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雅晴 Shelly Chang |
---|---|
論文名稱: |
探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臺灣產業之影響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ECFA on Taiwan Industries |
指導教授: | 田正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自由貿易協定 、兩岸關係 、臺灣產業 、折衷理論 、體制理論 |
英文關鍵詞: | ECFA, Free Trade Agreement;, Cross Strait Relations, Taiwan Industries, OLI Paradigm, Institutional Theo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17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觀察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於早期收穫清單計畫中國大陸對我國降稅包括農產品、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運輸工具及其他產品等,假設ECFA的簽署與生效會正向影響企業績效、臺灣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經營績效、正向影響臺灣貿易正向影響外資來臺投資、負向影響臺灣向外投資與正向影響臺灣整體競爭力成長。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簽訂ECFA後對臺灣於早期收穫清單之相關產業的影響,要如何透過ECFA讓臺灣產業與技術到中國大陸創造機會,以及ECFA實施後須開放中國大陸生產產品,給予關稅減讓進入臺灣市場。本研究主要用質化與量化方式,並基於深入訪談方式質化分析,與量化研究藉由臺灣經濟新報(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次級資料庫並以STATA統計套裝軟體作為分析工具,將對於蒐集資料進行敘述性分析和迴歸分析。最後研究成果希望ECFA簽定協議對臺灣企業與產業之影響與臺灣企業、產業與政府之因應。
To observ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FA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rough the early harvest program with the tariff reduction for products such 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etrochemical products, machinery products, textile products, transport equipment and other products, benefited with challenges as well with the door open wider.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aiwan's top trade partners, this study is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ECFA through the products in the early harvest list on Taiwan’s businesses,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macro environment 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cluding interviews and regression models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aiwan Economic Journal and other sources to explore the focal research agenda with the evidence-based findings to contribute to Taiwan businesses , 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the study,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y the 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 secondary database and STATA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s as an analytical tool , that will be the collect data for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 Finally, the impact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hope that the signing of ECFA Taiwan enterprises ,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response protocol for Taiwan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
壹、 中文文獻
于卓民(2008),國企業環境與管理,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王維然(2009),哈薩克斯坦對外貿易基於貿易引力盟型的實證分析研究,經濟
論壇,第14期,第113-116頁。
白翠萍(2012),ECFA視角下臺商投資對中國大陸農業的影響研究,農業發展,
第02期,第16-17頁。
石靜霞(2012),ECFA項下的兩岸服務貿易與投資,時代法學,第03期,第36-42
頁。
方至民(2012),國際企業概論應用導向,前程出版。
吳榮杰(2005),臺灣農產品外銷中國之我見,經濟前瞻,第101期,第60-67
頁。
吳雪燕、曾文革(2009),從NAFTA到雙邊FTA:外資保護與政府干預的平衡
解-以美國為例,學術論壇,第11期,第118-122頁。
杜巧霞(1994),從農業立場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與中美貿易政策,經濟前瞻,
第35期,第69-73頁。
沈燕(2011),中國與馬來西亞跨文化國際商務談判策略探析,對外經貿實務,
第9期,第54-56頁。
邵予工、郭曉、楊乃定(2008),基於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對外直接投資項目投
資風險研究。科技與經濟,第105期,第22卷。
李豫新、朱新鑫(2011),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農業區域合作機制探析,對外經
貿實務,第10期,第35-38頁。
李舟生(2005),臺灣水果銷往中國幾個值得正視的問題,經濟前瞻
,第101期,第47-52頁。
盛九元(2011),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前景與趨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4卷,第12期,第73-81頁
唐福泉(2007),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與中國區域經濟合作,齊魯學刊,第4期,
第158-160頁。
周瓊、曾玉榮(2012),ECFA下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成效及推動策略,臺灣農
業探索,第06期,第4-8頁。
周呈奇(2011),十二五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開放發展與ECFA框架下兩岸的
整合,華人前瞻研究,第9卷,第02期,第167-177頁。
詹小琦(2012),後ECFA時期兩岸紡織服裝貿易的現狀與合作對
策,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05期,第41-48頁。
涂志玲(2005),以NAFTA十年成效看南北型區域經濟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
論壇,第04期,第7-12頁。
張建倫(2011),「環新疆經濟圈」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對外經
貿實務,第09期,第19-21頁。
張華新、馬樹才(2008),基於引力模型的遼寧利用外資戰略研究,遼寧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第115-118頁。
孫綿濤(2009),體制論,南洋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
第1-12頁。
海艷(2011),ECFA與CEPA的影響與前景分析,對外經貿實務,第09期,第
33-36頁。
靖心慈(1997),南美洲的區域經濟整合,經濟前瞻,第50期,第74-78頁。
靖心慈(1996),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解決爭端機制的探討,經濟前瞻,第44期,
第82-85頁。
彭國華(2007),雙邊國際貿易引力模型中地區生產率的經驗研究,經濟研究,
第8期,第123-132頁。
溫金豐(2009)。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蔡金宏(2010),後ECFA時代臺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經濟前瞻,
第130期,第111-114頁。
韓華如(2007),美韓自由貿易協定探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05期,第62-63
頁。
鄭秋生(2008),加拿大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目的與得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3期,第30-33頁。
鄭露曦、張向前、劉林鋒(2009),閩臺產業合作共建臺灣海峽經濟區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第25卷,第23期,第47-51頁。
顧瑩華(1993),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墨西哥投資環境的影響,國際經濟,第32
期,第61-65頁。
楊仁壽、卓秀足、俞慧芸(2009)。組織理論與管理-個案、衡量與產業應用。臺北市:雙葉出版。
楊志敏(2004),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0年歷程評價,拉丁美洲研究,
第4期,第26-32頁。
Carmen G. Gonzalez(2009),《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良好的範例嗎?-來自
墨西哥和美國的經驗,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第244-252頁。
Donald A. Ball、Wendell H.McCulloch, Jr、J.Michael Geringer、Michael S. Minor、
Jeanne M. McNett(2008)。謝國榮編譯,國際企業-臺灣企業個案與本土觀
點,臺北市: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家發展計畫(102至105年度)—本會中程施政計畫篇(貳、
施政重點)。取自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46218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09),取自
http://www.ecfa.org.tw/Committee.aspx?pid=7&cid=22
WTO入口網站(2002),取自
http://www.trade.gov.tw/cwto/Pages/Detail.aspx?nodeID=355&pid=312955&dl_DateRange=all&txt_SD=&txt_ED=&txt_Keyword=&Pageid=0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3),取自
http://www.ecfa.org.tw/SerciveTradeIntro.aspx?pid=7&cid=2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3年6月20日),取自
http://theme.coa.gov.tw/suggest.php?issue=2447666&id=2447670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nd),取自
http://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0
貳、英文文獻
DiMaggio, P. J., & Powell, W.W.(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8(2),147-160.
Krugman,P.R. and Obstfeld,M (2008).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Pearson – Addison Weasley.
Mark Manger(2009),Negotiating Asymmetry: Canada’s Experience in the
NAFTA Negotiations and Beyond.
Oliver, C. (1991).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1), 145-179.
Scott, W. Richard(1995),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Zucker, L. G. (1987).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3,443-464.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Re:
http://www.nafta-sec-alena.org/en/view.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