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娟娟
Lin, Chuan-Chuan
論文名稱: 學校體育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Feature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99體育科課程綱要學校本位課程學習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learning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立麗山高中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發展過程及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質量並重的方法蒐集資料,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文件分析等質性方法,探討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發展過程,採立意取樣方式,選擇教師4名、應屆畢業生6名及畢業校友2名,共計12名進行訪談,並以內容分析法分類與詮釋質性資料。在學習滿意度部分,則以研究者自編之「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為研究工具,以臺北市麗山高中100學年度入學新生313名,扣除預試學生97名,共計發出問卷216份,回收有效問卷209份,回收率96.7 %。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一、99體育課程綱要的實施,讓學校能發展體育特色課程,而教師專長、學生需求、學校願景及體育政策都是課程發展的考量因素;體育特色課程符合學生特質及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運動項目,豐富學生學習經驗;未來將以增進體育教師專業知能,持續發展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為努力目標。二、學校體育特色課程整體學習滿意度得分為4.18分,達滿意程度以上,各因素構面滿意度介於4.13 - 4.28分之間,皆達滿意程度以上。三、不同學生背景變項,在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習滿意度,各因素構面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具實用性與連貫性,並符合學生特質及需求,對於體育特色課程的學習感到滿意,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Feature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pei Municipal L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fo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student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Curriculum. Four teachers, six 12th graded students and two alumni, total of 12 participants, were purposely sampled for interview. Qualitative data were categorized and interpreted via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er’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tudents’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Feature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LSSH”, was distributed to 216 students who were admitted in 2011, with 97 pilot-tested students excluded. The numbers of valid survey were 209,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96.7%.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Results: (1)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made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features of L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trengths, students’ needs, school prospects, and education policies were the factors to consid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rse blueprints and designs could not only match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 but also provide a good variety of sports to help students enrich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he future goals were to keep enhanc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and to continue developing feature curriculu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2) The overall students’ satisfaction level was satisfactory with a mean rating of 4.18, while the satisfactory level of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ranged from 4.13 to 4.28.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satisfactory level was found for gender difference and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Conclusion: Practical and consisten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hich corresponded to features of Lisha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et the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level towards feature curriculum, were helpful to promote their learning effects.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6 第二節 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的建立……………………………………………..…… 12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 22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步驟…………………………………………………………………...…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校體育特色課程發展過程及實施現況…………………………..….……36 第二節 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習滿意度結果分析…………………………..…….…53 第三節 不同學生背景變項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習滿意度差異分析………..….…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2 第二節 建議……………………………………………………………………………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65 二、英文部分……………………………………………………………………………69 附 錄 一、高中學校本位體育課程發展評鑑指標……………………………………….……69 二、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預試問卷………………………….…………72 三、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預試項目分析摘要……………….…………76 四、學校體育特色課程學生學習滿意度正式問卷………………………….…………77 五、研究參與者同意書…………………………………………………….……………80 六、訪談大綱……………………………………………………………….……………81

    一、中文部分
    丁亞雯(2012)。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略與行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3),70-77。
    古嫊琴(2004)。透過課程評鑑建構學校課程經營模式。兒童適性發展之本土專業經營學術研討會,1-16。
    朱文揚(2003)。臺北市公立高中女生體育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守鳳(1999)。國際標準舞。載於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235-239。
    吳仁宇(2002)。新世紀須健康活潑富群性之青少年。學校體育,12(2),2-3。
    吳明清(2003)。發展學校特色的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臺中市:濤石文化。
    (Strauss , A. & Corbin, J. , 1998.)
    吳炳銅(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實務。新北市:自強國民小學。
    吳海助、林章榜、蔡菊芬(2006)。高中體育科教師對新課程推動的問題與解決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16(1),66-72。
    李坤崇(2001)。國小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的發展歷程解析與實例。臺南市:南一。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寶富(2000)。中國武術的哲學思想與理論基礎。http://kungfuloung.com.tw/cfoal.htm,2000/5/10。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76-93)。臺北市:教育部。
    林幼萍(2003)。國際標準舞與老年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17(3),136-144。
    林國銘(2012)。淺析戰鬥有氧 (Body Combat) 風潮。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58-264。
    林清江、蔡清田(1997)。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嘉義縣。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縣。
    林瑞明(2013,11月26日)。體育文化。大成報。
    林鴻治(2007)。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基本理念。學校體育,13(1),6-12。
    徐少華(2011)。公立高中發展興趣選項體育課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1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綜高、高職、五專學校實施特色招生之特色課程規劃。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際武藝研究社(1996)。流行社交舞入門。臺南市:綜合出版社。
    康戈武(2000)。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市:五洲。
    張育誠(2011)。新北市高中職體育課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404, 44-47。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9)。教育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核定本。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96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體育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性別平等教育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推展普及化運動好契機。臺北市:作者。
    許淑莉(2009)。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仁祥(2005)。學校體育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運動特色的探討。學校體育,15(2) 14-18。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陳重佑(1999)。國術-拳術。林正常主編,職校體育第二冊。台北市:龍騰文化。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的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
    黃美蓉(2002)。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敬堯(2012)。民國 99年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課程綱要實施後的體育課程-以桃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13。
    葉憲清(1999)。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賈馥茗(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空中大學。
    甄曉蘭、簡良平(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月刊,46,53-80。
    臺北市麗山高級中學(2011)。101-105年中長程教育發展計畫。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麗山高級中學(2013) 。基北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色招生申請計畫書。臺北市:作者。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市:教育部計畫小組。
    劉雅文(2007)。大專院校舞蹈師資與開授課程的概況分析。北商學報,11,173- 181。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潘冠霖(2008)。屏東地區高中職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義祥(2011)。高中學校本位體育課程發展評鑑指標建構。體育學報,44(4),571-592。
    蔡欣延(2006)。高中體育課程理論與實務概述。學校體育,16(1),54-65。
    蔡清田(2003)。課程改革與學校整體課程發展。研習資訊,(2),17-25。
    蔡清田(2003)。課程政策決定。臺北市: 五南。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賴協志(2012)。特色招生、特色課程、創新教學意涵與關聯性之探討。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6),101-106。
    謝應裕(2006)。普通級中學體育課程綱要之理念、精神與內涵。學校體育,16(1),25-32。
    魏士欽、吳國銑 (2008)。學校體育創新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大專體育,96,70-77。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23。
    蘇士博(2008)。台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138-157。

    二、英文部分
    Brady, L. (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Domer, D. E.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Kansas City, KS: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Falmer Press.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oos, R. H. (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NY: Wiley.
    Sabar, N. (199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school level.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2nd ed.). Oxford, UK: Pergamon.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UK: Paul Chapman.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5(3), 247-253.
    Siedentop, D. (1983).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alo Alto, CA: Mayfield.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