教育研
究月刊,103,140-151。
吳家楹(2005)。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富玉(2008)。大專院校招收外國學生之研究-以某國立科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范榮靖(2006)。大陸學生的新機會 他們願意花八倍學費讀港校。2010年12月10日,取自http://udndata.com/library/.
姜穎(2008)。鄭瑞城:開放陸生來台,一定會推動。聯合晚報,A4版,2008年 10月6日。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
施秀玲(2006)。外國學生來台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究—以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外國學生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英九、蕭萬長(2008)。競選政見。2010年10月5日取自
http://2008.ma19.net/files/ma-policy4you/pdf/education.pdf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
灣科技大學技職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麗雪(2007)。市場化是否為萬靈丹?論大學治理機制應有的角色。發表於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在2007年11月24日舉辦的「第六屆臺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11)。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來台從事交流實際人數統計。2011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3717&CtUnit=2291&BaseDSD=7&mp=12
郭淑禎(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
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程炳林(1994)。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珍瑋(2003)。全球化時代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芳全、趙珮晴、張樹閔(2007,12月)。向大陸招生的可行性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高等教育治理與發展之各國經驗分析與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教育心理學:現代人硏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初版)。台北市:東華。
張曉春(1972)。台北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社會月刊,8,63-98。
張聖麟(2001)。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生活科技教育,34(1),9-14。
陳伯璋(2005)。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67-123),台北市:高教。
陳李綢(1998)。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159-179。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梁松寒(2007)。就讀內地大學之台灣大學生的生活適應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文燊(2008)。讀在異鄉為異客-外國學生跨文化適應之質性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璉華、羅漢強 (1996)。外籍生適應問題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衛誌,15(5),457-468。
黃美珠(2002)。台灣加入WTO之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向。文教新潮,7(1), 7-12。
黃富順(1984)。成人的學習動機一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麗鴦(2005)。在職人士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之相關研
究—以成大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趙世瑜(2007)。德霖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系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需求與就業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塗孟琦(2008)。大學校院舞蹈系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報,13,95-145。
楊朝祥(2009)。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1-29。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楊雪冬(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
楊靜子(2005)。全球化下跨國高等教育的管制與品質–以香港、馬來西亞與澳洲為例。比較研究,58,99-134。
鄧夙惠(2005)。語言學校如何幫助國際學生在未來美國大學生活發展之個案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雅容(2005)。以供給面研究碩士在職專班之就讀動機與選擇行為-以南華大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青龍、陳志杰(2003)。人才外流與兩岸國際分工期中進度報告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專案計畫。2010年12月01日取自www.grb.gov.tw
劉品佑(2007)。外國學生的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 以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的攻讀學位外國學生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市。
薛曉華、周志宏(2005)。因應全球化的教育政策與法制調整。載於陳志民、劉淑惠(主編),全球化與政府治理,(頁147-192)。
蕭伊婷(2009)。我國大學生預期陸生來台就學之生活壓力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市:高等教育。
戴曉霞、潘琇櫻(2006)。全球化或區域化?主要地區及國家之外國學生來源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4),21-48。
簡瑞榮(2010)。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韓光俐(2008)。來台大學國際學生課業學習經驗與學習適應歷程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部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蘇進棻(2007)。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與未來挑戰。研習資訊,24:1,125-131。
教育部(2009b)。陸生來台公聽會會議手冊內文。2009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_temp/bulletin/B0065/981210-1223公聽會會議手冊內文-1208修(3)-公聽會發布.pdf
教育部高教司(2009)。大學校院招收境外學生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視。台北市。
英文部分
Adams, J. S.(1963). 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 422-436.Retrieved December 10,2010,from
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classics1981/A1981MK45000001.pdf
Arkoff, Abe(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all Samuel (1977).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erdie, R. F. (1965). Perception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 progress report.
Minnesota: Student Counseling Bureau, Office of the Dean of Student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Brown, H. Douglas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ed).White Plains, NY : Longman.
Fisher, Millard J. & Ozaki Roger H. (1985). A comprehensive wellness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port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Retrieved
December 10,2010,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
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D279940&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
cno=ED279940.
Giddens Anthony(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UK :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ll, Oxford, UK.
Grabowski, S. M. (1976). Motivational and participation patterns. In c. Klevins
(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 Los Angeles: Kleveng
publication Inc., 213 - 221.
Hoyt, D. P. (1973). Measurement of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089709)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 Prentice - Hall .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Thousand
Oaks:Sage.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6). Personality,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an adult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4.(2), 385-405.
Monat, A. & Lazarus, R. S. (1985). Stress and Coping- an anth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tty, W.L., & Johnson, L.S.(1953). Personality and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intrich, P. R. (2003). A motivational science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tex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4), 667-689. Retrieved October 13,2010,from
http://outreach.mines.edu/cont_ed/Eng-Edu/pintrich.pdf
Ragheb, Mounir G.&McKinney, Jennifer (1993). Campus Recreation and Perceived
Academic Stres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4(1), 5-10.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 87.
Teh-yuan Wan, David W. Chapman and Donald A. Biggs (1992). Academic str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tending U.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3(5), 607-623. Retrieved December 10,2010,from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t64mt15671626356/
Xiao-hong DONG.(2008). Enlightenment and comparison of raising higher
educational funds.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5(1), 23-26. Retrieved October
10,2010,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50252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