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卓素慧 Cho, Su-Hui |
---|---|
論文名稱: |
從求勝利到求生存:泰北華人文化之歷史形成與多元變異1953–1993年 From Prevailing to Surviving:Historical Formation of "Northern Thail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Variation 1953 - 1993 |
指導教授: |
楊聰榮
Yang, Tsung-R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 |
中文關鍵詞: | 泰北 、泰北華人 、華裔 、族群 、變異 、難民村 |
英文關鍵詞: | Northern Thailand Chinese, variation, northern Thailand, the refugee villages, Chinese, group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9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提供進一步認識「泰北華人」新文化的形成與其變異之現象。俗
稱的「泰北中國難民村」並非是純「華裔」族群的村落,它是「華裔」、「漢人文
化」、「雲南文化」與泰北山區「跨境文化」多元互動、碰撞、鎔鑄新文化的洪爐
所在。
「戰爭」吸引了滇、緬、寮地區的華人與跨境族群為捍衛某種「政治認同」
的勝利而奮鬥;時代驟變,政治目標因情勢生變!孓然一身「寄居」泰國北部邊
境山區,義無反顧地捍衛頭上「中國人」的冠冕;在「異國他邦」的窘促生存條
件,現實的環境架構了「異族通婚」的平台,提供了同地區跨境族群文化發展的
機會。「家庭」是族群的基本單位,也是展現族群文化與精神的標準場域。
本論文從歷史文獻出發,透過田野觀察、對相關歷史事務經歷者的訪談,並
從當地原始文字資料或照片、刊物中,整理出在 1953~1993 年期間,泰北華人為
求生存與當地少數族群的互動、融合及其發展的過程,架構了新文化的溫床,也
彌補兵荒馬亂年代忽略的過程。印證了「華人」本身也是一個顯著的「跨境族群」
同時也呈現了「文化中國」的面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culture of "Northern Thailand Chinese" and its variation.
Commonly known as the "Chinese Refugee Villages in northern Thailand" are
not pure "Ethnic Chinese" villages, but a melting pot where "Ethnic Chinese",
"Han Chinese culture", "Yunnan culture" interact, collide, and merge with the
"Cross-border culture" of northern Thailand mountains.
"War" attracted Chinese from Yunnan, Myanmar, Laos regions and cross-
border groups to defend and struggle for certain "political identity". However,
political objectives varied by circumstances and sudden change of the era. In
order to survive, they had to put down their guns, facing the "uproote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ived like "strangers" in northern mountainous of Thailand
border. For defending their Chinese identity, they insisted "traditional Chinese"
way of life. The embarrassed living conditions constructed the platform of
"mixed marriages" which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of cross-border and regional
ethnic cultural development. Northern Thailand Chinese Culture includes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Han culture "restricted" within the field of
brewing the face of another culture. "Family" especially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group, and also shows the ethnic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standard field.
