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泊諭
Hsieh, Po-Yu
論文名稱: 臺灣中部地方菁英田中陳紹年之研究
The Study of Local Elite, Chen, Sho Nian, in Mid-Taiwan
指導教授: 張素玢
Chang, Su-B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陳紹年田中社會菁英雲林事件田中遷街製糖業鴉片專賣彰化銀行蘭社
英文關鍵詞: Chen, Shao Nian, Tienchun, social elite, Yun-lin Event, moving to different street in Teinchun, sugar industry, opium selling, Bank of Changhua, orchid club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TH.003.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陳紹年為研究對象,探討地方社會箐英在清領後期到日治時期的角色意義。陳紹年(1852-1915)為田中陳家發展之壯大者,秀才出身,曾協助官方進行清賦,擔任儒學訓導,募勇團練,維持地方治安等,扮演官方與民間的中介者,是彰化田中地區重要的地方社會菁英。
    日治初期,參與雲林事件招撫簡義一事,是陳紹年能將其在清領後期的影響力延續與擴大的關鍵,此後進入地方基層行政體系,擔任參事、街庄區長等職,並帶領居民進行遷街;經濟方面,參與甘蔗製糖,販賣鴉片,樟樹造林,參與彰化銀行設立;教育文化方面,不僅擔任公學校學務委員,並參與捐款興建臺中中學校,更創建詩社蘭社,透過蘭社,參與全臺各地詩社活動,與全臺士紳進行交流。臺灣總督府透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利權攏絡陳紹年,以透過陳紹年掌控地方社會;而陳紹年則利用總督府給予的利權,擴大其身家勢力,其影響力漸漸從彰化田中擴張到臺中、南投等地,雖非全國性菁英,但至少已是臺灣中部地方菁英。然而,陳紹年的經歷在田中地區是獨特的,但將其放置於日治時期的脈絡下,其經歷在全臺士紳中,並非特例,可知陳紹年在地方社會下的特殊性與全臺社會下之普遍性。

    This study took Chen, Shao N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role of local social elite between late Q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occupation. He was a xiucai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He provided help to clear up the land tax, took charge of Confucianism discipline, assisted to raise soldiers to guard, and maintained public security, and has been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He was an important local social elite in TienChun, Changhua.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ttending the Yun-lin Event of recruiting the leader, Jian- Yi, was the key point of continuing and expending his effect. After that, he was in charge of basic administration system as an advisor and district government. He also leaded residences moving to different street in Teinchun. In economic respect, he participated making sugar out of sugar cane, selling opium, planting camphor forest, and assisted establish Bank of Changhua. I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respect, not only being part of student affair, donating money for establishing Taichung Junior High school, but also founded poem club and orchid club. He crossed current poems with poem clubs everywhere in Taiwan through orchid club. Taiwanese governor befriended Chen, Shao Nian with an ulterior intention through the rights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local sociality by Chen, Shao Nian. However, Chen, Shao Nian took advantage of the rights that Taiwanese governor gave him to expend his own force. His influence expend from Changhua to Taichung and Nantou gradually. Although he was not an elite national-wide, he was an elite among mid-Taiwan. And yet, his experience in Tienchun area was unique. But placed him in Japanese occupation, his background among the gentry in Taiwan, he was not a special case, simply to know that the distinctness of Chen, Shao Nian in local society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Chen, Shao Nian in national wid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田中陳家的發跡 13 第一節 田中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13 第二節 田中央陳家早期的發展 19 第三節 陳紹年的崛起 23 第三章 政權轉換之際的陳紹年 29 第一節 雲林之役 29 第二節 帶領遷街 39 第三節 地方鄉紳到地方行政官僚 42 第四章 新興產業與文教活動的參與 53 第一節 新興產業的投資 53 第二節 文教活動的參與 75 第五章 結論 85 參考書目 89 附錄一 郁郁社參加人員名冊 99 附錄二 謙謙社參加人員名冊 102 附錄三 臺中中學校創立紀念碑及捐款名冊 103

    一、 檔案、史料
    (一)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紳商條規〉,明治29年12月28日,乙種永久追加,第1卷第7件。
    〈紳章條規ニ關スル件〉,明治30年2月17日,乙種永久追加,第1卷第2門第52件。
    〈台中縣吳鸞旂外三十名ㄟ紳章附予〉,明治 30 年3月7日,甲種永久保存,第6卷第11件。
    〈濁水溪護岸工事書類(元臺中縣)〉,明治 31 年1月1日,永久保存,第64卷第1件。
    〈陳紹年ニ阿片煙膏取次人ヲ命セシ旨臺中縣報告〉,明治 31 年12月1日,15年保存,第15卷第17件。
    〈元北斗警察署沙仔崙分署敷地台中縣下陳紹年ヨリ寄付ニ付賞與坊內務大臣ヘ具申〉,明治32年1月1日,永久保存追加,第11卷第1件。
    〈彰化廳陳紹年ヨリ田中央支廳用トシテ土地建物寄付ノ件〉,明治 35 年8月26日,乙種永久保存,第43卷第7件。
    〈陳紹年、葉惠清官有地無償貸付認可〉,明治 39 年1月1日,永久保存,第6卷第8件。
    〈陳紹年、葉惠清官有地無償貸付認可〉,明治 39 年1月1日,永久保存,第6卷第10件。
    〈陳紹年官有地無償貸付認可〉,明治 39 年1月1日,永久保存,第6卷第14件。
    〈陳紹年開墾地業主權付與〉,明治40 年1月1日,永久保存,第8卷第13件。
    〈陳紹年樟樹造林ノ為官有地無償貸付ノ件〉,明治 42 年10月29日,永久保存,第88卷第1件。
    〈糖業獎勵規則ニ依リ貸付タル官有地ニ對シ業主權付與ノ件〉,明治 44 年2月1日, 15年保存,第79卷第9件。
    〈陳紹年官有地元寄附者ヘ還付ノ件〉,明治 44 年2月1日,15年保存,第25卷第9件。
    〈陳紹年外一名蔗園ノ一部林鶴壽ヘ讓渡許可〉,大正 2 年3月1日,15年保存,第95卷第6件。