Through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urveys, the study
starts from the historic literature, interviews with those of related history matters,
and original texts from local written information or photographs, publications,
sorted out during 1953 to 1993, and discove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ow
Chinese of northern Thailand have been interacting with other local minorities
and integrate for the sake of survival.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interview of
the Chinese families in northern Thailand villages, clues can be found to
complete the evolution overlooked. It not only confirms the "Chinese" itself is a
"cross-border groups," but also presents the look of "Cultural Chines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石炳銘(2008)。異域行~泰北情。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余心怡(2013)。《落地生根.否極「泰」來》(臺北:慈濟傳播,2013。)
巫樂華(1994)。南洋華僑史話。臺北市:台灣商務。
沈克勤(2002)。使泰二十年。台北:學生書局,2002。
林東興(2012)。《清邁小時光:療癒系古都的輕旅行》
泰北孤軍後裔(1995)。泰北孤軍後裔的吶喊。臺北市:星光出版社。
曹雲華(2010.04)。(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程顯泗、錢平桃(2001)。東南亞歷史舞台上的華人與華僑。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覃怡輝(2009)。金三角國軍血淚史。台北市:聯經。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2)。臺北市:心理。
葛劍雄(2005)。中國移民史。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趙勇民、解柏偉(1994)。異域孤軍真史。臺北市:風雲時代。
撒光漢(2011),異域故事集,206頁
鄧國雄(2013) 。《從戰亂到安定》。
韓東(2014),《泰奇幻》,
譚偉臣(1984)。雲南反共大學校史。高雄市:塵鄉出版社。
尹光保(2012)。《從異域到新故鄉》。再版。南投:清境發展協會。
救總編著(1984) 。《救助泰北難胞》,台北市:救總。
救總編(1993)《泰北難民村概況》,台北市:救總。
泰北孤軍後裔著(1995)。《孤軍後裔的吶喊》。台北市:星光出版社。
普漢雲主編(2011)。國雷聯誼會員誌-回台五十年紀念冊。桃園:國雷聯誼會。
龔承業(2007)。異域三千里-泰北廿載救助情。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龔學貞等口述、張世瑛主訪(2002)。不再流浪的孤軍。台北:國史館。
Beth M Robertson(200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Johann Gustav Droysen、胡昌智譯(1986)。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市:聯經。
Kathryn Woodward E. D.;林文琪譯(2006)。(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Ken Howarth(2003)。口述歷史。台北市:播種者文化。
李心通編(1994)。《建華中學創校卅九週年紀念特刊。美賽:滿堂村自治會
李先庚(2001)。滇緬遊擊憶往。清邁:雲南會館。
昌良村建村歷史
建華中學(2004)。建華中學五十周年校慶特刊。美賽:滿堂建華中學
陳友旺(1987)。失去國家保護的中國人-泰北難胞。臺北市:昭明印刷。
陳友旺(1997)。飲水思源。臺北市:崇豐印刷。
陳茂修(2008)。九一話人生。清萊:美賽印刷。
黃翔(2010)。輝鵬中華中學專題報導-中華中學的成立與發展。泰北華教簡訊,2010(10),2-3。
黃翔,仁者風範百年樹人-建華中學黄科董事長專訪(二)。泰北華教簡訊。2010(10),P.3-4。
鄧國雄(2013)。從戰亂到安定—看異域孤軍的浴血戰史。
劉黎芬(1995)。泰北華文教育之現況與展望。朱浤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p.493~510。屏東市:屏東師院。
二、期刊論文
何福田(2009)。三訪泰北「移民村」看華語文教育有感。華文世界,104,44-58。
何福田、張慶勳(1999)。多元文化與教育的融合-泰北清萊區難民村華文學校教育問題。華文世界,92,54-63。
吳惠林、王素彎(2011)。外籍勞工在台灣的趨勢、經濟關聯與政策。人口學刊,22期,P.51~53。
林金定(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張雯勤(2002)。從難民到移民的跨越─再論泰北前國民黨雲南人遷移模式的轉變。海華與東南亞研究, 2(1),47-73。
楊聰榮(2000.12),〈台灣應如何發展太平洋研究:地域研究的傳統與太平洋的地理想像》,東台灣研究會。花蓮市: 東台灣研究會105-136。
三、學位論文
許麗玲(2001)。泰北地區華文教育之研究:以清萊地區兩所學校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錄影帶 視聽媒體資料
曾醒明(1994)。泰北遺民。香港:無線電視台。
五、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4\08\29,取自http://www.ocac.gov.tw/
取材自 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of Thailand。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E4%BA%BA%E5%8F%A3%E5%88%97%E8%A1%A8閱讀日期2015年7月1日
泰華文教服務中心。2011\09\29,取自
http://www.ocac.gov.tw/overseas/index.asp?nodeno=3306&con=1&cou=40
國家民委門戶。2011\10\29,取自http://www.seac.gov.cn/
維基百科:(中國人民共和國) 改革開放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5%BC%80%E6%94%BE(瀏覽日期:2015/06/25)