    〈陳紹年樟樹造林事業繼承屆〉,大正 4年1月1日,15年保存,第58卷第18件。
    (二) 國立公文書館アシ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台湾住民呉鸞旂以下三名叙勲ノ件〉,明治30年,勲00022100。
    〈台湾台中県紳士陳紹年上京〉,明治30年2月1日,海軍省公文雑輯M30-22-225。
    〈台中県紳士陳紹年に対する砲兵工廠等の拝観御差許の件〉,明治30年3月10日,陸軍省-雑-M30-1-89。
    (三) 方志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臺北:文建會,2006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陳哲三總編纂,《竹山鎮志》,南投縣:竹山鎮公所,2002年。
    張哲郎,《北斗鎮志》,彰化縣:彰化北斗鎮公所,1997年。
    張素玢,《北斗發展史》,彰化縣:彰縣北斗鎮公所,1999年。
    張素玢等編,《新修彰化縣志》,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出版中。
    張素玢等編,《古坑鄉志》,雲林縣:古坑鄉公所,出版中。
    謝瑞隆,《北斗鄉土誌》,彰化縣北斗鎮:彰縣北斗鎮公所,2009年。
    謝瑞隆,《田中鎮志》,彰化縣:彰化縣田中鎮公所,2014年。
    (四) 報紙
    〈雲林雅頌〉,《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0月31日,1版。
    〈匪魁簡義の歸順始末(承前)〉,《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1月28日,2版。
    〈匪魁簡義の歸順始末〉,《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2月1日,2版。
    〈綏撫殊功〉,《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2月2日,1版。
    〈簡義歸順の餘聞(陳紹年の事)〉,《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2月2日,2版。
    〈簡義歸順の餘聞〉,《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12月2日,5版。
    〈土人の一行〉,《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0年5月26日,5版。
    〈榮耀鄉閭〉,《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0年7月27日,2版。
    〈第二旅團情報〉,《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0年9月7日,3a版。
    〈善教流芳〉,《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0年9月7日,1版。
    〈臺南通信(八月十二日北陰生發)南投附近水害の慘狀〉,《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8月23日,3版。
    〈彰化水厄〉,《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8月27日,5版。
    〈臺中通信(八月二十四日北陰生發)臺中水害の大勢〉,《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8月31日,8版。
    〈臺中縣沙仔崙街の大火〉,《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2年6月7日,2版。
    〈沙崙大火〉,《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2年6月8日,4版。
    (五) 族譜
    南投縣陳姓宗親會,《西水祠建祠壹佰叁拾伍週年紀念─南投縣陳姓宗親會族譜》,南投:南投陳姓宗親會,2017年。
    陳水源,《纂修臺灣陳氏道明公後裔族譜》,臺北市:草根,2009年。
    (六) 名人錄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年。
    上村健堂,《臺灣事業界と中心人物》,臺北:臺灣案內社,1919。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年。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年。
    新高新報社,《臺灣士紳名鑑》,臺北市:新高新報社,1937年。
    遠藤寫真館,《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1921年。
    臺南新報社編,《臺灣南部士紳錄》,臺南市:株式會社臺南新報社,1907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898年─1915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
    (七) 其他
    大路會編,《大路水野遵先生》,臺北:大路會事務所,1930年。
    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卷八革命志》,雲林縣: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77年。
    佚名,《雲林沿革史》(大正8年手抄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復刻,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60○1號。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年。
    吳德功,《戴施兩案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莊英章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姓氏篇》,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辜顯榮翁傳》,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9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清賦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0年。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臺灣史料稿本》,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1897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中卷,1910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二、 專書
    (一)中文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王貞富,《彰化縣田中鎮文化資產資源手冊》,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9年。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中冊人物篇》,臺中市:國彰出版社,1987年。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1998年。
    林文龍,《社寮三百年開發史》,南投縣:社寮文教基金會,1998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中正書局,1995年。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市:播種者,2007年。
    洪敏麟編,《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莊天賜,《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之發展(1902-1911)》,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市:彰縣文化,1997年。
    陳宗仁,《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許雪姬、賴志彰,《彰化民居》,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1993年。
    張素玢,《北斗發展史》,彰化:彰縣北斗鎮公所,1999年。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市:臺灣學生,2004年。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臺北:衛城,2014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水竹居主人日記(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2000年。
    麥斯基爾(J. M. Meskill)著、王淑琤譯,《霧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臺北市:文鏡:聯經總經銷,1986年。
    曾慶國,《吳郡山租館:吳氏家族結社成村的故事:鮮活的彰化平原開墾史》,臺北市:臺灣古籍,2006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黃富三,《帝國邊陲與家族社會流動:霧峰林家的發展模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灣省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葉爾建等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4年。
    彰化銀行百年史編輯委員會,《彰化銀行百年史》,臺中:彰化銀行,2005年。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耀南主編,《儒門黌宮:克明宮暨文昌書院發展史》,南投縣:克明宮管理委員會,2014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專刊,1983年。
    劉金志,《故鄉田中》,彰化田中:賴許柔文濟基金會,2001年。
    賴志彰,《彰化縣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賴志彰,《彰化八卦山腳路的民居生活》,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謝英從,《臺南吳郡山家族發展史:以彰化平原的開發為中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年。
    (二)日文
    藤樫準二,《日本の勲章 :国の表彰制度》,東京:第一法規出版,1965年。

    三、 學術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鉦昇,〈臺中地區林姓族人的發展(1701—1945)—以林簪家族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忠緯,〈北斗:一個台灣市鎮的興衰變遷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沈昱廷,〈北港吳資生家族研究(1808—1931)〉,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世榮,〈近代豐原地區地方菁英影響力的形成與發揮〉,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尚美,〈豐原地區祭祀圈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耿豪,〈日治時期臺灣紳章條規的設置與施行之研究〉,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家綸,〈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家綸,〈植樹之道:日治時期臺灣樟樹造林事業及其學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黃儒柏,〈濁水溪下游的糖業鐵道之興衰(1907—197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曾正男,〈田中蘭社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
    蔡明雲,〈由祭祀圈看北斗地區漢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俊龍,〈水圳建設與彰化平原的開發〉,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四、 期刊
    王志宇,〈從田中央到田中庄─彰化平原「田中央」的形成與發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9,2004.12,頁91-110。
    王志宇,〈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2,2011.6,頁139-159。
    王崧興,〈八堡圳與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文獻》26:4,1986,頁42-49。李文良,〈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24:1,2006.06,頁387-416。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濁大流域的聚落分佈與地形之相關研究〉《臺灣文獻》28:2,1977,頁75-94。
    林翠鳳,〈田中蘭社百年史—一個區域文學史的史料建構實例〉,《東海中文學報》16,2004.7,頁345-408。
    林文龍,〈陳上達陳紹唐李春盛履歷書輯錄〉,《臺灣風物》39:4,1998,頁143-157。
    林文龍,〈沙連興學的田中廩生陳貞元〉,《彰化文獻》11,2008.08,頁7-24。
    林文龍,〈十年寒窗-清代臺灣的書房教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105期,2012.12.28發行。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臺灣學研究》7,2009.06,頁51-76。
    李毓嵐,〈1920 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臺灣史研究》20:4,2013.12,頁51-98。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台灣風物》39:2(1989.6)、40:1(1990.3),頁1-40、頁37-65。
    栗原純,〈臺灣總督府檔案與臺灣史研究〉,《成大歷史學報》37,2009.12,頁1-20。
    陳哲三,〈清代南投縣人物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2005.12,頁161-183。
    陳文松,〈日治時期臺灣「雙語學歷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實踐:以草屯洪姓一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8:4,2011.12,頁57-108。
    張瑞津,〈濁水溪沖積扇河道變遷之探討〉,《地理學研究》7,1983,頁85-100。
    張瑞津,〈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地理研究報告》11,1985,頁199-228。
    張素玢,〈平埔社群空間地圖的重構與解釋──以東螺社與眉裡社為中心〉,《臺灣文獻》57:2,2006.06,頁45-87。
    張素玢,〈世變下的北斗林家〉,《臺灣學研究》13,2012.06,頁33-64。
    張素玢,〈濁水溪下游的開荒拓野與製糖產業的發展(1900-1930)〉,《師大臺灣史學報》 9,2016.12,頁99-137。莊天賜,《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之發展(1902-1911)》,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野口真廣著,岩口敬子、周俊與譯,〈臺灣總督府對雲林事件的因應與保甲制〉,《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頁241-278。
    黃文榮,〈淺談清代雲林的士紳家族〉,《臺灣源流》春季號,2005,頁72-86。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3,1997.09,頁43-88。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師大歷史學報》11,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83,頁43-95。
    蔡淵絜,〈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1983,頁97-98。
    謝崇耀,〈論日治時期臺灣漢詩組織之建構與作用〉,《臺灣風物》58:3,2008.09,頁91-134。
    謝英從,〈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1,2000.08,頁101-14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